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内体重下降10% 警惕淋巴瘤
半年内体重下降10% 警惕淋巴瘤
近日,“最美癌症女孩”小宁在网络上引起了普遍关注,她在自己18岁时不幸被查出患上淋巴癌,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坚持用微博记录自己的病情寻求帮助。解放军第202医院血液科张晓东主任介绍,淋巴瘤就是老百姓熟称的淋巴癌。它的发生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人体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射线辐射、化学品污染、自身免疫能力的降低等等都可能诱发患病。
“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是十分重要的”张晓东说,像小宁最初的症状一样,恶性淋巴瘤最典型和突出的临床症状就是淋巴结无痛性快速肿大。一般来说,体表淋巴结发病最常见部位也是首发位置多在颈部,其次是腋窝和腹股沟。部分人在短期内还会出现体重迅速下降的现象,如果半年内,没有人为减重,但体重下降10%以上,就要警惕。
淋巴癌早期信号可表现为疑似感冒
淋巴瘤这个名字远不如肝癌、肺癌知名度高,然而恶性淋巴瘤目前已是我国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9月15日是第八个世界淋巴瘤宣传日,专家提醒,要警惕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
按照肿瘤细胞构成的不同,淋巴瘤可以分为霍奇金病淋巴瘤和非霍奇金病淋巴瘤两大类。据肿瘤专家介绍,我国的淋巴瘤患者中有85%~90%都是非霍奇金病淋巴瘤。从发病人群来说,淋巴瘤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沿海患者多于内陆患者,城市多于农村。
城市淋巴瘤比例上升有五大原因:一是病毒感染。二是精神高度紧张。三是房屋装修中,一些苯类化学涂料的扩散和淋巴血液系统的疾病相关;染发剂等与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有一定的联系。四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好咸,喜吃海鲜制品、腌熏制品,与胃部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关系。五是人长期处在电磁辐射、手机辐射当中,容易诱发恶性淋巴瘤。同时,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排放,也都有可能引起肿瘤的发生。
淋巴瘤早期症状与很多常见感冒等"小毛病"非常类似,一些早期信号特别值得重视。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出现淋巴核无痛肿胀。如果在一个月内出现上半身淋巴结无疼痛肿大;浑身发冷、体温不正常(尤其是夜间高烧);体重下降、没有胃口、没有力气、咳嗽、呼吸困难、皮肤发痒、扁桃体肿大、头疼等,需警惕可能患上淋巴瘤。
常摸脖子防淋巴瘤
由于恶性淋巴瘤表现比较隐秘,不易被察觉,因此诊断方面极易误诊。
淋巴瘤早期症状与感冒非常类似,一些早期信号特别值得重视。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颈部、腋窝或大腿根出现淋巴结无痛肿胀;莫名低热、夜间过量出汗、体重下降、皮肤发痒、扁桃体肿大等,需警惕患上淋巴瘤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淋巴瘤初期没有痛感,多数人很容易误认为只是感冒或劳累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尤其是中青年人若不及时检查将极其危险。因为淋巴系统是人很重要的免疫器官,20岁到40岁是人的青壮年时期,淋巴系统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更要当心。张明智提醒,相对于其他肿瘤,淋巴瘤较易早期发现,每年体检中让医生摸摸颈部、腋窝、大腿根的淋巴结就十分管用,如果发现有直径两厘米大的无痛淋巴结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若能早发现、早就诊,治愈率将会大大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淋巴结肿大都是癌,其中不少是炎症或良性病变等正常反应,不必过分紧张。
淋巴瘤最典型临床表现
淋巴瘤最典型临床表现有盗汗、 发热及体重下降,这种发热常见于午后,为典型的周期性发热,持续数日,不规则的发热。 介于几天到几周的无发热的间隔,发热几乎为非特异性症状,但并不常见。发热、 盗汗及半年内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超过百分之十,甚至消瘦考虑为B症状与不良预后相关,此外,皮肤瘙痒在晚期患者中也不少见。
为什么会得淋巴瘤呢
我国淋巴瘤每年新增患者约2.5万人,死亡2万人,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淋巴瘤有较强的隐蔽性,发病过程比较缓慢。所以,要做到淋巴瘤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需警惕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专家提醒大家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多数淋巴瘤的早期症状表现为无痛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如颌下、腋窝淋巴结也会陆续被发现。淋巴结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而丰满。纵隔也是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之一。
多数病人在疾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x线检查才会发现有中纵隔和前纵隔的分叶状阴大约有5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会侵犯肝脏。部分病例可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但因为这部分病人的肝功能大多无明显异常,并且由于肿块弥散,肝脏扫描也少有大的占位病变,因此有时不容易被发现。
淋巴瘤除了这些病变局部的表现以外,还有肿瘤所致的全身表现,大约有10%的患者以发热、皮疹、盗汗和消瘦等全身症状为最早出现的症状。有的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的原因不明,几年以后才发现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经过检查才确诊。
也有少数患者伴有比较隐匿的病灶,但常常会有周期性低热。持续发热、多汗、体重下降等多种症状的存在可能标志着疾病的进展。此外,神经系统、皮肤、骨髓等也常常被累及。
囊状淋巴管瘤的早期症状
