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人的情绪障碍
冠心病人的情绪障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的泛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然而,在我们不断寻找治疗和预防冠心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冠心病可能与我们长期的不良情绪有关呢?
13个前瞻性研究对超过 4000名健康个体进行了平均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抑郁症是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有关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有重性抑郁的患者得冠心病的风险是无抑郁个体 的4倍以上,那些有抑郁症状但还达不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即所谓“亚综合征性(Sub-syndromic)抑郁”患者得冠心病的风险也比没有抑郁者升高1.5 –2倍。抑郁症作为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度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相当。
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中抑郁患病率约20%。心梗后重症抑郁约15-30%,有65%至少表现为轻症抑郁。冠状动脉搭桥术前超过30%的患者有抑郁症状。大量研究证实抑郁可以使冠心病人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抑郁也会使因心血管事件而导致的死亡率上升。国外研究显示,心梗后半年,有抑郁患者中16.5%死亡,而无抑郁的病人中死亡率仅3%;心梗后1年半时,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0%和6%。换句话说,抑郁使心梗患者死亡的风险升高了3倍以上。因此,抑郁症对于冠心病来讲,不管是在病前还是在病后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然而,与冠心病合并抑郁的高发病率相比,心梗后的抑郁患者只有10%被识别出来,更不要说治疗
儿童期情绪障碍的饮食
1.儿童期情绪障碍吃什么好?
1)碳水化合物能安神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碳水化合物,莲子、藕粉、蜜枣、百合等也都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的食物。水果中的香蕉、草莓、龙眼、苹果也都具有安神效果
2)宝宝可以补充一些含碘的食品,如海带、紫菜、海虾、海鱼等海产品,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摄入量;
3)白菜能减少紧张情绪;每天适量吃些洋葱,能稀释血液,改善大脑供氧状况,从而消除过度紧张和心理疲劳;牛奶可以发挥类似鸦片
冠心病原因
1、血脂异常
血脂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包括“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无论哪项异常都伴有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血脂异常是冠心病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应该指出的是,目前不少人对“血脂正常值”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处于“正常”胆固醇水平的许多人或冠心病人已处于冠心病发生、复发或死亡的高危状态,医生和病人都应该对总胆固醇小于5.7 mmol/l的不同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
2、肥胖
美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肥胖者有增加冠心病发病的趋势。已有前瞻性资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较大的发病危险。
肥胖的客观指标是体重。成人的体重标准用体重指数(bmi)来表示,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2,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肥胖。有人提出,国人的体重指数应该保持在19~23之间。
国内一项研究结果报告表明,我国人群的腰围平均值增加,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清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空腹血糖等都随之升高。专家建议,预防心血管病从改变体形做起,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不超过80厘米比较合适。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危险增加,而且关系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糖尿病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是因为糖尿病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
目前将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的组合,统称为“代谢综合征”,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促使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4、吸烟
吸烟对心血管系统毒害最重。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外围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并使血压升高。另外,还可使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导 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以及促进血小板粘附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促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还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加速冠心病的发病。
