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静心养气防“情绪中暑”

静心养气防“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对夏季养生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来防止“情绪中暑”的发生:

第一,要“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嵇康《养生论》中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见解,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故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想想一片绿林、一片蓝天等,平静一下心情。

第二,要保证睡眠。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因为夜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肝盛阴虚,阴阳失和。故夏季应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有条件的,尤其是老人中午最好休息30~60分钟。

8种食物帮你预防情绪中暑

绿豆:有清热解毒、明目降压、安神等功效。绿豆汤是常用的清暑解毒剂,常吃绿豆汤还可消暑养胃。

西瓜:性味甘寒。西瓜可缓解中暑、发热、心烦、口渴等状况。但胃寒、腹泻的人不可多吃。

黄瓜:含维生素a、c及钙、磷、铁等成分,而且含钾特别丰富。

丝瓜:丝瓜做汤喝,有消暑解热、利尿、消肿的功效。

苦瓜:有清热解毒、清心消暑、明目降压的作用。据研究,苦瓜含有一种叫“多肽-p”类似胰岛素的物质,有降糖功效。

木瓜:含蛋白质、维生素b、c、g及蛋白酶、脂肪酶等,有清热、解暑、助消化、健脾胃的效果。

草莓:草莓不但好吃,还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它有去火功效,能清暑、解热、除烦。

大豆:大豆在滋阴、去炎的同时还能补充因为高温而大量消耗的蛋白质。

老年人夏季养生的法则

夏季是人体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起居方面要适当地晚些睡觉、早些起床,运动宜适量。散步、慢跑、游泳等均有利于提高老人的心肺功能。

此外,老人可有意识地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肺活量,还可改善脑供血,对增强体质颇有益处。中午老人要适当睡眠,保持精力,但由于天热出汗毛孔扩张,机体易受风寒侵袭,所以老年人不可露天或在树下睡眠。

另外健康老人在运动时要做好检查与测评,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需加强家庭防护意识,尽量在家人的陪同下在家中进行锻炼。患有各种多发病易发病的老人最好随身携带有关药物,以备不测之用。

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会出现急性情绪中暑,这对夏季养生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使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发生猝死,故防止情绪中暑乃夏季养生的重要十环。

首先,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在“静心”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盛夏阳光强烈、天气酷热,加上人体阳气旺盛,容易使人心烦急躁,老年人在酷热的天气里,一定要让情绪处于平静状态,不可过度劳累、激动。良好的心态是身体最好的调节剂,可防止“五脏内火”的滋生。

夏季防暑小妙招 急躁易中暑,心静自然凉

高温酷热,易动肝火,常常会觉得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这就是典型的“情绪中暑”症状。故天气越热,心态越需要放平和,做到“心静自然凉”将有助于降低心理热度,减少天气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此外,及时发现自己个性的脆弱之处,遇事冷静、多包容、少生气,保持豁达的心境,这些都有助于预防“情绪中暑”。

高温天慎防情绪中暑

连日来,全国各地已经进入高温酷暑天气,如果稍有不注意,很容易出现中暑现象,专家提醒大家,面对持续出现的高温天气,一定要学会如何预防“情绪中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据介绍,“情绪中暑”是一种因季节性情感障碍出现的心理疾病,医学上统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专家还介绍,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连续高温闷热天气将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人们很容易缺乏耐心,出现情绪失控。

“情绪中暑”的表现

“情绪中暑”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情绪易激惹,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脾气,健忘及睡眠欠佳;二是情绪压抑与心境低落,患者常常闷闷不乐,兴趣下降;三是个性改变和行为异常,无心上班,疑心加重。

桑拿天谨防“情绪中暑”的五类人

专家表示,“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一般有五类,一是在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和年老体弱者;其次是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者;三是情绪波动较大的个性脆弱者;四是内向且不善交际者;五是儿童和青少年。

好心态是避免“情绪中暑”的关键

专家提醒,平衡饮食、正常睡眠、好心态是避免“情绪中暑”的关键:尽可能减少高温作业,增加午休时间;及时补充维生素,多吃开胃食品和有降温、“降火”功效的食物及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少食油腻食物。

如何预防中暑

一、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另外,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龙虎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二、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三、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力措施。另外,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四、谨防情绪中暑

相关数据表明,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天会发生“情绪中暑”。“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特别粗心,如打翻热水瓶等引起烫伤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肝火也随着气温往上蹿,常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祸端……医师提醒,“情绪中暑”可能衍生灼伤、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意外。因此,在炎炎夏天,大家除了要做好防高温中暑的准备,还要注意调节心理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日常生活应劳逸结合,清淡饮食,多饮水以调节体温,多吃清火的瓜果蔬菜等,给心情也降降温。

