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共济失调中医疗法

共济失调中医疗法

(1)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8克,当归15克,丹参20克,熟地20克,淮山药10克,牛膝8克,杜仲10克,威灵仙12克,鹿角胶10克,炙草6克。

加减:肢萎无力明显加附子、桂枝;站立无能加补骨脂、巴戟天;肉萎形瘦加黄精、枸杞;肢体颤抖振摇加天麻、钩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振颓汤、附子理中汤、琼玉膏。

(2)处方:熟地20克,萸肉8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白芍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0克,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牡蛎20克。

加减:肢萎干枯加黄精、石斛;肢挛僵直加僵蚕、蜈蚣、伸筋草; 肢颤抖动加天麻、钩藤、羚羊角;烦躁难眠加酸枣仁、磁石;掌热颧红加玄参、石斛;舌强语蹇加白附子、全蝎;骨萎畸形加补骨脂、地鳖虫;阴阳两虚,加附子、黄芪、淮山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大补阴丸、虎潜丸、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滋生清阳汤、滋荣养液膏。

(3)处方:熟地30克,鹿角胶20克,杜仲12克,肉苁蓉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当归10克,阿胶8克,牛膝10克,桂枝8克。

加减:若病得自幼年加狗脊、淫羊藿、巴戟天;筋挛艰行,加威灵仙、桑枝、鸡血藤;肢颤风动,加全蝎、蜈蚣、僵蚕;神疲力乏,加黄芪、附子;骨痿畸形,加骨碎补、牛脊髓;筋枯肉萎,加白芍、枸杞、黄精;舌强语蹇,加白附子、全蝎;神志呆愚,加益智仁、首乌、灵芝,或加菖蒲、郁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刚丸、鹿角胶丸、振颓丸、益髓汤。

得了共济失调还能治好吗

1、饮食疗法:合理饮食,在共济失调患儿的饮食方面要关注少食多餐,每天饮1-2次淡盐水,以补充水和电解质。饮食要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素,还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还应补充钙与维生素A和D,以防止骨质脱钙、疏松。

2、日常康复训练:完善的护理、良好的卫生和充足的营养;长期一直符合身体需求的语言、职能和技能训练;采用理疗、体疗并结合按摩等促使肌肉松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和姿势;支具和矫正器可帮助控制无目的动作,改善姿势和防止畸形;手指的作业医治有利于进食、穿衣、写字等与生活自理的动作训练。

3、通过推拿医治:主要是缓和、轻微的刺激周围神经的作用,推拿医治共济失调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对功能的恢复有非常好的作用。

4、能够中药、针灸、穴位注射等:中医药优于西药及手术疗效,且基本没有副作用。 通过矫形手术、生物制药、传统中医将结合的综合疗法。该疗法对共济失调整体的医治,不是单单就局限于单一的医治,是多方面,多角度综合医治。所以,医治的疗效好、疗效巩固。

5、综合康复医疗: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等,但医生建议,这种疗法无法达到根治共济失调的目的。

6、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当下这种专门化的医院或诊所在城市也有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够挑选,但疗效一般。

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症

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是介于脊髓和脑干小脑之间的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1892年SangerBrown报告一个家系中5代22人(男10、女12)患本病;1893年Marie描述了一组相似的疾病,故本病也称Marie型共济失调或Sanger Brown型共济失调,两型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anger Brown型发病年龄较轻(11~45岁),有眼球震颤;Marie型发病在25~55岁,一般无眼球震颤。尔后Holmes将本组疾病命名为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的发展,已从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中分出了较多的类型,如SCA2、SCA3/ MJD、SCA7等,证实不论Sanger Brown型、Marie型、遗传痉挛性共济失调等,实际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征的症候群。近年来更认为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是一组有共济失调和下肢痉挛症状的综合征,且有不同的遗传方式,例如De Braekeleer(1996)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567例痉挛性共济失调中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占13%。因此近年来已少用或不用Marie或Sanger-Brown作为独立的病名。实际上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包括了一部分 SCA2、SCA3/MJD、SCA7等类型的患者。

中医治疗小脑共济失调

偏方:

(1)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8克,当归15克,丹参20克,熟地20克,淮山药10克,牛膝8克,杜仲10克,威灵仙12克,鹿角胶10克,炙草6克。

加减:肢萎无力明显加附子、桂枝;站立无能加补骨脂、巴戟天;肉萎形瘦加黄精、枸杞;肢体颤抖振摇加天麻、钩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振颓汤、附子理中汤、琼玉膏。

