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反常表现需要看心理医生
4种反常表现需要看心理医生
1、情绪异常
情绪异常是非常普遍的精神心理症状。有的人表现为成天闷闷不乐,不爱搭理人,对原来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觉得活着没意思等;还有人情绪高涨,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部分患者还可能无故发笑,但表情淡漠,或无缘无故紧张、害怕等。
2、性格改变
“突然间像变了个人”,这是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描述。如果一个人在某段时间性情大变,疑心重重,胡乱推理和判断,认为身边人都跟自己过不去,走在路上觉得被跟踪,认为别人讲话是在议论自己;或自作多情,认为不相干的异性喜欢自己等,要高度怀疑是否有被害妄想等思维障碍。
3、意志减退
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问题困扰时,人的“生活热情”可能被突然打断。原来积极热情的职场精英,可能变得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迟到早退;原来好学上进的孩子可能成绩一落千丈、上课走神、作业一塌糊涂,甚至懒散、不修边幅,成天躺在床上不想动。
4、神经衰弱或躯体异常
有的心理问题首先影响身体,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月经紊乱、倦怠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或者身体反复出现不适却查不出原因,比如腹痛、头晕、胸痛、胸闷,甚至肢体无力等。
去看心理医生绝对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当出现问题,我们当然是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去治疗和解决。这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负责,所以说当我们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不可轻易忽视。
上班族如何缓解工作压力
1、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医生面前,并不是所有的白领都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全盘托出,许多白领始终都是有所保留的。”有关专家认为,“其实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学中称之为自闭。”“像看感冒一样,去看心理医生吧!”医生认为,白领心理疾病最大的问题,是不够正视和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2、倾诉
及时宣泄,找人倾诉。白领更容易被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感情问题、心理压力问题等所困扰,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吃药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心理医生认为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宣泄。当你被悲伤、愤怒、急躁、烦恼、怨恨、忧愁、恐惧等情绪所占据时,可以大声地喊出来或哭出来,同时要勇于向亲友倾诉、唠叨,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慢慢消失。
3、放慢工作速度
如果你被紧张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好立即把工作放一下,轻松休息一下,可能你会做得更好。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比如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使生活、学习、工作都能有规律地进行。
4、运动
有研究认为,运动可以战胜忧郁。运动能够让你由于压力过大而萎缩的细胞重新活跃起来,帮助你换一种心情去发现自己。在运动中,压力、烦恼、困惑、焦虑,在不知不觉中一扫而空。
5、睡觉减压
充足的睡眠也可减少压力,为了你的健康,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很多白领都习惯于晚上工作到深夜一两点,甚至更晚。睡眠不足,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
6、保持一颗平常心
要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与自己过不去,把目标定得高不可攀,凡事需量力而行,随时调整目标未必是弱者的行为。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及时自我调节,因为过于沉重的心理压力必将损害健康,出现头晕、偏头痛、失眠、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7、量力而行
首先要正视自己的精力,凡事不要勉强,把所有事情尽量进行全面安排,分清轻重缓急。同时,要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高。讲究方法,寻求支持。在学会合理地安排生活、工作时间的同时,要相信家人和朋友、同事,不要事事亲历亲为,而是要发动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好。
8、与人为善良
好的人际交往与事业的成功相辅相成,它们的关系是互动的,要与人为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郑板桥一句“难得糊涂”传诵至今,就是因为道出了人生至理。
抑郁症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
是心理疾病.偏执型可能.建议去看心理医生.祝你早日康复.
