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能寐是高血压惹的祸
夜不能寐是高血压惹的祸
失眠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是精神压力造成的。而专家发现,中老年失眠者,有一些是因为更年期激素水平下降造成的,体内雌或雄激素减少,卵巢或睾丸功能迅速下降,许多症状随之而来,就会出现心悸、胸闷、忧虑、抑郁、易激动、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现象。而失眠还与一些药物密切相关,许多中老年人有高血压,平时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中,有一些药物对睡眠是有影响的,如果药物用量不当,就会造成夜间低血压,引起失眠;如果是心血管疾病合并肾病的患者,联合使用利尿药,就会造成高血压患者夜间多尿,频繁起夜从而扰乱睡眠;而像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可引起机体的兴奋性增高,也可导致失眠。
一旦发现自己有失眠症状,千万不要依赖类似于安定类的药物,此类药大多是通过抑制睡眠中枢来强制人体睡眠,长期服药会产生依赖性,严重损伤心、脑、肝、肾和生理机能。
要治疗失眠症状,需要对症治疗:中老年人要重视自我调理,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如生活要有规律,晚上10点钟以前睡觉,饮食要清淡,素菜餐餐有,鱼肉酌量有,海味偶尔有,同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压,防止血压升高对身体的影响,同时避免药剂量增加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吃一些鱼油磷脂类的保健品,达到平稳控制血压的目的;适当补充一些天然的松果体素,人体睡眠的好坏受体内松果体素的控制,一旦松果体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失眠。
什么是高血压
由于人的血压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精神、年龄、环境等)的影响,所以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一直在更改。最新的诊断标准是在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非同日3次测量),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高血压与续发性高血压。续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较少,人们通常讲的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虽然找不到特定原因,但仍有许多因素可能与其有关,例如:遗传、体重过重、高脂血症、摄食过多钠盐、饮酒过度、抽烟、压力、运动量不足等等。
高血压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且是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导致现代人死亡的头号杀手。我国现有6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致残,还不包括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引起的伤残。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带来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由此耗费的医疗更是惊人,如按照每列溶栓费4000-7000元,心梗治疗费1-1.5万元计算,我国每年约150万新发脑卒中和75万冠心病人所消耗的医疗费用是可想而知。高血压及并发症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家庭、医疗、社会和经济负担,使高血压已由单纯的个人病痛,转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视力突然下降最好查下血压
48岁的李先生最近视力下降得厉害,趁着国庆假期就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医生仔细查看后,让他去量一量血压。李先生觉得莫名其妙,明明是眼睛有毛病,这跟血压有什么关系?最后,血压测量的结果着实让李先生吓了一大跳,他的血压竟然高达220/120mmHg。医生介绍,70%的高血压患者,常常会有眼底病变的症状。
视力骤减警惕高血压惹祸
其实,李先生并不是特例。患者如果视力一直很好,一段时间突然变差,就要警惕高血压了。因为除了眼底视网膜,人的血管都是隐藏在皮肉之下的,也就是说,眼底视网膜是全身唯一能让医生直接用肉眼,就能看到动静脉血管的部位。如果血压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从而造成血管壁弹性不好。
通过眼底镜可以查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症状,眼底呈现普遍性或局灶性视网膜小动脉缩窄;当疾病进展时,会出现浅层火焰状出血和因视网膜缺血引起的棉絮状斑;晚期则可见视网膜血管渗漏甚至视乳头充血和水肿。
70%高血压患者要防眼底病变
由于70%的高血压患者都有眼底病变,一旦确诊为高血压,患者最好每隔3—6个月就进行一次眼底检查。血压过高,容易导致眼底出血,会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头痛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出现视力突然丧失。所以,建议高血压患者别只顾控制血压,还要招呼好你的眼睛!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高血压,还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在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95%以上,在不足5%的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疾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高血压与高血糖、高血脂一同称为“三高”,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需要健管家进行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主要病种之一。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质量,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它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抗高血压治疗包括半导体激光物理疗法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顾名思义就是血压高了,只要3次(非同日)测量,血压高于140/90mnHg,就是高血压,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正常人偶尔有一次血压高于正常不用担心,过几天再量几次,但如果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就是高血压。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需要治疗。
红眼病竟是高血压惹的祸
原发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多发于40岁以后。眼底出血,会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头痛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出现视力突然丧失。此外,眼底小血管有变化的人,比正常人中风风险高70%,要更加当心。
