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年人为什么会中风

老年人为什么会中风

中风的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老年人中风前兆

嗜睡是老年人发生中风前兆之一,百分之五十的老年人中风的早期症状就是不明原因的嗜睡。你会发现很多老人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并且睡着了也不知道自己睡着,这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

短暂性吐字不清也是老年人发生中风的前兆,很多老年人会忽然就不会说话,但是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这主要是脑供血不足间接导致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造成的。

短暂性看不清东西或者眼睛发黑,这种现象可能短为几秒钟,长为几分钟,这主要是由于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眩晕的情况,这些都要引起注意。

少数患者在早期还会出现喝水或者吃东西时偶然的呛咳,这主要是由于脑缺血导致吞咽神经核受损,致使咽喉部位短暂的感觉丧失,这样水或者是食物就很容易不小心进入气管。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预防中风,需谨防以下8个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低度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劲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设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 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误区三 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乃是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四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编辑于2010年03月10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误区六 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庭醒目处作为特困户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误区七 瘦人不会发生中风

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八 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伏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近几年,脑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张拥波博士介绍说,在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就座的患者中,最年轻的脑血管患者仅29岁,且30-45岁的中青年患者明显增加。生活中人们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烟限酒,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等,3/4的脑血管病是能被控制的。

​老年人吃煎鱼易中风

最新研究显示,老年人食用过多的煎鱼会增大中风的可能性。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对4775名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老年人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吃金枪鱼或者其他种类的鱼,另外一组则无此嗜好。整个试验持续了长达12年。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经常吃鱼并且习惯于用炖或烤的方法进行烹饪的老年人患中风的几率比那些平均每月吃鱼少于一次的老年人低30%左右。相反,那些喜欢吃鱼排三明治或其他形式的煎鱼,并且平均每周至少吃两次的老年人中风的可能性就比不吃的人高出40%之多。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经常食用炖鱼或烤鱼的老年人会摄入大量的某种特殊的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对人体的血管、血压等方面都有好的保健作用,此外还能抵御一定的炎症,对于降低中风风险很有帮助。恰恰相反,用油煎的方法烹饪鱼或制成鱼排三明治会使鱼肉丧失其本身富含的鱼油等对人体大有好处的成分,而且还会减少脂肪酸的摄入,加大中风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同时还指出,食用煎鱼对老年人患中风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他几方面因素,包括鱼本身是否受严重污染、烹饪准备工作的方式以及个人生活饮食习惯等等。

中风前兆

舌痛

老年人出现无显著缘由的舌痛、麻木、活动不便时,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标明可能与血粘度升高相关。

鼻出血

中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波动惹起的,不加防止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因而不能麻木大意。

眩晕

忽然自觉头晕目眩,几秒钟后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单眼忽然发黑

一只眼睛忽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好恢复一般,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由于脑缺血惹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

哈欠不断

哈欠连天,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日趋严峻,血管内径越来越小,惹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呛咳

少数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喝水或进食时偶然呛咳,钻研标明,这种麻木粉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手指麻木

固然手指麻木不一定会中风,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的中年人,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

说话吐字不清

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活动功用的神经失灵,稀有症状之一是忽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但持续时间短,应惹起重视。

缘由不明跌跤

由于脑血管硬化,惹起脑缺血,活动神经失灵,而轻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前兆症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嗜睡

据医学观察,大约有75.2%的人在中风前有嗜睡症状,这是出现最早的中风前兆,更有防止意义。

老年人拉肚子会引发中风

邻居老王今年六十有五,平时身体还不错,也注意锻炼身体,运动方式是步行。这几天家里来了客人比较忙,突然发生“拉肚子”也没当回事,照样忙得不亦乐乎。肚子拉了3天,也没去医院看医生。这天清早起床时。突然一侧肢体不能动弹,话也说不清楚。家人吓了一跳,急忙打120急救电话,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老王中风了。

家人都感到很奇怪,不能理解,老王平时身体没发现什么毛病呀,也没发现血压高,怎么会突然中风呢?