怕黑是什么恐惧症 如何克服怕黑的恐惧
怕黑恐惧症的人要合理看待自己,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逐步加强心理暗示,告诉自己黑并不可怕。
处于漆黑环境时候,自己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可以想开心快乐的事,也可以想忧伤苦恼的事,主要目的在于让自己不再注意到黑夜环境。
恐惧的时候打电话骚扰自己的朋友,或者给家人寻求安慰,也许别人还能帮你做心理辅导,让你不那么怕黑。
恐惧往往来自自我暗示。那么自我暗示的源泉在于你平时看的恐怖片,鬼片,暴力片,血腥片等等!也许你看的时候不觉得害怕,但是当你害怕的时候,你就会想到里面的桥段。
怕黑,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那么就要去看心理医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会使人崩溃,甚至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等。看心理医生并不等于心里有毛病,相反看了心理医生,才能确保心理健康。
心理医生开的药能吃吗
心理医生开的药能吃吗
1、心理医生开的药能吃吗
心理医生开的药能吃。
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一般药物治疗能起到60%的作用,而心理疏导的作用可以占到40%至50%,甚至更多。
2、哪些疾病要看心理医生
2.1、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等。
2.2、老年期心理问题。包括老年人的孤独、恐惧、自卑、多疑、忧郁、失落心理等。
2.3、更年期心理问题。常称“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月经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上紧张、焦虑、恐惧、敏感、多疑等。
2.4、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如多动症、遗尿症、学习困难、厌学等。
2.5、性心理咨询。包括阳痿、早泄、性冷淡、异装癖、恋物癖、窥阴癖、露阴癖等。
2.6、婚姻家庭问题。
3、看心理医生要多少钱
在中国,正规的心理咨询最基本价格应该在300元/小时以上,这是最基本的价格。私人执业需要许多开销,房租,督导,进修,休假(这对于心理医生是必须的),而这个行业最为优秀的一批人,价格也在1000元/每小时左右。
心理咨询,尤其是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咨询,在一些情况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心理问题的积累最长能够长达几十年。一般来说,及时处理的,比较容易恢复,而长期积累的没有处理的,往往后果会容易失控。
慢性神经衰弱的治疗方法
自己调节治疗
1.首先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造成神经衰弱的原因,自己进行调节,消除病因,才能够治愈神经衰弱。
2.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制度,严格按照作息制度作息,不能够因为睡不着就晚上床,也不能因为睡不着就早起。
3.坚持锻炼身体,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这样可以缓解情绪上的紧张,并且可以较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
4.要及时的去看心理医生,并且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改变不好的性格特征,从而能够改善自己的处境。
采用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神经衰弱比较常用的药物有抗焦虑药物与抗抑郁药物,通过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焦虑或者是抑郁症状,其中抗焦虑药物又有改善睡眠的作用。
2.采用中医进行治疗。中医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采取拔罐、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神经衰弱,所以中医中药是神经衰弱可以采取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3.可以通过找心理医生寻求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医生的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可以使患者从根本上认识这个疾病,并且采用放松疗法获得一定的疗效。
4.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治疗神经衰弱。物理治疗一般可以采取电磁场疗法,脑功能保健疗法以及生物反馈疗法等,最好能顾综合运用,让患者积极配合,才能够取得不错的疗效。
四种反常表现应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疾病现在已经是大家所熟悉的了,老年人的情绪容易波动,而很多时候出现心理问题也不察觉而造成心理疾病。所以一般我们见到老年人脾气很暴躁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不能忽视心理疾病这事。因此,一旦发现家中的长者有类似症状,务必及时带他们到心理门诊或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性格改变 “突然间像变了个人”,这是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描述。如果一个人在某段时间性情大变,疑心重重,胡乱推理和判断,认为身边人都跟自己过不去,走在路上觉得被跟踪,认为别人讲话是在议论自己;或自作多情,认为不相干的异性喜欢自己等。这时要高度警惕是否有被害妄想等思维障碍。