大量资料表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同时存在的其他因素有协同作用。另外,吸烟还是肺癌
5、心理障碍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和冠心病,在发病中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心血管疾病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和失衡,相互影响。情绪障碍主要为焦虑和抑郁,可激发和加重冠心病,并影响预后。
冠心病人的情绪障碍
一是核心症状:情绪低落——终日闷闷不乐,想哭、兴趣减退、享乐不能——明知是很高兴的事,但没有兴趣,也高兴不起来、精力不足和过度疲乏——感觉自己总像干了很重的活计,身体疲乏的一点力气都没有。
二是心理学症状:表现为焦虑——坐立不安,过度担心自己或家人;自责——责怪自己连累家人;认知扭曲——自我贬低,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任何一个人都比自己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凡事都往坏处想得多,看不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自杀观念与行为——感觉生活没有意思,还不如死了更好,甚至付诸行动;自知力不完整——不认为自己有抑郁症状,觉得自己就是躯体疾病,对客观检查都正常的事实不接受,认为医生没有检查到,反复要求检查。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办事情效率降低,不能像以往那样熟练地完成日常工作。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听、幻视,或关系妄想等,但多数都与患者的生活现实相关,没有荒诞离奇的幻觉。
第三组是躯体伴随症状:表现为多种多样,稀奇古怪的躯体不适。如各种疼痛,头痛、背痛等,疼痛多不固定,呈游走或串痛,此起彼伏; 睡眠紊乱,失眠或睡眠过多但不解乏、食欲紊乱,进食减少或贪食、 性欲减退、非特异性躯体症状,患者可以表现为各种离奇的症状,如觉得自己的半侧脑子变空了,感觉有股气体从下身一直往上升到咽喉处哽住了等等。
三组症状中以第一组核心症状最主要,如果有1~2条症状持续达到2周以上,应该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识别和判断,以免延误病情。需要记住的是,抑郁症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继发于躯体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甲状腺疾病、老年痴呆症等,老年首发的抑郁尤其要注意排除躯体疾病。
除了抑郁意外,焦虑也是影响冠心病恢复的一种情绪障碍,其发生率甚至高于抑郁,在抑郁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有焦虑共存(抑郁的心理学症状)。表现最强烈和最极端的例子是一种叫做“惊恐发作”的临床综合征,又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患者可以在1分钟之内由完全正常到不能自控,突然发作的心慌心跳,感觉心脏要从胸腔内跳出来似的,10分钟内达到高峰。患者除感觉胸闷憋气,有濒死感,出汗,周身无力之外,还会有极度的恐惧感。多半在30分钟内自然缓解。患者常常呼叫救护车,但发现在救护车到达时症状已经有所缓解,到医院检查多数不能发现异常结果。就像刚才讲的吴女士的第一次凌晨胸闷发作的情形,其实就是一次惊恐发作。惊恐发作时,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可能会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的机会,甚至由于惊恐发作而诱发心肌梗死或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国内外均有类似的案例报道。
美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家Hurst说过: “胸痛最常见的原因并不是心血管病,而是与焦虑有关”。国外学者研究显示,在因胸痛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只有23%有明确的冠心病,61%的人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这部分人中大部分都有焦虑情绪存在。我们在对安贞医院某病房胸痛患者的调查中发现,99例因为胸痛来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包括做过支架来复查的患者),最终确诊为冠状动脉有病变的只有46例,一半以上的病人冠状动脉是好的。但是,这组患者中不管是否有冠心病,都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有焦虑和抑郁情绪。其中冠心病人合并抑郁的有13%,合并焦虑的有37%,既有焦虑又有抑郁的有10.9%。可见冠心病的情绪障碍不可小觑。
相对于冠心病的情绪障碍的知晓问题来讲,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治疗率更低。很多患者认为既然是情绪问题那我自己调节、自己克服好了,不愿意服用抗抑郁剂。其实这是非常大的误区。
女人神经衰弱症状 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易激惹和烦恼,前者表现为易急躁发怒,控制不住情绪,在情绪爆发过后又会感到后悔和自我谴责;而精神易兴奋与烦恼相结合,使人的联想和回忆大多是不愉快的事,造成人情绪低落。
焦虑症是心理作用吗 焦虑症属于什么问题
焦虑症是心理疾病中的情绪障碍的一种。
情绪障碍包括各种因情绪失调而导致的情绪病,情绪病最主要的问题是病人未能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系统,喜、怒、哀、惧、惊作为人的基本情绪,对我们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置之不理,最严的后果,可能出现自伤、自残、自杀以及伤人行为。
儿童期情绪障碍用药
用药原则: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
1.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要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
2.药物治疗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药物。对焦虑、恐惧症状可服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硝基安定等,或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或阿米替林治疗。氯丙咪嗪对儿童强迫症和抑郁症均有较好效果。对于癔症情感暴发或冲动哭闹者,可服用安他乐、小量氟哌啶醇、氯丙嗪等。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危害有哪些?
