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组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病因、病变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
症状体征
本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共同特征为颅内压增高症状突出,头痛严重而持续,呕吐多为喷射性,可见视乳头水肿;以及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脑脊液压力增高,化脓性血栓形成CSF粒细胞数增多。
(1)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为非感染性,鉴于产后1-3周产妇、妊娠期、婴幼儿或老年人严重脱水及恶液质等;感染性少见。由于流入该窦的大脑上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脑皮质严重水肿、出血和软化灶。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见全身衰弱状态,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可见前额水肿,无局灶火形成神经体征。婴幼儿可见颅缝分离、额浅静脉怒张迂曲,老年患者症状轻微,仅有头痛、头晕等;部分患者早期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黑朦(枕叶皮质)、膀胱归能障碍及双下肢瘫(旁中央小叶受累)等。脑压增高,CSF白细胞、蛋白增高。
(2)海绵窦血栓形成常有眶部、鼻窦及面部化脓形成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累累及一侧或两侧海绵窦。起病急骤,伴高热、眼部疼痛及眶部压痛;眼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球结膜水肿、患眼突出、眼睑不能闭合及眼周软组织红肿;Ⅲ、Ⅳ、Ⅵ、Ⅴ1-2脑神经受累出现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或固定、复视、瞳孔扩大和对光反应消失,可发生角膜溃疡。视神经较少受累,可见视乳头水肿及周围出血,视力正常或中度下降;对侧偏瘫及偏深感觉障碍。炎症波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出现颈动脉触痛,可并发末言或脑脓肿,垂体受累发生脓肿和坏死,引起水盐代谢紊乱。CSF细胞数增高。如病情进展快、脑深静脉或小脑静脉受累、出现昏迷等提示预备后面不良。
(3)乙状窦血栓形成常由化脓性乳突炎或中耳炎引起,婴幼儿常见。约50%为溶血性链球菌性败血症,可见皮肤、粘膜瘀或淤斑。发热、寒战及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婴儿可见颅缝分离,常见嗜睡或昏迷,可发生抽搐;头皮及乳突周围静脉怒张,颈类静脉触痛,无局灶火形成神经体征。累及颈静脉孔影响IX、X、XI脑神经,出现颈静脉孔综合征(吞咽困难、饮水发呛、声音嘶哑及副神经受累)。如血栓扩展至上矢状窦等,颅内压增高更明显,出现昏迷、瘫痪和癫痫发作。腰穿时压颈实验患侧压力不升,健侧压力迅速升高,CSF细胞数和蛋白细胞增高。
(4)直窦血栓形成少见,但因颅内压急骤增高、昏迷、抽搐和去脑强直发作,可很快死亡。
(5)大脑静脉血栓形成多因静脉窦血栓形成扩延所致。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产褥期、脱水和血液病等,起病突然,出现发热、痫性发作和轻偏瘫。深部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血栓病情严重,可累及间脑和基底节,出现高热、昏迷、去脑强直发作及痫性发作,存活患
静脉血栓有哪些表现
1.浅静脉血栓形成
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2.深静脉血栓形成
按其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2种。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显著,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多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大腿内侧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显著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侵犯主干静脉,同时能产生静脉周围炎,影响邻近淋巴管或引起动脉痉挛,所以症状和体征较重,另外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有时可为本病首发症状,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血栓形成症状
1.静脉血栓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所引起,静脉血栓特点是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血小板表现聚集和脱颗粒改变,其数量较少;血栓外观似试管内的全血凝块,颜色暗红,称红色血栓,静脉血栓形成常常引起血管腔闭塞,因而血栓近端以红细胞为主,尾端往往有新的血小板黏附在表面,这种血栓多发生于大静脉,常见的如腘静脉,股静脉,髋静脉,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2.动脉血栓形成 又称白色血栓,主要是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通常发生在血流较快而血管壁有损伤的部位,或血管异常部位,血小板只黏附在病变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血液通过时可有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并附着于血小板血栓表面,纤维蛋白丝上残留的凝血酶又可以使血流中血小板附着于纤维蛋白丝上,结果形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一层一层地反复覆盖,纤维蛋白丝也可以网住部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血栓的头,体,尾3部分明显即称混合血栓,及至血小板血栓逐渐长大,则可以闭塞血管,影响血流,引起该病变动脉所支配的组织缺血,缺氧,发生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常见的有心肌缺血,梗死,脑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表现为心绞痛,偏瘫,意识障碍,肢端疼痛及肢体缺血性坏死等,血栓脱落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较小的动脉内引起栓塞,常见于脑,脾,肾等器官,若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常可危及生命,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是两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动脉闭塞性病变。
