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购物狂是不是病

购物狂是不是病

更可怕的是,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在线发表的一篇分析称,现如今强迫性购物作为一种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5%,大学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如果你也是一个“剁手党”,你怕了么?

买买买:什么叫“强迫性购物”

如果要对一个“剁手党”说,“买买买”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那么TA一定会很不快。不过这里,我们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买买买”都属于强迫性购物,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疾病;而坏消息则是,强迫性购物并不是一种罕见病。因为根据匈牙利专家一项涉及三万多人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具有代表性的成年群体中,强迫性购物的总患病率为4.9%,以大学生群体和女性群体居多。

换句话说,100个人里或许可能就藏了5个“购物狂”,而且这5个人的情况确实可以以疾病来论了。

“强迫性购物我们通俗称为‘购物狂’,和一般的‘买买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区别总结起来就是:你买这个东西为了啥?”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说。

不得不承认,有了网络购物后,“逛街”越来越方便,海外淘货、货比三家都不是问题,加上收入增加,许多人的购买欲确实空前高涨。不过,绝大多数人购物,冲得还是“这样东西我想要”。

“现在确实有些人购买欲望非常旺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并因此负债。但如果他们购买的那些东西,的确是他们需要的,或者喜欢的,那么这只能说 是个人消费理财观念的问题,但并不属于强迫性购物范畴。”袁勇贵打了个比方:比如你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却看中了价值几万的包包,朝思暮想还是忍不住买了 回来,从消费理财的观念上这或许有待商榷,但这行为本身并不能算病态。

“强迫性购物”者的购物初衷,却是标准的“只重过程,不看结果”,买了什么不重要,购买的过程才是他们“爽”的根源。所以即便事后肉痛,债台高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他们也无法做到“剁手”。

这种强迫性购物在心理学上,被归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一类,确实算是一类疾病。同类问题中还包括赌博成瘾甚至滥用药物成瘾等。关于强迫性购物是如何出现 的,目前认为成因和抑郁症有些相似——都和人大脑的神经递质紊乱有关。因为神经递质分泌和水平紊乱,不仅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诱发抑郁症这样的疾病; 也可能影响到人的认知和行为,导致强迫性购物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不用说,这当然是需要专业医生治疗的。

看到这里,或许大部分的“剁手党”都要松了一口气:毕竟大家还是为了心爱之物才有了购买欲,和强迫性购物还是两码事。

不过袁勇贵医生还是提醒,就算是为了心头好,一旦超过自己的购买力还无法控制,那么确实有必要去学习一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及建立正确的理财观。毕竟,如果真的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一样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久而久之也一样会导致其他情绪甚至精神障碍哦。

囤积癖:“剁手族”的“好伴侣”

值得注意的是,在“买买买”浪潮下,还有一群人也冒了头。

这些人热爱收集,但并不是讲究的收藏家。他们可能买来一堆东西,放在家里不用;或者仅仅购买一个东西,就要收集全套颜色/型号;又或者无论外出旅行还是出门吃饭,都会把能顺的顺回来,放在家里,越堆越多。

这类人号称“仓鼠星人”,就和小仓鼠一样,有啥“食物”都喜欢先塞嘴里、藏窝里,可囤着囤着却可能忘记去吃。等到某一天被忍无可忍的家人、朋友全部清理掉后,要不了多久,他们的“收集”就又堆满房间了。

袁勇贵说,虽然这些表现看起来和强迫性购物很像,但在心理学上,都属于一种相似的控制障碍。

“强迫性购物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买买买,但买来不一定都会囤积,也可能胡乱丢掉或者送人;而囤积症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囤积,囤积的东西可能是买来的,也可 能是顺来的。所以这两者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是不同的问题,也需要医生经过鉴别诊断后再进行治疗。”袁勇贵告诉记者,目前看来,囤积症主要还是和认知有 关,很多东西在一般人看来毫无用处,但在囤积症患者眼中却很有价值、不能丢弃,但这种价值其实几乎得不到体现。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最新发布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修订版所述,囤积障碍也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类,过去甚至认为它和强迫症颇为相似。不过这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障碍疾病,而且还有 一定的遗传倾向。在国外有调查显示,成人的囤积症发病率约为1%-3%,以老年人、男性和低收入者较为多见,在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不少 见;如果一个人的亲属中有人存在这方面问题,那么TA的风险也许会高于普通人群。