影响人的身高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可能会使成长中的女孩身高变矮。据研究,长期紧张焦虑的女孩平均身高会比开朗快乐的女孩矮5厘米,而且将来身高超过1.57米的可能性要减少2倍,身高超过1.62米的可能性更会减少5倍。
降低人的生活质量
精神紧张焦虑属于负面性情绪障碍,长期伴随可导致多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不加以自我调节,这对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重大威胁。
女性神经衰弱的症状
脑力和体力不足脑力活动迟钝,注意力不能持久,记忆力差,精神易疲劳,受情绪影响很大,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持久集中,有明显的情绪选择性,情绪较好的时候,精神疲劳不明显;情绪低落时,精神容易产生疲劳。
情绪障碍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易激惹和烦恼,前者表现为易急躁发怒,控制不住情绪,在情绪爆发过后又会感到后悔和自我谴责;而精神易兴奋与烦恼相结合,使人的联想和回忆大多是不愉快的事,造成人情绪低落。
精神易兴奋精神易兴奋主要表现为联想和回忆频繁出现,难以控制;此外也可以表现在注意力难以集中,惧怕过大的声响和吵闹声,也害怕强光刺激等。
易出现身体不适感长期神经衰弱的人群头部易感到发沉,疼痛,头顶有重压感,并且伴随心慌,出汗,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还有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的现象,但是神经衰弱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存在
出现睡眠障碍神经衰弱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醒后感到疲乏,甚至全身难受,少数病人会出现睡眠感丧失的症状,即病人实际上已经睡了,却自己感觉没睡,白天犯困,打不起精神。
焦虑症的危害有哪些
1、影响身高。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可能会使女孩身高变矮。现有研究表明,紧张焦虑的女孩平均身高会比开朗快乐的女孩矮5厘米,将来身高超过1。57米的可能性要减少2倍,身高超过1。62米的可能性更会减少5倍。
2、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焦虑障碍是一种长期性的负面性情绪障碍,可导致多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这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重大威胁。
3、伴发躯体不适症状。如,连续头晕或暂时失去记忆、直肠出血、脉搏加速、手掌冒汗、慢性背痛、颈痛、慢性或严重头痛、颤抖、荨麻疹、情绪过度紧张无法承受、失眠等症状。
4、可能遗传。目前的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但二者都有遗传潜质。
恐惧焦虑的主要有哪些症状
1、可能遗传。目前的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在遗传、免疫、内分泌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但二者都有遗传潜质。
2、下降人的生活质量。焦虑障碍是一种长期性的负面性情绪障碍,可导致多种身体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这对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伴发躯体不适症状。如连续头晕或暂时失去记忆、脉搏加速、颈痛、慢性或严重头痛、颈抖、慢性背痛、手掌冒汗、直肠流血、荨麻疹、情绪过度紧张无法承受、失眠等症状。
4、影响身高。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可能会使女孩身高变矮。研究表明,紧张焦虑的女孩平均身高会比开朗快乐的女孩矮5厘米。
5、焦虑症和抑郁障碍共病。一种更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组症状,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两者常常同时存在。焦虑症还有可能产生并发症。
6、传染家人。亲朋好友长期生活在你的周围,患者的焦虑情绪极易“传染”给他们。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小孩一般对大人的情绪状态极度敏感,当他们感受到大人的焦虑情绪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而如果长期生活在焦虑气...
情绪的调节能预防冠心病
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类的七种情绪,每种情绪如果过度的释放,对于人体的心血管都是不利的,情绪激动可能会引发诸如冠心病这样的心血管疾病,所以情绪的调节也可以预防冠心病。
兴奋,过度兴奋的病人是不利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病人是因为过度惊喜和心脏病发作,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甚至可导致猝死。
愤怒。脾气急躁,容易生气,生气的人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率远远高于一个脾气,因为愤怒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造成严重的心肌缺血。
担心,思考。过度压抑,思想负担过重,对自己的病太计较,焦虑,担心太多关于他们的健康,对疾病的恢复是负面的,经常可以看到的同一种疾病,豁达,开朗的人恢复得更快。
悲伤,恐惧,惊讶。过度的悲伤,恐惧,害怕,可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心率,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
不管是哪种情绪,只要没有把握好度,对心血管都是不利的,为了远离疾病,保持健康,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也是要学会调节和控制的。祝健康!
