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地包天的原因 儿童时期扁桃体肥大
形成地包天的原因 儿童时期扁桃体肥大
在儿童时期,孩子若较长时间患有扁桃体肥大,经常眼部肿大,呼吸道不通畅,只有靠近前伸下颌骨进行呼吸,时间久了也可以形成地包天。
此外,软骨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会引起牙合系统发育畸形而形成地包天。
儿童扁桃体肿大怎么办
怎样辨别宝宝扁桃体是否肥大呢?
首先家长们可以观察宝宝的嗓子,一般情况下扁桃体大小不超过腭舌弓和腭咽弓,如果超过,就属于肥大了。家长们也可以从宝宝的哭声和宝宝睡觉时判断,宝宝睡觉时打呼噜,而且张口呼吸,还有时断时续的憋气,很可能由于扁桃体肥大引起。
但是扁桃体既然有坏处,那面对宝宝的扁桃体肥大,手术还是不手术呢?老江的观点啊,还是不要手术。最近科学家们观察了60-70这一代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的人的健康的发展。发现他们在扁桃体切除手术后,他们的淋巴,鼻腔,嗓子被细菌侵袭的几率大幅度增加。新生儿切除扁桃体后,会增加患肺炎,支气管炎的几率。
如何治疗儿童扁桃体肥大
1、药物治疗
传统的药物治疗就是采用一些消炎抗菌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此种治疗方法有一个缺点,即只注重于局部治疗。且其只注重消炎,无法将深陷于扁桃体内部的细菌清除掉,如果患者本身的抵抗力较差便容易反复发作,时间长了会形成慢性病灶。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就是指通过手术方法切除扁桃体。但是如果不是病重的患者,一般部建议切除扁桃体。主要有3点原因:首先,扁桃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切除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其次,手术切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最后,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手术治疗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要提醒注意的是,儿童扁桃体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都在正常范围内。过去,医学界认为扁桃体是一个多余无用的组织,有害无益,因此医生常常动员病儿摘除,以清除诱发疾病感染的病灶。其实,扁桃体也是人体免疫体系淋巴组织的一部分,经近年来免疫学研究证实,扁桃体长在口咽部的两侧,能产生吞噬细胞,具有防御和抵抗外界病菌侵入机体的免疫功能。这种功能在儿童时期比较明显,因此,扁桃体适度的肥大并非都是病态,而是儿童的一种正常代偿功能和抵抗疾病的生理现象。
地包天怎么形成的 乳磨牙过早缺失
在儿童时期,9岁以前或者更早一些,乳磨牙过早的缺失或者被拔掉,孩子无法用乳磨牙咀嚼食物,治好前伸下颌骨,用前牙勉强咀嚼,时间久了也会逐渐形成地包天。
扁条体肥大的家庭护理
1.扁桃腺一般3~10岁时最大, 10岁以后逐渐萎缩,因此儿童时期的扁桃体肥大是防治的重点。
2.加强锻炼,特别是冬季,要多参与户外活动,使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增强,减少扁桃体发炎的机会。
3.保持口腔清洁,吃东西后要漱口。
4.急性扁桃腺肥大多为细菌感染所致,特别是化脓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因此必须使用抗生素,其中青霉素类最有效,根据炎症的轻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注射。
地包天怎么形成的 喂奶姿势不对
人工哺乳姿势不对是造成儿童乳牙地包天的常见原因,由于采用平躺喂奶的姿势,奶瓶会压迫婴儿的上颌骨,使下颌骨及下嘴唇向前伸出。婴儿时期的颌骨很容易受到外力的饿影响,若用以上姿势哺乳,时间长久就会形成地包天。
用奶瓶喂养孩子易致牙颌畸形
临床研究发现,幼儿牙颌畸形往往与喂养方式、不良习惯和鼻咽疾病等有关。
用奶瓶喂养的孩子容易形成“地包天”
人工喂养的孩子比母乳喂养的孩子发生“地包天”的几率要高,这主要是因为用奶瓶喂养时,一般都是横抱孩子喂奶,孩子下颌会不自觉地前伸,时间一长,下颌容易前突,形成“地包天”。
