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发烧的中医辨证治疗
1、外感风热:
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外感风寒:
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外感湿热:
症候: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脉涩。
中医的疗方是以清热去湿,芳香化浊为主。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病情较严重的,可加添黄芩、滑石,湿邪较重的,可加薏米。
4、外感暑热:
症候:壮热心烦、口渴欲饮,头昏重,烦躁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洪大而数。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
手法也就是推拿,其取穴与针刺的穴位基本相同。手法上一般会在双侧面部轻柔地按摩与推拿,重点按摩的部位是患侧,推拿时手法不宜过重,同时还可向患侧施以牵正推拿,主要采取的手法为掌揉、拇指推拿及点揉穴位,包括上下眼眶等。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能有效调整紊乱的神经体液调节,能改善眼组织的营养代谢,从而提高了视觉细胞的敏感性;提高了视神经传导功能和大脑视中枢视觉分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视力。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外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人流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人流患者后出现长期腹痛是由外因致胞宫气血受损,亏虚无法容养胞宫而导致的。对人流后腹痛的调理就要着重温养胞宫气血,由益母草、丹参、红花、当归、元胡等组成的方药可养血、调经止痛,对人流后腹痛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方药:益母草、丹参各30克,桃仁18克,红花、当归、元胡、白芍、五灵脂各12克,香附10克,黄芪24克,炙甘草6克,桂枝3克。
用法:加水适量,文火煎煮,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养血益气、调经止痛。主治人流后腹痛,症见人工流产后即闭经,伴周期性小腹剧痛、腰膝酸软,伴经色暗红、舌质暗、脉涩。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外感咳嗽
1、风燥咳嗽: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2、风热咳嗽: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寒咳嗽: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二、内伤咳嗽
1、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肺化痰汤加减。
2、肝火犯肺: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痰湿蕴肺: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肺阴虚证: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5、综合治疗:散毒清热,化痰通气。
中成药:万灵定咳方。
胎儿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暂无中医治疗方法。胎儿水肿综合征是一种极易致死的胎儿异常。发生在胎儿和婴儿早期,表现为全身软组织高度水肿,可有胸腔和腹腔大量液体积聚,心肝脾增大,严重者致胎儿死亡或出生后出现溶血、核黄疸等症状。
B超是诊断胎儿水肿最可靠和最直接的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血型抗体筛查、患儿血液检查、染色体检查、病毒检测等,进一步明确病因。
定时孕期检查,B超、畸形筛查及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胎儿染色体检查等,有助于及早发现胎儿水肿,部分因免疫性胎儿水肿可进行宫内输血得到治疗,部分确因胎儿畸形可尽早终止妊娠以避免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