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从体位性疾病说起

从体位性疾病说起

医学界在临床发现,有些病属于体位病,即卧位时没有症状,直立、运动或者是久坐后便出现了症状,因而把这类疾病定义为体位性疾病。如: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高血压、体位性蛋白尿、体位性休克、体位性眩晕、体位性震颤、体位性窒息等。

以体位性低血压为例,罹患体位性低血压多是老年人和儿童,中年人则是在重感冒和体弱多病的情况下才会偶发体位性低血压。凡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多有营养不良、急性病传染或重感染,也有些是服了降压药或镇静药,有些是因病因伤连续卧床,于是在直立时便出现了低血压征兆。

有资料显示,65~75岁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约占15%,75岁以上者约占30%~50%。从这两个年龄段,就知道是年老体虚之人。体位性低血压主要表现是站立不稳、视物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严重时可致晕厥。

研究体位性疾病的病因,关键要研究其致病机理。即从平卧位转入直立后体内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医学界认为:体位性低血压是直立性脱虚,是从平卧位转为直立或者是长时间站立导致了脑供血不足,然后出现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

体位性低血压的实质是交感神经失常,即在平卧位转入直立时交感神经不兴奋。由于直立时心率不增加,血压不增加,因而直立后血向下沉,便出现了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高血压是指本人没有高血压体征,但是在从平卧转为站立后收缩压和舒张同时升高,其幅度达20mmhg以上。对此,医学界的解释是人站立或坐位时,由于淤滞在下垂部位静脉血管池内的血液过多,使回流心脏的血流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从而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全身的小血管尤其是小动脉处于收缩或痉挛,于是就形成了体位性高血压。

低血压患者对营养的要求

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对患有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紧治疗;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如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过快而感到不适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给药方法和剂量;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由卧位站立时注意不要过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压引起摔跤等。

体位性眩晕如何预防

1.合理调节生活节奏,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遇事不急不躁,冷静对待,随时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在饮食上,既要注意营养,又需清淡而易于消化,同时要减少食盐和食糖的摄入,戒除烟和辛辣香燥之品。

1)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

2)调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

3)痰浊上扰者,饮食宜清淡。

2.急救

1)眩晕发作时,立即卧床安静休息,松开患者的衣服纽扣、腰带。可口服安定5mg,3次/日。

2)不要摇动患者的头部,以免眩晕加重。可在患者头部放冰袋或冷水毛巾。原因不明者请医生来治疗。

3.其他注意事项

1)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医生应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及顾虑。

2)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室内宜安静,空气要通畅,光线尽量暗些。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烟酒,饮食宜少盐。

3)发作间歇期不宜单独外出,以防事故。

血压低危害可不低

急性低血压

当血压从正常的水平突然下降,并明显低于正常值时,称为急性低血压。临床表现为严重而危急生命的休克,或呈一过性的晕厥。

①休克:除血压突然下降外,还有神志烦躁或迟钝,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湿冷,脉快而微弱,尿量减少等。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积极的治疗,机体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会因严重供血不足引起缺血和缺氧,并迅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急生命。这是低血压最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治疗。

②晕厥:又称昏厥,是突然一过性血压下降,导致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的不省人事和昏倒,一般持续约2~3分钟左右,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发生晕厥者,之前多有情绪紧张、创伤、疾病、手术、看见出血、所住环境通风不良、过度疲劳、长久站立等诱因。患者平常注意不要发生这些情况,对防止晕厥发作非常重要。

慢性低血压

指血压慢性持续性降低的状态,它包括体质性和体位性两种情况。

①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找不到发病的原因,常见于体质较瘦弱的女性,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过低。这种类型的低血压者,如果无症状,可长期或终生存在低血压,不影响正常活动和寿命,甚至有认为可具有长寿倾向。但如果伴有神经疲倦、健忘、心悸、头痛、头晕、甚至晕厥,严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患者的这些症状,常常并不是单纯地由低血压引起,而是合并某些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所致。因此对于有症状的低血压者,除了注意加强营养外,还应到医院检查,并针对其慢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②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是因为从卧位突然变为直立姿势,或长时间站立而发生的低血压。发病若找不到原因,称为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这种情况较少见。多数能找到原因,称为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低血压的原因有哪些

病因分类:

一般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一、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有关本部分内容可参阅本书晕厥和休克章节。