医生提醒,人工喂养时正确的方式是抱着孩子呈45度角,喂完奶后,最好再喂些清水,以保持口腔卫生。
孩子打鼾易致牙颌畸形
有的孩子鼾声很响,往往在看牙时才发现患有鼻咽部疾病。患儿常有反咬合、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等表现。这主要是因为慢性扁桃体炎或扁桃体肥大等会导致咽腔变狭窄,影响呼吸道的畅通。
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病因消除后,呼吸道畅通了,对于改善牙颌畸形非常有利。
对于严重的牙颌畸形,建议在换牙期,即8到10岁,以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矫正。
什么是地包天
“地包天”是对一类口腔错颌畸形的俗称。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上颌比为天而将下颌比为地,“地包天”即为下颌牙齿覆盖住上颌牙齿的现象;而在医学上讲“地包天”即为前牙反(牙合),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可发生在乳牙期也可发生在恒牙期
形成“地包天”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遗传因素的影响:“地包天“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种族或家庭倾向,而且多表现为骨性反(牙合)畸形。
(2) 口腔不良习惯的影响:吮指、咬上唇、下颌前伸均可使上颌发育受阻,下颌发育过度,从而形成恒牙反(牙合)畸形。
(3) 不正确的喂养方式:人工哺乳时,奶瓶放置过高或竖立较直均压迫婴儿的上颌前部,婴儿在吸吮时就会使下颌努力前伸,时间一长便可造成乳牙的反(牙合)。
(4) 替牙期局部障碍:替牙期如果上颌乳前牙滞留,牙根吸收延缓,恒牙局部的功能刺激就会减退,从而直接影响了上颌骨的发育,使得上下颌骨的发育比例失调而形成反(牙合);当乳磨牙早期失后,患儿的咀嚼功能完全依赖于前牙,使得下颌逐渐前伸,从而形成反(牙合)。
(5) 其他全身因素:一些疾病,如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可导致患儿的呼吸状态改变即由口呼吸代替鼻呼吸,从而发展至反(牙合)。
选对时期治疗 降低“地包天”难度与费用
虽然医学美容上医生们都不提倡未成年人进行整形手术,但是对于“地包天”这种情况则相反,“地包天”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牙颌畸形,它是其中一种提倡越早治疗越好的整形手术,不过,“地包天”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而这个越早越好,又应该是多早?
“地包天”形成 坏习惯不容忽视
形成“地包天”的因素有多种,如遗传的因素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影响。此外,除了以上的原因以外,也可能和父母“培养”出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有关,例如在婴儿哺乳期,如果平卧抱奶瓶喂养,下颌需向前用力吸吮,会引起“地包天”。又如你不注意自己的孩子常有咬上层等使下颌前伸的不良习惯,渐渐就致前牙反抬及下颌前突。有的小孩因口腔内的扁桃体患慢性炎症及肥大,使呼吸不畅而下颌前伸,增加空隙便于呼吸,久而久之造成下颌前突。
在孩子换牙期,若乳前牙滞留,即它该脱落把位置让给它的后继恒牙,但它还留在原位。这样其后继恒牙萌出的位置发生异常。如上颌乳中切牙滞留,上颌恒切牙在它腭侧(即后面)萌出。当滞留乳牙脱落后,上、下颌一咬,上颌这切牙就易被下颌前牙反包在口腔内,就形成个别牙的反抬。所以在预防“地包天”的发生中,作为父母还是能起很主要的作用。
“地包天”治疗 选择合适治疗期更佳
4~7岁治疗 花费少
