养生健康

股骨颈骨折骨折类型及移位

股骨颈骨折骨折类型及移位

股骨颈骨折大多数是外旋暴力所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随着受伤姿式,外力方向及程度不同,在X线投影上出现不同部位、角度和移位。股骨颈骨折可区分为四种类型,与治疗和预后有较密切的关系。

(一)按骨折两端的关系分为:外展型,股骨头外展,骨折上部嵌插,头与颈呈外展关系,侧位片股骨头无移位和旋转,又称嵌入型,最为稳定;中间型、X线正位片同外展型,而侧位片可见股骨头后倾,骨折线前方有裂隙,实为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内收型,两骨折端完全错位,又称错位型。

(二)按骨折部位分为:①头下型,全部骨折面均位于头颈交界处,骨折近端不带颈部,此型较少见。②头颈型,骨折面的外上部分通过头下,而内下方带有部分颈内侧皮质,呈鸟嘴状,此型最多见。③经颈型,骨折面完全通过颈部,此型甚为少见,有人认为在老年病人中几乎不存在这种类型。④基底型,骨折面接近转子间线。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均系囊内骨折;基氏型系囊外骨折,因其血运好,愈合佳,与囊内骨折性质不同,故应列入股骨粗隆部骨折。

(三)Pauwels分类法:依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分为:Ⅰ型,<30°;Ⅱ型,30°~50°,>50°。骨折线之倾斜度愈大,愈不稳定。小于30°,骨折面互相嵌压,位置稳定,易愈合;大于50°者,承受剪式应力较大,位置不稳,预后不佳。但此角度的测量应将骨折远端置于内旋位,消除前倾角之后,才能准确测量,故在复位前应用价值不大。

(四)Garden分类法:依错位程度分为:Ⅰ型,无错位;Ⅱ型,轻度错位;Ⅲ型,头外展,远端上移并轻度外旋;Ⅳ型,远端明显上移并外旋。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且承受应力较大,所以只需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几乎全由间接暴力引起,主要为外旋暴力,如平地跌倒、下肢突然扭转等皆可引起骨折。少数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则由强大的直接暴力致伤,如车辆撞击或高处坠落造成骨折,甚至同时有多发性损伤。

骨折为何引起缺血性坏死

(1)儿童和壮年的股骨头坏死率比老年人高,这是因为儿童和青壮年股骨颈区骨质坚硬一般不易骨折,致股骨颈骨折时暴力必较大,骨折端移位程度较为严重,因而血运破坏也较为严重之故。

(2)随着股骨颈骨折的处理时间的延迟,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早期手术坏死率,远较延期手术坏死率为低。早期手术病例即使发生坏死,也属部分性坏死,出现坏死的时间也晚;而延期手术者,其坏死往往完全性的,而且坏死出现早。

(3)骨折线越靠近股骨头,其坏死率也越高。通过股骨颈外后上方斜形骨折线者,坏死率最高。

(4)股骨颈骨折原始移位严重,提示股骨头血管断裂亦较严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也较高。

(5)复位不良,如过度内收、屈曲或外翻旋转和分离移位等手法,均可增加坏死率,因旋转和分离可使尚未断裂的血管拉紧,或断裂。

(6)多数学者认为应当闭合复位,使用多针或螺旋针固定骨折。有人主张切开复位三冀钉内固定。对位好,骨折愈合好可以减少头坏死不等于不发生股骨头坏死。

股骨颈骨折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造成老年人发生骨折有2个基本因素,内因骨强度下降,多由于骨质疏松

;双量子密度仪证实股骨颈部张力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最后压力骨小梁数目也减少,加之股骨颈上区滋养血管孔密布(据200根成人股骨颈上区观察测量平均14.6±0.22个标准差为3.1),均可使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削弱,使股骨颈脆弱。另外,因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加之髋部受到应力较大(体重2~6倍),局部应力复杂多变,因此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就能导致骨折。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往往由于严重损伤所致。另外股骨头的血运情况也是造成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之一。