情绪异常 情绪异常是非常普遍的精神心理症状。有的人表现为成天闷闷不乐,不爱搭理人,对原来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觉得活着没意思等;还有人情绪高涨,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部分患者还可能无故发笑,但表情淡漠,或无缘无故紧张、害怕等。
神经衰弱或躯体异常 有的心理问题首先影响身体,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月经紊乱、倦怠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或者身体反复出现不适却查不出原因,比如腹痛、头晕、胸痛、胸闷,甚至肢体无力等。
行为动作异常 妄想、幻觉等症状可能使患者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异常行为。比如对空叫骂、喃喃自语,做莫名其妙的动作;或者动作麻木迟缓、僵硬机械、无故呆立、呆坐,或长时间发呆等。
家长跟“网瘾孩子”聊聊上网
临床心理咨询经常可以见到由于父母对上网时间过长的孩子打骂训斥,导致孩子厌学、离家出走的个案,家长禁止或限制孩子上网本意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客观效果却可能适得其反,把孩子“推”得更远。
为什么很多孩子迷恋网络?作为家长,你真的了解自己孩子上网的原因吗?除了一般性的获取知识、信息以外,很多迷恋网络的青少年其实是在网络中满足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心理需要,体验到被家长、老师过分控制、否定、责罚的孩子会在网络游戏中享受指挥千军万马的控制感、强大感、自我价值感,而在现实生活中与父母缺乏沟通、在学校也朋友不多的孤独的孩子,会在网络聊天中去满足交往的需要。孩子的心理需求如同洪水,仅仅“筑堤”是不解决真正问题的,还是要靠“疏浚”来引导,而引导需要从沟通开始。
有的家长把网络成瘾的孩子强行送去看心理医生,会惊奇地发现心理医生竟然和孩子侃起了网络游戏,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面对缺乏改变动机、对心理医生怀疑和敌对的孩子,心理医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也在聊网络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孩子内心深层的冲突和心理需求,从而为下一步更好地帮助孩子打好基础。作为家长,常常和孩子聊聊网络,既有助于获得孩子的信任,成为孩子的“大朋友”,也有助于以此为契机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地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
能和孩子聊网络,家长自身掌握电脑知识就很重要了,家长是否掌握足够的电脑知识对于亲子关系非常重要。看来家长朋友们为了帮助孩子,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成人长期夜间磨牙需看心理医生
成人长期夜间磨牙,是一种长期的恶性循环疾病;而且长期夜磨牙还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专家提示:成人长期夜间磨牙需看心理医生。
成人磨牙比儿童及青少年磨牙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口腔疾病在磨牙症的发病原因中,心理因素往往占据首要位置,当人为了逃避潜意识的心理压力时,梦中或睡眠中就会出现磨牙现象。“白天心里愤愤,晚上牙齿嚓嚓”。人在入睡后磨牙,医学上称为“磨牙症”。磨牙症多见于儿童,成年人也不少见,临床就诊者却并不多,可能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发觉有夜间磨牙的现象,也可能是认为磨牙不是什么大病,看不看无所谓。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磨牙症的发病机理进行大量研究后认为,成人磨牙比儿童及青少年磨牙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口腔疾病在磨牙症的发病原因中,心理因素往往占据首要位置,当人为了逃避潜意识的心理压力时,梦中或睡眠中就会出现磨牙现象。
口腔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认为,口腔是人体首先兴奋的源点,且口腔具有表示紧张、悲观等情绪的功能。当今社会不仅竞争激烈,而且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每个人都试图驱散生活或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体力运动和精神转移,磨牙就是身体通过体力运动转移压力的一种表现。中文中“咬牙切齿”就很形象地反映了人愤怒时通过口腔牙齿来发泄的现象。
美国著名心理学者哈特曾经指出:当个体逃避潜意识中的心理压力时,在梦中和睡眠中会出现磨牙现象。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曾对80例 16-45岁的磨牙症患者及8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做“艾森克个性”测定,结果表明: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在生闷气、焦虑、猜疑、怀恨、愤怒、悲观和心理受虐等情况时,又不愿与人倾诉,使心中的怨气转移到夜间的睡眠或梦中的无意识状况,并通过磨牙的症状来发泄。调查和分析结果还显示,磨牙症患者较非磨牙症者的悲观情绪更为严重。
偶尔磨牙对健康影响很小。但长期磨牙,或每次入睡后磨牙时间太长,则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及生理上的障碍。有磨牙症的成年人应积极就医,排除生理疾病的原因的情况后,还要注意考虑磨牙是否因心理障碍引起的。如果是因为心理障碍而引起磨牙症,则应进行自我调适,或找心理医生咨询治疗。