高温天气怎样预防情绪中暑

①、要重视夏季的饮食起居。

大热天时,应尽量增加休息时间。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要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吃“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破、咖啡、菊花、金银花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同时,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少饮烈酒,不抽烟。

②、要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同时也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待得过久。

居室要注意通风,通风可以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的感觉。特别是早晚室外气温相对低时,宜打开门窗。中午室外气温高,宜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启动风扇、空调。

③、还要注意心理调节。

在炎炎夏季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以“冷处理”。

④、要有一点幽默感。

幽默既可给生命带来欢乐,又能淡化矛盾,舒展心绪,消除苦闷,使紧张的神经在幽默的话语中松弛,起到自我宽慰的作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情绪。

高温天气准妈妈需防情绪中暑

容易被高温“击倒”的准妈妈

妊娠期间,准妈妈的生理负荷加大,机体代谢产热增多,体温比平时约升高0。5℃。而她们的皮下脂肪层比任何时候都要厚,这一切都不利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如果再碰上居住环境狭小、不通风,就很容易发生中暑。

此外,酷热的天气,加上怀孕带来的种种心理变化,准妈妈的心理负荷增大,情绪也很容易出现波动。这时,更要小心出现“情绪中暑”。即使在正常人群中,都会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是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

中暑的表现

身体中暑——

轻则头晕、胸闷、多汗、恶心,重则高热、昏迷、抽搐。一旦不慎出现中暑先兆,准妈妈要立即转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松开衣物,多喝水,同时积极寻求他人帮助。

情绪中暑——

情绪烦躁,准妈妈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烘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

心境低落,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

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也要求旁人照她一样做,否则就大发脾气,使起性子来甚至不吃饭、不睡觉等。

防暑法则

身体防暑——

减少外出

酷热天气里,准妈妈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要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外出,即使外出也要戴防晒帽或打伞。

注意通风

居所要求通风良好,室温最好维持在25℃—30℃之间。

服装适宜

夏季汗腺分泌旺盛,勤洗澡,勤换衣,保持毛孔排泄通畅和皮肤清爽洁净,对散热防暑大有裨益。孕妇服式讲求宽松、舒适,面料应柔软、透气、散热性好。

饮食解暑

为清凉解暑,平时可以多饮温开水、绿豆汤、酸梅汤等,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出门要注意随身携带温水和手机等通讯设备。

情绪防暑——

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导致精神不振,头晕乏力,继而食欲下降,情绪烦躁。准妈妈要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觉时,避免直接对着电扇、空调吹。睡前可适当运动,洗个温水澡,让皮肤保持洁净清爽,或喝一杯温牛奶,听听轻松的音乐,都有益于睡眠。准妈妈每天最好睡7—8小时,有条件者,外加一小时左右的午睡,以使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休息。

调适心情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准妈妈不妨多想想与自己一脉相承的宝宝,全身心享受孕育生命的奇妙感觉。平时要尽量避免接触噪音、强烈阳光、拥挤的人群和污浊空气;有空时可看些关于孕期保健或可令人轻松愉快的书籍,傍晚、清晨在家人陪伴下散散步、听听舒缓优美的音乐,多与周围的人沟通聊天,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情绪易怒要谨防情绪中暑

这些天,因心气不畅频来各大医院心理咨询的人群多了起来。昨天,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禹海航在接受采访时说,高温高湿天气里,人处于“易激惹状态”,他们“情绪中暑”了。

小李是外企白领,时常加班、饮食不规律,眼睛一睁开就是满满的日程表和不小的还贷压力。午餐时同事的一句玩笑话不料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莫名其妙地与在场的同事狠狠地干了一架。此后数天不论做家务、逛超市、开会,也是事事不顺眼。妻子也奇怪平时温和的他怎么火气那么大,就陪他来做心理咨询。小两口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才恍然大悟,原来情绪也跟身体一样会中暑。

妻子发现开车的丈夫情绪激动,连连抱怨;平时脾气温和的女儿火气大了,频频挑刺……记者昨天走访了市心理咨询中心和市一院心理咨询门诊后,发现在心理咨询后,明白是自身情绪中暑的市民还真不少。

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季蕴辛说,来就诊的不少人因为小事大动肝火,还十分健忘,进行情绪疏导并教以正确的认知态度后,情绪能很快恢复正常,绝大多数不需要药物治疗。

