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无症状却能致伤残
血脂异常无症状却能致伤残
在我国,高血脂拥有非常广泛的发病群体,已经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防范高血脂对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显的非常重要,大家又对高血脂有多少的了解呢,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加深对于高血脂的认识会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已达1.6亿。每年有250万至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这类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城市和农村人群健康的主要死亡原因。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500万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对国人的危险也上升到原来的3~5倍。在我国12个大城市、25家三甲医院对2136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查中显示,血脂控制达标率仅为26.5%,其中冠心病患者达标率只有16.6%,这与人群血脂水平异常率的节节升高,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同样形成强烈反差的还有公众对血脂异常的认识。日前,广州一名记者在该市的某大医院对33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4%的市民表示不知道或未听说过高血脂。其余60%的市民都认为食用油腻且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会导致高血脂,肥胖也是导致高血脂的主要因素,并表示化验单上显示血脂正常就认为自己的血脂是正常的。在心血管专科有60%的市民认为吸烟是导致高血脂的危害因素,20%的市民认为高血脂与遗传有关,20%的市民认为高血脂与体育锻炼和烟酒无关,20%的市民能够说出检查高血脂的各项指标。
专家介绍,虽然血脂异常无明显症状,一旦发病却可能造成伤残或死亡。但我国居民对血脂异常的重视度却还远不够,没有意识到血脂异常的危害性,大量患有血脂异常的人未能被及时发现,多数确诊患者的血脂控制并不理想。可以说,动脉硬化、血栓等众多血管危机,以及引发侯耀文、高秀敏等名人猝死的冠心病都与高血脂有关。
认识血脂
血脂,人体内必备的物质之一。它在人体的血管内随血液流动,与人和平共处相安无事。那么这个本和平的小家伙是怎么成为健康杀手的呢?原来,当这小小的血脂颗粒一旦穿过血管上皮细胞,到达“不该到的地方”——血管壁,沉积下来,就导致血管壁增厚,发生粥样改变(即血管壁积聚了一层粘粘糊糊的脏东西,像粥一样)这样就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因为,粥样动脉硬化恰恰是众多我们所熟知的致死、致残疾病的“制造者”。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最新研究还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血脂“成员”剖析
血脂是血浆中脂类的统称,包含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磷脂等类脂。其中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危害最大,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条件。
“坏”胆固醇危害大,因为它会在血管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不断增大,使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脑软化。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会在没有任何先兆时破裂,迅速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据调查,北京1984~1999年成年人胆固醇水平增加了40mg/dL,而15年间冠心病死亡的增加77%是由胆固醇升高引起的。
“坏”胆固醇升高被称为心肌梗死的“元凶”和脑血栓的“帮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降低2%,被称为1=2公式。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坏”胆固醇每降低10%,偏瘫的发生减少15.6%。
血脂疾病的误解
高血脂就是血中脂肪多一点?
对高血脂人们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高血脂就是血中的脂肪多一点,没什么关系。而事实上,高血脂并不是一种“不要紧”的疾病,而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可以致残、致死的疾病。科学研究表明: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而动脉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偏瘫)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远远高于癌症死亡人数,占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达总死亡率的50%。
有感觉的才叫病?
其实现在的众多疾病已经开始让公众认识到,没有感觉并不代表就没有病,有些病是感觉不到的,恰是这些病潜在的危害才大。血脂疾病也是这样一种无声的疾病。高血脂在我们青年时代就开始侵蚀血管,但可能没有任何感觉,到了中老年,其严重后果就会显现出来。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特需医疗部主任祁哲介绍说,“血脂异常经常不能引起患者注意,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多数血脂异常患者并无太大的异常表现,经常是在血液生化检验时才被发现。”
正常后靠食疗即可?