“对待囤积障碍,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来进行干预,因为许多囤积症患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而这需要治疗师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另外有研究认为,焦虑、抑郁者更容易出现囤积行为,这种还需要根据当事人的情况来进行治疗。”重症患者则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

两类情况请特别注意

虽然说“强迫性购物”和“囤积障碍”作为两类精神障碍,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分辨两者和正常的购物、收集行为之间的差异,但袁勇贵还是提醒我们,要小心两类特殊情况。

“如果一个人本来很节俭,突然之间变得大手大脚,同时还伴有其他的情绪或言行异常时,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警惕,这可能不是强迫性购物,而很有可能是躁 狂。”袁勇贵说,强迫性购物患者的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购物上,而且他们的情况比较“一以贯之”;但躁狂患者却会伴随情绪高涨、言行夸张等表现。尤其是一个 本来购买行为还算正常的人,突然买来很多东西,转手就兴高采烈地送人,同时总是表现得异常亢奋,情绪特别高涨,行为极度夸张,思维特别活跃,那么身为亲友 家人,最好还是要陪伴其去专业人士那里看一下,排除疾病的可能。

相反,如果是老年人突然出现囤积症表现,同时还伴随记忆力、注意力方面的障碍,则需要警惕是不是老年痴呆所带来的认知功能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囤积行为。对于这种,也需要专业医生的及时介入。

上班族推荐五大转移减压法

1、读书

当你的压力处于即将爆发的时候,那么不妨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起书本好好的读一读。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处于平静的状态,不仅能够让我们懂得大道理,而且还会提升我们的休养。能够让我们在压力巨大的工作环境下利于不败之地,减少心理的应激时间。读书可以让我们学会宽容,学会发挥自己,让自己取得最大的成果。

2、倾诉

上班族最大的压力就是人际关系以及情绪等问题,那么面对同事的冷漠,被上级大骂的时候,想生气但是发不出来的时候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闺蜜啊倾诉一下,有时候说出来心里就不会压抑。而且据了解,倾诉是缓解职场压力的第一选择,因为当你倾诉的时候你的倾诉对象会给你开导,让你的不良情绪慢慢的消失。不过要记住,倾诉的时候一定要讲述事实,因为我们之所以倾诉就是为了能够减轻心理的压力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3、看喜剧片

压力太大如何减压呢?转移注意是是最好的方法,看喜剧片就是一种选择。曾经有报告显示,看喜剧片能够让血液快速的流向心脏,能够让我们暂时的忘掉工作或者是家庭的不愉快。

4、玩游戏

你知道为何很多的IT男都喜欢宅在家里玩游戏吗?因为这是减压的一种好方法。电子游戏可以让上班族缓解工作带来的紧张状态,能够让心理的压力得到释放。因此当压力过大的时候,玩游戏是一种不错的转移方式。

5、购物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上的每一步变化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那么你是如何减压的呢?购物吧。购物是女性的天性,同时也是女性发泄的主要渠道。很多的女性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成为购物狂。都会想去购物宣泄一下压力,这样的做法能够及时的调整情绪。当你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时,那么你的心理就是充满了喜悦感,这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调整方法。这就是你把工作上的压力转移到了购物上。

购物狂如何治疗

近年来购物狂渐渐被认为是一种心理上的病症,一些负面情绪、自我认识错误、信用卡导致了购物成瘾症,若答对以下四项或四项以上,就有购物狂的倾向。

1.当我觉得不愉快时,我通常会去购物

2.我会用超过我实际花得起的钱去购买我其实不需要用的东西

3.当我购物时会有种快感,但买完之后,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

4.我买了满屋不曾穿过的衣服,及从未用过的东西

5.当我购物时,我觉得自己变得莽撞、不太能自我控制

6.我会对亲友隐瞒我用在购物花费的金额

7.即使我对负债感到压力,但仍然无法停止购物的行为

8.我为自己的购物行为感到生气困扰

9.在一次大肆购物后,我觉得茫然及忧郁

10.我的购物行为已经或多或少使我与别人的相处出现问题

可以从这三面向着手予以改善:

1.寻求正确的压力疏解途径:

-部份人通常因为压力太大、感觉沮丧等负面情绪,只好透过花钱来买快乐。改善方法即正视自己的情绪,感到有购买欲望时就克制逛街,寻求别的减压方法,如建立优秀的人际交往关系,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找几个三五朋友聊聊天或从事运动、旅行、公益,放松积压已久的情绪。

