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蒂的版本二
南瓜蒂的版本二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Nán Guā Dì
英文名:Cushaw base
药材基源:为葫芦和植物南瓜的瓜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切取瓜蒂,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条达2-5m。常节部生根,密被白色刚毛。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8-19cm,被刚毛;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有5角或5浅裂,长12-25cm,宽20-30cm,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以,两面均被刚毛和茸毛,边缘有小而密的细齿。卷须稍粗壮,被毛3-5歧。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单生,花萼筒肿钟形,长5-6mm,裂片条形,长10-15mm,被柔毛,上部扩大成叶状,花冠黄色,钟状,长约8cm,5中裂,裂片边缘反卷,雄蕊3,花丝腺体状,长5-8mm,花室折曲;雌花单生,子房1赛马,花柱短,柱头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壮,有棱槽,长5-7cm,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瓠果形状多样,外面常有纵沟。种子多数,长卵形或长圆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其他地区亦有。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5-6角形的盘状,直径2.5-5.5cm,上附残存的柱状果柄。外表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稀疏刺关短毛及突起的小圆点。果柄略弯曲,粗约1-2条,纵向延伸至蒂端。技坚硬,断面黄白色,常有空隙可见。
化学成份:以蒂大、色黄、坚实者为佳。
性味:味苦;微甘;性平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解毒;利水;安胎。主痈疽肿毒;疔疮;烫伤;疮溃不敛;水肿腹水;胎动不安[2]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安徽药材》:焙末用麻油调涂,治疗疮、背疽。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排痰、安胎。
摘录:《中华本草》
南瓜蒂的功效与作用 南瓜蒂的常见用法
①治疔疮:老南瓜蒂数个。焙研为末,麻油调敷。(《行箧检秘》)
②治烫伤:南瓜蒂晒干烧灰存性,研末,茶抽调搽。(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对口疮:南瓜蒂烧灰,调茶油涂患处,连涂至痊愈为止。(《岭南草药志》)
④治骨哽喉:南瓜蒂灰、血余灰、冰糖,各适量。米糊为丸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一般溃疡:南瓜蒂烧炭研末,香油调匀,涂敷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保胎:黄牛鼻一条(煅灰存性),南瓜蒂一两。煎汤服。(《纲目拾遗》神妙汤)
南瓜蒂附方
①治疔疮:老南瓜蒂数个。焙研为末,麻油调敷。(《行箧检秘》)
②治烫伤:南瓜蒂晒干烧灰存性,研末,茶抽调搽。(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对口疮:南瓜蒂烧灰,调茶油涂患处,连涂至痊愈为止。(《岭南草药志》)
④治骨哽喉:南瓜蒂灰、血余灰、冰糖,各适量。米糊为丸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一般溃疡:南瓜蒂烧炭研末,香油调匀,涂敷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保胎:黄牛鼻一条(煅灰存性),南瓜蒂一两。煎汤服。(《纲目拾遗》神妙汤)
【临床应用】对晚期血吸虫病程度较轻的腹水有一定的疗效。据34例观察,服药后有4例尿量显著增加,腹水逐渐消失,食量增加一倍以上;23例腹国有所缩小,体重减轻,食欲增加,精神改善,但尿量增加不显著,腹水消失迟缓;8例无效。用法:取带柄的南瓜蒂(柄长1寸左右),置于瓦片上焙焦存性,研末吞服;每次0.5克左右,每日3次,连服2~3周。服药期间忌盐,注意休息及补充营养。
越南春卷的版本
原料:越南米皮(捷尼路超市有卖)、花叶生菜、胡萝卜丝、柿子椒、薄荷叶(必不可少)。 调料:鱼露10克、辣椒酱10、李派林喼汁5克、醋5克、糖5克。
做法:
1、用70度的水把越南米皮泡软。一开始,时间和手法都不好掌握,在失手泡烂3张米皮的代价后,得出结论,每张需泡约29+1秒钟;
2、将看得过去,相对完整的米皮平铺在干净的砧板上;
3、依次放适量生菜、薄荷叶、柿子椒条及胡萝卜丝,小心卷起。装盘即可。
南瓜蒂的功效
南瓜蒂的功效
南瓜蒂中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极高,甚至超出了许多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我们都知道维生素C可以帮助我们排出体内毒素,所以南瓜蒂可以很好地消暑止渴,南瓜蒂因为这点功效所以是夏季极佳的食材。
南瓜蒂的作用
1、南瓜蒂煎服后饮用,可以用它来治疗一些跌打损痛,只需将煮熟后的南瓜蒂切碎后食用或者直接饮用南瓜蒂泡成的水,对一些外伤都具有很好地治疗效果。
2、南瓜蒂可以治疗小儿疳积,如果说孩子得了疳积的病症,可以用南瓜蒂碾碎后加入一些水煎煮,等时间差不多了,就可以取南瓜蒂的水来让孩子喝,一般几天之后就能改善甚至治愈小儿疳积
西瓜的栽培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
南瓜蒂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解毒
南瓜蒂性平,胃甘、苦,具有很好的解毒功效,可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疔疮、烫伤、疮溃不敛等病症,在《安徽药材》中记载南瓜蒂:焙末用麻油调涂,治疔疮、背疽。
利水消肿
南瓜蒂还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在临床上对晚期血吸虫病程度较轻的腹水有一定的疗效。据34例观察,服药后有4例尿量显著增加,腹水逐渐消失,食量增加一倍以上;23例腹国有所缩小,体重减轻,食欲增加,精神改善,但尿量增加不显著,腹水消失迟缓;8例无效。用法为:取带柄的南瓜蒂(柄长1寸左右),置于瓦片上焙焦存性,研末吞服;每次0.5克左右,每日3次,连服2~3周。服药期间忌盐,注意休息及补充营养。
安胎
南瓜蒂还具有安胎的功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中记载南瓜蒂:排痰、安胎。通常是将老南瓜蒂30克煎水代茶饮,每天坚持杜勇,每日一次。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胎动不安都可以通过偏方治疗的,只能调治、缓解轻微的胎动不安的情况。如果出现早期子宫收缩、早期破水等现象,一定要及时就医。
南瓜蒂煮水可以起到什么功效
南瓜蒂可以保胎,也可以解毒消肿,南瓜蒂应该也属于中药类,最好不要盲目的吃,可以用白水煮3个小时左右,什么也不用就,直接喝下,一般中药店应该就有卖的,可以根据大夫的建议吃,南瓜蒂煮水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喝的,根据个人的体质不同,入药性也不同,吃了的效果也不一样,所以不要自己一味的喝,去正规医院,在正规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般情况下,南瓜蒂煮水是可以保胎的。
西瓜的栽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2]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3]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 [4]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