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艾灸的位置图 肝气犯胃所致胃炎艾灸部位
胃炎艾灸的位置图 肝气犯胃所致胃炎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胃脘痞胀疼痛,嗳气频作,苔薄白。
艾灸取穴:内关,中皖,足三里,期门,太冲,阳辅,商丘,膈俞,脾俞,胃俞。
功效:疏肝理气。
急性乳腺炎艾灸哪里
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是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热酿毒以致肉腐成脓,治疗以“通”为主,疏表邪以通营卫,通乳络以去积乳,和营卫以散瘀滞,疏肝气以消郁结,通腑实以泻胃热,通过合理的艾灸手法,有助于理气散结,活血通络,排脓通乳,对改善乳腺炎症状有良效。具体应该分型艾灸:
胃热壅滞型乳腺炎艾灸
症见:乳房结块疼痛,色焮红,全身关节酸痛,头痛,憎寒壮热,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脉弦数或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理气透脓。
艾灸取穴:主穴取下巨虚,温溜,膻中;配穴取丰隆,少泽。
艾灸方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
2.艾条隔蒜泥灸:用捣烂的大蒜铺于患处,上用艾条熏灸10-20分钟, 每日1-2次。
3.艾炷隔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多选用患部或邻经腧穴,每次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2次。
4.蒜泥敷灸:取去皮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敷于患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
肝郁气滞型乳腺炎艾灸
症见:患乳肿痛结块,胀痛,皮色不红或微红,温度不高,伴随全身不适,胸闷,烦躁易怒,口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数。
治则:清热解毒,理气消肿。
艾灸取穴:主穴取期门,行间,天池,肩井;配穴取内关,手三里。
艾灸方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
2.艾条隔蒜泥灸:初起用捣烂的大蒜敷患处,上用艾条熏灸10-20分钟,每日1-2次。
3.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多选用患部或邻经腧穴,每次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2次。
4.艾炷隔豆豉饼灸:取豆豉适量,捣烂后用少量水调和,制成饼状,大小与艾灶相同,厚0.-0.6cm,将药饼放于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次5-7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每日灸1-2次。
胃疼艾灸3大养生穴位止痛效果强大
由于人们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很多人时常会出现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胃部毛病。胃痛怎么办?中医认为,胃痛患者,艾灸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等3大养生穴位,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艾灸治疗胃痛时,取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
艾灸治胃痛的方法
令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准穴位后,术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笔写字状,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距离约1寸左右,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温和灸15~20分钟。按先左后右,左内关→左足三里→中脘→右内关→右足三里→左内关的顺序,每日一次,15次一疗程。
艾灸以上3大养生穴位,具有疏肝理气、温胃散寒、调补脾气、健中和肠之功效。操作方法简便、易学,有胃痛的朋友不妨试试。
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痰湿体质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湿,化痰去浊,艾灸调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为基础,保存体内阳气。一般施灸艾灸主要是以下三个穴位:
艾灸脾俞,穴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回旋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调理肝脾。
艾灸胃俞穴,胃俞穴的位置: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外散胃腑热。
胃病艾灸疗法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
1、艾灸治疗胃病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2、艾灸治疗胃病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3、效果: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艾灸哪里治胃病
胃俞穴
胃俞穴位置: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之下,旁开1.5寸处 。
功效:艾灸该穴位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失眠等症。
中脘穴
中脘穴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处。
功效:艾灸该穴位可以通调腑气,和胃止痛。主治呕吐,反胃,腹胀,胃炎,胃溃疡,泛酸,胃出血,胃下垂等症。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置: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功效:艾灸该穴位可促进消化吸收,健脾养胃,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对肠胃,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煮至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急慢性肠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消化系统病症。
神厥穴
神厥穴位置:位于肚脐中央,为任脉之要穴。
功效:艾灸该穴位有温阳益气,健运脾胃之功效。煮至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等症。
内关穴
内关穴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肌腱之间。
功效:艾灸该穴位可健胃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变化,上腹不适,胀痛或烧灼感,以及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泛酸等症。
梁门穴
梁门穴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
功效:消食导滞,主治食欲不振,胃痛,呕吐,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管能症等胃部疾病。
艾灸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一、艾灸的适宜人群
通常来说,少年、青年、老年,男性、女性、甚至刚出生的婴幼儿都可以艾灸,只要是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就可以,或者是要治疗因受到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
具体来讲,可有以下几种人群:
1.压力大、孤独、抑郁、心烦气躁、失眠、头疼、眩晕、脑力早衰、耳目失灵、易疲劳、长期在冷气室工作的亚健康人群,尤其是内分泌紊乱及更年期综合症者。
2.长期施灸可改善气血循环,疏通经络,驱寒祛湿,排除毒素,增强新陈代谢,全面调理肥胖、面色枯黄,皮肤松弛、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3.风湿、类风湿、产后风、宫寒导致不孕及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等寒症人群。
4.防治心脑血管、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胆囊炎,胆结石等人群。能够让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人群症状改善,指标逐步恢复正常。
5.男性:酒精肝、脂肪肝、阳痿、早泄、疝气、不育症前列腺肥大增生、小便不利、前列腺炎等慢性炎症,艾灸具有抗菌及抗病毒、平喘、镇咳及祛痰、止血抗凝血,镇静等作用。
