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天气老人谨防心血管病
酷暑天气老人谨防心血管病
一是大汗淋漓导致身体水分大量丢失,年轻时能耐受,但老了就容易中暑。对于血液循环系统而言,水分的流失可使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血流减慢、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会有所下降。
很多老人是高血压患者,这时服用降压药就会比以前降得更多,有因血压过低而晕厥的危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把药量调小一点。除此以外,高温也会诱发脑梗塞、脑缺血等问题。因此老人需要适量补充水分,建议在白开水中加上少许盐,可以补充流汗丢失的盐分。
二是热天开空调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老人进进出出会扰乱自己身体的内环境,使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烧感冒,甚至发生肺部感染。因此,空调温度应定在与室外相差3℃~5℃为宜,而且需要定期打开窗户通风透气。有心血管病的老人一旦出现感冒,切忌拖延,应尽快看医生。
三是老人消化功能受到天气影响,胃口不好,如果再吃不新鲜的食物就容易发生恶心、呕吐和腹泻,特别是吃生冷食品与隔夜饭菜。建议老人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避免肥腻,另外不妨多吃水果和清热食品。
老人冬季怎样预防心血管病
据悉,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3月,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专家提醒,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让心脏“安全过冬”,必须注重日常保健,在饮食、生活、药物等方面都要加以重视。一旦发现有头痛呕吐、血压居高不下、胸口疼痛频率增加等症状,都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诊。
注意生活细节
冬季早晚温差较大,心血管病人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时,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预防感冒。尤其要注意第一次冷空气降温天气过程,对大风降温天气,应尽量少出门或不出门。此外,室内室外温差较大,心血管病人一定要注意避免温差的变化,给身体一个冷暖缓冲的过程。
坚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等。如果有晨练习惯的朋友要注意,冬季是切忌一大早出门进行运动锻炼的,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时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期间的风和日丽的天气。切记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因为高强度运动导致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大幅度升高,极易发生心肌梗死、脑溢血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病。
心血管病患者切忌大鱼大肉,多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油腻食物,禁忌烟酒。多喝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各喝一杯白开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心血管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切不可随意停药,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或心力衰竭的药物是预防疾病发作的关键。同时,病人要定时测量血压,定期复诊,随时关注病情的变化,以便发现症状后,及时就医。
男性补阳四季调养准则
男子以阴气为主,春夏阳气发泄,气血趋于肌表,养生需要顺应春发之气,使阳气充盈,以固护阴精;秋冬则阴精收藏,气血趋向于里,养生应顺应收藏之势,使阴精蓄积,以确保春季阴气的生发。
春季万物萌生,天气沉降,地气上升,春风化雨,气暖天晴。天之阳气随之上升,易发急病,易受感染,易因外感而致病。阴痒、尿赤、茎肿、绣球风等病易发。尤应注意预防之。
顺天时而养生,到野外效游,宾朋良友,共赏大自然之美,切不可自生郁闷,使气郁积不发。肝之子的心、肝郁气滞易使心病发作,因此,消除郁积,忘却烦恼,顺天时,法阴阳,调护心肝,以开通阳气。另外,由于春季气候多变,常有乍寒乍热之日,当谨防感冒,以护阳气。仲春之际,饮食应忌辛燥之物,以免火动伤及脾阴。可用小麦、大米、花生、葱、姜、豆豉、枣、橘之属调之,忌猪肝、香菇之类等补肝气之物。对于生病之人,恰当选加时令之要,能在治中加防,收效亦佳。
夏季万物生长,阴气浮长,气候炎热,酷暑初蒸。火热易伤心,暑湿易伤脾,调理心脾,重在保持情绪愉快,调养心神,劳而勿倦,慎防阴湿贪凉,科学锻炼,辅以药物清补。夏季房事,应避风雨雷电之日,更忌嗜酒过度,贪凉饮冷,适以清暑化湿之品调之,老幼体弱者则防疰夏的发生,可以药茶解之。
老人夏季养生三点要点你知道多少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的代谢功能和调节体温能力较弱,酷暑天气易感染疾病,因此,老人的夏季养生尤为重要。夏季天气酷热,老年人很容易出现食欲下降、心烦气躁等症状,那么,老人的夏季养生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调节饮食 防肠道病
老年人胃肠功能蠕动差,肠道免疫力差,夏季饮食应新鲜可口、清淡易消化。有些老年人夏季贪食生冷食品,或吃了冰箱变质的食物,而导致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
充分休息 避免着凉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宜养阳、养心、养脾。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更易患病。所以,充分休息对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中午,尽量不要出门,养成午睡习惯,以保证每天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 现在很多老人贪凉,睡觉爱开空调,空调温度最好在28度,还要经常开窗开门,让空气流通,同时注意保暖腰腹部,搭个薄毯子,以免着凉。当然,也有一些老人白天喜欢去大型购物超市避暑,殊不知,这些大超市环境较差,空气流通也不好,建议老人还是少去。 适当锻炼 出游防中暑
有老人认为,在夏天应多休息无需运动,其实这是个误区。夏季也要运动,但要把握分寸。
如果要出去游玩,建议老人可去海边,若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要备好药,以免发生意外,还应避免老人长时间在烈日或高温下活动,带上藿香正气水,多喝水,以防中暑。
老人眩晕症提防心血管病
老年人眩晕多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壁狭窄等,脑循环缺血而导致眩晕症状的,发病以中老年女性为多。