二、发病机制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由于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而女性活动相对较男性少,由于生理代谢的原因骨质疏松发生较早,故即便受伤不重,也会发生骨折。Atkin(1984)84%的股骨颈骨折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Barth等人给股骨颈骨折病人做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取下股骨内侧皮质进行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发现骨单位明显减少,哈弗管变宽。Frangakis研究了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认为在65岁女性中,50%的骨骼矿物质含量低于骨折临界值。在85岁女性中,100%的骨骼矿物质含量低于骨折临界值。目前普遍认为,尽管不是惟一的因素,骨质疏松是引起股骨颈骨折的重要因素,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可以将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看作为病理骨折。骨质疏松的程度对于骨折的粉碎情况(特别是股骨颈后外侧粉碎)及内固定后的牢固与否有直接影响。

大多数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创伤较轻微,年轻人股骨颈骨折则多为严重创伤所致。Kocher认为损伤机制可分为两种:

1、跌倒时大粗隆受到直接撞击。

2、肢体外旋。在第二种机制中,股骨头由于前关节囊及髂股韧带牵拉而相对固定,股骨头向后旋转,后侧皮质撞击髋臼而造成颈部骨折。此种情况下,常发生后外侧骨皮质粉碎。年轻人中造成股骨颈骨折的暴力多较大,暴力延股骨干直接向上传导,常伴软组织损伤,骨折也常发生粉碎。

骨折为何引起缺血性坏死

由于股骨头的动脉血供,缺乏丰富的侧枝循环,当股骨颈骨折移位明显,血管损伤后,常常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般而言,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下列因素有关:

(1)儿童和壮年的股骨头坏死率比老年人高,这是因为儿童和青壮年股骨颈区骨质坚硬一般不易骨折,致股骨颈骨折时暴力必较大,骨折端移位程度较为严重,因而血运破坏也较为严重之故。

(2)随着股骨颈骨折的处理时间的延迟,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早期手术坏死率,远较延期手术坏死率为低。早期手术病例即使发生坏死,也属部分性坏死,出现坏死的时间也晚;而延期手术者,其坏死往往完全性的,而且坏死出现早。

(3)骨折线越靠近股骨头,其坏死率也越高。通过股骨颈外后上方斜形骨折线者,坏死率最高。

(4)股骨颈骨折原始移位严重,提示股骨头血管断裂亦较严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也较高。

(5)复位不良,如过度内收、屈曲或外翻旋转和分离移位等手法,均可增加坏死率,因旋转和分离可使尚未断裂的血管拉紧,或断裂。

(6)多数学者认为应当闭合复位,使用多针或螺旋针固定骨折。有人主张切开复位三冀钉内固定。对位好,骨折愈合好可以减少头坏死不等于不发生股骨头坏死。

外伤性股骨头坏死不容小看

1、骨折线的高度:一般认为,骨折线愈靠近股骨头愈高,坏死率愈高。根据骨折线部位,股骨颈骨折分为头型,头下型,颈中型和基底型。

2、年龄:儿童和青壮年的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较高,国内报告33.3%-41.7%,低于30%者极少。一般认为其原因是:由于青状年股骨颈区骨质坚硬,骨折时暴力大,骨折断端移位大,造成血运损伤程度严重,复位固定较老年困难,复位的手法较重,次数增多,局部血管损伤加重,同时,圆韧带血供不足,与关节囊吻合支很少,造成股骨头缺血形成外伤性股骨头坏死。

3、复位固定方式:复位固定方式,股骨头坏死与最初断端移位和造成血运障碍有直接关系。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闭合复位使用多针固定。三翼钉占空间较大,安放位置常常不能一次成功或操作时敲击粗暴,也易造成关节软骨等损伤。开放三翼钉骨固定直接切开关节囊,使血供受损。内固定一次成功时,其股骨头坏死率很高,而一次失败,操作二次以上者,股骨头坏死率则更高。

4、复位时间及对位质量:早期手术坏死率,远较延期手术坏死率为低。早期手术者即使坏死,也属部分坏死,出现坏死时间也较晚。

5、骨折断端原始移位程度:骨折断端原始移位严重者,其股骨头坏死率高,已被人们公认。按骨折后Linton’s角大小,将股骨颈骨折分为外展型骨折和内收型骨折。外展型骨折常属于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移位很少的嵌插骨折,骨折比较稳定,关节囊破坏较少,愈合率较高,股骨头坏死较少,预后较好。内收型骨折断端及少嵌插,明显移位,属于不稳定性骨,远端因肌肉牵拉向上升,又因下肢重量而外旋,关节囊及血运破坏较大。愈合率比前者低,坏死率高。 骨科专家提醒:以上就是关于外伤性股骨头坏死是怎么回事的介绍,股骨头坏死对于人的健康的影响很大,如果不积极治疗,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股骨头坏死的症状,要及早到正规医院治疗,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加重影响健康。