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症状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浅静脉血栓形成 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2.深静脉血栓形成 按其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2种。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显著。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多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大腿内侧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显著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静脉血栓形成的饮食
一、静脉血栓形成食疗方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凝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它能扩张血管,具有降压和促进胆固醇排泄的作用。
二、静脉血栓形成吃哪些对身体好
1、给予高维生素(芹菜、韭菜、粗粮、豆类)、高蛋白(肉类、鱼类、乳制品类)、高热量(牛奶、蛋糕、鸡蛋、甜食)、低脂(禁用肥肉、蛋黄、脑)饮食。
2、提供流质或半流质清淡的饮食,防止过硬、过咸、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和刺激口腔粘膜。
3、宜喝热牛奶或听轻音乐,使大脑放松,促进睡眠。
三、静脉血栓形成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食辛甘肥腻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
2、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静脉血栓以及血栓脱落后导致的的肺栓塞是西方国家致死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一类常见病。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生肺栓塞的人数也在增加。但因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很容易漏诊、误诊,并因而失去了早期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其中,致死性肺栓塞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急性心梗,死亡率极高。但如果能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就可以阻止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大要素: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静脉壁损伤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制动、妊娠后期以及左髂总静脉被夹 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的解剖因素等均可造成血流淤滞。外伤、术后、肿瘤以及一些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均可致高凝状态。因此,处于以上几种状况的人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特别注意预防血栓的发生。西安唐都医院介入科郭卫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上肢或下肢,多发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这和左髂总静脉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图示下肢静脉解剖)
周围型:指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仅表现为膝以下小腿肿痛;
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肿痛往往先从大腿开始自上而下延伸;
混合型:指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整条腿肿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周围型和中央型如果不能及早发现,正确治疗,往往可以发展成混合型。当静脉血栓引起的下肢肿胀压迫并影响到与深静脉伴行的动脉血流时,下肢还会并发因缺血导致的坏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图示下肢肿)
下肢肿胀:我们常可根据肿胀平面初步估计静脉血栓的上界,
?静脉----小腿以下;股浅静脉--膝以下;股静脉----大腿中部以下;
髂总静脉?臀部以下;下腔静脉--双下肢以下
疼痛:多为坠痛或钝痛。
浅静脉曲张:多为慢性期侧支循环建立的表现。
遗传性与获得性易患因素:
1、 年龄与性别: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年龄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尸检资料证实,儿童患病率约为3%,60岁以上者可达20%,50-65岁年龄组最多见,90%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在50岁以上。20-39岁年龄组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高10倍。患者的男女性别比值为1.24。
2、 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在我国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曲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原因。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是静脉瓣和静脉窦,特别是深静脉,如腓静脉、?静脉、髂静脉、股静脉、盆腔静脉等。血栓部位与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之间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腓静脉、股静脉和盆腔静脉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分别为46%、67%和77%,大部分严重的肺血栓栓塞症栓子来自近端血栓,但通常血栓是起源于腓静脉并在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前逐步发展至近端静脉。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可能与静脉压急剧升高或静脉血流突然增多有关,如用力大便,长期卧床后突然活动等。活动期的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比较松软,易于脱落,脱落的血栓迅速通过大静脉、右心到达肺动脉,发生肺血栓栓塞症。也有沿中心静脉导管形成血栓达右心房、室,直接延伸到肺动脉引起堵塞。约10-20%的病例,其栓子来源于上腔静脉区域,70-90%的病例栓子来源于下腔静脉血流区域。