很多人把头晕和眩晕混为一谈,以为躺一躺休息休息就会好,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不会来看病。其实,贫血、脑肿瘤、脑梗塞、颈椎病、一过性的脑缺血等都可以引起眩晕,一部分人是因为血管病变引起的,如血管痉挛、粥样化、管腔狭窄等,这种血管性眩晕共同特点是有颅脑的供血不足和缺氧存在。多见于中年妇女以及老人。
眩晕是内科疾病的先兆,所以老人应定期作血压、心音、心律,以及血常规、血脂、血黏度、脑电图、脑血流图、颈部X线等检查,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眩晕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夏冬季节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应注意多饮水;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上厕所时猛起,都容易引发脑血管性眩晕。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教授
银屑病患者防心血管病
生活护理 平时要保持健康的心态,生活要有规律,皮肤要保持干燥清洁。在银屑病进行期要避免搔抓、烧伤、文身、针刺等各种物理、化学损伤,避免使用10%的硫磺软膏类的刺激性药物和易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药物,如抗疟药氯喹等。冬季洗浴宜1周1次,不用碱性肥皂,且洗浴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洗浴后可涂搽对皮肤没有刺激的护肤品。另外,不要随意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重金属制剂及剧毒中药,以免加重、诱发重症银屑病或损伤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饮食宜清淡,要戒烟限酒忌辛辣。平时可多吃蔬菜、水果、牛奶、蛋、瘦肉,少吃糖、奶油及咖啡。发生胸闷、胸痛、头痛、头昏等症状时,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5~10分钟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以免发生意外。
目前研究证实,对银屑病实施全身治疗,不仅可有效控制其进展,还可降低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而对心血管病的有效治疗,不仅可降低心血管病加重的风险,也可实现对银屑病的有效治疗。
老人谨防心血管疾病
秋季发病率升高
秋天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以前并没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但是怎么会突然有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的出现呢?这是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患病者趋于低龄化
人们普遍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龄应该在50岁以上,其实不然, 刚过三十岁、四十岁左右的也不占少数。这些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现了心绞痛、心脏供血不足、心脏早搏等情况,甚至有严重者出现了动脉硬化。
据医学专家介绍:“在十几年前,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是近年来,此病已经悄悄盯上了青壮年,成为中青年高发疾病。在门诊人群中35-40岁的人较多。这些老年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导致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青年人群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负荷重,一直处于疲惫状态,无暇顾及健康,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体质减弱。另一方面,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情绪波动大,往往会引起或者加重心血管疾病。”
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很多,有充分的医学研究证实,高血脂、血稠、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祸首。高血脂、血稠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过多的脂肪在血管壁上不断沉积,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日久天长便引起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等。所以说,心脑血管疾病看似发病急,其实却有着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一旦发病,就会显现出‘五高三低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疗费用高,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达标率,并发症多。
由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病症较多。心脑血管病在发病前,有许多前驱征兆,但由于表现较轻,容易被误认为是身体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这也使得许多患者平时看似非常健康,却突然发病的悲剧不断发生。因此,心脑血管病也被称做“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病早预防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并没有症状,因此必须年轻时就开始预防,尽可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避免病情加重: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天气转凉时注意防寒,避免呼吸道感染。
饮食要平衡,多样化,多喝白开水。严禁吸烟,少饮酒。
平衡心理、保持乐观。少生气,不发火,学会减轻压力与宽松精神。
适量运动:应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要做到持之以恒。
生活要规律,保证较好的睡眠。
30岁以上的人,每年要做心电图检查,定期做血糖、血脂、尿及眼底检查。
平时注意有无胸闷、憋气、胸前疼痛、心慌、脉搏异常及喉、胸阻塞感等症状,一旦有一过性肢体活动不灵、麻木、不能说话、眩晕、晕厥、头痛、呕吐、昏睡、一眼或双眼失明、复视、走路不稳等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医。
大暑养生做什么 大暑防暑怎么做
高温天气尽量不外出,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