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流脓验方
中耳炎流脓验方
氯冰散
组成:氯霉素粉(可用口服氯霉素片剂去掉糖衣)20g 冰片2g
制用法:二药混合研成极细粉末,装于喷粉器中备用。用时先以双氧水洗净耳内脓液,再吹入鼓室一薄层,每日1~2次。5次为1疗程。
功能主治:抗菌消炎,消肿止痛。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中、大穿孔者。
对氯冰散吹耳之法,经数百例观察,干耳时间平均为6天左右。曾有两例对氯霉素过敏,一例为即刻反应,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欲呕,心中不适等,立即予以清除药粉,平卧一刻钟后自行缓解。另一例为药后皮肤发痒,次日自行缓解,并避免再次使用。
耳疳散
组成:黄连 五倍子 黄丹(铅丹) 枯矾 龙骨 海螵蛸 麝香 冰片
制用法:研粉和匀,用喷粉器吹患处。
功能主治:解毒敛湿,通窍聪耳。治疗复杂型中耳炎,病久不愈,耳聋较重者。
方解:方中黄连解毒燥湿;五倍子、黄丹解毒敛疮生新;枯矾、龙骨、海螵蛸敛湿生新;麝香、冰片散瘀通窍聪耳。
枯轻散
组成:枯矾 雄黄各10g 轻粉2g
制用法:上三味,研粉,过100目筛,装瓶备用。先洗净外耳道及鼓室内脓液后,用喷粉器吹入一薄层。
功能主治:收敛燥湿,解毒祛痰,逐水消肿。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或外耳道有息肉者。
方解:枯矾收敛燥湿,祛痰解毒;雄黄解毒祛痰;轻粉逐水消肿。合用共奏收敛燥湿,解毒祛痰,逐水消肿之功。
重连乙醇
组成:七叶一枝花(重楼)15g 黄连 五倍子 苦参 黄柏 生大黄各10g 冰片3g
制用法:前六味用谷酒浸两周(酒浸过药面),过滤,滤液加冰片,低度白酒加至400ml,瓶装备用。滴耳,每日3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燥湿。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方解:方中重楼、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清热解毒;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五倍子解毒敛疮;冰片清热消肿止痛,引药深透黏膜。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收敛燥湿,消肿止痛之功。
倍连滴耳液
组成:五倍子10g 黄连5g 冰片3g 白酒100ml
制用法:将五倍子洗净、晒干、打碎,黄连切片,三药均置白酒中浸泡2~3周即可。用时以双氧水洗净耳内脓液后,滴药2~3滴,每日3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燥湿。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方解:方中黄连清热解毒燥湿,五倍子收敛解毒,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并能引药直透黏膜。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收敛燥湿之功。
如何鉴别中耳炎
⒈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
若孩子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家长们就需警惕他是不是得了中耳炎。
⒉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
耳朵的构造很特殊,里面是骨头,外面包着一层皮肤,两者间没有其他可起到缓冲作用的肌肉组织等。所以,中耳炎一旦发病,会剧痛难忍。婴儿虽然说不出来,可是只要动动嘴,不管是吸吮和吞咽动作,都会压迫感染部位感到疼痛。因此,宝宝可能会在吃东西时烦躁、哭闹,也可能不愿入睡。
⒊反应迟钝
分泌性中耳炎不会流脓,可是有液体大量存留于中耳部位,可能给宝宝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出现反应迟钝的症状表现。
⒋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
如果孩子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你的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脓液说明原本留存于中耳的液体已经冲破了耳鼓。
中耳炎反反复复怎么办 了解这些告别中耳炎
预防咽部疾病引起中耳炎的原因与感冒发烧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感冒发烧后,咽部感染会使细菌进入中耳诱发中耳炎,所以想要避免中耳炎反复发作,一定要积极治疗咽部疾病,防止咽部感染反复引起中耳炎发作。
注意清洗耳道当中耳炎出现流脓结痂时,大家都会试着去挖耳,以便清洗耳朵,但要注意在挖取耳垢时要十分小心,最好是湿润以后用医用棉签清除。
方法:用医用棉签蘸取少量的3%的双氧水在外耳道清洗,这样可以有效清除中耳炎流脓残留的痂垢。
注意保持耳道干燥每次洗澡或洗头时,耳内都会有少量的水分进入,这个时候可以用干棉签拭干耳朵,也可以用吹风机距离5-10cm远,向耳内以暖风30秒左右,这样也可以消除细菌、保证耳道干燥,从而防止中耳炎反反复复发作。
日常护理中耳炎反复发作除了积极治疗外,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在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防止中耳炎反反复复发作。
警惕中耳炎的危害
“中耳炎”是常常伴随感冒的一种病症,人们往往认为它只是一个小病,吃几粒消炎药就可以治愈。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耳炎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所以,人们常把中耳炎和咽炎、鼻炎合称为耳鼻咽喉科“三大顽症”。
临床上一般把中耳炎大致分为三类:普通型中耳炎、溃疡型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这三种类型的中耳炎在病理表现方面很相似,均是出现耳朵流脓、听力下降症状。
在体征上三者唯一的区别是普通型中耳炎流出的脓液没有臭味,而溃疡型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流出的脓液带有恶臭味(类似臭鸡蛋味)以及血丝。
普通型中耳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转为慢性中耳炎,持续时间长了就会朝着溃疡型中耳炎发展,炎症开始慢慢破坏骨头。再到后期便会形成胆脂瘤型中耳炎,进一步破坏骨头,从而引起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那么,该如何避免罹患中耳炎呢?