医生是这样解释的:这是腹泻引起的。许多上了年龄的人,尽管平时看上去身体不错,也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但由于年龄大的原因,脑血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血液的粘稠度也较高,血液循环也不是很好。这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每个老年人大体相同。当碰到较严重的腹泻、呕吐、高烧、出汗等病症时,就会导致身体失水过多,血容量急剧减少,血液粘稠,流动缓慢,于是,容易在脑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血流中断,从而就会发生偏瘫,口齿不清等中风症状。

因此,老年人出现持续腹泻、呕吐、高烧、出汗等病症时,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为什么会中风

中风的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中风的发病方式呈现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而发生了中风,中风的诱因大致有: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当今生活中,对于血压不稳定的人群并不在少数,血压不稳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容易引起中风,但是有没有想过低血压也会引起中风呢?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引起中风,所以预防中风的时候不仅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了,低血压的患者同样要注意。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降血压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措施。是不是血压降得越低越好,还是低血压就安全不会中风呢?其实,血压的过高过低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血性中风,这类中风与高血压是直接相关的,绝大部分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引起的;另一类是缺血性中风,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缺血性中风既可发生在高血压病人身上,也可发生在血压过低的病人身上。因为血压低的病人也会有脑血管硬化,如脑血栓形成是由于长期脑血管动脉硬化,是血管腔狭窄、闭塞;有的动脉变得粗细不匀,血管挛曲,阻力增加,血流缓慢,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形成软化、坏死所致。

有的高血压病人应用降血压药后血压降得过低,或有低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血压过低时脑组织缺氧,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几血粘度升高,引起脑血管阻塞、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性中风。另外,还有的老年人由于存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使心脏不能有效地搏血,而导致血压过低,脑血管供血不足,也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患有动脉硬化症的老年人血压不宜过低,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降血压药的过程中要经常测量血压,以免血压降得过低而发生中风。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提醒血压低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长期血压低带来的危害,平时都要注意中风的前兆,及时防护,谨防中风。

老年人应少吃煎鱼

最新研究显示,老年人食用过多的煎鱼会增大中风的可能性。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对4775名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老年人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吃金枪鱼或者其他种类的鱼,另外一组则无此嗜好。

整个试验持续了长达12年。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经常吃鱼并且习惯于用炖或烤的方法进行烹饪的老年人患中风的几率比那些平均每月吃鱼少于一次的老年人低30%左右。相反,那些喜欢吃鱼排三明治或其他形式的煎鱼,并且平均每周至少吃两次的老年人中风的可能性就比不吃的人高出40%之多。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经常食用炖鱼或烤鱼的老年人会摄入大量的某种特殊的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对人体的血管、血压等方面都有好的保健作用,此外还能抵御一定的炎症,对于降低中风风险很有帮助。恰恰相反,用油煎的方法烹饪鱼或制成鱼排三明治会使鱼肉丧失其本身富含的鱼油等对人体大有好处的成分,而且还会减少脂肪酸的摄入,加大中风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同时还指出,食用煎鱼对老年人患中风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他几方面因素,包括鱼本身是否受严重污染、烹饪准备工作的方式以及个人生活饮食习惯等等。

中风前兆是什么

1、突然感到眩晕

忽然自觉头晕目眩,几秒钟后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突然感到局部或手脚麻木

老年人出现无显著缘由的舌痛、麻木、活动不便时,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标明可能与血粘度升高相关。固然手指麻木不一定会中风,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的中年人,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

3、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活动功用的神经失灵,稀有症状之一是忽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但持续时间短,应惹起重视。

4、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由于脑血管硬化,惹起脑缺血,活动神经失灵,而轻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前兆症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各种老年预防中风误区

随着人均寿命已大大增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永恒的话题。中风是老年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中风患者也相继增多,不小老年朋友都有预防中风的方法,但有不小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 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毫克”不等于“片”。有人使用心痛定降压时,错误地认为10毫克即10片,结果用药过量导致血压过低,脑血流变缓,吃出了偏瘫。

误区四:用药品种越多越好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五:只管服药不检查比如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偏瘫多见于心房纤颤病人,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误区六: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应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七:瘦人不会发生中风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根据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八: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但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

有关中风的五个问题

1.年轻人不会中风吗?