这种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情绪中暑的疾病,也叫夏季情感障碍症。禹海航说,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盛夏酷暑,人们睡眠质量差,胃口也不好,加之出汗多,体内钙、镁、磷、钾等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当气温超过35℃、日照长于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天气对人体的情绪调节中枢影响更明显。

心理学上有组统计数据:约有六分之一的人会因为高温高湿而乱发脾气,约有十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情绪、心情和行为异常。

情绪中暑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其实是人体难以适应环境时的一种反应。情绪中暑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烦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情绪持续低落并固执地重复某种行为。一旦有了这些症状,大家就要给自己的情绪降降温了。

市一院院长、心理学专家阮列敏提醒六类人要谨防情绪中暑。他们分别是长期高压环境下的人群,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群,平时情绪波动大的人群,个性鲜明者,患有高血压、哮喘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及开车一族。

中暑应该如何预防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龙虎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3、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4、谨防情绪中暑

相关数据表明,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天会发生“情绪中暑”。

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使人变得心烦气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特别粗心,如打翻热水瓶等引起烫伤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肝火也随着气温往上蹿,常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祸端……

医师提醒,“情绪中暑”可能衍生灼伤、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意外。因此,在炎炎夏天,市民除了要做好防高温中暑的准备,还要注意调节心理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日常生活应劳逸结合,清淡饮食,多饮水以调节体温,多吃清火的瓜果蔬菜等,给心情也降降温。

预防中暑原则多莫等口渴才喝水

近日多地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很多人由于高温天气相继中暑,预防中暑成为入夏以来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除了在饮食上可以做到防暑降温,在日常出行中有没有什么防范中暑的措施呢?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一定要准备防晒用具,尽量避免上午11点下午4点之间外出,这个时间段室外温度是最高的。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涂好防晒霜,带上墨镜遮阳伞等并且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还要备好防暑降温的药品,如十滴水、风油精、清凉油等以防应急之用。衣服要选用棉、麻、丝类吸水性强的衣物,不应穿着化纤品类服装。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口渴了才喝水,感觉到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严重缺水,身体缺水是导致中暑的直接原因。夏季外出时,水是随时都要喝的,并且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保持体内的水盐平衡,防止水分通过汗液体液快速排出。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茶水是极好的含钾消暑饮品。

3、保持充足睡眠

夏季高温环境使人体消耗极大,很容易感到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可使大脑和身体个个器官都得到有效放松不但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就寝时间应保证在21点到22点之间,不要熬夜。午休时间保持在30分钟至1小时之内为宜。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或热伤风。

4、谨防情绪中暑

在正常人群中,有一部分人会在夏天会发生“情绪中暑”现象。“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精神无法集中,工作学习提不起精神,情绪容易激动,无法静心思考,气温越高症状越明显。医师提醒,“情绪中暑”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疾病。所以在炎热的夏天,不但要做好防止高温中暑的工作,随时调整心理状态,日常生活应劳逸结合,寻找合适的方法放松自己的心情,远离“情绪中暑”。

温馨提示:夏季高温难耐的天气使人脾气暴躁,殊不知这是情绪中暑的症状,在夏季适当的放松心情缓解精神紧张非常重要。

如何预防中暑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龙虎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3、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4、谨防情绪中暑

  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使人变得心烦气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特别粗心,如打翻热水瓶等引起烫伤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

相关推荐

老人夏季保健面面观

夏季饮食 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弱,夏季饮食一定要讲究卫生,不可吃腐烂变质食品,冰箱内食物必须经高温加热后方可食用。食物要以温、软、清淡为宜,不可过多地吃冷、肥、腻的食品,不可饮食过量。若出现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呕吐腹泻,应立即到医院治疗。保证合理饮食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人夏天三餐以清淡素食为主(可适量吃些鱼),及时饮水以补充水分。绿茶、牛奶、豆浆、蜂蜜、果汁等均可适量饮用。蔬菜能生吃就尽量生吃,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菜里的营养成分。细粮与粗粮要适当搭配吃,一个星期应吃三餐粗粮。稀与干要

中伏天养生就吃这三种薯

一、紫薯——护血管抗过敏 夏季预心脑血管疾病、过敏等问题是很多读者朋友都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从饮食的角度不妨吃点紫薯。紫薯富含铁、硒元素和花青素。硒和铁是人体抗疲劳、抗衰老、补血的必要元素,特别是硒被称为“抗癌大王”,易被人体吸收。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它能够保护人体免受一种叫做自由基的有害物质的损伤。花青素还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紫薯苦瓜圈 原料:苦瓜一个、紫薯一个、蜂蜜适量。 做法:1、紫薯去皮切小块。2、紫薯块放保鲜袋里,撒入一点水,高火微波炉

