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癔症的临床表现 躯体障碍

癔症的临床表现 躯体障碍

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身体症状。具体表现为感觉丧失,运动丧失。排除了器质性的损害,依旧表现出躯体疾病。

比较常见的感觉障碍有:感觉过敏,比如皮肤对阳光过于敏感;感觉降低,感觉不到疼痛。

癔症性运动障碍:痉挛发作,瘫痪,失音或缄默症。

身体障碍:胃肠道异常;皮肤异常瘙痒;异常的心脏感觉等。

癔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不少人不能把癔病、精神分裂症和神经官能症加以区别开来。实际上,癔病就是歇斯底里。还有的人一提到歇斯底里,就联想到了大哭大闹、大叫大吵,情绪变幻无常。实际上,癔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如果加以归纳,无非是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两大类。

精神症状型的癔病,表现为兴奋躁动,哭笑无常等,看上去比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有时还要严重。有的瘟病患者发病时用唱山歌哼小调的形式唱出自己心中的苦闷;有的模仿已死的亡人口吻讲话;有的则出现痴呆,如将线往针尖上穿,将火柴杆倒过来擦等,给人一种比憨还要憨的感觉;还有的幼稚得象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一样逢人便叫“叔叔”、“阿姨”。

躯体症状型的瘫病,其症状是以“抽筋”和“昏厥”为主。患者抽筋时手足乱动,大口喘气,面色潮红昏厥时不言不语,四肢强直。癔病性瘫痪者也属于躯体型癔病,患者既无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又与神经解剖分布不相称,如在睡眠中听到有人高呼“起火了”时,这类病人有可能拔腿就逃。

癔病性失语者,平时“发不出音”,“讲不出话”,但却可在打架时破口大骂对方。癔病性失明者看不见周围的人和物,但却能在灯光暗淡处绕过障碍物行走而不被绊倒。癔病性耳聋者“听觉失聪”,但却能在睡眠中被丈夫的鼾声吵醒,还会向医生“告状”。癔病性神游者可出现夜游现象。可见,癔病的表现十分复杂,绝非吵闹哭笑那么简单。

引起癔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癔症是什么病

癔症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很多人可能患上了癔症而不自知。那么,癔症是一种什么病呢?下面就由我们来介绍一下吧。

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病。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癔症的具体分型,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

1、分离型:以精神症状为主:①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②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③昏睡状态,患者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呼之不醒,双眼紧闭,检查时可见眼球回避,瞳孔不缩小。其它可表现为遗忘症、交替人格、Ganser综合征、童样痴呆等精神症状

2、转换型: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可发现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但详细检查却未发现相应器质基础,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的生理特点。常见表现有痉挛发作、肢体震颤、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和失音症、感觉过敏、感觉减弱或消失,癔病球及特殊感管障碍,如癔症性耳聋、失明和癔病性呕吐、呃逆,过度换气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很多种,在临川上一般分为轻型心理疾病和重型心理疾病两种。

轻型心理疾病包括:

1、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

2、癔症,如:人们睡觉醒来之后对现实中的食物有种模糊不认识的感觉。

3、人格障碍,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

4、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见的如: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病理性网瘾等)。

5、性心理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易性症等。

重性心理疾病包括:

1、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激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

2、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意识障碍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等

分离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1疾病简介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为分离症状)和癔症躯体障碍(又称转换症状)两大类症状,而这些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癔症是精神病学诊断术语中最为古老的病名之一,而有关其发病机制和疾病归属也一直争论不休。现今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癔症是社会心理因素与个体易感素质共同作用所致,但对其发病机制尚无公认的结论。近年来把癔症划出神经症的意见已占大多数,但为什么要划出去,划到哪里,除了理论上的争辩外,尚缺少实验研究的证据。尽管如此新近的CCMD-3起来将癔症从神经症状中分离出来,单列一病。

癔症的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患病率为3.55‰(中国,1982)。国外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居民中患病率女性为3‰-6‰,男性少见。近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一般认为癔病症的预后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发缓解。