(2)处方:熟地20克,萸肉8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白芍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0克,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牡蛎20克。

加减:肢萎干枯加黄精、石斛;肢挛僵直加僵蚕、蜈蚣、伸筋草; 肢颤抖动加天麻、钩藤、羚羊角;烦躁难眠加酸枣仁、磁石;掌热颧红加玄参、石斛;舌强语蹇加白附子、全蝎;骨萎畸形加补骨脂、地鳖虫;阴阳两虚,加附子、黄芪、淮山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大补阴丸、虎潜丸、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滋生清阳汤、滋荣养液膏。

(3)处方:熟地30克,鹿角胶20克,杜仲12克,肉苁蓉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当归10克,阿胶8克,牛膝10克,桂枝8克。

加减:若病得自幼年加狗脊、淫羊藿、巴戟天;筋挛艰行,加威灵仙、桑枝、鸡血藤;肢颤风动,加全蝎、蜈蚣、僵蚕;神疲力乏,加黄芪、附子;骨痿畸形,加骨碎补、牛脊髓;筋枯肉萎,加白芍、枸杞、黄精;舌强语蹇,加白附子、全蝎;神志呆愚,加益智仁、首乌、灵芝,或加菖蒲、郁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刚丸、鹿角胶丸、振颓丸、益髓汤。

遗传性共济失调中医治疗怎么样

治疗1.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目前无特效治疗,轻症病人可用支持疗法和功能训练,矫形手术如肌腱切断术可纠正足部畸形。抗感染治疗的进展使感染已不常见。

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亦无特异性治疗,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

(1)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毒扁豆碱或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巴氯芬(氯苯胺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伴肌阵挛首选氯硝西泮;三磷腺苷(ATP)、辅酶A、肌苷和维生素B族等神经营养药可以试用。

(2)手术治疗:可行视丘毁损术。

(3)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及辅助行走器械可能有所裨益。

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亦通常起病后10~20年不能行走。常死于并发症。

遗传性共济失调具体分型

(一)脊髓型 本型以弗利德来(friedreich)氏共济失调最常见。主要病变为脊髓后索及侧索、脊髓小脑束与锥体束慢性变性多在5~15岁隐袭起病,进展缓慢。最早症状为两下肢共济失调,走路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站立时两脚分得很宽,向两侧摇晃。因后索深感觉传导束受损故闭目难立征阳性。以后两上肢出现共济失调,可有意向性震颤,但上肢症状往往轻于下肢。也可有躯干性共济失调。站立或起时身体摇摆不稳,讲话含糊不清或呈吟诗状。肢体无力。可出现胫前肌和手小肌轻度轻度萎缩,缩深觉明显减退,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胝下,锥体束征阳性。多数患者有眼震,常有脊柱后侧突和弓形足,并可有脊柱裂、指(趾)并合等。疾病早期即有心电图异常,但只有1/3病例有心脏病的症状或体征。

(二)小脑型 以narie型遗传型痉挛性共济失调多见。病理改变主要在小脑,可见对称性小脑萎缩,浦肯野细胞脱落,而颗粒细胞受累较轻。多在成年后隐袭起病,进展缓慢,共济失调是首先症状,表现有上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性步态及构音困难,亦可有躯干共济失调。下肢张力增高,形成共济失调-痉挛步态,可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少数患者伴有眼球震颤和视神经萎缩。无骨骼畸形。

(三)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 为中年后起病的遗传性共济失调中较常见的一型。病理变化累及下橄榄核、桥脑底和小脑。症状包括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头部躯干的震颤等。少数患者可有软腭阵挛。后期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高和babinski征。常有眼震和视神经萎缩。尚有肢本远端的感觉障碍、眼肌瘫痪、强直、震颤、精神异常和智能减退等

小孩共济失调中医分型

肾元不足 脑髓亏损

证候:腰膝酸软或疼痛,站立不稳,步履不正,行走摇摆,两手笨拙,发音难辩,耳鸣耳聋

,阳痿遗精,经少经闭,二便异常,舌淡,两尺脉弱。

肾阳虚损

证候:腰膝酸软,肢体发凉,阳痿,大便泄泻,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站立不稳,行走摇摆