当然,眼底病变的程度与高血压时间长短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血压下降和控制,眼底出血、渗出等病变也逐渐好转,一般效果都不错,但到晚期效果较差。若血压又升高,眼底病变还可出现,不断加重。
所以,一旦确诊为高血压,患者最好每隔3-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 年增长,我国是从1959年开始对高血压进行普查防治工作的,当时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1%;到1979-1980年第二次高血压抽样调查时,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包括临界高血压)已增加到7.73%;1990-1991年第三次次全国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在十年间又有显著增长,估计当时全国至少有6000万高血压患者。
另据最新统计资料,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上升到11.68%,尤其高血压继发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血压高就是高血压吗
高血压只是一个症状,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许多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柯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都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但由于这种高血压是继发于上述疾病之后,通常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但随着病情加重,常常使心、脑、肾等脏器受累,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脑出血等并发症。
由于病因病理不同,治疗原则也不相同。原发性高血压只有积极治疗高血压,才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而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展,仅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是很难见效的,所以,临床上遇到高血压病人,必须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高血压,才能诊断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又与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但是人们往往对该病认识不足,导致问题不断出现。
几点关于高血压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老人血压增高是正常现象
老年人的血压增高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年轻人相同,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便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人高血压降压目标同年轻人一样,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如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等需要降到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但要注意老年人的耐受性。相同水平的高血压值对于老年人的危害性要大于年轻人。< p="">
误区二:血压降到正常就应该停药
血压降到正常,只能说明药物的效果,不能说明高血压已被治愈。高血压通常需要终身坚持服药。血压稳定正常以后,有时在严密观察下可以谨慎地小量减药,但不宜停药。否则,血压很容易反弹。高血压是一个慢性病,只有长期坚持服药,才能有效减少其危害。停停吃吃,容易引起血压波动,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误区三:心肾受损血压可以高点儿
过去曾经认为,心脑肾功能已经存在损伤的病人,血压应该高一点以便维持该脏器的血液供应,降低血压会加重缺血。当前的观点认为,对于心脑肾等靶器官也已受损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更加需要积极降压,以便保护已受损的器官,避免因血压增高而进一步恶化。
误区四:全凭症状服药?不头晕不吃药
高血压病人没有症状时就误认为自己血压正常了,平时就不吃药,这是不对的。因为有的高血压病人血压即使高到200mmHg以上也会没有症状,这些病人称之为适应性高血压。服药的唯一依据应该是测量到的血压。
另外,有些人认为,降压药不应该在晚上或在睡前服用。其实,临床上观察到有的病人高血压主要出现在早晨或夜间。因此,对于这类病人,晚间或睡前服药是合理的,服药时间应该因人而异。
误区五:不断变换药物?以免产生耐药
“不要老是吃同样药物,以免失效或产生耐药。”具有这样观点的病人常主动地不断变换降压药物的品种。其实这是不对的。选择某些降压药物,获得满意效果后应继续坚持服用,一般不会失效,如有血压波动情况发生,应该寻找其他原因,包括感冒、发热、情绪波动、熬夜、过度劳累等都可导致血压波动。
误区六:西药副作用大?一味信任中药
很多患者过分信赖中药,这是不可取的,认为西药有副作用。有些中药的确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但在目前的高血压病治疗上,中药并不能完全取代临床上使用的降压西药,中药更多是作为辅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而且中药也同样有副作用,有些中药久服会严重损害肝肾。医生还是提倡吃经科学验证有效和安全的药物。
红眼病竟是高血压惹的祸
人体的血管都是隐藏在皮肉之下的,只有眼底视网膜除外。也就是说,眼底视网膜是全身唯一一处医生可以直接用肉眼就能看到动静脉血管的部位。而血压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从而造成血管壁弹性不好。
通过眼底镜就能看到,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眼底呈现普遍性或局灶性视网膜小动脉缩窄;当疾病进展时,会出现浅层火焰状出血和因视网膜缺血引起的棉絮状斑;晚期则可见视网膜血管渗漏甚至视乳头充血和水肿。
原发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多发于40岁以后。眼底出血,会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头痛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出现视力突然丧失。此外,眼底小血管有变化的人,比正常人中风风险高70%,要更加当心。
当然,眼底病变的程度与高血压时间长短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血压下降和控制,眼底出血、渗出等病变也逐渐好转,一般效果都不错,但到晚期效果较差。若血压又升高,眼底病变还可出现,不断加重。
所以,一旦确诊为高血压,患者最好每隔3-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指查不出明确病因,以非特异性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征象。在高血压患者中95%以上属原发性高血压。另有少数高血压是由于肾缺血或肾上腺皮质或髓质肿瘤等明确病因所致,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正常血压140以下和90以下。轻度高血压140-160或90-105。中、重度高血压180以上或10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