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好发部位有哪些

1.髋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危害最重、死亡率最高的一种骨折。髋部骨折在解剖学上可分为股骨头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上以后两种骨折类型为常见。通常65岁以下老年人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为多,而7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则以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

股骨颈骨折可发生于青少年,但绝大多为老年人,且以女性为主。女性自5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病人明显增加,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加。青少年发生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所受外力一般较大。而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可导致松质骨的骨小梁变细、断裂以及骨小梁数目减少,股骨颈的强度明显减弱,因而在受到不大的外力,如平地跌倒即可发生股骨颈骨折,有时甚至在扭转下肢的情况下也可导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发生于中青年。但多见于老年,其发病平均年龄高于股骨颈骨折,且以男性多见。自60岁以后,男、女两性骨折病人均有增加趋势。与股骨颈骨折不同的还有,股骨粗隆间骨折一般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可为间接外力,也可为直接外力致伤。由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部位骨小梁数目减少,骨皮质变薄,骨的强度减弱、脆性增加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故该骨折多见于高龄老人。多为粉碎性骨折。

2.脊柱:脊柱椎体骨折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病理性骨折。调查发现近90%是由于骨质疏松所致。脊柱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最早、发生率最高、涉及范同最大的骨折。它与髋部骨折的不同在于它的发生可以没有任何暴力,骨折发生后也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即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鉴于以上因素,椎体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往往不被重视,其

流行病学意义被重视和认识的程度亦不足。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最常见于脊柱的胸腰段椎体,临床上椎体骨折可分为:①楔形压缩:椎体前缘高度减低为后缘的25%以上;②扁平压缩:椎体前、后缘高度同时减低,并较相邻正常椎体有明显变扁,高度减低>25%;③鱼椎状压缩:椎体上下终板向椎体内凹入,而椎体前后缘高度无明显改变,椎体中柱高度较前、后柱高度减低>20%。但至今为止关于骨质疏松性脊椎椎体骨折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

骨质疏松性脊椎椎体骨折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于病人的身高缩短,继而出现驼背,病情严重时病人可出现胸廓变形,心肺功能下降,脊髓或马尾受压明显叫可出现下肢症状,严重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腕部骨折:骨质疏松所致的前臂远端骨折,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在40岁以前的青壮年男女性腕部骨折发生率均较低;40-60岁时,男女性腕部骨折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上升;而60岁以后女性的腕部骨折则显著高发于男性。骨质疏松性腕部骨折的危害在于影响病人今后的正常生活功能,对病人无直接致命性影响,为保证骨折的愈合而不影响今后功能,腕部骨折的治疗必须强调准确复位、良好固定、早期话动。

龟芪骨肽组合内调外治,通过肝肾的补养,使骨、髓、筋、气、血等各方面得到调节,补骨壮骨促进补骨物质吸收,促进骨代谢的活性肽类及钙、磷、铁等无机元素,调节钙磷代谢,使钙磷代谢平衡,促进钙吸收。

龟芪骨肽组合可以调节骨代谢,所合含超强骨形成因子BMP能有效增加成骨细胞数量和活性,促进新骨生成,这一独有的极具建设性的机制,不仅能大幅增加骨密度,还能全面重建骨微结构,增强骨钙沉积,促进骨愈合;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率。

龟芪骨肽组合对长期补钙无效的患者不但可以起到促进钙吸收的作用,抑制各种骨关节炎症的炎性侵润,改善腰酸背痛抽筋等症状,还可以治疗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防止骨折发生。

股骨颈骨折早期症状与体征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应想到股骨颈骨折的可能。

2.体征

(1)畸形: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

(2)疼痛:髋部除有自发疼痛外,移动患肢时疼痛更为明显。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打时,髋部也感疼痛,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常有压痛。

(3)肿胀:股骨颈骨折多系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又有关节外丰厚肌群的包围,因此,外观上局部不易看到肿胀。