2.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部份人因心里中的自卑、空虚感而使在商场中购物时服务员的关注、奉承都会让他感到满足,或以为没有"行头"会低人一等,这些都会强化购物狂的行为。改善方法即重塑自我价值观,内在美才是关键。

3.学会信用卡管理:

大部份购物狂都有着不良的信用卡管理,如未准时缴纳卡债、未注意信用卡状况,让购物狂感觉自己就像富人,以致不少人表面看是“富翁”,但实际上却是“负翁”,所以可以从留意和管理信用卡方面着手学习理性消费

盘点自恋狂的常见表现

1、他们总是将谈话内容引向自己。

心理专家解释说,“若是和一个自恋者聊天,可能刚开始还在说谁得了癌症,但是很快话题就变成了讨论他的新车。”自恋者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别人,他们眼里只有自己。

2、自恋者喜欢“攀龙附凤”。

心理专家指出,自恋者为了更好地自我宣传,让自己听上去更加高大上,有时会说和某某名人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3、不是所有自恋者都很骄傲,也有一些很羞涩。

提起自恋者,人们总是会想到那些讲话大声、夸夸其谈的类型,但实际上自恋者可能是很安静并且有所保留的人。心理专家解释说,自恋有两种:浮夸型和害羞型。浮夸型的表现方式是吹牛或炫耀;害羞型自恋的人可能不会大声嚷嚷,但是会默默幻想自己将来某天会发达,心里暗暗憎恨别人。还有一些自恋者兼具浮夸和害羞。

4、自恋者喜欢讲述令人怜悯的故事。

自恋者经常讲自己的故事,有时会讲上很多次,这样的故事可能和个人英雄主义相关,也可能将自己塑造成有冒险精神的开拓者。心理专家解释说,这样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英雄主义色彩,对于自恋者来说,一切都是因为不被人理解或者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所致。

5、自恋者迷恋名牌。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购物狂都是自恋狂,也不是说所有的自恋狂都是购物狂。但自恋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就是要显示其高端的地位,而这往往是通过物品表现出来的。判断一个人是购物狂还是自恋狂,就看他购买的东西,自恋的人买东西更注重彰显声望或地位,他们不喜欢买便宜货,更是绝不肯砍价的。

6、外在美是自恋者的一切。

自恋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但他们特别重视自身的外在形象。不见得每个重视外貌的人都是自恋狂,但是特别注意打理指甲、头发的人却可能是非常自恋的。在facebook上,自恋者没有一张照得不好的相片。自恋的人要用社交媒体来保持自己的优势状态,所以会上传更多吸引人的照片,进行更多的自我提升,以此来通过网络结交更多“朋友”。

7、借口是自恋者最好的朋友。

自恋者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心理专家指出,自恋的人非常善于找借口,从不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自恋者还喜欢把一切事情都视为个人的私事,好像别人做了什么都是在和他对着干。

8、自恋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是个自恋狂。

心理专家认为,自恋本身是有双重危害的,不仅因为自恋者会干扰别人,还因为自恋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浮夸型的自恋者寻求治疗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他们总是感觉自身很优越。只有在产生了许多问题之后,这种自恋的人才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如此优秀,但大家都不喜欢我?

9、你会发现,自己和自恋者们虚与委蛇只是为了能够和他们和平相处。

心理专家指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对付自恋者的最好办法是切断和他们的一切来往。但如果自恋者是你的家庭成员,或者是你的老板,这样的情况下,奉承他们是避免冲突的最佳方式。

10、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是自恋狂。

心理专家补充说,现在的00后比前几代的同龄人中自恋者的比例更高。而某些行业或者某种文化环境下是否会产生更多的自恋者,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购物狂的心理根源

购物狂过度购物,内在根源也来自于外在压力。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多,不仅要貌美如花,拥有事业,还不能丢掉贤良温顺、相夫教子的传统美德,因此,职场中有些女性白领面临很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购物就成了她们宣泄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通道之一。

另外,作为女性下属没有能力控制自身的工作量,没有办法操控主管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或者生活中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让她们面临很大压力。

这种无助感让有些女性内心极其渴望能控制和把握一些东西,购物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需求。

当女性发现自己有购物狂的购买冲动时,不妨尝试一下其他比较合理的压力宣泄的方式。宣泄的途径很多,性格外向的女性可以找个地方高声大叫;对于性格内向的女性可以把心中的不快写在纸上,寄给远方的朋友。