2发病原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3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4临床表现

分离症状的主要表现

(1) 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内容广泛,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这一遗忘的表现不能用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医学问题所致生理结果来解释。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2) 分离性漫游:伴有个体身份的遗忘,表现为突然的、非计划内的旅行。分离性漫游的发生与创伤性或无法抗拒的生活事件有关。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3) 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4) 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 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改变。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说的“鬼怪附体”。

(6) 精神病状态:发病时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7) 分离性木僵: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

癔症是精神病吗

癔症是精神类疾病,癔症的病理原因还不清楚。主要是分离性障碍和躯体性障碍。比如人格分裂、某段记忆缺失、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生理正常但是肢体却无法运动或者说话等。一般认为人格的易感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与遗传相关不是很大。

临床特征:

癔症的临床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各种内脏病变的类似各科疾病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症状)。可以说癔症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极易误诊。已有许多最初诊断是癔症,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疗的教训。所以癔症在临床上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难度是较大的,特别对于临床经验缺乏者来讲,不要轻易下癔症的诊断。

但癔症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症再发。此外,癔症所出现的各种表现,不论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其临床症状常是多变的,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而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癔症是很有帮助的。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气功偏差综合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传统中医将其分为四种类型。按照西医或精神医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将气功偏差反应称之为气功偏差所致心身障碍、气功所致心理障碍和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因此,气功偏差的临床表现有三种表现形式:

1 单纯躯体型;这种类型仅有与气功相关的特殊躯体症状而没有精神障碍。这种躯体症状是指患者感觉有“气”在体内行窜所致的各种内感不适。这种类型比较常见, 但一般不去心理门诊或精神科门诊,而在气功门诊或求助于私人气功师。

2 躯体障碍型继发精神障碍或合并精神障碍;即心身障碍型。

3 精神障碍首发并为主,而躯体症状并不明显,即精神医学描述的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又可以分为精神病性和非精神病障碍。但在CCMD-2-R中关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主要指精神病性精神障碍,这种分类还不能为中医和气功学所接受。

我国近年文献报导主要以精神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有四种类型。

1 分裂样精神障碍:大多数病人练功后表现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可以出现妄想、幻觉、言语错乱,也常有言语增多:情绪兴奋和行为障碍,也可见一级症状,但并非每人均有。

2 神经症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可分为躯体障碍和精神障碍,躯体障碍患者主诉,“气体在体内行窜,气冲头部”或气滞留身体某部位,引起各种躯体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胸腹胀痛、丹田鼓胀、四肢发麻和肢体不自主运动;如四肢抖动和肌肉颤动,与所练动功有关。精神障碍主要指神经症性心理障碍,表现为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如焦虑、紧张、恐惧、易激动、抑郁、疑病观念、消极悲观和动作减少等。

3 癔症性精神障碍:气功诱发的癔症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但在DSM-IV和ICD-10已取消了癔症精神障碍,而用分离性和转换性的机制不能解释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现象。

4 情感性精神障碍:近年也有气功所致躁狂发作的报告。

二、诊断

1 由气功直接引起;

2 症状与气功书刊或气功师所说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这些现象通常只在做气功时出现而结束气功(“收功”)时迅即消失,但在病人却持续或反复出现,无法控制。

3 有下述情况之一者不能视为精神障碍:(1)以类似表现作为自己或别人治病的手段;(2)以类似表现作为获取财物或达到其他目的之手段;(3)可以随意自我诱发或自我终止者。

4 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一种精神障碍。

三、体检发现:

无器质性疾病阳性体征。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呢

1、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

2、癔症

3、人格障碍,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

4、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见的如: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病理性网瘾等)

5、性心理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易性症等

另外还有重性心理疾病

1、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激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

2、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意识障碍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等

心理疾病,是一种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长期过度紧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可能使人产生精神病变。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而且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或已经合理化(不认为是心理疾病)。随着时代变化新发现的心理疾病也不少。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心理疾病分很多,你举例的这些大多属于轻性心理疾病:1、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2、癔症3、人格障碍,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4、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见的如: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病理性网瘾等)5、性心理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易性症等另外还有重性心理疾病1、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激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2、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意识障碍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等