情绪障碍有什么表现
情绪持续障碍指的是情绪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方面的障碍。情绪持续障碍有以下一些形式:
情绪高涨:患者情绪活动增强,愉快、幸福等情绪经常占优势,表情喜悦开朗,语言行动增多,喜欢与人交谈,对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别人讨厌也不在乎。
情绪低落:患者心境忧郁低沉,悲观失望,不愿与人交往,语言行动减少。不管是喜事或患者平常喜欢的事,只能使患者悲哀。
情绪淡漠: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缺乏情绪反应,对人对事冷淡,满不关心。面部表情经常处于无情绪状态。对意外事情不惊,受到捉弄不怒。
焦虑:患者表现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常常有着大祸临头的不幸心境。患者常常伴有心悸出汗、手足发冷等植物神经反应。
情绪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发生过程失调,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情绪发生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情绪不稳:情绪易波动,喜怒无常,患者自己难以控制。
情绪易激惹:对很小的刺激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激动、愤怒,因此出现毁物伤人的行为。
情绪脆弱:患者极易伤感,对很小的事情也易感动或哭泣。虽然患者有时自己感到对那样的小事情不必大动感情,但自己却控制不住自己。
情绪协调障碍表现为环境刺激与情绪体验不相符合,或内心体验与外部表情相矛盾。
情绪倒错:情绪活动与一般人不一样,对喜事产生悲哀情绪,对不幸的事则高兴。
表情倒错,表现为表情与情绪的内心体验相矛盾,如内心很高兴,但表情上却痛哭流涕。
矛盾情绪,对同一事情同时产生相反的或两种不同的情绪,如患者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憎,对同一件事又喜欢又讨厌。
孩子有情绪障碍怎么办
儿童情绪障碍 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症样症状,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或羞怯等情绪异常,与成年期神经症并无连续性,其预后较成年的神经症病人为佳。
1、儿童离别焦虑 儿童与亲人离别而引起的严重焦虑反应。 【诊断标准】(CCMD-2-R)
一、在学龄前期发病。
二、不愿离开亲人,不肯独睡,不愿上学,怕亲人一去不复返;在亲人离开时出现焦虑,在亲人离开后出现抑郁、悲伤、退缩等症状,有时并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
三、病程至少一个月。
四、排除其他疾病,例如儿童恐怖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等所引起的情绪异常。
2.儿童恐怖障碍 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份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
【诊断标准】(CCMD-2-R) 一、通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二、由于强烈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影响日常活动。
三、惊恐时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四、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或其他原因所致恐惧症状。
控制情绪预防冠心病
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要从控制情绪做起。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对冠心病的护理知识认识很少,许多冠心病患者都不清楚该如何进行冠心病的护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冠心病的护理中关于情绪的护理。
控制情绪,这一点在冠心病的护理中是十分重要的:
①喜。过度兴奋对病人是不利的,我们常常可见有的病人因为过度的惊喜而突发心脏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甚至可造成猝死。
②怒。脾气急躁、易于生气、发怒的人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机率要远远高于脾气平和人,因为愤怒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出现严重心肌缺血。
③忧、思。过度忧郁,思想负担过重,对自己的疾病过于计较、焦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过于担心,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是不利的,常可见到同样的疾病,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恢复的要快得多。
④悲、恐、惊。过度悲痛、恐惧、受到惊吓,都可造成交感神经的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
以上就是关于冠心病的护理的介绍,上述情绪对冠心病的护理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病情不断恶化,威胁自己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