综上所述,成人长期夜间磨牙需看心理医生,磨牙患者应通过多种方式摆脱心理压力、稳定情绪,是治疗磨牙症的一剂“良药”。
心理医生会患心理疾病吗
心理学家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他们善于敏锐的洞察力或者说是灵感。
学过心理学的人他们都会刻意隐藏自己,只是他们在跟人交谈的时候,习惯的运用了自己职业的本能罢了,心理学家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样说吧,心理医生有了心理病,他们会刻意隐藏自己性格,但是未必就能够解决自己的心理疾病 。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有这东西,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也是人,不是神。
而且现在出现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就有心理医生,他们也常常会有一些心理疾病的。
心理医生其实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懂得多问题也就多,而且长期和精神病人进行接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心理医生的工作也非常的繁忙,很少有可以放松的机会,精神病人的怪异举动会让心理医生的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产生心理疾病就也不例外了,不过心理医生更多情况下可以自我治疗,情况会好一些。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会有七情六欲的,心理医生也是普通人,而不是圣人,所以心理医生出现心理疾病也是非常正常的。不过心理医生在发现自己有一些一些负面的情绪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自我治疗,来缓解症状。
心理疾病有5大反常表现
在以前,你去看心理医生会被当成精神病人,人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但是现在大家都知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看心理医生已经不是什么需要隐蔽的事情,如果你出现下面4种异常表现需要看心理医生。
1、情绪异常
情绪异常是非常普遍的精神心理症状。有的人表现为成天闷闷不乐,不爱搭理人,对原来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觉得活着没意思等;还有人情绪高涨,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部分患者还可能无故发笑,但表情淡漠,或无缘无故紧张、害怕等。
2、意志减退
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问题困扰时,人的“生活热情”可能被突然打断。原来积极热情的职场精英,可能变得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迟到早退;原来好学上进的孩子可能成绩一落千丈、上课走神、作业一塌糊涂,甚至懒散、不修边幅,成天躺在床上不想动。
3、神经衰弱或躯体异常
有的心理问题首先影响身体,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月经紊乱、倦怠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或者身体反复出现不适却查不出原因,比如腹痛、头晕、胸痛、胸闷,甚至肢体无力等。
4、行为动作异常
妄想、幻觉等症状可能使患者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异常行为。比如对空叫骂、喃喃自语,做莫名其妙的动作;或者动作麻木迟缓、僵硬机械,无故呆立、呆坐,或长时间发呆等。
5、性格改变
“突然间像变了个人”,这是许多精神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描述。如果一个人在某段时间性情大变,疑心重重,胡乱推理和判断,认为身边人都跟自己过不去,走在路上觉得被跟踪,认为别人讲话是在议论自己;或自作多情,认为不相干的异性喜欢自己等,要高度怀疑是否有被害妄想等思维障碍。
各年龄段的心理疾病表现
一、0—20岁儿童、青少年
1.吮吸手指、爱咬指甲、口吃、遗尿症、选择性缄默症(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2.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反应奇特;3.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4.对父母过分依赖;5.学习困难、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类的儿童多动症;6.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耸肩膀和模仿怪相等类的儿童抽动症。
二、20—40岁中青年心理疾病以抑郁症较为多见
1.情绪低落、狂躁,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2.自我感觉不好、对日常生活兴趣缺乏、自我评价降低;3.持续性疲乏、睡眠差、没有食欲、记忆力减退;4.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所做所想的事情抱有怀疑,悲观地想像自己的将来,有失望乃至绝望的想法;5.精神运动迟缓,联想困难、语言减少、语音低沉、行动缓慢;6.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失调。
三、40岁以上人群心理疾病以神经官能症为主
