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特点
中医的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辩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分形是上个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上个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中医痤疮治疗的特点
年轻人很注重面子问题的,尤其是年轻女孩子。什么谈恋爱、找工作啊,跟一个良好的形象关系太大了。作为男生,谁喜欢找一个满脸“碉堡”的女生呢!哈哈!
不仅年轻人治疗痤疮的中年女士也不少呢。我想,面子问题是所有女性所关注的。关痤疮治疗的相关问题,患者常常有病乱投医,很容易进入医疗的误区。花钱倒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和容颜造成损害。很多患者都很容易进入痤疮治疗的误区。下面我就简要介绍一下痤疮的诊断和中医治疗。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其特征,常伴皮脂溢出,多发生于15~35岁男女青年。痤疮的中医治疗效果非常不错。但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内服药物和外用两相结合。我一般是既给患者开内服中药,同时调配中药外用液,中医非常讲究辨证论治,所以我的每一个客户的配方都是不一样的,就象裁缝做衣服,要“量体裁衣”。在治疗痤疮方面,存在很多误区: 一提到痤疮,就认为是有“火毒”,大肆运用凉性的药物。我有个客户,治疗痤疮,一味使用寒凉的药物,到头来痤疮没治好,反倒把胃弄出了“胃寒”的毛病。其实,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证型虽以火毒的居多,但脾虚、阳虚和阴虚火旺的也不少,我曾治疗一个高中女孩,就主要是用甘温的健脾益气中药治疗,效果非常好,她也曾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痘逗就是不下去。看来中医的辨证论治真的是很重要。 单纯注重局部用药。很多药商推出了治疗痘痘的成药,声称疗效有多么好。是啊,运用这些药物,痘痘是很快就下去了(可能里面加了激素),但一停药,马上就又长起来了,我在临床实践中遇到好多这种情况。而且这些所谓的“特效药”,价格可不菲哦!其实,在痘痘的中医治疗中,整体概念非常有优势。局部治疗只是治标,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难怪很快就长出新的痘痘了。所以,我在给客户配制中药面膜方的时候,一般要求要内服中药以进行整体调理。
但看到我的客户更健康、更美丽,生活得更美好!我就非常的开心!
痔疮的中医特色疗法
首先是结扎疗法治疗痔疮,我们中医也是做手术的,也有手术疗法。比如说在古代,就有结扎疗法,这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特色。结扎疗法实际上就是古代用头发丝,现在我们是用线,丝线、棉线系扎在痔疮的内痔的根部,然后相对来说就是截断痔疮的血液供应,让痔疮慢慢的枯萎、坏死最后脱落,达到治愈痔疮目的。为什么不直接把它切掉呢?因为切掉很容易引起出血,慢慢的把它结扎在这个根部,让它慢慢的坏死,脱落,既达到治病的目的,又不至于出现这些出血的这些并发症。然后是敷贴法治疗痔疮,敷贴法一般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或者经络学的指导下,把一定的中药组方敷贴于人体的一些相应的部位,根据这个经络学说的指导,在人体内与痔疮发病有关系的一些部位,穴位,利用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敷贴疗法里面的中药一般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去瘀这一大类的药物,主要是与这个痔疮的病因病机相关。敷贴的方子是很多的,每个医生都根据自己临床经验的不同,自己组了一些方。大致来说无外乎就是清热利湿、活血去瘀、消肿止痛这几大类。还有针灸治疗痔疮,一般现在临床上多取长强穴、承山穴这些穴位,在这几个穴位上用针刺治疗,临床上对于这个轻微的嵌顿,或者是轻微的出血也能够起到一定缓解的功效。
痛风的中医特色疗法
在临床治疗上,西医的治疗还是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初级阶段,西药能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降尿酸也好止疼也好,都不尽人意,更可怕的是严重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麻烦,简直就是饮鸩止渴。在中医特色治疗的篇章,结合中医古籍记载、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现代中医学者对痛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以及辨证论治等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得出了很多标本兼治、各种手段相结合的治疗措施,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
痛风食疗偏方
食疗偏方是诸多中医治疗手段中效果较为突出的,在痛风治疗的实践当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食疗方法,其中带皮生食东北雌性红萝卜效果最为显著。东北雌性红萝卜不仅对痛风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胆结石、肾结石、胃胀、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作为一种纯绿色食疗方法,是从根本上对人体自身的代谢失衡予以纠正,这绝非只是停留在完美的理论阶段,在痛风的治疗实践当中确实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这可能正验证了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正确性,自然万物是相生相克的,就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当我们找对了,问题真的会变得如此简单。