(4)功能障碍:移位骨折病人在伤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但也有一些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例,在伤后仍能走路或骑自行车。对这些病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因遗漏诊断使无移位稳定骨折变成移位的不稳定骨折。患肢短缩,在移位骨折,远端受肌群牵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变短。

(5)患侧大粗隆升高,表现在:①大粗隆在髂-坐骨结节联线(Nelaton线)之上②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缩短,短于健侧。

股骨颈骨折分类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3类:①根据骨折的解剖部位。②骨折线的方向。③骨折移位程度。

①按解剖部位分型:许多作者曾根据骨折的解剖部位将股骨颈骨折分为3型: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其中头下型和经颈型属于关节囊内骨折,而基底型则属于关节囊外骨折。头下型是指位于股骨颈中部的骨折,基底型是指位于股骨颈基底部与粗隆间的骨折。Klenerman、Garden等人认为在X线片上由于投照角度不同,很难区分头下型与经颈型。Klenerman、Marcuson及Banks均认为单纯的经颈型骨折极为罕见。由于经颈型骨折发生率很低,各型X线表现受投照角度影响很大,目前此类分型已很少应用。

②按骨折线方向分型(Pauwels分型):1935年,Pauwels根据股骨颈骨折线的方向将股骨颈骨折分为3型:Ⅰ型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为30°;Ⅱ型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为50°;Ⅲ型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为70°。Pauwels认为,夹角越大,即骨折线越垂直,骨折端受到剪式应力,骨折越不稳定,不愈合率随之增加。该分型存在2个问题,第一,投照X线片时股骨颈与X线片必须平行,这在临床上难以做到。病人由于疼痛等原因,在摄X线片时骨盆常发生倾斜,而骨折线方向便会改变。同一股骨颈骨折,由于骨盆倾斜程度的不同,在X线片上可以表现出自Pauwels Ⅰ型至Pauwels Ⅲ型的不同结果。第二,Pauwels分型与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无明显对应关系。Boyd、George、Salvatore等人发现在140例Pauwels Ⅰ型病人中不愈合率为0,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为13%。295例Pauwels Ⅱ型的病人中不愈合率为12%,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为33%。在92例PauwelsⅢ型的病人中,不愈合率仅为8%,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为30%。由于Pauwels分型受X线投照影响较大,与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率缺乏对应关系,目前较少应用。

③骨折移位程度分型(Garden分型):Garden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将股骨颈骨折分为4型(1961)。Ⅰ型不全骨折,股骨颈下方骨小梁完整,该型包括所谓“外展嵌插型骨折;Ⅱ型完全骨折,但无移位;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该型骨折X线片上可以看到骨折远端上移、外旋,股骨头常后倾,骨折端尚有部分接触;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该型骨折X线片上表现为骨折端完全无接触,而股骨头与髋臼相对关系正常。Garden分型中自Ⅰ型至Ⅳ型,股骨颈骨折严重程度递增,而不愈合率与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也随之增加。Garden分型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Frandsen等人对100例股骨颈骨折分别请8位医生进行Garden分型,结果发现,8位医生分型后的相互符合率只有22%。对于移位与否的争议占33%。由此可见,Garden分型中移位的判断与主观因素有密切关系。Eliasson等人(1988)建议将股骨颈骨折简单地分为无移位型(Garden Ⅰ、Ⅱ型)及移位型(Garden Ⅲ、Ⅳ型)。

④AO分型:AO将股骨颈骨折归类为股骨近端骨折中的B型。

B1型:头上型,轻度移位。①嵌插,外翻15°②嵌插,外翻<15°。③无嵌插。

B2型:经颈型,①经颈部基底。②颈中部,内收。③颈中部,剪切。

B3型:头下型,移位。①中度移位,内收外旋。②中度移位,垂直外旋。③明显移位。

二、诊断

外伤史,髋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患肢典型的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患侧大粗隆在Nelaton线之上,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较健侧缩短,X线片及CT检查,能确立诊断。

股骨颈骨折的原因有哪些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由于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而女性活动相对较男性少,由于生理代谢的原因骨质疏松发生较早,故即便受伤不重,也会发生骨折。84%的股骨颈骨折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专家在给股骨颈骨折病人做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取下股骨内侧皮质进行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发现骨单位明显减少,哈弗管变宽。