,两手笨拙,发音不清舌质淡,苔白水滑,脉沉迟。

肾阴亏损

证候: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发音不利,失眠多梦,站立不稳,行走摇摆,经少

经闭,遗经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元不足 封藏失职

证候:腰膝酸软,站立不稳,行走摇摆,发音不利,小便频数,余沥不尽,遗尿失禁,夜尿

频多,遗精早泄,脉虚无力,舌淡,两尺脉弱。

肾元不足 脾气虚弱

证候:腰膝酸软,站立不稳,行走摇摆,双手笨拙,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纳呆食少,智力

低下,发音难辩,脉弱舌淡。

小脑性共济失调针灸治疗

共济失调目前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针刺治疗,体疗及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有各种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肌注、口服卵磷脂等。国内有应用TMES疗法治疗共济失调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晚期患者应注意预防各种感染。弓形足可行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等 应该积极治疗引起共济失调的原发病。

共济失调的病因

躯干共济失调(姿势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步态和姿势(站立和坐时)平衡障碍,如站立不稳、起坐不稳、行走不稳、 Romberg征(睁眼、闭眼)阳性(不稳),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眼球震颤常无。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蚓部(原始小脑)受损害。可见于ADCAⅢ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肢体完成各项动作的平衡障碍,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误指试验偏向病侧,眼球震颤较多见(粗大),步态不稳等。一般上肢比下肢的共济失调严重。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半球(新小脑)受损害。

全小脑性共济失调,病损部位在原始小脑、新小脑、小脑核团、小脑传人(出)纤维,临床表现为躯干、肢体、步态的共济失调,可见于ADCAI型等。

共济失调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 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包括构筑和修复脑组织 (细胞 )的药物,如卵磷脂 (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 ),能修复因外伤、出血、缺氧造成的脑细胞膜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加快神经兴奋传导,改善学习与记忆功能。

综合康复治疗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 )、训练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扶行 (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

共济失调目前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针刺治疗,体疗及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有各种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肌注、口服卵磷脂等。晚期患者应注意预防各种感染。弓形足可行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等。

什么是共济失调

1、了解了共济失调的症状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免在治疗疾病时迷茫,目前治疗共济失调还有细胞渗透修复疗法。细胞渗透修复疗法应用于临床,通过自我复制分化可以诱导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细胞,肌细胞,神经元及心肌细胞。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必须恢复神经元细胞才能治愈,所以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是治疗共济失调疾病的首选。

2、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共济失调患者常常说到:“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

3、随病情的进展,共济失调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甚至卧床。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的一种表现。是促动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缩调整所致。包括静态性共济失调和动态性共济失调两种。前者主要表现于躯体的静止状态下,即平衡障碍;后者主要表现于肢体的动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辩距障碍--动作起动缓慢,速度和力量不均,常不达预定目标或停止不及而越出。

4、共济失调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

先天性共济失调症

小脑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共济失调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据专家介绍,目前,治疗小脑共济失调重要的手段就是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移植分化的神经元可以补充减少的脑细胞,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小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发挥功能,可以从结构及功能上修复、改善神经系统疾病,从而可以改善小脑的控制功能障碍达到治疗共济失调的效果。

先天性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因此,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共济失调目前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针刺治疗,体疗及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有各种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肌注、口服卵磷脂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如何治疗

感觉性共济失调即脊髓性共济失调。为脊髓后根后索病损造成深感觉障碍所引起。视觉可以代偿,因此龙伯征阳性,跟膝胫试验不稳准,同时伴有下肢位置觉、震动觉障碍。见于脊髓病变、周围神经质、弗利德里失调。目前,神经细胞重生疗法治疗共济失调有良好的效果。

共济失调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针刺治疗,体疗及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有各种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肌注、口服卵磷脂等。晚期患者应注意预防各种感染。

遗传性痉挛共济失调是什么

是介于脊髓和脑干小脑之间的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1892年SangerBrown报告一个家系中5代22人(男10、女12)患本病;1893年Marie描述了一组相似的疾病,故本病也称Marie型共济失调或Sanger Brown型共济失调,两型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anger Brown型发病年龄较轻(11~45岁),有眼球震颤;Marie型发病在25~55岁,一般无眼球震颤。尔后Holmes将本组疾病命名为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的发展,已从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中分出了较多的类型,如SCA2、SCA3/ MJD、SCA7等,证实不论Sanger Brown型、Marie型、遗传痉挛性共济失调等,实际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征的症候群。近年来更认为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是一组有共济失调和下肢痉挛症状的综合征,且有不同的遗传方式,例如De Braekeleer(1996)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567例痉挛性共济失调中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占13%。因此近年来已少用或不用Marie或Sanger-Brown作为独立的病名。实际上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包括了一部分 SCA2、SCA3/MJD、SCA7等类型的患者。

