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前期常见的症状
痉挛性脑瘫前期常见的症状
1、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明显减少,而且动作刻板、别扭,脑瘫患儿的头经常不能放在正中位置,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头常常是转向一侧或后仰,手肩向内、向下旋转、屈曲或伸展。
2、表现在肌群上,由于牵张反射亢进,引起持续性肌紧张呈亢进状态,出现姿势、运动异常,关节变形,挛缩等常见的痉挛性脑瘫的症状。
3、仰卧位及俯卧位时,两下肢内收、内旋,足呈尖足、内翻形状。因此俯卧位时患儿缺乏稳定性。坐位时由于大腿内收、内旋,以及不能自由地控制分节的屈曲和伸展,使下肢伸展且难以屈曲,从而把两下肢伸向前方,造成坐位困难。
4、足尖着地或剪刀样姿势,步态呈痉挛状,膜反射增强或者亢进,椎体束征阳性。四肢瘫的患儿可有假性球麻痹,肢体较细小,肌肉欠丰满,肌紧张的程度,受各种条件影响,如刺激的强度、患儿的兴奋性等。
5、由于牵张反射亢进,在临床中痉挛性脑瘫的症状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等,当被动伸展关节时,有折刀样的感觉,称为折刀征。
6、多种因素都会影响肌紧张的程度,如刺激的强度、患儿的兴奋性等。如果肌紧张增强,在障碍部位如肩胛、髋关节等周围的肌肉同时强烈收缩,痉挛性脑瘫患者可以出现典型的固定姿势。某一组肌肉可因拮抗肌痉挛的相反神经抑制障而发生减弱,这些都是痉挛性脑瘫的症状。
7、下肢常出现交叉,跟腱紧张导致扶站时足底无法放平,只能脚尖着地。
8、双手常成握拳状,拇指贴掌心,其余四指将拇指握住,手背朝前,掌心向下。
9、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脊柱常呈不同程度出现后凸或者侧弯,髋关节部位常不能充分伸展而保持一定程度屈曲。
10、由于下肢内收、内旋较强且持久存在,可造成髋关节脱臼。一般来说,股骨颈有向外方突出的倾向。
11、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脑瘫,占脑瘫的50%以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异常痉挛性,可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显著特点为上肢内旋后伸,拇指内收、握拳,下肢内收内旋,屈膝屈髋,尖足等。病变在锥体束,病人可双瘫、偏瘫、截瘫、单瘫或三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呈折刀或强痉状,尤其是上肢屈肌、髓部内收肌、膝部屈肌和踩部伸肌群最为明显。
12、运动特征,下肢活动减少,特别是翻身、四肢爬、步行等交互活动缺乏。由于交互活动时两下肢一起活动,所以不能采取圆滑协调的模式,如爬行时两腿过度分开,髋关节分离及交互运动差,呈“兔跳”样运动。
脑瘫出现运动障碍有几种类型
痉挛型:本型是脑瘫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类型,约能占到脑瘫患儿的60﹪~70﹪。主要表现为肢体的异常痉挛。牵张反射亢进是痉挛型的特点,临床检查表现为锥体束征。
强直型:本型四肢呈僵硬状态,牵张反射呈特殊亢进,做被动运动时四肢屈伸均有抵抗,此型实际上是严重的痉挛型的一种表现。
手足徐动症:本型又称不随意运动型,约占脑性瘫痪的20﹪左右。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四肢、躯干或颜面舞蹈样和徐动样的不随意运动。病变多位于基底节、小脑齿状核等锥体外系。
共济失调型:本型约占脑瘫的5﹪,以小脑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表现为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肌肉收缩不协调、步态不稳等。
震颤型:此型临床较少见,在手足徐动型患儿中偶可见到。
弛缓型:本型又称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躯干四肢肌张力明显低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
混合型:如脑瘫各型的典型症状混同存在者称为混合型。多数为痉挛型和手足徐动症状的混合。或者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特征症状混同导致的脑瘫。
早产儿脑瘫有哪些症状
一、早产儿脑瘫的症状为感觉和认知异常:早产儿脑瘫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早产儿脑瘫的症状有哪些?患儿多缺乏正确的视觉空间和立体感觉,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突出。患儿对复杂的图形辨认力差,分不清物体外形与其所处空间背景的关系,对颜色的辨认力也很差。
二、早产儿脑瘫的症状为视力障碍:约25~50%的患儿伴视力障碍,最常见者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如近视、弱视、斜视等。少数有眼震,偶为全盲。偏瘫(半身不遂)患儿可有同侧偏盲,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三、早产儿脑瘫的症状为口面牙功能障碍:约有25%的脑瘫患儿伴有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早产儿脑瘫的症状有哪些?经常流涎,有些患龋齿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四、早产儿脑瘫的症状为语言障碍:约1/3至2/3患儿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说成句的话,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患儿完全失语。手足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常伴语言障碍。痉挛性四肢瘫,双侧瘫患儿也常伴语言障碍。
小儿脑瘫患儿的喂食方法
1、痉挛性下肢瘫的患儿,家长一手托住患儿的臀部,一手扶住他的肩背部脑瘫患儿能治好吗,将患儿竖直抱在怀里,把两腿分开,别离放置在家长两边髋部或一侧髋部的前后侧,然后到达牵张下肢痉挛的内收肌的意图。
2、痉挛性脑瘫患儿睡觉一般不宜长时间选用仰卧姿态。以侧卧位好能够使痉挛肌肉的张力得到改进,有利于动作的对称。
3、准确的喂养方法是脑瘫患儿以后言语发育的主要根底。对于脑瘫患儿的母亲来说,在给患儿喂养会遇到各种费事,特别是那些面子肌肉痉挛,口腔闭合艰难,咀嚼、吞咽运动不能极好完成的患儿,喂养更是艰难重重。
婴儿脑瘫分型
强直型脑瘫
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目前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性脑瘫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震颤型脑瘫
震颤型脑瘫多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一是静止性震颤,多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3-5次/秒,随意运动时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颤,多见于上肢与手部,出现交替屈曲与伸展动作,也有拇指的外展与内收动作;
二是动作性震颤,多由小脑损伤所致,这种震颤是随意性震颤,表现为随意动作是出现震颤,随意运动停止时震颤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严重越显著,有的患儿有眼球震颤,临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胫等试验检查,有时伴有平衡功能障碍。
混合型脑瘫
同一患儿可出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手足徐动与痉挛症状并存,部分部位或某些症状下,肌张力又明显降低。
脑瘫病会隔代遗传吗