嘴唇起泡是什么原因

熬夜,熬夜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体内淤积毒素导致嘴上火。这类上火主要是睡眠不足导致体内肝脏功能絮乱,毒素无法排除。一般清淡饮食,补充睡眠即可。 中暑,夏天天气炎热很容易上火,主要是体内虚火排不出去淤积体内导致。 喝酒,喝酒也很容易导致上火,酒是属于烈性燥热食品,过度酗酒常常导致体内虚火旺盛。 饮食,很多干脆的食品都能导致嘴上火起泡,如鸭肉,狗肉,等油腻食品,还有一些油炸食品,一些干脆食品都能引发上火。 情绪波动过度,导致体内器官失控,淤积也能导致上火,所以平时应静心养气。 感冒,咳嗽等也能引发并发的嘴上火症状

嘴巴上火是什么原因

嘴角上火起泡的原因 熬夜,熬夜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体内淤积毒素导致嘴上火。这类上火主要是睡眠不足导致体内肝脏功能絮乱,毒素无法排除。一般清淡饮食,补充睡眠即可。 中暑,夏天天气炎热很容易上火,主要是体内虚火排不出去淤积体内导致。 喝酒,喝酒也很容易导致上火,酒是属于烈性燥热食品,过度酗酒常常导致体内虚火旺盛。 饮食,很多干脆的食品都能导致嘴上火起泡,如鸭肉,狗肉,等油腻食品,还有一些油炸食品,一些干脆食品都能引发上火。 情绪波动过度,导致体内器官失控,淤积也能导致上火,所以平时应静心养气。 感冒,咳嗽等也能

高温下心血管病人忌情绪中暑

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易动“肝火”,出现心烦、急躁、发怒等情绪。心理学家将这些症状称之为“情绪中暑”。 研究表明,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据测算,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发生“情绪中暑”。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者,由于“发火”还容易造成心肌缺血、血压升高,甚至会因此发生猝死。 只因“又跌了”突发心梗 2008年3月12号上午11点多,60多岁的老股民谢伯倒在了杨家坪银河证券公司的交易大厅里,再也没有醒过来。就在此前一个多小时,谢伯购买的股票飘绿。

什么是情绪中暑

1、情绪烦躁 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家人或同事发火,而自己则觉得心烦意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 2、心境低落 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 3、行为古怪 造成“情绪中暑”的直接原因还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情绪中暑”主要靠自我调节。比如调整起居时间,要保证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要调剂好饮食,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能暑,还能增进食欲。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

大暑来临小心情绪也会中暑

高温、日照影响情绪 神经细胞对温度、气压、湿度等变化及其敏感。气温过高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容易紊乱,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的激素分泌,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症状。而气温高于35℃、日照超过12小时、空气湿度大于80%时,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三伏天气,如果你经常情绪烦躁,为一点小事就发火动怒,难以静下心来,或是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对周围的事物冷淡而缺乏热情,很可能就是情绪中暑。 解心暑要靠自我调节 情绪中暑,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所导致。因此,想解“心暑”,还要靠自我的心理调节

时辰养生对照表 丑时肝养生

丑时指的是凌晨1点到3点这段时间。这段时间肝经当令,肝脏需要解毒、造血都在这段时间精心,静心养气是最好保肝方式。如果是这个时间出现口干舌燥的话说明肝火太旺。同样的丑时养肝最好的方法还是要进入深度睡眠,才能更好的养肝。

健脾利湿吃什么 马铃薯预情绪中暑

夏季高温酷热,人们很容易因“肝火”累积导致心烦意乱,无精大财,食欲不振,造成所谓的“情绪”中暑,马铃薯含有的丰富维生素C,矿物质和蛋白质,淀粉等营养元素作用于人体,有利于改善精神状态,避免因情绪障碍引起的心肌缺血、心率失常和血压升高等问题。

盘点情绪中暑后的症状表现

情绪中暑症状一、情绪烦躁。 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人争吵,对家人或同事发火,而自己则觉得心烦意乱。 情绪中暑症状二、思维紊乱。 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常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 情绪中暑症状三、心境低落。 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 情绪中暑症状四、行为异常。 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甚至擦洗鼻子。 情绪中暑症状五、食欲不振。 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睡眠增加、白天容易困倦、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劳或精力下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