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认为在65岁女性中,50%的骨骼矿物质含量低于骨折临界值。在85岁女性中,100%的骨骼矿物质含量低于骨折临界值。

目前普遍认为,尽管不是惟一的因素,骨质疏松是引起股骨颈骨折的重要因素,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可以将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看作为病理骨折。骨质疏松的程度对于骨折的粉碎情况(特别是股骨颈后外侧粉碎)及内固定后的牢固与否有直接影响。

大多数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创伤较轻微,年轻人股骨颈骨折则多为严重创伤所致。专家认为损伤机制可分为2种:①跌倒时大粗隆受到直接撞击。②肢体外旋。在第2种机制中,股骨头由于前关节囊及髂股韧带牵拉而相对固定,股骨头向后旋转,后侧皮质撞击髋臼而造成颈部骨折。此种情况下,常发生后外侧骨皮质粉碎。年轻人中造成股骨颈骨折的暴力多较大,暴力延股骨干直接向上传导,常伴软组织损伤,骨折也常发生粉碎。

造成老年人发生骨折有2个基本因素,内因骨强度下降,多由于骨质疏松;双量子密度仪证实股骨颈部张力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最后压力骨小梁数目也减少,加之股骨颈上区滋养血管孔密布(据200根成人股骨颈上区观察测量平均14.6±0.22个标准差为3.1),均可使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削弱,使股骨颈脆弱。另外,因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加之髋部受到应力较大(体重2~6倍),局部应力复杂多变,因此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如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转,甚至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都可以发生骨折。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往往由于严重损伤如车祸或高处跌落致伤,偶有因过度过久负重劳动或行走,逐渐发生骨折者,称之为疲劳骨折。

老人摔倒不要急着站起来

女性在绝经后、男性在六七十岁后钙质流失非常快,易患骨质疏松,骨头脆性增加,摔跤后容易引起骨折。因此,老人摔倒后,首先要关注的是有无骨折。

老人摔倒常是臀部着地,由此引发的骨折以股骨颈骨折最为常见,尤以老年女性居多。需要强调的是,股骨颈骨折是老人骨折中危害程度较大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有统计数据表明,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后第一年的死亡率达到20%-24%。

为防范骨折后处置不当,如果老人一屁股重重地坐到地上,这时不要急于站起来,路人或家人也不要急于扶老人起来。因为老年人一般对痛觉不敏感,如果骨折后没有发生移位,很可能不会感觉疼痛,如果此时站起来,骨折部位很可能发生移位;如果骨折部位已经发生移位,这时勉强站起来,骨折断端还可能会伤及周围组织,造成二次伤害。

因此,老人跌倒后,首先要用手撑地坐起来,在原地休息一下,小心地试着抬抬腿,如果腿能抬起来,可以试着小心站起来走几步,即使没问题,也要严密观察7-10天,如果其间出现不适,应马上到医院拍片检查;如果不能抬起来,或者感觉到疼痛,很可能是股骨颈骨折,这时不要乱动,打电话向“120”求救,及时就医。

股骨颈骨折后关节置换手术适应症

1.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股头颈头下型骨折,移位明显,愈合有困难。

2.股骨颈头下型粉碎性骨折。

3.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或股骨颈已被吸收。

4.不能配合治疗的股骨颈骨折病人,如偏瘫,帕金森氏病或精神病人。

5.成人特发性或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范围大,而髋臼损伤不重,用其它手术又不能修复。

6.不应行刮除植骨术的股骨颈良性肿瘤。

7.股骨颈原发性或转移的恶性肿瘤或致病理性骨折,为减轻病人痛苦,可以手术置换

我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已近百例,技术成熟,操作熟练,费用较低,效果优异

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后关节置换手术适应症,对于很多出现这种骨折的患者,一定要全面了解以上介绍的适应症,只有全面了解了适应症,才能通过关节置换手术,让自己这种骨折,通过关节的置换手术,让自己尽快的成为一个健康人。

股骨头骨折怎么治疗有效

1、股骨颈骨折后,通常按骨折的移位程度和骨折类型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不完全性或嵌顿性骨折,此类骨折相对比较稳定,可通过下肢牵引或穿丁字鞋维持骨折的原始位置,等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6个月;