1.记忆力下降;2.不认得回家的路,行为怪异,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困难;3.出气困难,不能呼吸;4.四肢抖动,发作后紧张、焦虑,担心再次发作;5.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学习、家务能力下降,心烦意乱、肢体麻木,浑身说不出的难受及疼痛等;6.睡眠障碍、饮食不好。
极易患焦虑症的三种性格
1、完美主义倾向
过度追求十全十美的人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完美无缺,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所追求的事物上,往往有很强的占有欲、控制欲。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在一件事情尚完成时,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焦虑感,觉得浑身不对劲,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得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可,一旦碰到什么事没法马上做完时就会紧张万分。倘若跟别人一起做事时,如果别人不能达到他的满意标准的话,他也会觉得如坐针毡,一定要亲手做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很多主要导致焦虑症的病因。
2、过度关心自己
有些人把那些用在顾虑外界事物上的精神转向自己身上,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他衷心渴求自己身体的完全健康与舒适感,因此当他发现到自己有任何的身体症状时就会非常紧张而马上采取各种医疗行为。
3、自卑倾向
自卑很容易让一个人心理扭曲,他们觉得自己的容貌、身体特征、口才、学业成绩等一些情况不如他人,以至于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很大的差距,研究表明,过分的在意自己的缺点也是造成焦虑症的病因之一。
如果大家发现自己是以上这三种性格当中的一种,那么一定要马上进行心理调节,这样就可以把患上焦虑症的概率降到最低。如果自己不能进行心理调节,最好还是去看一看心理医生。很多人明知自己心理有问题,就是不愿意去看医生,就害怕别人说自己精神有问题,其实这大可不必,看心理医生没有什么丢人的。
强迫症抑郁症区别在哪里
如果有强迫症和抑郁症,不要听信身边人的不负责任的话,什么心情好了就好了,转移注意力这种鬼话,看了写TVB和美剧就当自己是心理医生了,我告诉你,那些人太恶心了,我也有强迫症,从小就有,严重的时候也很痛苦,失眠、焦虑,身边的人在我耳边讲了无数的你要开心,要转移注意力,你这是想太多...说真的,不要锂会他们的想法,去看医生吧,医生会告诉你该怎样治疗,不要去看心理医生,你去大型医院的精神科,报一个专家门诊,医生的治疗就是让你吃药,我吃了5个月就痊愈了,不能说恢复得和没有强迫症的时候一样,但是生活、工作、学习都恢复了正常,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不要在意那心里黑暗的一面。
忧郁症是什么病呢?
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心理疾病。它以忧郁和厌世心理特点表现突出,患者有凄凉感,常唉声叹气,对人对事物失去兴趣,常头痛、心烦、多恐慌梦、乏力、腹泻等,此病症严重时,人会感到强烈厌世,甚至有自杀念头。所以当家人发现有谁总是闷闷不乐少说话的改变时,要提高警惕,抓紧时间去看心理医生,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成人磨牙需看心理医生
口腔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认为,口腔是人体首先兴奋的源点,且口腔具有表示紧张、悲观等情绪的功能。当今社会不仅竞争激烈,而且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每个人都试图驱散生活或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体力运动和精神转移,有些人则表现为磨牙。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磨牙症的发病机理进行大量研究后认为,成人磨牙比儿童及青少年磨牙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口腔疾病在磨牙症的发病原因中,心理因素往往占据首要位置,当人为逃避潜意识的心理压力时,梦中或睡眠中会磨牙。据不少学者观察,磨牙是心理受挫的表现之一,是患者必须就诊心理门诊的依据。
心理学家还认为,磨牙症是由于无法表示愤怒和憎恨、或者无能力表示情欲所导致的一种现象。从精神角度分析,磨牙代表一种心理状况,特别是生气、焦 虑、愤恨、悲观和受虐待时,显得更为突出。这些人潜意识中所表现的心理状况是一种受挫和不满意。许多学者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还表明,磨牙症患者较非磨牙症者 的悲观情绪更为严重。也有人认为,成人磨牙是心理疲劳的一种特征,应当注意休息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偶尔磨牙对健康影响很小,但长期磨牙或每次入睡后磨牙时间太长,则可导致心理上及生理上的障碍。因此,有磨牙症的成年人应积极就医,在排除生理疾病引起的磨牙后,应注意考虑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如果存在心理障碍,则应进行自我调适或找心理医生治疗。
所以,最近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对你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呢?保持美丽的心情,稳定情绪,才是治疗磨牙症的最好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