淋巴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而且这种病常发生于青壮年,对劳动力影响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5万新发淋巴瘤患者,死亡人数超过20万。我国淋巴瘤每年新增患者约2.5万人,死亡2万人,呈上升趋势。要做到淋巴癌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需警惕淋巴癌的早期症状,一般来说,淋巴癌的早期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多数淋巴癌的早期症状表现为无痛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如颌下、腋窝淋巴结也会陆续被发现。淋巴结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而丰满。纵隔也是淋巴癌的好发部位之一,多数病人在疾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X线检查才会发现有中纵隔和前纵隔的分叶状阴大约有50%的非霍奇金淋巴癌(NHL)会侵犯肝脏。部分病例可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但因为这部分病人的肝功能大多无明显异常,并且由于肿块弥散,肝脏扫描也少有大的占位病变,因此有时不容易被发现。
淋巴癌除了这些病变局部的表现以外,还有肿瘤所致的全身表现,大约有10%的患者以发热、皮疹、盗汗和消瘦等全身症状为最早出现的症状。有的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的原因不明,几年以后才发现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经过检查才确诊。也有少数患者伴有比较隐匿的病灶,但常常会有周期性低热。持续发热、多汗、体重下降等多种症状的存在可能标志着疾病的进展。此外,神经系统、皮肤、骨髓等也常常被累及。
浅表性淋巴结肿大什么意思 浅表性淋巴结肿大的伴随症状
1、淋巴结肿大伴有相应引流区域感染灶者,如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伴扁桃体炎、牙龈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伴乳腺炎,耳后淋巴结肿大伴头皮感染者,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左下肢丹毒,可诊断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2、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多为急性炎症引起,常有局部红、肿、热等炎症表现;而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瘤等。局部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消瘦者,提示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等。
3、淋巴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者,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者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偶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4、淋巴结肿大伴皮疹者多见于某些传染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亦需警惕淋巴瘤。
淋巴瘤四大临床表现有哪些
淋巴结肿大:此乃淋巴瘤经典表现。霍奇金淋巴瘤多见颈部等浅表位置的淋巴结肿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见浅表、深部淋巴结肿大,当深部尤其是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时会造成腹痛、背痛等症状。当您摸到颈部、腋窝、大腿根等部位一个或者多个无痛性肿块(肿大的淋巴结)时请及时就医,除外淋巴瘤。
淋巴结外侵犯:霍奇金淋巴瘤少见淋巴结以外部位侵犯,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外侵犯较常见,结外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胃肠道,其次为鼻咽部,少见的骨、骨髓、皮肤、肺、肾、肝和中枢神经系统。平常见到不少病人因为胃胀等消化系统症状,行胃镜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等。
特有的B症状:淋巴瘤患者常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称为“B症状”。发热:体温常常超过38摄氏度;盗汗:全身湿透性出汗症;消瘦: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所以,遇到莫名其妙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中青年同志需要小心淋巴瘤了!
反复贫血:恶性淋巴瘤诊断时大约1/5可有贫血,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血小板变化,个别患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或者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的情况。
年轻人长期熬夜易惹淋巴瘤
淋巴癌的表现隐匿,不易察觉。淋巴癌的早期症状与感冒等相类似,大部分患者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出现淋巴核无痛肿胀。如果在一个月内出现上半身淋巴结无疼痛肿大;浑身发冷、体温增高(尤其是夜间);体重下降、没有胃口、没有力气、咳嗽、呼吸困难、皮肤发痒、扁桃体肿大、头疼等,需要特别警惕。尤其是中青年人出现无痛淋巴结肿大或不明原因发热、盗汗、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哪些因素导致淋巴癌
淋巴癌的成因众多,亦可于淋巴结外位置原发,因此会引起多样性的病征。大众经常以为淋巴癌只会出现于淋巴结上,其实淋巴细胞遍布全身,各器官均可能出现淋巴癌。目前对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医学界发现,淋巴瘤的发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病毒及细菌感染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淋巴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线,可以称之为身体的“卫队”。淋巴系统能帮助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等有害外来物的侵袭。然而经有害物质刺激后,淋巴组织可能摆脱人体的控制而发生肿瘤。比如,艾滋病病毒使淋巴瘤发病大大提高,EB病毒感染与伯基特淋巴瘤发病明确相关。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2、近些年来,环境和社会的因素进入了研究的视野。许多化学物质的接触与淋巴瘤发病风险增高有一定关系,如有机溶剂、燃料、杀虫剂、除草剂、油、灰尘等。装修和染发也会诱发淋巴瘤。装饰材料中有很多化学物质,苯类、甲苯等化学涂料的应用,和淋巴血液系统疾病是有关的。吸烟、高蛋白高脂肪摄取可增加患淋巴瘤的风险。恶性淋巴瘤和胃癌等不同,是免疫力下降后引起的。而年轻人普遍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容易激活淋巴细胞,引起癌症。
单侧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淋巴结分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正常淋巴结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