2、手术治疗是选用合适的金属钉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保持骨折稳定,促进骨折愈合,适用于非嵌顿性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此类骨折不稳定,若不予手术内固定,日后骨折可能进一步移位,影响骨折愈合,移位的股骨颈骨折,需先行复位后再予金属钉内固定。

3、继续牵引,保持平卧体位,抬高患者小腿,并使脚尖朝上,足跟悬空,由骨科医生负责牵引,以保证牵引合理、到位。

4、预防褥疮,长期卧床使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褥疮。牵引期间,要每2小时帮助更换体位一次,夜间亦要每3~4小时更换体位一次。同时用50%酒精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预防褥疮发生。

老人摔倒了怎么办

老人摔倒常是臀部着地,由此引发的骨折以股骨颈骨折最为常见,尤以老年女性居多。需要强调的是,股骨颈骨折是老人骨折中危害程度较大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有统计数据表明,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后第一年的死亡率达到20%-24%。

老人摔倒了怎么办?为防范骨折后处置不当,如果老人一屁股重重地坐到地上,这时不要急于站起来,路人或家人也不要急于扶老人起来。因为老年人一般对痛觉不敏感,如果骨折后没有发生移位,很可能不会感觉疼痛,如果此时站起来,骨折部位很可能发生移位;如果骨折部位已经发生移位,这时勉强站起来,骨折断端还可能会伤及周围组织,造成二次伤害。

因此,老人摔倒后,首先要用手撑地坐起来,在原地休息一下,小心地试着抬抬腿,如果腿能抬起来,可以试着小心站起来走几步,即使没问题,也要严密观察7-10天,如果其间出现不适,应马上到医院拍片检查;如果不能抬起来,或者感觉到疼痛,很可能是股骨颈骨折,这时不要乱动,打电话向“120”求救,及时就医。

骨子骨折的手术疗法

手术可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

针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特点,结合各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治疗方法。骨质疏松骨折最常部位为脊柱椎体骨折,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腕部骨折(Colls、Barton等),由于其各自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处理方式亦不相同。

脊柱椎体骨折

脊柱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骨折,其主要特点是自发性椎体骨折或轻微外力作用下的骨折,骨折多表现一个或多个椎体的压缩;患者多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且无明显神经根受压体征,拍片检查时发现椎体存在凹陷性或楔形骨折;骨折好发于胸腰段,胸椎多于腰椎,可引起驼背畸形。

经皮椎体成型术

所谓椎体成型是指在脆性骨折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此方法首先用于治疗椎体其它疾患,1995年后逐渐用于椎体脆性骨折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椎体成型术的主要优点是:能较好地缓解骨痛,增加椎体强度,增强脊柱的稳定性。缺点:需要一定设备和操作技术;操作过程中有骨水泥外溢的可能。但其创伤小、手术风险较低,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较好选择。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此类手术创伤较大,重度骨质疏松者固定强度较差,不太适合体弱多病的高龄患者。若要使用则建议选择钛类内固定材料,其术后不影响核磁共振检查。

髋部骨折:髋部骨折主要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质疏松骨折中最严重,处理最困难的损伤。

股骨颈骨折:按照患者年龄,骨折、骨质疏松程度,并存病情况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合理选择一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式不是一件易事。

空心钉内固定术

表现为稳定的股骨颈骨折(如GardenⅠ、Ⅱ型骨折),其骨折愈合率高、愈合后的股骨头坏死率低,不主张一期行工关节置换术。空心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不输血,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是治疗稳定型(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技术操作要点:平卧位,患肢牵引到一定张力后同时内收内旋患肢。正侧位C臂机证实位置良好,于股骨头颈内平行打入三枚空心螺钉(最好钛钉),下位螺钉尽量靠近股骨矩,三钉最好成顺或倒品字型分布。

虽然表现为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如GardenⅢ、Ⅳ型骨折),但患者体弱多病不能耐受更大手术时,亦可考虑行空心钉内固定术。此时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患者早日翻身、坐起,减少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出院后能尽早坐轮椅外出晒太阳。

