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性皮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湿疹性皮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风热型
【证见】 皮疹发生于上部,并可见发热恶寒,疲乏不适,自觉瘙痒。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蝉蜕各9克,苦参、牛蒡子、黄芩各12克,生地黄25克,金银花15克,鱼腥草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l剂。
热象较重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夹湿者,加木通、苍术各9克。
2、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湿热型
【证见】 皮疹发生于下部,并可见发热,口苦,口渴,疲倦乏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肝胆,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各12克,木通9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瘙痒较明显者,加蝉蜕9克、白鲜皮12克。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气血两燔型
【证见】 皮疹泛发全身,并见畏寒或寒战,高热,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口干渴。舌质红绛,苔黄干焦,脉数。
【治法】 气血两清,泻火解毒。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土茯苓各3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黄芩、赤芍、栀子、玄参各12克,知母、牡丹皮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过敏性皮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目前,皮肤过敏病人滥用激素药非常普遍,但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非常大。有些人不经医生诊断,稍有一些不适,就自选含有激素的药物内服或外涂,见效特别快,结果却诱发了令人烦恼的并发症。
多吃糙米、蔬菜:偏食肉、奶、蛋类食品,造成体内红细胞质量降低,形体变大,缺乏生命活力。由这类低质量红细胞组成的人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同化能力都大大削弱,加上牛奶、蛋类的蛋白质分子易从肠壁渗入到血液中去,形成组织胺、羟色胺等过敏毒素,刺激人体产生过敏反应而发病。糙米、蔬菜则不同,所供养的红细胞生命力强,又无异体蛋白进入血流,故能防止上述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皮肤瘙痒的中医辨证治疗
皮肤瘙痒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如下:
(1)内服:防风和蝉蜕具有疏风、清热、止痒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再配伍天葵子、土茯苓、白鲜皮等药物,以增强清热、除湿、解毒的作用。含有这些成分的如同治疗药物。
(2)外敷:将捣开、外敷,主要可以起到凉血、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无渗出的湿疹。还有就是直接涂抹含有金银花、荷叶、芦荟等消肿止痒、活血化瘀成分的外用中药。
(3)湿敷:取马齿苋煎煮20分钟,用时取药水湿敷患部,每日2-3次,主要用于急性渗出性湿疹。
狼疮肾炎中医辨证治疗
(1)热毒炽盛
主证:高热持续不退,烦渴喜冷饮。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面部对称性红斑,色泽鲜红或皮下红斑,关节疼痛,伴双下肢浮肿,或血尿,腰痛,舌质红或紫暗,苔黄,脉洪大或弦数。本型多见于狼疮性肾炎的活动期(急性发作期)。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犀角、生地 、丹皮、赤芍、玄参、连翘、黄连、黄芩、山栀子、知母、鲜竹叶、桔梗、甘草。
加减:热毒炽盛,壮热烦渴者,重用石膏,加金银花、公英、地丁、紫背天葵;血尿明显者,加小蓟、地榆、茜草、白茅根;水肿、排尿不畅者,加车前子、茯苓、猪苓、泽泻;关节肿痛者,加桑枝、鸡血藤、木瓜、川牛膝、威灵仙;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2)阴虚内热
主证:面色潮红,发斑,两目干涩,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发脱齿摇,腰膝酸软或疼痛,或长期低热,颧红盗汗,头晕耳呜,溲赤便干,舌嫩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本型多见于LN亚急性期或轻度活动期。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凉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
加减:低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龟板、北沙参;头晕耳呜者,加夏枯草、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腰膝酸软,疼痛者,加川续断、杜仲、寄生、延胡索;尿热,血尿者加白花蛇舌草、车前子、生茜草、白茅根;大便干结者,加玄参、麦冬、草决明、生首乌等。
(3)脾肾阳虚
主证:两颧红斑色暗,面色 白,全身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少腹胀,便溏尿清,或小便短少不利,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多见于LN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和LN的慢性病变。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 、泽泻、丹皮、桂枝、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寄生、狗脊;纳少腹胀者,加陈皮、厚朴、建曲、麦芽;小便短少,水肿较甚者,加冬瓜皮、大腹皮、车前子、猪苓。