很多年轻人认为,中风是老年人的疾病,自己不会中风。虽然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身上,但实际上,中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青年人并不罕见,连儿童偶尔也会中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年轻人饮食、生活习惯不良,具备了很多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等,他们可能中风,也可作为高危人群而成为中风的“后备军”。另外,一些少见的病因(如感染或血管炎等)是年轻人中风的主要原因。如果先天性血管异常(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更是造成年轻人脑出血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风是可以累及各个年龄层次的疾病,预防中风要从年轻时做起。

高血压病人最容易发生中风,预防中风就要防治高血压,而调节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另外,随着生活的富裕,饮食上逐渐形成了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类的习惯,这种饮食习惯应该得到改变。专家们指出,脑血管疾病与饮食关系密切。比如,红细胞本来是扁形的,如果过食蛋白质就会把体内的红细胞养得过“肥”,由扁变圆的红细胞,在通过微血管时,就会把微血管堵死,发生脑血管堵塞的病症。

2.血压正常就不会中风吗?

血压高的人中确实患中风的人较多,但高血压只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导致中风的其他因素很多。血压不高并不是“上了保险”。实际上,许多病人发病时血压正常或偏低。另外,高血压病人如果血压降得过低、过快,容易诱发低灌注症状,甚至导致缺血性中风。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则、合理地降压,切忌过低、过快。血压偏低可导致脑血流变缓,更易发生缺血性中风。但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以及其他因素存在,也会发生中风。

3.得了中风不死也会残吗?

过去是这样的情况,但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中风后5年生存率已达到62%左右,平均寿命已达66岁,后遗症大为减少。

4.中风只能进行内科保守疗法治疗吗?

过去确实如此,但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了外科手术疗法,而且效果较好。缺血性中风开展颅外动脉搭桥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椎动脉减压术等;出血性中风的手术适应症是中等量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手术主要有两种:开颅清除血肿和立体定位手术清除血肿。

5.父母亲患中风,子女一定会中风吗?

中风并不是遗传病,仅有一部分中风具有遗传倾向。因此,中风患者的子女不必忧心忡忡。但应知道,这些人患中风的危险性可能大于一般人群。为此,他们应加强自我保健,认真、积极地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等。

血压低对人体的危害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降血压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措施。是不是血压降得越低越好,还是低血压就安全不会中风呢?其实,血压的过高过低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血性中风,这类中风与高血压是直接相关的,绝大部分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引起的;另一类是缺血性中风,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缺血性中风既可发生在高血压病人身上,也可发生在血压过低的病人身上。因为血压低的病人也会有脑血管硬化,如脑血栓形成是由于长期脑血管动脉硬化,是血管腔狭窄、闭塞;有的动脉变得粗细不匀,血管挛曲,阻力增加,血流缓慢,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形成软化、坏死所致。

有的高血压病人应用降血压药后血压降得过低,或有低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血压过低时脑组织缺氧,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几血粘度升高,引起脑血管阻塞、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性中风。另外,还有的老年人由于存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使心脏不能有效地搏血,而导致血压过低,脑血管供血不足,也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患有动脉硬化症的老年人血压不宜过低,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降血压药的过程中要经常测量血压,以免血压降得过低而发生中风。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提醒血压低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长期血压低带来的危害,平时都要注意中风的前兆,及时防护,谨防中风。

相关推荐

突然流鼻血是不是中风的征兆

流鼻血可谓是很常见的症状,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但对于老人来说,流鼻血可不是件小事。据最近的研究显示,老年人流鼻血很有可能是中风的征兆。 有资料表明,老年人鼻出血后,有半数以上在1—6个月内发生不同程度的脑溢血,即出血性脑中风。所以有医学专家提示:老年人突然出现大量鼻血并非是一种单纯、孤立的现象,可能是脑出血的早期信号,应引起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突发病变而造成严重后果。 西安某某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白专家对此解释说,很多人都把鼻出血看作是小毛病,认为与“中风”这样的因脑出血或脑缺血引发的大问题没

中风有哪些症状呢

有这样一句话,一天一个苹果,健康永伴我。但是根据中风而言,这句话只是说对了一半,中风的预防只依靠饮食是不好的。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中风》杂志发表中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每天食用200克水果(相当于两个苹果),可将中风风险减低百分之三十二;每天食用200克蔬菜,中风风险可降低百分之十一。 这个研究成果,是基于对过去19年中20项已发表的果蔬与中风风险研究的综合分析,这些研究分别在美国、中国、日本和欧洲进行,共涉及76万名研究对象,其中近1.7万人中风。 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常吃水果和蔬菜对于血管功