股骨颈骨折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最后确诊需要髋正侧位X线检查,尤其对线状骨折或嵌插骨折更为重要。X线检查作为骨折的分类和治疗上的参考也不可缺少。应提起注意的是有些无移位的骨折在伤后立即拍摄的X线片上可以看不见骨折线,当时可行CT、MRI检查,或者等2~3周后,因骨折处部分骨质发生吸收现象,骨折线才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凡在临床上怀疑股骨颈骨折的,虽X线片上暂时未见骨折线,仍应按嵌插骨折处理,3周后再拍片复查。另一种易漏诊的情况是多发损伤,此时常发生于青年人,由于股骨干骨折等一些明显损伤掩盖了股骨颈骨折,因此对于这种病人一定要注意髋部检查。

一、在检查方面,查体可发现患侧大粗隆升高,表现在:

1.大粗隆在髂一坐骨结节联线之上;

2.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缩短,短于腱侧。X线照片能明确诊断。特别是髋坐关节正、侧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部位、移位情况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二、本病的辅助检查多利用X线检查,按股骨颈骨折部的形态分为嵌入型和错位型骨折。这两型股骨颈骨折的骨折线可表现为致密线和/或透亮线。致密骨折线表示两骨折端的骨小梁有重叠嵌插,而透亮骨折线则意味着两骨折端有分离。

1、嵌入型股骨颈骨折无明显错位,通常股骨颈可见模糊的致密骨折线,局部骨小梁中断,局部骨皮质出现小的成角或凹陷,股骨干的外旋畸形小明显。此型骨折属较稳定性骨折。由于骨折发生时外力作用的不同,股骨头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收、外旋。前倾或后倾的成角畸形。如出现嵌入端成角畸形较明显,或骨折线的斜度较大、骨折端部分有分离,或股骨干外旋明显时,提示骨折不稳定。

2、错位型股骨颈骨折较常见,亦称为内收型股骨颈骨折。两折端出现旋转和错位。股骨头向后倾骨折端向前成角,股骨干外旋向上错位,骨折线分离明显。

相关推荐

股骨头坏死是怎么引起 创伤引起股骨头坏死

创伤性原因造成股骨头坏死,如股骨头囊内骨折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股骨头压缩性骨折,这些外伤主要是造成股骨头周围的血管损伤,这些血管受损伤后,股骨头部份失去血液营养,导致股骨头内骨组织缺血而造成股骨头坏死。 注意:受伤后骨组织的血运被阻断8小时,即可造成缺血性骨细胞坏死。由此可见,在有移位股骨颈骨折中,骨坏死很早即可发生。髋关节脱位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约有10%。有时对髋部的直接打击也会造成股骨头坏死。

股骨颈骨折病因学

成老年人发生骨折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骨强度下降,二是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往往由于严重损伤所致。 按股骨颈骨折部的形态分为嵌入型和错位型骨折。这两型股骨颈骨折骨折线可表现为致密线和/或透亮线。致密骨折线表示两骨折端的骨小梁有重叠嵌插,而透亮骨折线则意味着两骨折端有分离。嵌入型股骨颈骨折无明显错位,通常股骨颈可见模糊的致密骨折线,局部骨小梁中断,局部骨皮质出现小的成角或凹陷,股骨干的外旋畸形小明显。此型骨折属较稳定性骨折。由于骨折发生时外力作用的不同,股骨头可

骨折分为哪些类型

骨折分为哪些类型 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 骨折类型 1.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伤口及骨折断端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依据骨折的程度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崁插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及骨骺分离均属完全性骨折。 2

股骨颈骨折影像学表现

股骨颈骨折部的形态分为嵌入型和错位型骨折。这两型股骨颈骨折骨折线可表现为致密线和/或透亮线。致密骨折线表示两骨折端的骨小梁有重叠嵌插,而透亮骨折线则意味着两骨折端有分离。 嵌入型股骨颈骨折无明显错位,通常股骨颈可见模糊的致密骨折线,局部骨小梁中断,局部骨皮质出现小的成角或凹陷,股骨干的外旋畸形小明显。此型骨折属较稳定性骨折。由于骨折发生时外力作用的不同,股骨头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收、外旋。前倾或后倾的成角畸形。如出现嵌入端成角畸形较明显,或骨折线的斜度较大、骨折端部分有分离,或股骨干外旋明显时,提示骨折