(4)气阴两虚
主证: 气短神疲,自汗心悸,头晕耳呜,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低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多见于LN非活动期。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生地、怀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人参、黄芪。
加减:气虚易感冒者,加服玉屏风散;血虚而头晕目眩,唇甲苍白,心悸怔忡者,加当归、何首乌、紫河车;水肿明显者,加冬瓜皮、猪苓、车前子;低热盗汗,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龟板、知母、黄柏;大便秘结者,加玄参、麦冬、大黄;口干咽燥者,加玄参、石斛、麦冬、玉竹;阳虚而畏寒肢冷者,加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等。
皮炎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皮炎湿疹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治疗方法为:急性湿疹多湿热并盛,治宜清热祛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亚急性湿疹多脾虚湿盛,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多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方用四物消风散加减。中药外用急性湿疹可用鲜马齿苋煎液;亚急性湿疹外用青黛散加香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慢性湿疹可外用天麻膏湿疹膏等。
面部激素性皮炎要怎么办
激素性皮炎是长期滥用含有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膏或者化妆品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皮炎,一旦患上这种皮炎,将会出现皮肤发红、瘙痒、脱屑、丘疹等一系列的皮炎湿疹症状,一旦确诊建议接受正规的治疗。
按中医辨证,脸部激素性皮炎为心火亢盛,热伤血络。基本大法应为清热凉血,在此基础上灵活地辨证治疗。当今,被视为根治脸部激素性皮炎的中医中药内服清毒丸,外敷纯天然精华疗法,拯救了数万脸部激素性皮炎患者。
1、内治:利用中草药清毒丸具有清热解毒,以及除湿祛风、抗反常反应的作用,将其内服,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对于脸部激素性皮炎的治疗,中草药能够调整皮肤免疫功能,并且能够替换掉皮肤内的激素,服用中草药对皮肤戒掉对激素的依赖有很好的疗效。
2、外治:外敷中药制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性,降低通透性,达到消肿、抗炎、止痒等目的。
3、标本兼治:在采用内治期间,同时采用外敷的疗法对于脸部激素性皮炎的治疗能够达到标本同治,相辅相成,能够较快缓解各种不适症状,使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能够挣脱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依赖。
石膏过敏起泡泡怎么治辽
<br/>指导意见:你好,据你所述的情况,考虑是过敏性皮炎等疾病所致的,应详细检查明确后,积极治疗,日常应合理饮食,多饮水,忌食辛辣肥腻,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不良 刺激,补充维生素C,可应用扑尔敏,钙剂,维生素C,强的松等缓解症状,也可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局部外涂炉甘石洗剂,多可好转,具体应遵循临床医师的指导
接触性皮炎危害有哪些
1、引发慢性皮炎
引发慢性皮炎是接触性皮炎的严重伤害,专家指出:一些接触性皮炎轻者瘙痒,严重这皮肤胀痛,全身有发热、畏寒、恶心等症状,病程虽然有局限性,但是治疗后往往反复发作,处理不当可能发展成慢性炎症。
2、变成湿疹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湿疹性皮炎的出现,这对患者来说是个大麻烦,而且,中医认为本病的发作是由于皮毛腠理不密,外受辛热之毒(接触某些物质),毒热蕴于肌肤而成。引起本病发作的因素有动物性因素,如动物毒素,昆虫分泌物、毒毛等。
3、出现丘疹
若早期症状没有及时治疗,病情会加重,而且,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至坏死。如能及早去除病因和作适当处理,可以速愈。
婴幼儿阴道炎中医辨证治疗
婴幼儿阴道炎属于中医学“阴痒”、“阴蚀”、“阴肿”的范畴。发病与脏腑稚嫩,感染湿热、虫邪有关。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①湿热蕴结证。主要表现为阴部瘙痒、灼痛,烦躁哭闹,夜眠不安,阴部分泌物黏稠色黄,有臭味,尿频急,尿痛,舌红,苔薄黄而腻。治疗以清热利湿之法,选用五味消毒方加减。药如:蒲公英、野菊花、车前子(包煎)、黄柏各5克,紫花地丁、苍术各9克,甘草梢3克,水煎,加水200毫升,煮取60毫升,分2-3次,口服。配合外用熏洗方:蛇床子、土槿皮各9克,黄柏6克,吴萸3克。上药以纱布包裹,冷水浸泡15分钟,煎煮15分钟,取出药包,候药液温度合适后坐浴约10分钟。药包可用2次。每日早、晚各1次。7日为1个疗程。
②感染虫邪证。表现为阴痒难忍,阴部灼热、红肿,阴道排液稀薄臭秽,或有白色片状物,伴有排尿不畅,尿黄、频数。治法为杀虫止痒佐以清热利湿。可采用苦楝根皮9克,川椒3克,胡黄连、榧子、百部各6克,水煎服。外用方:蛇床子、白鲜皮、苦参各9克,黄柏6 克,川椒、明矾各3克。上药以纱布包裹,冷水浸泡15分钟,煎煮15分钟,取出药包,候药液温度合适后坐浴约10分钟。药包可用2次。每日早、晚各1次。7日为1个疗程。
中医外治法:苦参、黄柏、云苓、生百部、白鲜皮、蛇床子、夏枯草各9克。加减:外阴臭味重者加苍术9克、蒲公英5克,伴血性分泌物者加鲜茅根30克、小蓟10克,尿频、尿急、尿痛者加车前草10克、泽泻10克。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为主。上药用1000毫升水浸泡30分钟,煮开后微火煎15分钟,滤出药液置于干净的浴盆内,药液热时先熏,待温度适宜时让患儿坐浴(双腿分开,身体略向前倾,使药液接触外阴部) ,每次坐浴20~30分钟,每日2次。有小阴唇粘连者,先局部消毒分离,然后中药坐浴,7日为1个疗程。