二、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其中多数与患者体质、年龄或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称之为体质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而与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疾病有关的低血压称之为继发性低血压。

1、体质性低血压;

2、体位性低血压:

(1)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2)仰卧性低血压综合征;

(3)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

(1)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

(2)内分泌代谢疾病: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 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3)心血管系统疾病: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严重狭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周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等。

(4)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重症肺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5)血容量不足:腹泻、呕吐、大量脱水、过度利尿、出 汗过多、失血过多等。

(6)医源性:镇静、催眠类药物、扩张血管药物、交感神经(包括神经节)阻滞药物、利尿剂、脱水剂、抗 抑郁药物、氯丙臻等。

(7)其他:如高原性低血压、类癌综合征等。

机理

血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排血、周围血管阻力和循环血量三个因素,三者之间相互适应,互相协调,才能保证血压的相对稳定,这种协调主要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来完成。无论何种因素造成上述三种因素之一或多个功能发生障碍或使其协同作用受损,必然导致血压的异常变化,如心脏排血减少、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和(或)循环血量不足引起血压降低,反之引起血压升高。有关血压的调控机制参阅高血压一节有关内容。下面仅以体位性低血压为例介绍其发生机制。

正常人在平卧休息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管壁张力下降,直立时由于重力作用,使大约700ml左右的血液积于下肢血管,这样就会因为供应头颈部的血液减少,通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一方面通过增快心率和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增加血管张力减少下肢淤血,当然,站立时下肢肌肉张力增高对血管(尤其静脉)的挤压,促进血液回流,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代偿的结果就保证了正常人取直立位时仅有短暂的动脉收缩压下降(下降幅度一般为0.7-2.0 kPa或5-15 mmHg),舒张压不降或有上升趋势,平均动脉压一般保持不变。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主要与下列机制有关:

①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包括失血、失液所致的血容量绝对不足和血管扩张剂所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

②心血管反应性的降低;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和血管反应性的降低,临床上主要见于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③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常因阻断压力感受器反射弧的某一部分,使周围血管张力不能随体位改变而变化,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周围交感神经节(链)切除术、脊髓病变或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运动中枢周围病变(如第四脑室肿瘤)、某些中枢镇静剂、抗抑郁药等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皆与此有关;④舒血管因子的释放增多:如组胺5一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的血液浓度升高引起周围血管舒张等。

引起体位性蛋白尿的原因

一、造成体位性蛋白尿原因

直立位时脊柱前凸,肝向前下方转动,压迫下腔静脉,使肾静脉压增加,造成肾淤血,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而产生蛋白尿。肾血流量增加,导致流经肾单位的蛋白质总量增加,使得终尿中蛋白质总量也跟着增加。当肾血流量回复正常后,蛋白尿消失。

常见的诱因包括:寒冷、剧烈运动、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应用血管活性药等。

二、体位性蛋白尿症状

①无肾脏病病史及临床表现;

②无其它与肾脏病有关的全身性疾病;

③无高血压;

④无尿沉渣异常;

⑤肾功能正常;

⑥血生化及血清学检查正常;

⑦尿路X线检查正常;

⑧24小时尿蛋白一般小于lg,偶可达2-3g,但卧位12小时尿蛋白总量应小于75mg。

为什么会出现低血压呢

一、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有关本部分内容可参阅本书晕厥和休克章节。

二、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其中多数与患者体质、年龄或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称之为体质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而与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疾病有关的低血压称之为继发性低血压。

三、临床常见的慢性低血压病因分类:

1、体质性低血压

2、体位性低血压

(1)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2)仰卧性低血压综合征

(3)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

(1)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

(2)内分泌代谢疾病: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3)心血管系统疾病: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严重狭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周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等。

(4)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重症肺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5)血容量不足:腹泻、呕吐、大量脱水、过度利尿、出汗过多、失血过多等

(6)医源性:镇静、催眠类药物、扩张血管药物、交感神经(包括神经节)阻滞药物、利尿剂、脱水剂、抗抑郁药物、氯丙臻等

(7)其他:如高原性低血压、类癌综合征等

体位性蛋白尿的特点

体位性蛋白尿属生理性或功能性蛋白尿的一种,是指在直立位或腰部前凸位时出现的蛋白尿,卧位后消失。通常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其发生率约为2%一10%。

诊断本症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无肾脏病病史及临床表现;②无其它与肾脏病有关的全身性疾病;③无高血压;④无尿沉渣异常;⑤肾功能正常;⑥血生化及血清学检查正常;⑦尿路X线检查正常;⑧24小时尿蛋白一般小于lg,偶可达2-3g,但卧位12小时尿蛋白总量应小于75mg。

什么是体位性头晕

良性体位性眩晕

患者咨询:请问医生体位性头晕和什么有关,该如何治疗比较好?