减肥期间不能做的五件事

一:计划下顿的饮食搭配。

如果你整天想着吃,一你可能是一个“吃货”,二你对饮食要求严格,总是思考什么样的食品是有利于健康又不易胖的。但是你是思考的过程中,你的大脑食欲中心会发出更多的饥饿素,导致你饿得更快,摄入的更快。这样反而是不利于你减肥的,所以不要在食谱花费太多的心思,少吃垃圾食谱就可以了。

二: 超市购物狂刷卡 。

据研究表明,去超市购物刷卡会使你潜意识里购买更多食物。如果用现金结账,你钱包的变化会克制你的购买欲,防止购买过多的高脂肪食物。

三:时刻想着要运动。

为了成功减肥,我们总会结合各种运动来帮助体内脂肪燃烧。但是在运动前我们一定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要老想着等会要运动,因为这样只会让你摄入比平时多一半的食物。这对减肥反而没有好处。

四:每天坐在电脑前。

很多上班族与学生族总是会坐在椅子上一整天,这样会使我们的身体的新陈代谢下降,引起肥胖。

五:熬夜使睡眠不足。

如果经常的熬夜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使你的身体自动进入“肥胖模式”,每天多摄入300克的卡路里,而引起肥胖。所以每天我们必须保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减少肥胖。

购物狂内心容易焦虑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购物狂”和暴食症、偷窃癖一样,都属于冲动控制疾病的范畴。

疯狂购物的内在原因来自于自身对商品的病态占有欲。部分女性当她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就会激发内心特别的冲动,哪怕是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或者是重复购买的商品,都会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如果看见了不买,心里就会堵得慌,但往往买了之后又后悔。这种冲动常常演变为内心的罪恶感和焦虑不安。

购物狂过度购物,非理性消费的内在根源也来自于外在压力。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貌美如花,学识八斗,拥有事业,同时不能丢掉传统美德,贤良温顺,相夫教子,赡养双方父母,经营婚姻。因此,职场中有些女性白领面临很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而购物就成了宣泄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通道之一。

另外,作为女性下属没有能力控制自身的工作量,没有办法操控自身的主管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或者生活中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让她们面临很大的压力。这种无助感使得有些女性内心极其渴望能控制和把握一些东西。而购物则很好的契合了这一心理需求。在购物过程中,商场提供的自我展示的舞台,服务员的关注和重视,买单时的自我控制快感,这一切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加剧了购物的冲动。

当女性发现自己有购物狂的购买冲动时,不妨尝试一下其他比较合理的压力宣泄的方式。例如运动、倾诉。心理治疗专家说:“在极度痛苦的时候,向别人倾诉是一种潜意识的治疗。”宣泄的途径很多,对于性格外向的女性可以找个地方高声大叫,或借助某个机会与他人产生冲突等;对于性格内向的女性可以把心中的不快写在纸上,寄给远方的朋友。

冲动控制障碍与强迫症的区别

冲动控制障碍会

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种心理病态的表现,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病态赌博、盗窃癖、纵火癖或者是阵发性暴怒症,这些都可被称为冲动控制障碍,除了影响心理健康之外,有些行为对身体也是一种危害。

冲动控制障碍包括病态赌博、盗窃癖、纵火狂、阵发性暴怒症和拔毛癖。阵发性暴怒症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多次攻击他人身体或破坏财物,而拔毛癖患者则不由自主地不断拔自己的毛发,造成显而易见的毛发损失。

不同种类的冲动控制障碍有个共通点,就是当企图抵抗一种冲动去做某事时,会增加紧张感觉;而当不能抗拒地完成了那行动时,会带来愉悦、满足、或解脱感。但这情况带来重大痛苦和困扰,且损害工作、学业、社交、家庭生活、财务、心理或生理功能。

冲动控制障碍比较恰当的,包括“购物狂”和部分“性沉溺”患者,但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把各种沉溺行为定为病态,例如“网络成瘾”。然而,网络成瘾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如沉溺于社交网站与网上赌博两者有很大分别。而且不断把一些行为“医疗化”,用医学逐渐取代法律或道德,以健康之名,对生活准则进行判断,会产生更多问题。依现时医学界的最新发展,“冲动控制障碍”这分类将被淘汰,而购物狂和网络成瘾还未被承认是疾病。

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男性多于女性。这类病人在病前往往具有强迫性格缺陷。强迫症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症特征: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处理事务一丝不苟、井井有条、与人交往严肃刻板、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强迫思维,强迫性怀疑和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如:有的病人老是想“人的头上为什么不长出两只角”;有的病人出门后总是不放心门是否关好;有的病人寄出信之后常担心地址是否写错。患者明知这些想法毫无意义,但又非想不可,因此焦虑不安,非常痛苦。