心理障碍的表现

1.严重的心理异常

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2.轻度的心理异常

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3.心身障碍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肝、肺、心、肾、血液等内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胶原性疾病,代谢营养病,产后精神障碍和周期性精神病。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4.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包括中毒性精神病、感染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颅内感染所伴发的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伴发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锥体外系统疾病和脱髓鞘疾病的精神障碍、老年性精神病、精神发育不全、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癔症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癔症起病急骤。起病前多有心理社会刺激,通常为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汇总的一般矛盾,强烈刺激则很少见。多数起病于青年期,35岁以后初发者极为罕见。

癔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癔症症状,即无病理基础的症状和体征。癔症症状与患者想象中的疾病的症状相似。它可以是患者见过或听过的亲友等曾经出现过的某种疾病的症状,也可以是患者本人曾经有过外伤等不健康体验而想象必然会伴发出现的症状,如有过腿伤史的出现“瘫痪”症状,有头部撞伤史的出现“遗忘”症状等。癔症症状与真正疾病症状的相似程度,则取决于患者对该种疾病的知识水平。知识水平越低,癔症症状越不像真正的疾病症状;知识水平越高,则癔症症状就越像真正疾病的症状。

尽管癔症症状表现为患者自己想象中的疾病症状,但癔症症状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识的,也即不是装出来给人看的,不管是在人前还是独处,在发病期间,癔症症状同样存在。

具体表现可分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两大类。

癔症性精神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情感爆发。患者一会狂笑不止,一会儿又嚎啕答哭;一会儿捶胸顿足,一会儿又满地打滚;一会儿拼命扯头发,一会儿又极力撕衣服……以幼稚、做作、夸张性表演的姿态,尽情诉述和疏泻自己的委屈、痛苦和愤怒、历时可达数小时之久,甚至彻夜不眠,给人一种精神错乱的感觉。如果伴有幻觉和毁物、伤人、自杀等举动,则有时也被称之为“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其他临床表现还有:

癔症性遗忘:遗忘为突然发生,可能遗忘某一重要事件或遗忘某一阶段的经历,也可能遗忘以往的全部经历和事件,严重时甚至连自己的姓名和身份也会遗忘。但患者意识清楚,其他认知功能和适应功能良好。

癔症性漫游:漫游为突然不辞而别,到处游逛,既无目的也无计划,数小时或数天后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陌生环境,但不知为何会来这里。在漫游期间,可进行复杂的活动,不仅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照顾,如饮食、避免危险等,而且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如问路、乘车、购物、看戏等。

癔症性假性痴呆:痴呆发生突然,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回答错误百出,记忆完全丧失,但又似乎给人一种装出来的感觉,并不像真正的痴呆,使人摸不着头脑,难以判断。

癔症性交替人格:患者突然改变身份成为另一个人,被神灵鬼怪或亲友的亡灵所附体而出现附体症状。这时患者把自己真实的身份排除在意识范围之外,完全以神灵鬼怪或已故亲友等新身份说话和行动。

癔症性躯体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癔症大发作。患者突然跌倒,手足乱动,虽类似癫痫样的抽搐和挺直,但没有痉挛和强直的规律。无明显的意识障碍,能根据周围人的举动、言语等反应对发作症状作相应的调整。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其他临床表现为癔症性运动障碍和癔症性感觉障碍。

癔症性运动障碍有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音、癔症性震颤;癔症性感觉障碍主要有癔症性失明、癔症性失聪、癔症球、癔症性肤觉缺失等。