非痉挛性脑瘫约占脑瘫的百分之十五且具有遗传倾向的可能性最大。三分之一的共济失调型脑瘫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尤其是对伴有智力障碍者。痉挛性双瘫和四肢瘫患儿的家族成员有百分之十的再发危险性,症状对称者危险性更大并且大多数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手足徐动型和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再发危险性不清楚。先天性氨基酸和有机酸代谢异常者罹患脑瘫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例如,高血氨昏迷恢复后尿素循环仍异常者可能易患痉挛性四肢瘫;有I型戊二酸血症者易患锥体外束型脑瘫。一般受累家庭再发脑瘫的危险性约为百分之十。家中若有智力低下患者,发生脑瘫的危险性增加到了5倍。同时,低家庭收入及经产妇也都是小儿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
脑瘫是由于脑神经异常而产生的一种疾病,虽然有一定的遗传性。但不是绝对遗传。所以才会出现父亲有但儿子没有的现象。至于会不会隔一代再有,就更不确定了。毕竟,引起脑瘫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是遗传,还有其他的疾病感染脑部神经或者外力撞击使脑部神经受损都会引发脑瘫。所以,你可以放心的要孩子,即使脑瘫遗传的可能,但概率也十分小,更不用说隔代遗传了,那几率更低。
小儿脑瘫有哪些表现
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手足徐动性脑瘫现已较少见,可能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能获得及时治疗有关。共济失调型脑瘫主要是小脑受损,占4%。除运动伤残外,常伴有一系列发育异常,如智力低下(30%~50%)、癫痫(25%~50%)、视力异常(如斜、弱视,眼球震颤等达50%)、听力减退(10%~15%)、语言障碍、认知和行为异常等,从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一)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
1.痉挛性偏瘫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小儿脑性瘫痪患侧手运动功能异常,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迟至18—24个月时才能行走,且患侧呈环形步态。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着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出于肌张力增高,多呈足尖着地行走。膝腱反射亢进,可有阵挛及巴氏征。手、足部背屈力弱。约1/3病儿在 1/2岁时有惊厥发作;25%的病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CT检查可见偏瘫对侧大脑半球萎缩及侧4脑室扩大。
2.痉挛性双瘫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尤其是通过内囊的运动神经纤维受损所致,这种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常在翠儿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耐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拉向前,髋部内收。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体检可见双下肢痉挛、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双侧巴氏征阳性,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严重者可有肢体废用性萎缩和下肢生长受累,与上半身正常生长发育不成比例。盘型智力发育多正常,很少合并惊厥发作。
3.痉挛性四肢瘫多有脑中央自质区坏死、变性和囊性变等病理改变,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能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由于棱上性球麻痹,可致吞咽困难和吸入性肺炎。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高、痉挛,自发运动减少,反射亢进,Barbimki征阳性。年长儿膝和肘部常有屈曲性挛缩。本型患儿伴有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者甚多。有时也可伴有手足徐动。
(二)手足徐动性
小儿脑性瘫痪该型现已较少见,可能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能获得及时治疗有关。患儿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哺困难,常表现舌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手足徐动逐渐明显,因口咽肌受累呈显着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通常无锥体束体征,惊厥亦不多见,多数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智力尚可。
(三)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其他类型脑瘫
均较少见。少数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低下,可能与脑运动皮屡、丘脑、基底节、网状系统和小脑等不同脑区受累,作用与运动神经元有关。或因下运动单位也受累所致。
新生儿脑瘫有哪些类型
1.痉挛型脑瘫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肌张力不全型脑瘫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 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手足徐动型脑瘫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 运动障碍和 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脑瘫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5.强直型脑瘫
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目前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性脑瘫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小儿脑瘫常见的检查项目都有哪些
小儿脑瘫常见的检查项目一、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小儿脑瘫常见的检查项目二、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判断,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了解上肢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检查“围巾征”,观察肘关节与躯干正中线的关系,了解下肢肌张力可检查外展角、胭窝角、足跟触耳试验及足背屈角。
小儿脑瘫常见的检查项目三、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
小儿脑瘫常见的检查项目四、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小儿脑瘫常见的检查项目五、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常呈“齿轮状”或“铅管状”。强直型表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