痛风的外治法
一、敷贴法 1、金黄散:黄柏、姜黄、白芷、大黄各250克,天花粉500克,制南星、炒苍术、姜厚 朴、陈皮、甘草各100克,共研细末混匀。每次20克用热水调糊局部外敷。方中胆南星、苍术、厚朴、陈皮、白芷、黄柏、天花粉具有理气通滞化石消肿的功效,姜黄、生大黄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诸药配伍,起到清热解毒,祛湿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 2、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苍术、黄连、黄岑、赤芍、延胡索、大黄、栀 子各20克,研末醋调匀,制成清热念痹膏,配合药物内服治疗本病,疗效更佳。 3、取六神丸6-10粒碾成粉末,以食醋调和,外涂于患者的红肿热痛处,适度按摩,每日 早晚各一次,配合汤药内服治疗。疗效满意。
二、洗浴法 1、透骨草、威灵仙、苏木、钩藤等提炼而成的颗粒,每天三次每次一包,用1200毫升 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 2、制马钱子、生胆南星、乳香、没药、川乌、虎杖、黄柏、黄岑、大黄冰片。每日一次, 水煎药汁外洗患处。
总之,在治疗痛风病上有多种方法,如内服、外洗、外贴等,因此,在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时,我们必须理清思路,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
耳聋中医特别验方
突发性耳聋属于中医学“暴聋”、“耳鸣”的范畴;神经性耳聋属于中医学“耳聋”、“重听”的范畴;老年性耳聋属于中医学“久聋”的范畴。现介绍治耳聋中医验方如下:
突发性耳聋:葛根30克,川芎、当归、赤芍、石菖蒲各15克,三棱、莪术、香附、红花、郁金各10克,路路通、威灵仙、地龙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一周为一疗程。一般服药2~4个疗程可获显效或痊愈。
神经性耳聋:牛膝、山茱萸、白芍、泽泻、黄芪各15克,熟地、丹参各20克,川芎、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10克,龙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30天为一疗程。
老年性耳聋:灵磁石30克,石菖蒲20克,蝉蜕6克,砂仁、青蒿各15克,苍耳子、天麻各10克,辛夷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一般需服药15~30剂。
中医治疗鼻咽癌有哪些特点
1.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
肿瘤虽然是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多数的肿瘤病人来说,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治问题的,而中医由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
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运用中医中药术后长期治疗,可以防止复发和转移;放疗、化疗治疗对消化道和造血系统有相当的副作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既能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又能加强放疗、化疗的效果,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或不能手术和放疗、化疗的可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
3.不影响劳动力。
癌症患者在局部状况好转的同时,全身状况也得到改善。
中医特色治疗小儿疳积
推拿治疗法:
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常用穴位脾经、板门、四缝四横纹,内八卦、腹、脐、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基本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经500次,推板门300次,推四横纹200次,运内八卦200次;继以上体位,摩腹与揉脐相合,约5分钟,使腹部有种温热感,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食、中两指分别双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钟;而后在患儿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龟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约3~5遍;为加强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诸穴处多加提捏。
随证加减:对乳食积滞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后加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肾水100次,揉中脘5分钟;对气血两亏者,加补脾经50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摩中脘5分钟,摩丹田2分钟,揉血海30次,指揉肾俞、命门请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疳积之症,宜早防治。迁延日久,累及其他器官,则缠绵难愈。
3、合理喂养,进食定时定量;防止偏食、挑食,纠正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尽可能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注意营养,以保护小儿肠胃功能。
4、缺锌、铁、钙等微量元素者,应予以适当补充。