在血脂降到目标值后,不少患者认为就不需要再进行治疗或者只需食疗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专家介绍,当血脂降到接近期望水平,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而不应立即完全停药。因为血脂异常除有外界原因如饮食、运动等,还有自身代谢、遗传等原因,它们在体内长期影响着血脂。任何一种调脂药物,都无法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一旦停药血脂往往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长期坚持服药,近期看到的是血脂指标的改善,远期受益的将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所以长期服药是有道理的。但是用药量应该咨询医生,不能停药,因为停药可能会引起复发,二次治疗会有很大的困难。
经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于高血脂血脂异常无症状的情况能了解多少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要及时的送医院治疗。这样对于高血脂的治疗以及病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血脂异常的原因
①生活方式,包括膳食营养、体力活动、精神应力、情绪变化、烟酒嗜好等;
②药物作用,诸如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主要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等;
④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红斑狼疮、骨髓病等。
此外,血脂(蛋白)的测定可明显受实验室和受检者取血时状况的影响。抽血应在保持平素饮食半个月、禁食12小时后进行,前一天不饮酒和作剧烈活动;正常情况下,血脂(蛋白)水平可有增减10%的波动,实验室允许有3%-5%的变异。
血脂异常的病因
从原因上分,一类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另一类则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后一类占大多数。主要由四方面因素造成:
①生活方式,包括膳食营养、体力活动、精神应力、情绪变化、烟酒嗜好等;
②药物作用,诸如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主要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等;
④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红斑狼疮、骨髓病等。
此外,血脂(蛋白)的测定可明显受实验室和受检者取血时状况的影响。抽血应在保持平素饮食半个月、禁食12小时后进行,前一天不饮酒和作剧烈活动;正常情况下,血脂(蛋白)水平可有增减10%的波动,实验室允许有3%-5%的变异。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者,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降低。
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时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甘油三酯也升高。
与肥胖的关系 肥胖人的脂肪代谢特点是: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脂等血脂成分普遍增高。说明脂肪代谢紊乱。肥胖人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在5.2毫摩尔/升以上的可占55.8%。男子在60岁以后,女子在50岁以后,血浆胆固醇水平都将显著升高。
患肥胖病时,机体对游离脂肪酸的动员利用减少,血中的游离脂肪酸积累,血脂容量升高。碳水化合物引起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容易肥胖。当这类病人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较多或正常时,血浆的甘油三酯升高;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高脂血症就可好转甚至消失。同样,体重下降也能使这些病人的血浆甘油三酯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升高与肥胖程度成正比。血脂水平的下降对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是十分必要的。
血脂异常危害大
血脂主要指血浆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虽仅占全身脂类的极小部分,但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故备受公众关注。当血浆总胆固醇>5.7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或甘油三酯>1.7mmol/L时,即称为“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然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0.91mmol/L)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与“高脂血症”具有同样的危险性。
有研究指出,尽管很多人都听说过高脂血症,但在血脂异常者中能坚持治疗,并治疗达标者仅占10%;特别是冠心病人中达到治疗目标值的更低,只有5%。可见公众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还很不够。
血脂代谢异常,其最重要、最突出的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后者造成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及周围血管病变。对已患冠心病者,高脂血症可促进冠心病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的发生。调整血脂水平则有助于改善冠心病进程,并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此,在美国、欧洲和我国,均开展了针对专业人员、病人和公众的防治血脂异常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血脂异常及其危害性的知晓率;建议减少饮食脂肪的摄入量以降低人群血脂平均水平;在危险人群中积极推行长期、合理的降脂治疗,并力求通过指导,合理选择用药而达到降脂治疗的目标水平。
大肠息肉诊断鉴别
诊断: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肿物脱出、便秘腹泻等大便习惯改变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年龄在40岁以上,具有腹痛、腹泻、便血症状、存在血脂异常及胆囊疾病等症状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鉴别诊断:
与痔疮、炎性息肉、肛乳头肥大、便秘、肠炎等相鉴别。
警惕这六类人群心血管提前老化
1、高血压:特别是无症状或没有控制好的高血压,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病的导火索。以脑血管为例,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或脑出血(即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人的4~7倍。
2、血脂异常:无论是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或低密度脂蛋白,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3、糖尿病: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也能导致大血管病变,其危害不在高血压之下,其脑出血的发生率要比正常人高2~3倍。
4、肥胖:肥胖易与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结缘,从而使血管老化的程度大大提高。
5、吸烟:就血管而言,烟草中以尼古丁为代表的多种有毒物质可以刺激身体自主神经,使血管收缩、痉挛,小动脉变细,血液中含氧量减少,损害血管壁,导致血压升高,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加速动脉硬化等。
6、精神紧张: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收缩,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心性猝死的危险。
血脂异常怎么办
尽量不吃或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脑子、骨髓、鱼子、贝类、乌贼、鳝等。
要常吃多纤维的蔬菜、瓜果,它们含有大量的植物固醇可以抑制胆固醇吸收,起到抗动脉硬化作用。适量或少量饮酒也能降低胆固醇,每日45毫升白酒或90毫升的干红或188毫升的啤酒。
坚持锻炼身体。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爬山、游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体内脂类的代谢。
饮食结构应合理调配,其比例为蛋白质15%,脂肪20%,碳水化合物(糖类)为65%。还要补充优质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并进食适当的水果。
什么是血脂异常 哪些人容易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在中老年群体中更为普遍,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群体。特别是女性从50开始,高血脂的检出率大幅上升。另外,近年来,血脂异常也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血脂异常危害大
有研究指出,尽管很多人都听说过高脂血症,但在血脂异常者中能坚持治疗,并治疗达标者仅占10%;特别是冠心病人中达到治疗目标值的更低,只有5%.可见公众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还很不够。
1.高脂血症会导致冠心病:高血脂会危害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大量脂类物质蛋白,在血浆中沉积移动,降低血液流速,并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动脉血管内皮上,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形成血管硬化。
2.
高血脂会导致肝部功能损伤:长期高血脂会导致脂肪肝,而肝动脉粥样硬化后受到损害、肝小叶损伤后,结构发生变化,而后导致肝硬化,损害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