地包天”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错颌畸形,它的发病率占面部错颌(面部牙齿排列不齐)的1/3,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对于“地包天”,很多专家都认为治疗越早越好,一般在3岁半到7岁都是最佳的矫正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已经具备了摘戴和适应矫治器的能力。孩子在3岁以后开始换牙,牙床的上下颌也刚好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地包天”就是下巴长得太快,导致下巴的牙齿包住了上颌的牙齿。久而久之,人的脸就会长成“月牙脸”,影响美观。“地包天”还会影响口腔、鼻腔的功能,让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吞咽、呼吸和说话。而面部的美观还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人都以为“地包天”不能治疗,其实,在孩子刚换牙的时候,只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戴活动矫治器、改正口腔不良习惯等简单方法矫治,多数患儿3~6个月后就可完成治疗,快的甚至在3个月以内就能矫正过来。而且,在换牙期做正畸治疗,疗程相对较短,方法也很简单,花费也较少。
早期的“地包天”治疗是正畸矫治,如果程度轻一点,用咬合导板就可以。另外其它的治疗手段还有一般活动矫治器、唇舌弓矫治器、肌激动器矫治器等。
恒牙期治疗 难度高
孩子的发育有4个快速生长期:第一个是在出生后3周~7个月,主要是面部的深度和宽度的增长;第二个是4~7岁,以面部深度增长为主;第三个在 11~15岁,以面部的宽度、高度增长为主,第四个快速生长期在16~19岁。孩子在11岁以后面部的发育基本是以长宽、长高为主,下颌已经基本发育完成,这时如果下颌长得过长,纠正起来就很困难。
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期,该如何治疗“地包天”呢?一般来说,儿童的大多数牙齿畸形要等换完牙,也就是恒牙长齐以后再做矫正,而“地包天”就不能等换完牙后再治,而需尽早治疗。如果上牙排列不整齐,女孩在月经初潮前做正畸时机最好,男孩则在12岁左右。但是如果出现‘地包天’,则应该要更早,因为颌骨,也就是牙齿周边骨头的生长,要比身体的发育要早如果等到恒牙期再治疗,有的孩子就得戴“头帽”等复杂的矫形器来做矫形,不仅时间长,花费也昂贵。如果再大一些,还会发展成为骨性反颌畸形,那就得用“工程量”更大的正颌手术,才能改变这种骨骼畸形。
扁桃体到底该不该切除 扁桃体不应随便摘除
扁桃体是咽部最大的淋巴器官,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扁桃体具有体液免疫作用,可以产生各种免疫球蛋白,也有一定的细胞免疫功能。如果摘除后,可能会影响到局部的免疫功能,降低身体抗感染的能力,因此从免疫的角度来看,扁桃体对身体有免疫作用,因此不宜随便将孩子的扁桃体摘除。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扁桃体发炎肿大可能会对身体里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充分权衡利弊的情况,可以考虑切除。
扁桃体到底该不该切除 儿童扁桃体能切除吗
在儿童时期,扁桃体还会发挥着一定的免疫作用。儿童感冒时,很容易引起扁桃体发炎甚至肿大,儿童是否可以做扁桃体切除,需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充分评估风险和好处后,谨慎进行。
一般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应在四岁以后进行,而且要等炎症消退后两周至三周切除比较适宜。但若发作过于频繁,不能久等,可考虑在发作消退后数天施行手术。
地包天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宝宝乳牙反颌的家庭因素是喂奶姿势不正确。妈妈如将奶瓶拿得太高,宝宝就必须把下颌外伸才能喝到奶,久而久之,下颌就会较上颌更突出,形成反颌;
第二、如果父母中有人是反颌,宝宝就有遗传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占1/3;
第三、让宝宝养成经常吮手指、咬嘴唇、咬物、吐舌、下颌前伸等不良习惯以及奶嘴使用时间过长;
第四、替牙期的局部障碍所致。发生乳牙滞留或招式,或者上磨牙早失,上恒牙后移等都可造成“地包天”;
第五、如宝宝有腭扁桃体或舌扁桃体的慢性炎症,长时间刺激下颌前伸,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前牙反牙合;唇腭裂术后患者常常出现上颌发育不足,易造成前牙反牙合及近中错牙合,下颌会变得突出;佝偻病患者以及内分泌疾患都有可能出现“地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