5、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6、适当安排小儿户外活动及身体锻炼,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7、保证小儿的充足睡眠。
针灸治疗法:
治疗疳症以健运脾胃为主。
常用穴:①、四缝穴奇穴针刺;②、疳积穴位于督脉经腰俞穴下0.5寸处挂线。
操作方法: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疳积穴挂线:备用九号绣花针一根,针孔引上红丝线一根作标记,操作时,先用75%酒精棉球,将疳积穴处皮肤和针线拭擦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捏住疳积穴,右手持针横穿浅刺皮表层约1~2厘米宽,将丝线打结扣紧,把余线剪断即可。此线一般在3~5天自动脱落。据临床实践观察,小儿疳积如无其他兼症,仅用针刺四缝穴和疳积穴挂线,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不需内服药物。
按:四缝、疳积穴能消小儿乳食停积,为治疗疳病经验效穴。
治疗过程中尚须注意:
①、疳积穴挂线处,平时可以水洗,但洗后要用干布拭干,切勿用手指去抓,以免局部皮肤感染。
②、治疗后忌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肠炎,则忌油荤。
③、凡因肠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须治疗原发病。病至后期,极度消瘦者应配合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④、本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提倡母乳喂养,断乳时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食物。平时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偏食。
慢性唇炎的中医特色治疗
慢性唇炎是指主要发生在唇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唇炎,而全身性疾病的唇部表现及其它口腔粘膜病在唇部病损均不包括在内。本病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唇部长期而持续的肿胀、糜烂、渗出、以及干燥、脱屑等体征,患者自觉灼热、疼痛,或有程度不同的痒感。男女均可发病,在青少年中较多见,老年人则少。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目前,慢性唇炎的分类很多。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中医科蒋红钢
本病属中医的唇风范畴。
一、病因病理
慢性唇炎大多数原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西医病因病理
(1)长期的外部刺激
如气候干燥、高温作业、烟酒化妆品等均与发病有关。
(2)反复持久的日光曝晒 尤其是夏日,故有称为光化性唇炎。摄人含卟啉多的蔬菜(菠菜、油菜等),以及药物(氯丙嗪、异菸肼)。中药中当归、补骨脂等可使卟啉代谢紊乱,经日光曝晒后,对光敏感而诱发。
(3)不良习惯 如舔唇、咬唇、唇外伤、感染处理不当等,均可形成慢性唇炎。
(4)迟发性变态反应与感染性病灶 迟发性变态反应与感染性病灶,如慢性根尖周炎、鼻咽部炎症等有关部血管炎、淋巴管炎有关。
2.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唇风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风热上攻 过食辛辣厚味,化热生燥,蕴结脾胃,复感风热,外热引动胃火,循经上攻,熏灼口气血壅滞,发生本病。
(2) 脾胃湿热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郁生热,湿热相搏,上犯于唇,而致本病。
(3) 脾虚血燥 脾虚失运,精血不生,脾虚血燥,唇失濡养,形成本病。
(4) 气滞痰凝血瘀 多因情志所伤,气机失调,血行不畅,痰凝内结,气血痰郁结于唇,致使唇病发生。
二、临床表现
慢性唇炎 常累及上下唇红部,以下唇为重,全唇红可见轻度脱屑、脱皮或细鳞屑,并可出现细小或深的纵裂沟,唇红部糜烂、渗出、形成黄色薄痂,或出血后凝结为血痂,唇动作时有出血。自觉干燥、干裂,继发感染后有脓性分泌物。痂皮脱落后形成出血性创面,继之又结痂,反复发生,使唇红部肿胀或慢性轻度增生,颌下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疼痛及干裂感。有时可暂时愈合,但常复发。局部刺痛或灼痛,病情较慢,持续数月至数年经久不愈。
对日光敏感,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唇红部以糜烂为主,但不超出唇红缘,为光化性唇炎。
三、治疗
1、治疗原则 避免日光照射或寒风等刺激因素,改变咬唇舔唇等不良习惯,戒除烟酒,停用可疑食物及药物,减少唇部活动。
2、中医治疗
(1)中药内调
从临床治疗的情况来看,多数患者素体脾胃较差,日久损及肝肾,时有兼夹痰湿瘀血等性况,故总体来说以调补脾胃为主,平补肝肾为辅,根据兼症的不同,辩证加减用药。
(2) 外治法
1.自血疗法 这是我科特色疗法,对多种皮肤病效果肯定,从患者反应来来看效果满意。
2.外敷 黄连膏、青吹口散油膏、紫归油等外敷;前者用于唇红肿溃烂者;后两药用于唇干裂者。
3湿敷 鲜马齿苋、大青叶、鲜芙蓉叶、鲜三七叶搓汁外敷患处。
(3)针灸治疗
1.体针 地仓透颊车,留针30分钟。
2.耳针 口、唇、神门、肾上腺,每次选3-4穴,留针30分钟。
四、疗程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可痊愈或好转,目前还未遇到无效者。部分敏感的患者经一周治疗脱皮、发痒等症状可愈合50%以上。
五、预防与调护
1.纠正不良习惯,勿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等。
2.避免烈日暴晒,风大季节口唇以唇膏润之。
3.少食肥甘醇酒厚味,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4.保持口腔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