购物狂是怎样炼成的

“购物狂”这个词近年来屡见报端,因购物成瘾导致负债累累,沦为“卡奴”的人更是屡见不鲜。这些人的购物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的过度消费,而是一种病态性的购买行为。心理学家分析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因为需要某些商品而疯狂购物,就可能是得了一种病态的心理疾病。他们通常完全不假思索地购买各种物品,不买心理便很难受,买了之后却又后悔。这种现象在女性中常见,但男性也会有这些行为。他们所购买的商品大多与外形有关,如衣服、饰品、食品等。

“购物狂”是如何练成的

1、内心空虚、感情脆弱。购物狂大多是一些精神孤僻、感情脆弱、富于幻想、妄自菲薄的人。他们企图依靠疯狂的购买行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或者借以满足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虚荣心。

2、错误的购物观念,及商家的诱导行为。现代人们多数追求所谓“购物是享受”,“提前消费”等,甚至有人把购物提升到治疗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的方法。而商家在购物场所的大幅广告或影视广告等加剧了对人们的感官刺激,往往使人经不住诱惑。

3、缺乏健康有效的宣泄渠道。现代人在各种压力之下,难免会有一些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但却缺乏有效的宣泄,这时,购物便成了他们寻求心理平衡的渠道,于是便大肆的运用购物来给自己减压。

“购物狂”的类型

1、冲动型,即购物时没有目标与优先次序,缺乏自制力。

2、过度消费型,什么都买或购买同一类别的物品,逐渐的从嗜好变成了沉溺上瘾。对名牌的痴迷亦可归于此类。

3、逃避型,即通过购物来逃避现实压力,借此来获得快感,减轻空虚管。

4、犹豫不决型,即总是喜欢买东西,但买东西时却又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买那件,即便买了之后又后悔,总是反反复复的“折磨”自己神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购物狂”的大军之中,人们在为自己不断增长的购物欲望与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之间徘徊、犹豫、困扰。实际上它已经是一种病态,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所以当发现自己或亲朋有购物成瘾的倾向时,应适时给予开导,最好能够接受心理治疗,以便早日摆脱困扰。

相关推荐

狂犬可以预防吗

1、不任意购买、接触、收养来路不明的无证犬; 2、加强对犬的饲养管理,不让它们在户外任意游荡; 3、定期给狗作检查,接种狂犬疫苗;四是万一被犬咬伤,应该迅速用清水、20%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至少20分钟;并挤出伤口内的血液,用0.1%新洁而灭、3%碘酒冲洗、消毒伤口,再抓紧到卫生防疫站接种疫苗和接受治疗。 狂犬疫苗注射于上臂三角肌内,儿童则注射在大腿前内侧区内。对一般咬伤于0、3、7、14、30天各注射1ml或2ml,而对严重咬伤应于0、3天加倍疫苗量注射,宜于左右两侧三角肌分针注射,并于0天应用抗狂犬

躁狂症的临床症状大盘点

一、狂躁症会导致容易患心血管疾研究表明躁狂症人相对于正常人发生多种致命性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性高。其中包括心律失常、卒中患率、高血压等。狂躁症会导致容易患多发性硬化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疾,事实表明至少10%的多发性硬化人被确定同时患有狂躁性抑郁症。并且医学表明,狂躁性抑郁症的产生和多发性硬化所致的神经损伤有关。狂躁症会容易诱发其他疾胃溃疡、糖尿、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及肾衰等疾,被证实躁狂症患率都比普通人群高,并且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二、狂躁症它会容易形成酒

躁狂症有哪些症状

一、躁狂症常见症状 易激惹、行为及情绪异常、躁郁样、情绪起伏大 二、躁狂症症状 躁狂状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1.心境高涨: 人表现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喜形于色的神态,好像人间从无烦恼事。心境高涨往往生动、鲜明、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感染力。人常自称是“乐天派”、“高兴极了”、“生活充满阳光,绚丽多采”。情绪反应可能不稳定、易激惹,可因细小琐事或意见遭驳斥,要求未满足而暴跳如雷,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有些人躁狂期也可出现短暂心情不佳。 2.思维奔