中医怎么治湿疹
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其病因复杂,常与过敏体质、内外过敏原刺激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体质引起,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往往对称分布。下面介绍一下中医辨证治疗湿疹。
湿热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剧烈,流黄水,味腥而黏,或结黄痂、糜烂、脱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黄或腻。多因血热脾湿,浸淫肌肤所致。可使用利湿清热的方法,服用龙胆泻肝汤。
脾湿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连片小水泡、颜色暗淡不红、瘙痒出水,或有胃痛、食欲不佳、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稀、小便微黄。舌质淡、舌苔白或腻。多因脾运失调,湿从内生,浸淫成疮所致。需用健脾除湿的方法可湿胃苓汤治疗。
血热型:相当于丘疹性湿疹,中医称之为粟疮或血风疮。遍身起红丘疹、剧痒难忍、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白。多因湿热内蕴,外受于风,热重于湿所致。需清热凉血,祛风除湿,可服用凉血除湿汤。
伤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型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略见出水。舌质红,舌苔光。多因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所致。建议滋阴养血,除湿止痒,可用滋阴除湿汤治疗。
神经性皮炎中医辨证
神经性皮炎,中医叫做牛皮癣,中医认为本病初期都由于风湿热毒阻滞肌肤或者局部的的机械刺激所导致,久病以后则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燥生风,皮肤失去濡养而成。 另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情志不舒,肝郁化火可以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养,也可以导致。在治疗上中医辨证论治将本病分为三个证型。
第一个证型肝郁化火证,多采用清肝泻火、疏肝理气的中药调理,常用的方剂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第二个证型风湿热晕症, 一般多采取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中药调理,常用的方剂消风散加减。
第三个证型血虚风燥证,一般多采用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中药调理,常用的方剂为当归饮子加减。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如下:
风盛型
[临床表现] 皮肤泛发潮红,遇风痒甚且肿胀,舌质红,脉浮弦。
[食疗药膳]
1、芹菜汤:芹菜250克,煎汤,吃菜饮汤,连续服用。
2、苍耳子防风红糖煎:苍耳子60克,防风60克,红糖25克。将苍耳子、防风加水浓煎熬膏,加红糖,每次汤匙,开水冲服。
热盛型
[临床表现] 皮损红肿流水,瘙痒剧烈,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疗药膳]
1、绿豆苡米海带汤:绿豆50克,苡米30克,海带2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服。每日-2次。
2、白菜根汤:白菜根200克,银花20克,紫背浮萍20克,土茯 20克,水煎,加适量红糖调服,每日-2次。
3、白菜萝卜汤:新鲜白菜100克,胡萝卜100克,蜂蜜20毫升。将白菜、胡萝卜洗净切碎,按2碗菜1碗水的比例,先煮开水后加菜,煮5分钟即可食用,饮汤时加入蜂蜜,每日2次。
虚实夹杂证
[临床表现]多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见于慢性湿疹。该证表现为湿疹日久不愈,皮肤粗糙变厚,抓破可流黄水,患处皮肤色暗滞,身倦乏力,苔腻,舌质淡嫩且胖,脉缓。治宜健脾养血,兼以清利,
[食疗药膳]
1.白术10克,云苓15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肤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2.松香、枯矾、雄黄、黄丹各等份,共研细末,过筛,将药粉用麻油调匀,外敷于患处。
丘疹性荨麻疹用什么药
一、丘疹性荨麻疹需要抹什么药呢?
这个情况,可以口服荨麻疹丸主要功效是:清热祛风,除湿止痒。用于风,湿,热而致的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和口服盐酸赛庚啶片主要功效是: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外用复方樟脑乳膏主要功效是:本品为皮肤外用药。适用于过敏性皮炎,虫咬皮炎,丘疹性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亦可用于肩胛酸痛,肌肉痛及烫伤后皮肤止痛。
二、建议口服抗过敏药如盐酸曲普利定胶囊或者是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外用激素药膏如尤卓尔。灵宝王等。长期使用经过治疗,会逐渐恢复,不用担心。日常生活尽量避免外界刺激物和局部刺激。不吃酸、辣菜肴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发作期,忌食黄鱼、海虾、海鲜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三、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不要去抓,不要热敷,避免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多吃新鲜蔬果。丘疹性荨麻疹建议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认为是风寒侵袭皮肤后引起的,建议采用温阳散寒、益气止痒的方法治疗有一定效果。如果症状在长时间内没有缓解,可以到正规的医院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