轻度共济失调

一般的话共基失调的话走路是不会平稳的对运动的项目都是会有影响的.共济失调是人体的姿势保持与随意运动完成与大脑基底节小脑前庭系统深感觉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系统的损害将导致运动的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这些症状体征称为共济失调.根据蹭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临床上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中药修复脑细胞损伤治疗小脑萎缩第一控制病情使症状不再加重第二就是在控制病情的基础上使症状减轻逐渐好转.病情较严重时不能行走.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因此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相关推荐

遗传性痉挛共济失调怎么治疗

1.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目前无特效治疗,轻症病人可用支持疗法和功能训练矫形手术如肌腱切断术可纠正足部畸形。抗感染治疗的进展使感染已不常见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亦无特异性治疗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1)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毒扁豆碱或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巴氯芬(氯苯胺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伴肌阵挛首选氯硝西泮;三磷腺苷(atp)、辅酶a

遗传性肢体共济失调有的治吗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眼、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及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为特点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女孩发病较男孩多。本病最明显的改变是球结膜血管扩张,以后出现眼睑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其次是面部、耳及颈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有时皮肤还可见到咖啡牛奶斑、色素脱失斑等改变。神经系统症状最早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开始表现在走路时,生后18~24个月开始出现症状,也有晚到5岁后才开始起病,病儿出现运动

小儿小脑共济失调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共济失调人体的姿势保持与随意运动完成,与大脑、基底节小脑、前庭系统、深感觉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系统的损害将导致运动的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这些症状体征称为共济失调。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临床上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专家提醒: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伤害是不断加深的,及早确诊,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应该怎么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目前无特效治疗,轻症病人可用支持疗法和功能训练矫形手术,如肌腱切断术可纠正足部畸形。抗感染治疗的进展使感染已不常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亦无特异性治疗,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1)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毒扁豆碱或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巴氯芬(氯苯胺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伴肌阵挛首选氯硝西

酒精性共济失调的并发症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ⅰ型(sca1):基因定位于6p22~23包含cag重复,主要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体征同时伴眼外肌麻痹②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ⅱ型(sca2):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2q23~24.1。包括cag重复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轻度锥体系及锥体外系体征和眼球颤动。③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ⅲ型(sca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

脑外伤共济失调的表现有哪些

1.共济失调人体的姿势保持与随意运动完成,与大脑、基底节小脑、前庭系统、深感觉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系统的损害将导致运动的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这些症状体征称为共济失调。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临床上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症状,几乎1

共济失调有什么危害

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如锥体系、锥体外系、视觉、听觉、脊髓、周围神经损害,亦可伴大脑皮质功能损害如认知功能障碍和(或)精神行为异常等。也可伴有其他系统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伤害是不断加深的,及早确诊,及早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

治疗共济失调

(一)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为最常见的一类遗传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临床表现:青年期发病,缓慢发展,最早症状步态不稳,步态蹒跚,站立时身体摇晃,醉汉似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肌张力低,膝踝反射消失。病情逐渐进展双上肢动作不灵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颤,出现小脑性构音困难,说话含糊不清。下肢的位置觉和震动觉消失。(二)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又称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

共济失调如何通过中医治疗

1、处方:黄芪,党参,白术,当归,丹参,熟地,淮山药,牛膝,杜仲,威灵仙,鹿角胶,炙草。加减:肢萎无力明显加附子、桂枝;站立无能加补骨脂、巴戟天;肉萎形瘦加黄精、枸杞;肢体颤抖振摇加天麻、钩藤。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振颓汤、附子理中汤、琼玉膏。2、处方:熟地,萸肉,龟版,鳖甲,知母,丹皮,麦冬,白芍,枸杞子,杜仲,桑寄生,牛膝,牡蛎。加减:肢萎干枯加黄精、石斛;肢挛

何为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有两种类型:动力型和静力型.动力型共济失调发生于动作之时,表现为动作不精确和不对称.可用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踝膝胫试验,轮替运动试验来检查.均阳性.静力型共济失调是病人直立,两足紧紧并拢,两手向前平举,闭目不能站立(又称闭目难立征).共济失调又分感觉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三种.感觉性共济失调作上述检查时,睁眼时轻,闭眼时重.小脑性共济失调时不论睁眼闭眼皆重.前庭性共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