6.女性:阴痒、阴痛、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带下病等妇科炎症及生殖器疱疹;痛经、闭经、症瘕包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症。
7.肠胃:胃肠功能紊乱,胃寒胃痛,胃酸过多,胃下垂,胃胀,便秘,泻痢。
8.儿童:易感冒、厌食、多动症、盗汗、吃过多寒凉食物伤寒脾胃的儿童。长灸身柱穴还有益于儿童生长发育,增智长高,长做眼窍灸可预防近视眼。
二、哪些人不适合艾灸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去了解一下:
1.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阴精不足,人容易火旺,睡眠差,不宜艾灸。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面部或身体上的痤疮、急性湿疹、身发高热、局部皮肤破损的不能使用。
4.女性在怀孕和经期不能使用艾灸。
5.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忌灸。
6.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7.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8.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9.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10.平日容易有皮肤过敏者,宜先少量试用,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红、痛等现象时应禁用。
11.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三、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前的注意事项
1.艾灸前关小门窗,房间不可痛风。这是因为艾灸时不能吹风,特别注意夏天艾灸时不可开空调。
2.饭后不可马上艾灸,通常饭后一小时后才可艾灸。
3.艾灸前务必确定接受艾灸者是否存在不能接受艾灸的情况,确定其可以接受艾灸后,才可准备施灸,不能盲目艾灸。
艾灸期间的注意事项
1.艾灸时不可过饱或过饥,同时要保持心情平缓,不可大喜大悲大怒。
2.如果艾灸过程中穴位表面出现湿气,不必惊慌,是体内寒气通过穴位排出,说明艾灸起作用了。
3.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以免艾灸位置不准或伤及皮肉。
4.对于养生保健灸,要长期坚持,偶尔灸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5.艾灸时要注意体位自然舒适,穴位准确有效,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6.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落火,若用艾条灸,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7.因施灸时需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因此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8.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弄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9.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10.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11.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12.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3.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后的注意事项
1.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洗澡或用冷水洗手,因为艾灸后全身毛孔打开,易受寒凉。
2.艾灸后要适当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高,同时一定不要喝冷水甚至冰水。
3.艾灸后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可稍作休息。
四、艾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
1.艾灸治疗感冒
【疾病概述】感冒又称伤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艾灸穴位】大椎、风池、合谷、膻中。
【艾灸方法】
1.取清艾条一支,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点燃,温和灸大椎、风池、合谷三穴,每一个穴位约5分钟。
2.取卧位,暴露胸部膻中穴。以上等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2厘米、高位锥状艾炷,放在附子饼上,置于膻中穴上点燃,待艾炷燃及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每次灸3炷,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3.每日艾灸1次,直到痊愈。
2.艾灸治疗咳喘
【疾病概述】咳嗽是肺部疾病的主要症状,哮喘多见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病。中医认为,肺和肾共同参与人的呼吸活动,“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咳喘的发生主要与肺肾有关。
【艾灸穴位】天突、肺俞、列缺、关元。
【艾灸方法】
1.取俯卧位,灸肺俞,再取仰卧位灸天突、关元、列缺。
2.用艾绒做成底面直径1厘米,高1.5-2厘米的圆锥状艾炷,在肺俞、天突、关元穴行隔姜灸,每穴灸5炷。
3.在列缺穴用艾条行雀啄灸,每次大约10分钟;
4.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艾灸治疗慢性咽炎
【疾病概述】慢性咽炎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反应,慢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
【艾灸穴位】涌泉。
【艾灸方法】
1.取仰卧位,暴露足心涌泉穴。
2.将清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宜,灸30分钟。
3.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至症状消失为止。
4.针灸治疗冠心病
【疾病概述】心悸、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为实;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为虚,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艾灸穴位】膻中,内关,至阳。
【艾灸方法】
1.取卧位,暴露操作部位。
2.用1克艾绒做成底部直径为2厘米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直接无疤痕灸,至患者感觉灼热而不能忍受时更换新的艾炷。每穴灸5炷,约30分钟。
3.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2个疗程。
5.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疾病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困倦乏力,形体瘦弱,饮食无味或食积不下。
【艾灸穴位】中脘,神阙
【艾灸方法】
1.取仰卧位,在中脘和神厥穴各切厚约2分许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回针穿刺数孔,上置大艾炷点燃,直到局部皮肤潮红,胃脘部无胀闷感为度。
2.每日一次。
艾灸对胃炎有效果吗 胃热炽盛所致胃炎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心烦口苦,舌红苔黄。
艾灸取穴:足三里,内关,中皖,下脘,梁门,内庭。
功效:清胃泻热,和胃止痛。
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怎么办 第七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胃炎艾灸的位置图 艾灸治胃炎的施灸方法
1.每穴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食指,中指放于所取穴位两旁,另一手持艾条垂直悬起于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到4厘米,以感觉温热至微有灼痛感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到10分钟。
2.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把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