专家解答:正常人由于体液和神经调节的调节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液回流到心脏,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当疾病有某些疾病导致神经和体液调节障碍或口服扩张血管药物时就会出现头晕或晕厥的现象。

纵轴范围位置的变化引起的眩晕,为体位性眩晕。有部分纵轴性眩晕是在起床或者是躺下过程中,在某一高度状态出现眩晕,也为体位性眩晕。纵轴范围位置的变化引起的眩晕,为体位性眩晕。有部分纵轴性眩晕是在起床或者是躺下过程中,在某一高度状态出现眩晕,也为体位性眩晕。

良性体位性眩晕是指当病人改变体位或移动他的头部时发生的眩晕。症状仅持续10-20秒。并且如果患者保持一种姿势不变,则不会发生眩晕。

体位性眩晕的症状特点:颈椎、胸椎、尾椎是身体的一个纵轴。纵轴体位位置的变化。例如起床、躺下、翻身会出现眩晕。

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是由于内耳出了问题导致的,它出问题会导致短暂性的眩晕发作。正常而言,在内耳的耵聍中很少有钙质的耳石,它会被重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就是因为为了防止这类耳石的易位形成的炎症或者感染而造成的。这会传导给大脑一种错误信息从而影响你的平衡感。预防 要合理调节生活节奏,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遇事不急不躁,冷静对待,随时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在饮食上,既要注意营养,又需清淡而易于消化,同时要减少食盐和食糖的摄入,戒除烟酒和辛辣香燥之品。

何为体位性高血压

所谓体位性高血压是指患者在站立或坐位时血压增高,而在平卧位时血压正常。这种高血压在国内高血压患者中占4.2%,国外报道占10%。此病的特点是它一般没有高血压的特征,多数在体检或偶然的情况发现,其血压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且波动幅度较大。个别严重者可伴有心悸、易疲倦、入睡快等。血液检查血浆肾素活性较正常人高,甚至超过一般高血压病患者。

体位性高血压的发生机理,一般认为与静脉、静脉窦的“重力血管池”过度充盈有关。

人体心脏水平面以下部位的静脉和静脉窦,在受到血液重力影响时,会胀大起来,医学上将这些静脉或静脉窦称为“重力血管池”。当人平卧时这些血管池不受什么影响,但在站或坐位时,由于淤滞在下垂部位静脉血管池内的血液过多,使回流心脏的血流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从而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全身小血管,尤其是小动脉长期处于收缩或痉挛状态,造成血压升高。有些人对这种反应特别敏感,所以可产生体位性高血压。

对于体位性高血压,一般不用降压药物治疗。若使用降压药,如利尿剂等,不但不能降压,反而会激发血压进一步升高,因此,主要治疗方法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肌肉丰满度,个别症状明显者,可适当服用脑复康、肌苷、维生素B、谷维素等,对神经加以调节即可。

眩晕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假性眩晕

常见于心血管疾病、发烧、贫血、中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视觉障碍、屈光不正、颈椎病、更年期综合征和神经官能症等。

二、真性眩晕

(一)前庭周围性病变

中耳炎,如化脓迷路和中毒性迷路炎、药物中毒,如链霉素、新霉素、苯妥英钠和卡那霉素中毒。迷路外伤和手术后遗症等。耳硬化、耳石症等的体位性眩晕等。梅尼埃综合征等。

(二)中枢部分

1、脑干病变:(1)肿瘤如小脑桥脑角占位性病变、第四脑室肿瘤、脑干内肿瘤等。(2)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如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造成的颅性眩晕,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颈椎病等造成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等。(3)脑干的炎症、多发性硬化、颅后窝病变、前庭神经元炎症。(4)脑干外伤及颅后窝先天性畸形等。