最容易得中耳炎的要数儿童,因为在幼儿时期,儿童的咽鼓管是平的,当鼻腔内有病毒时就容易逆行到耳朵,引发中耳炎。伴随着成长,咽鼓管会渐渐长出斜度,这样就会减少耳朵感染的概率。然而,有些在发育时期咽鼓管没有发育完全的人,咽鼓管依然过平,从而导致耳内易受感染或是腺样体肥大,堵塞咽鼓管两端管口,导致病菌无法及时排出,引发炎症。另外,外伤性原因及耳朵内长期进入脏水也会导致耳膜发炎、穿孔,都会引发中耳炎。
由于中耳炎的病理表现不太明显,容易被人们忽视,一旦迁延不愈,引发的实际伤害会更大。专家提醒,如果发现有耳朵流脓的现象,一定要及时就医,并通过拍摄耳部CT来确诊病情。
小儿中耳炎常见表现
一、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
若孩子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家长们就需警惕他是不是得了中耳炎。
二、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
耳朵的构造很特殊,里面是骨头,外面包着一层皮肤,两者间没有其他可起到缓冲作用的肌肉组织等。所以,中耳炎一旦发病,会剧痛难忍。婴儿虽然说不出来,可是只要动动嘴,不管是吸吮和吞咽动作,都会压迫感染部位感到疼痛。因此,宝宝可能会在吃东西时烦躁、哭闹,也可能不愿入睡。
三、反应迟钝
分泌性中耳炎不会流脓,可是有液体大量存留于中耳部位,可能给宝宝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出现反应迟钝的症状表现。
四、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
如果孩子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你的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脓液说明原本留存于中耳的液体已经冲破了耳鼓。
耳朵流脓就是中耳炎吗
流脓的性质
简单讲就是流出的脓是什么样子?是稀薄的水样脓,还是黄色甚至黑色和血性分泌物?是否有味道?是间断性流脓还是源源不断的流脓?
流脓的来源
1、中耳黏膜发炎流脓,多有鼓膜穿孔。
2、外耳道流脓,外耳道感染引起的,往往鼓膜是完整的。
3、有部分患者是发生在碰撞和外伤之后的流水(清凉液体),这可能是外伤引起颅底骨折后的脑脊液,一定要加强认识。
如何治疗
1、对于明确由中耳炎引起的脓性分泌物应该通过双氧水进行清洗,然后抗生素滴耳液耳浴;若长期无效应该做脓液药敏培养。
2、对于霉菌性外耳道炎引起的流脓应该使用抗霉菌的滴耳液,切不可应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只能越用越糟!
3、彻底告别流脓,可以考虑中耳手术治疗,修补鼓膜,清除中耳病变。
中耳炎反反复复怎么办 注意清洗耳道
当中耳炎出现流脓结痂时,大家都会试着去挖耳,以便清洗耳朵,但要注意在挖取耳垢时要十分小心,最好是湿润以后用医用棉签清除。
方法:用医用棉签蘸取少量的3%的双氧水在外耳道清洗,这样可以有效清除中耳炎流脓残留的痂垢。
小儿中耳炎有哪些症状
1、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
若孩子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家长们就需警惕他是不是得了中耳炎。
2、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
耳朵的构造很特殊,里面是骨头,外面包着一层皮肤,两者间没有其他可起到缓冲作用的肌肉组织等。所以,中耳炎一旦发病,会剧痛难忍。婴儿虽然说不出来,可是只要动动嘴,不管是吸吮和吞咽动作,都会压迫感染部位感到疼痛。因此,宝宝可能会在吃东西时烦躁、哭闹,也可能不愿入睡。
3、反应迟钝
分泌性中耳炎不会流脓,可是有液体大量存留于中耳部位,可能给宝宝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出现反应迟钝的症状表现。
4、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
如果孩子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你的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脓液说明原本留存于中耳的液体已经冲破了耳鼓。
中耳炎流脓辩证外治
阴虚火旺证长期或反复耳内流脓,脓液稀薄,或流粘液,时出时止,或有恶臭气,耳不痛或微痛,听力减退,腰膝酸软,每遇外感,则症状加重,可伴有耳鸣、耳痛、头痛、眩晕、低热、精神疲倦,舌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宜滋阴降火
·外治方·
方一见本病肝胆湿外治方一至方七。
·单验方·
方一见本病肝胆湿火证单验方三、方四。
方二知母30克(酒炒)。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小儿减半。每日1剂。
肝胆湿火证耳内流脓,病程较重,或听力下降,耳内有胀闷感,耳痛,耳鸣,或有发热,恶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多见于急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若持续流脓,脓液多而黄稠,有腥臭气、耳痛、易怒等,则又多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宜利肝胆,清湿热。
·外治方·
方一鸡蛋6个。煮熟,将蛋黄放入铁锅(勺)内,用文火熬至油出,备用。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然后将蛋黄油滴入耳中(如凝固可加温溶化),每次3—4滴,每日2—3次,一般连用4—6症状减轻,7—16天痊愈。本方具有清热消肿之功,适用于急、慢性中耳炎。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慢性中耳炎35例,其中;痊愈26例,好转5例,无效4例。
方二核桃仁适量,冰片少许。将核桃仁捣烂(或蒸熟),用洁净纱布包好加压挤油约15毫升,加入冰片(1— 1.5克),不断搅和,使其溶解。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然后滴入药液2—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孔堵住,每日3次,连用5—10日,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7例,一般5日痊愈,慢性患者8—10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