股骨颈骨折为什么易发生股骨头坏死

目前,股骨缺血性坏死是依据X线表现来判断的。股骨颈骨折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表现最早时间是2个月,最长可达10几年。多数在骨折后2~3年内出现。 有些病人是在股骨颈骨折愈合后数年才发生坏死 。因此,骨折病人愈合后并不等于治疗完全结束,还应倍加注意,防止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骨折后2~3年应密切观察,定期复查X线片。 股骨头缺血后虽有细胞坏死,但这时并不出现异常X线表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X线检查可能是正常的。当坏死股骨头出现修复、吸收及塌陷时X线检查才能表现出密度不均匀、囊变及股骨头扁平等异常征象,而这时

不同类型股骨头坏死的症状

1、质疏松导致骨坏死。临床表现为下肢酸软无力、困疼、不能负重、易骨折。 2、术后骨坏死。在临床中骨移植、血管移植三年后、骨血供应不足而发生骨坏死。此外,还有气压性、放射性、血液病性、血管疾。 3、寒、湿导致股骨头坏死。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寒湿为甚、下蹲困难。 4、肾亏虚导致股骨头坏死。表现为全身消瘦、面黄、阳萎、早泄、多梦、遗精、乏力等。 5、伤导致股骨头坏死。如外力撞击引起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髋关节扭挫伤等。创伤是造成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因素。但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与否、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管破

肱骨骨折应该做哪些检查

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容易。根据肩部正位X片可显示外展或内收骨折类型。还必须有侧位片(穿胸位)了解肱骨头有无旋转、嵌插、前后重迭移位畸形,以便明确有无骨折端向前成角。 分为内收或外展型、伸展型和屈曲型等三个类型。 内收或外展型损伤:最常见。X线正位片所见骨折线为横行,骨折轻度向内或向外成角,远折端呈内收或外展状态。侧位片上均无明显向前或向后成角、错位改变。肱骨外科颈骨折常合并肽骨大结节骨折,表现为撕脱的蝶形骨折片。 伸展型损伤,是间接外力引起的损伤。X线特点为骨折线横行,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前错位,肱骨头后

跖骨骨折基本常识

一、第五跖骨基部撕脱骨折腓骨短肌附着于第五跖骨基部结节处。足严重内翻扭伤可造成裂纹骨折或完全的撕脱骨折,x线照片检查时应注意与儿童的正常骨骺相区别。 治疗方法:一般无移位,可用胶布固定,绷带包扎,必要时用石膏靴(带橡皮跟可行走)固定约6周。其它跖骨基部骨折移位也可用同法治疗。 二、第2、3、4跖骨颈骨折如有移位,应手法复位,短腿石膏固定,否则畸形连接后影响走路。又复位不成功,可手术复位,钢针固定。 三、行军骨折较少见,发生于长途走路,在第2、3跖骨颈或干骨折,也可发生在胫骨。一般无移位,又称疲劳骨折。骨

股骨颈骨折怎么办

(一)治疗 稳定的嵌插型骨折即Garden Ⅰ、Ⅱ型骨折或Pauwels角小于30°者,可根据情况给予非手术疗法,如外展位牵引或穿用“┻”形鞋保持伤肢于外展、中立位等。但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为避免长期卧床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也可考虑做闭合复位内固定。 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可采用以下方法: 1.牵引复位 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1/7体重),在1~2天内使骨折复位。牵引的方向一般为屈曲、外展各30°,如有向后成角,可在髋伸直位做外展牵引。同时应做全身检查排除严重的伴发病和伴发损伤。经床边摄片证实骨折已复位后尽

股骨颈骨折后出现坏死的几率

股骨颈骨折不仅长得慢而且有一个较严重的后期并发症即:股骨头坏死,这种坏死一般在一年左右发生表现为骨折处疼痛逐渐不能行走,如果骨折移位后这种坏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达到45%左右,而没有移位的坏死率约10%-20%。 股骨颈骨折诱发缺血性坏死的因素有五点: 1、骨折部位 骨折线离股骨头越近,其坏死率越高,通过股骨颈后上方斜形骨折线者,则坏死率最高。 2、开放手术 该手术很有可能会破坏幸存的血运,特别是在大范围的剥离或后关节囊切开时,更容易损坏后上侧或者后侧的血运。 3、对位不良 复位没有做好,比如过度外翻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