狂犬如何预防狂犬

1、限制养犬,当某一地区执行限养犬法后,被犬咬伤人数和狂犬发率就迅速下降,这充分说明限制养犬的重要性,据统计,狂犬患者中有50%是自卫能力和防护较差的小儿,小儿喜欢与犬等宠物戏逗或者整天厮混在一起,被咬伤或身体上原有伤口接触狂犬毒的机会比成份要高,这正是小儿狂犬率高的原因。所以有孩子的家庭应尽量不养犬以及猫等宠物。 2、按规定给犬、猫等宠物注射兽用狂犬疫苗。 3、对疯犬必须捕杀和做无化处理,无牌的野犬、猫等动物要加强管理,加强对进口哺乳动物海关检疫。 4、尽管一些专家认为儿唾液中狂犬

​信息时代的都市白领 谨防三种“时尚心理

成功后抑郁症 【例】 事业有成是令人羡慕的好事,但是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却被成功所累,患上抑郁症,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想以死来解脱。在某外企工作的陈女士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一直深得领导赏识。前不久,陈女士凭借自己的实力被提拔为分公司总经理,让同事们羡慕不已。但对陈女士来说,这竟成了噩梦的开始。 坐上高位的陈女士压力极大,她每天担心的就是工作完成得不够出色,领导不满意,又怕工作中一旦出错,下属会嘲笑。这些担忧使她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睡眠质量日益变差,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整天感到头晕、疲乏,精力大不如前,服用药

暴饮暴食加重抑郁

情绪化饮食,是目前很多女性难以控制饮食摄入的重要因素,压力大、工作忙碌,唯一能够让自己放松的就是暴饮暴食,但是研究表明长期以暴食来抵御抑郁症,反而会加重你的抑郁症。 过分关注食物 暴食症患者往往很难控制眼前的食物,一定要全部都吃掉这类食物才放心,这种对食物的过度关注与渴求,也是暴食的重要诱因。 不稳定的情感关系 不少人暴饮暴食是由于曾经有过不和谐的个人情感经历,食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保护自我的方式。 伴有其他上瘾的问题 其实暴饮暴食的女性往往伴随有其他成瘾问题,例如酒精、药物滥用或者购物狂等问题。 对于肥胖

躁郁症有哪些表现

躁郁症患者会出现极端的两种情绪反应,一是狂躁,一是忧郁。狂躁阶段的特征为:情绪异常兴奋、自我膨胀,睡眠减少,异常健谈、多话,思维也经常跳来跳去,易分心;在行为上可出现诸如疯狂购物而不计价钱此类的失控行为。忧郁阶段的特征为:心情沮丧低沉、对所有事都缺乏兴趣或反应迟缓、体重改变、出现睡眠困扰和负向的认知或看法等。

躁狂症的注射药物治疗方法

对于躁狂症的发特点,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多见于16-25岁;起可急可缓,以急性和亚急性为多;症状持续1周以上,可导致工作或学习家务能力损失,或社交能力受损,或给别人造成困境和麻烦,或给本人造成危险与不良后果。 注射药物治疗 ①氟哌啶醇快速治疗,氟哌啶醇5mg,每半小时肌注一次,至患者入睡为止,日最高量不超过50mg。 ②氯丙嗪静脉推注治疗,氯丙嗪50~100mg,溶于50%葡萄糖100ml中,缓慢静脉注射,直至患者入睡为止。 ③氯硝安定肌肉注射治疗,氯硝

狂犬和狂犬

狂犬又称恐水,本死率极高,一旦发几乎全部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但被咬伤后,若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故大力普及狂犬知识,使被咬伤者能早期接受疫苗注射是非常重要的。本遍布于全世界,中国仍时有发生。因野生动物中也存在本,故要彻底消灭非常困难,但若能管理好家犬则可大大减少发率。 狂犬毒是RNA毒,属弹状毒科,一端钝圆,一端扁平,形同子弹。狂犬毒有两种毒株:一为能引起狂犬的天然毒株,毒力强,叫做自然毒或街毒;一为经过兔脑多次传代的毒株,叫做固定毒。

缓解压力 警惕误区

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很大的社会中。在重压之下,人们总是需要某些方法来处理自己的情绪的,或发泄,或倾诉,或运动,或哭泣……不管通过何种方式,总需要一个渠道来疏导这些压力与负面情绪。然而,在很多时候,人们面对情绪和压力时会显得手足无措,会慌乱的通过错误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而错误的方式往往又让我们被自己困扰,以致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成为了自己最大的问题。 当压力变为负面情绪别滥发泄! 压力有很多种,学习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人际关系上的压力等等。这些压力在某些事件的刺激下会转换为强烈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