相关推荐

练气功强身五类人不适宜

一、解体性神经症型患者 解体性神经症型患者,其特点是:以躯体感知障碍为主。自感“有气周行全身”、“乱窜肢体内脏等处”,或者“气运不调,到处要破身而出”,而感恐惧紧张,或者“即将消灭”、“化为气体不再存在了”,因而有“活不成”或濒死样的惊恐表现。 二、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所致的气逆上冲,或寒气乘虚上逆,以及受惊的病人,气机凝滞而紊乱,经络受阻,气血不和,各脏腑功能失调,易致练功发生偏差者,故而皆属不适宜练气功之列。 三、癔病性精神运动发作型患者 癔病性精神运动发作型患者,表现以“转换型癔病发作”为主。如仙鹤样

癔症呼吸困难的原因

癔症又名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人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病因源于遗传、素质与人格类型、躯体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症状是功能性的,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护理上加强心理疏导,采用支持心理治疗方法,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多给予关心、同情、安慰,给予患者生活上必要的帮助,多做细致的思想开导,辅以热情的关怀。随时疏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情绪调节治疗癔症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

精神病分裂症有哪些类型

及性心理障碍等。 功能性精神障碍: 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 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

神经性贪食症症状

1.心理和行为障碍BN的行为特征主要为暴食-清除循环,表现为冲动性暴食行为,缺乏饱食感,伴有失控感。这些行为常与空虚、孤独、挫折感或有诱惑的食物有关。BN患者通常在出现罪恶感、极度痛苦或躯体不适如恶心、腹胀、腹痛时终止暴食行为,继之是补偿性排泄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常用的清除行为有用手指抠吐或自发呕吐、过度运动、禁食,滥用利尿剂、泻药、食欲抑制剂和加速机体代谢的药物如甲状腺激素等。暴食-清除行为可以反复循环。暴食和补偿性清除行为的秘密性是BN的另一特征,其行为常不被家人和朋友注意。此外,BN患者中还常见偷

不适合练气功的人群

癔病性精神运动发作型患者 表现以“转换型癔病发作”为主。如仙鹤样手足舞动不止,或倒地打滚如禽兽样跳跃,或伴有哭笑异常,僵仆昏睡,不语不动等状态。其情绪多不稳定,爱幻想,好表现戏剧性或癔病性人格特征等。 解体性神经症型患者 其特点是以躯体感知障碍为主。自感“有气周行全身”、“乱窜肢体内脏等处”,或者“气运不调,到处要破身而出”,而感恐惧紧张,或者“即将消灭”、“化为气体不再存在了”,因而有“活不成”或濒死样的惊恐表现。 分裂样的精神病态患者 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气功性精神病”。可出现丰富的视、听等幻觉与片断的

心理障碍是什么样的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常。 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心理障碍分类 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 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般仍按下述系统对其进

经常心跳加快可能患了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症躯体症状有何表现?焦虑症本来时一种精神性疾病,通常认为它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躯体病变,但是严重的话也会出现一些焦虑症躯体症状。下面就介绍一下焦虑症躯体症状5大表现: 症状表现一、发病时患者会感觉心跳加快、胸闷、呼吸不畅,甚至有窒息的濒危感。 症状表现二、有些

癔症的原因

(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质: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所谓癔病性格系指: 1、情感丰富:情感

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癔症

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压力,都不断让我们感到精神上的疲惫,各种压力的相互叠加,让神经不断紧绷,直到最后难免让我们承受不了而爆发,如癔症就是比较典型的精神疾病。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起来看看。 (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

两种癔症的饮食调护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多发于女性。多数在精神因素作用后发病,呈阵发性发作。临床表现可分为精神障碍和躯体机能障碍两大类。前者中医学称为“脏躁”,认为多由于气机不利,营血暗耗,脏阴(津血)不足,脏气不能自主,躁急而发病;后者称为“梅核气”,认为多由神情抑郁,气滞痰凝,气机升降失常,咽中梗阻而发病。 一)脏躁(精神障碍类癔症) 临床表现:症见精神不畅,情绪不定,有时大哭大笑,顿足捶胸,倒地翻滚,手舞足蹈,撕衣咬物,乱唱乱骂,常有装模作样的戏剧样表演。或者心中烦乱,睡眠不安,饮食无味。宜选用补气养血、润躁益脾的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