(1)淋巴结肿大伴有相应引流区域感染灶者,如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伴扁桃体炎、牙龈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伴乳腺炎,耳后淋巴结肿大伴头皮感染者,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左下肢丹毒,可诊断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2)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多为急性炎症引起,常有局部红、肿、热等炎症表现;而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瘤等。局部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消瘦者,提示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等。
(3)淋巴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者,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者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偶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4)淋巴结肿大伴皮疹者多见于某些传染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亦需警惕淋巴瘤。
大病来临前,身体会出现的10个征兆!别再忽视! 四、体重突然减轻
如果在短时间内体重急剧下降,尤其是一个月内体重下降10公斤以上,要警惕患肿瘤的可能。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代谢亢进需要机体增加进食,虽然进食增多,但氧化反应增强,机体能量消耗增多,就会出现体重减少。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中的糖利用不足,导致能量的供应来自脂肪和蛋白质。时间长了,脂肪就会消耗过多,导致体重下降。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 体重明显下降
早期的胰腺癌会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情况。据了解,这是由于胰腺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参与消化作用,一旦胰腺长了肿瘤,就会引起消化受到阻碍,使体重出现变化。
因此,如果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半年内体重下降10%以上,就要引起重视。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得淋巴瘤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得淋巴瘤?淋巴瘤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发病原因迄今尚不十分清楚,这种病常发生于青壮年,对劳动力影响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5万新发淋巴瘤患者,死亡人数超过20万。
我国淋巴瘤每年新增患者约2.5万人,死亡2万人,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淋巴瘤有较强的隐蔽性,发病过程比较缓慢。所以,要做到淋巴瘤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需警惕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专家提醒大家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多数淋巴瘤的早期症状表现为无痛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如颌下、腋窝淋巴结也会陆续被发现。淋巴结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而丰满。纵隔也是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多数病人在疾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x线检查才会发现有中纵隔和前纵隔的分叶状阴大约有5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会侵犯肝脏。部分病例可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但因为这部分病人的肝功能大多无明显异常,并且由于肿块弥散,肝脏扫描也少有大的占位病变,因此有时不容易被发现。
淋巴瘤除了这些病变局部的表现以外,还有肿瘤所致的全身表现,大约有10%的患者以发热、皮疹、盗汗和消瘦等全身症状为最早出现的症状。有的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的原因不明,几年以后才发现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经过检查才确诊。也有少数患者伴有比较隐匿的病灶,但常常会有周期性低热。持续发热、多汗、体重下降等多种症状的存在可能标志着疾病的进展。此外,神经系统、皮肤、骨髓等也常常被累及。
淋巴瘤有什么症状表现
淋巴瘤的典型的症状有盗汗、 发热及体重下降。
发热常见于午后,为典型的周期性发热,持续数日,不规则的发热,介于几天到几周的无发热的间隔,发热几乎为非特异性症状,但并不常见。
发热、 盗汗及半年内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超过百分之十,甚至消瘦考虑为B症状与不良预后相关。
此外,皮肤瘙痒在晚期患者中也不少见。
恶性淋巴瘤的分期
1.Ann Arbor临床分期(1971)
Ⅰ期:侵及1个淋巴结区(Ⅰ),或侵及1个单一的结外器官或部位(ⅠE)。
Ⅱ期:在横膈的一侧,侵及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或外加局限侵犯1个结外器官或部位(ⅡE)。
Ⅲ期:受侵犯的淋巴结区在横膈的两侧(Ⅲ)或外加局限侵犯1个结外器官或部位(ⅢE)或脾(Ⅲs)或二者(ⅢES)。
Ⅳ期:弥漫性或播散性侵犯一个或更多的结外器官,同时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侵犯。
器官的侵犯统一分为:A.无症状。B.无原因的发热>38℃连续3天以上者,盗汗,6个月内无原因的体重下降10%者。
2.Cotswold分期(1989)
Ⅰ期:侵犯单个淋巴结区或侵犯1个淋巴组织(如脾脏胸腺、韦氏环)。
Ⅱ期:侵及2个或2个以上的淋巴结区均位于横膈的一侧(如纵隔为1个部位,一侧的肺门淋巴结是1个部位),解剖部位的数目,应详细标明,如写为Ⅱ2Ⅲ期:淋巴结区或淋巴组织的侵犯涉及横膈的两侧
Ⅲ1:有或无脾门、腹腔或门脉区淋巴结受侵。
Ⅲ2:有主动脉旁髂部、肠系膜淋巴结受侵。
Ⅳ期:淋巴结以外的部位(S)受侵犯称之为E。
A:无全身症状。
B:不明原因的发热>38℃连续3天以上,盗汗在半年以内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10%
X:大瘤块大于纵隔宽度约1/3者,淋巴结融合包块的最大直径>10cm者。
E:单一结外部位受侵病变侵犯到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直接相连的器官、组织时,不记录为Ⅳ期,应在各期后记入“E”字母(如病变浸润至与左颈部淋巴结相连的皮肤记录为“ⅠE”)。
CS:临床分期
PS:病理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