2、皮质性病变:颞叶肿瘤或局限性炎症、脑血管病、癫痫以及血管性头痛、炎症、变性疾病、颅脑外伤,癫痫等。

相关推荐

贫血和低血压的区别

贫血不等于低血压,这是很多人都混淆的一个地方,这两个疾病其实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是由于人们的不理解,所以出现了很多乱子。今天小编要未大家纠正一下有关这两个疾病的不同,以下就是相关的资料。 贫血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总数减少或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量减少的一种综合性病理状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急性大出血时,患者不但贫血,血压也会急剧降低。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造血不良性贫血以及感染性贫血等。 可造成贫血的感染性疾病包括: 急性传染性肝炎、结核病、肺部化脓性疾病、胃肠疾患。特别是胃肠局部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分为突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突发性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是直立时血压偏低,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继发性多见于脊髓疾病,急性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内分泌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使用降压药、镇静药之后。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

体位性眩晕治疗方法

复位治疗体位性眩晕: 确定系“耳石脱落”引起位置性眩晕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耳石复位法(须要专业人员进行)。通常一次治疗就能迅速缓解症状。但是,也有小部分患者却因症状持续存在或复发而需多次治疗。 在以下情况下,耳石复位的治疗效果较差。 ①非典型位置受累,如水平半规管受累。 ②同侧多个半规管受累。 ③双侧半规管受累。出现这些状况时,常需更多次的治疗。 另外,老年患者可能因易疲劳、脊柱关节炎或其他疾病而需调整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体位性眩晕:以健脾化痰、升清降浊为法则。 "眩晕灵胶囊"是采取"平肝潜阳,健脾益气

体位性高血压的原因

正常的血压是在140-90以下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是不明确的,可能和环境、饮食、遗传等因素有关系的,治疗的方法就是要口服药物控制血压,注意饮食和适当锻炼是改善高血压的关键。 意见建议:无论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都会导致肾病的,需要及时控制症状才行,只要能够用药物控制到正常范围就可以,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高血压患者应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 意见建议:高血压患者应该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不能过多的食入盐,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

什么是体位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属生理性或功能性蛋白尿的一种,是指在直立位或腰部前凸位时出现的蛋白尿,卧位后消失。通常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其发生率约为2%一10%。 体位性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①直立位时脊柱前凸,肝向前下方转动,压迫下腔静脉,使肾静脉压增加,造成肾淤血,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而产生蛋白尿。②有人发现应用止血带结扎四肢可引起蛋白尿,而松解止血带后蛋白尿消失;当直立站在冷水中使周围血管收缩时则可防止尿蛋白产生,而站在热水个周围血管扩张,则又可使尿蛋白加重;有体位性蛋白尿的儿童常呈直立性低血压及情

经常性头晕恶心是低血糖

①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②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

什么是性病

专家详解:什么是性病?说起性病,很多人对于性病都不是很了解,所以造成误诊误治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来看一下,性病专家的详细介绍。 专家详解:什么是性病?性病,全名为性传播疾病。STD是英文性传播疾病的缩写。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国际上将20多种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列入性病范畴。 较常见的性病有淋病、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沙眼依原体、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滴虫病、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其中,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软下疳、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性淋巴肉

哪些原因导致老人餐后低血压

1、全身性疾病: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单纯自律神经功能不全;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Shy-Drager综合征、脑干病变Parkinson病、脊髓病、多发性脑梗塞; 4、周围和自律神经病变:糖尿病、淀粉样变性、骨髓痨、类肿瘤综合征、酒精和营养性疾病; 5、药物:吩噻嗪和其他抗精神病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左旋多巴、血管扩张剂、-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6、正常的老化过程:生理性直立性低血压在健康老年人,此型低血压日日有剧烈的变化,与老年人血压增高以及属老年人特征性的对血

贫血和低血压有什么关系

贫血是怎么回事?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总数减少或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量减少的一种综合性病理状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急性大出血时,患者不但贫血,血压也会急剧降低。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造血不良性贫血以及感染性贫血等。可造成贫血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性传染性肝炎、结核病、肺部化脓性疾病、胃肠疾患。特别是胃肠局部切除后,会影响人体对铁和维生素B12的吸收,使人贫血。患慢性肾炎、肾积水和先天性多囊肾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红细胞生成,也会造成贫血。 贫血一般较易发现,面色常是判断有无贫血

血压低有哪些表现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