老年人生活中如何防中暑

高温天气对于抵抗力差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威胁。预防中暑,平安度夏成了老年人及其子女关心的话题。 由于老年人抵抗力弱,心肺功能差,高温天气极易引起中暑,诱发心脏衰竭、气喘、中风这三大疾病。而老年人体温调节中枢不敏感,平衡失调,身体各组织功能失控,往往水分补充不足,加上原本就常有的动脉硬化,容易造成脑血管意外。一些老年人刻意购买一些保健品来防中暑,吴教授说这其实是大可不必的,老年人应该注意生活细节,以食补防中暑。 专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首先勿长时间晒太阳,尤其是高温天气要减少户外运动,注意休息;其次,要

老年人总打哈欠中风

一般人在感到疲劳时,常打几个哈欠,可使疲劳感暂时减轻,可是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若频频打哈欠,就有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应提高警惕。 有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在发病前1周左右,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繁出现打哈欠的现象。打哈欠可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上下腔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增多,心脏的输出血量增多,脑细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因此,频频打哈欠常预示缺血性脑中风可能在近期内发生。 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若出现无诱因的频繁哈欠,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

怎样识别中风的前兆

中风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以下是中风的前兆,一旦发现就应该尽快就医检查。 步骤/方法 1舌痛 老年人出现无显著缘由的舌痛、麻木、活动不便时,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标明可能与血粘度升高相关。 鼻出血 中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波动惹起的,不加防止则增加中风的机,因而不能麻木大意。 眩晕 忽然自觉头晕目眩,几秒钟后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早

老人脑中风后怎么办

老年人的脑中风,是一种以脑部缺血而造成的一种血性损伤症状的疾病,也就是说,这种疾病,在这个情况下,是因为没有血液的供应所造成的。而这个时候,其出现的,就是脑的血管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有意外的死亡率或者是致残率的,所以,老年人得这个病是相当危险的一种疾病的。 脑中风,如果在家里出现的话,那么,家里人必须有一些急救的手法的。这个时候,其老年人可能因为脑中风而出现急救的现象,家里人可能慌了神。不要着急,在这里,老年人,尤其是晚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个人的保暖工作,不要大剧烈地运动,而需要晚上的时候,注意个人

老年脑中风的症状有哪些呢

中风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以老年人群高发,中风导致老人失语、偏瘫,严重的导致死亡,想要防治中风,要了解中风前的先兆症状。 中风的前兆 1、哈欠不断 人在疲倦、睡眠不足等情况下打哈欠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以上原因存在的情况下,哈欠连天,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日趋严重,血管内径越来越小,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中风前兆有哪些症状?据临床报告,中风病人有80%在发病前5-10天哈欠不断。所以哈欠不断者,不可马虎! 2、手指麻木 手指麻木的异常感觉,在许多疾病中都可出现,如颈椎病、糖尿病。虽然手指麻木不一定中风

中风的先兆

·舌痛 老年人无明显原因的舌痛,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表明可能与血粘度升高有关。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舌痛、麻木、活动不便,不仅应注意局部,更应进行全身检查,预防中风。 ·鼻出血 中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后1-6个月,约为50%的病人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增加中风的机,因此不能麻痹大意。 ·眩晕 突然自觉头晕目眩,周围物件都在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早去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发生中风

中风病人中有85%发病时的年龄在50岁以上,并且随着年龄增大,中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显然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是与老年人几乎普遍患有动脉硬化有关。在老年人的年龄增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原因和血脂增高等病理原因的交互作用,动脉硬化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老年人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只有发生早晚的不同与轻重程度的差异而已,并且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的病人其动脉硬化的程度也越严重。 其次与老年人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有关。高血压与心脏病病人经常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糖尿病病人易于导致血液粘滞增高,这些都是中风

年轻人痛风吗 中风

过去的发病年龄:65岁之后 现在可能发病年龄:20~30岁 原因: 1. 吸烟导致中风风险翻倍; 2.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健康问题,也使中风几率增加。 前些年的《北京健康白皮书》就指出,近年来人们的“三高”问题严重,仅血脂异常一项,患病者就超过50%,其中有近1/5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对策: 1. 如果你吸烟,即便只是偶尔为之,也是时候戒掉了; 2. 通过减盐、减糖、减少反式脂肪摄入等方式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3. 坚持每周吃两次鱼; 4. 每天步行一万步,同样能起到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