3、 心肺脑血管疾病:慢性心肺脑血管疾病是主要易患因素之一,25-50%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同时有基础心肺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拌心房颤动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有下肢瘫痪)分别是12%、5-35%和30-60%。
4、 创伤:尸检发现胫骨骨折45-60%、髋骨骨折50-75%、脊髓损伤50-100%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患者约15%并发肺血栓栓塞症。骨盆骨折25%、脊柱骨折14%的患者并发肺血栓栓塞症。大面积烧伤和软组织创伤也可并发肺血栓栓塞症,可能与受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影响了肺血管内皮凝血-纤溶过程有关。
5、 肿瘤;肺血栓栓塞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已逐渐被认识。今期研究表明,10%所谓特发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随后发生恶性肿瘤。根据尸检资料,胰腺癌患者35%、肺癌20%、泌尿道癌19%、结肠癌15%、胃癌16%、乳腺癌15%合并肺血栓栓塞症。
6、 制动: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当的长期卧床,肢体固定姿势不活动,包括长途乘车、乘飞机、手术后等,肢体活动减少,丧失肌肉的按摩动作,降低静脉血流的驱动力,血流轴向运动减慢,血液停滞,连续卧床7天,血流速度减慢到最低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卧床时间相关。有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中为47.1%,疝修补术后5%,腹部大手术后15-30%。大约3/4的术后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在出院前,1/4发生于出院后。
7、 妊娠和避孕药:孕妇血栓栓塞的发病率比同龄未孕妇女多7倍,易发生于妊娠的头3个月和围产期,75%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分娩前,66%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于分娩后。服避孕药的妇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不服药者高4-7倍。最新研究结果强有力提示:第三代口服避孕药使用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至每年1/10 000-2/10 000。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使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三倍。
8、 遗传因素:对小于40岁出现原因不明的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以及反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和肺血栓栓塞症及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应认真考虑先天性易患因素的可能性。已被确定的最常见的基因缺陷是:对激活的蛋白C不敏感(90%的病例中由于Ⅴ因子突变所致)、因子Ⅱ20210A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和蛋白S的缺乏。
9、 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的肥胖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增加。
10.解剖结构: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影响左下肢静脉回流,易在受压处或其远侧发生血栓形成。有些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腔静脉分叉处异常,呈局限性纤维素带。
11、化学性损伤:静脉输液中含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有机碘溶液等可不同程度损伤血管内皮。
12、机械性损伤:反复静脉穿刺、注射针或塑料输液导管留置在静脉腔内等均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
中风是怎么回事
(一)、颅内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
1. 动脉瘤破裂引起:(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细菌性动脉瘤。
2.血管畸形。
3.动脉硬化。
4.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5.其他。
6.原因不明。
2]、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2.继发于梗塞的出血。
3.肿瘤性出血。
4.血液病引起。
5.动脉炎引起。
6.药物引起(抗凝剂,血栓溶解剂如尿激酶等)。
7.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
8.其他。
9.原因未明。
3]、硬膜外出血。
4]、硬膜下出血。
(二)、脑梗塞(颈动脉系统及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脑血栓形成。
1.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2.各类动脉炎引起。
3.外伤性及其他物理因素。
4.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等。
5.药物。
6.其他原因。
2】、脑梗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其它(脂肪栓、气栓、瘤栓、寄生虫栓、静脉炎栓等)。
3】、腔隙性梗塞。
4】、血管性痴呆。
5】、其他。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四)、脑供血不足。
(五)、高血压脑病。
(六)、颅内动脉瘤。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细菌性动脉瘤。
4、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5、其他。
(七).颅内血管畸形。
1、脑动、静脉畸形。
2、海绵状血管瘤。
3、静脉性血管畸形。
4、Galen静脉瘤。
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6、毛细血管瘤病。
7、脑一面血管瘤病。
8、颅内一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9、其他。
(八)、脑动脉炎。
1、感染性动脉炎。
2、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
3、弥散性红斑狼疮。
4、结节性多动脉炎。
5、颞动脉炎。
6、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7、钩端螺旋体动脉炎。
8、其他。
(九)、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十)、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十一)、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1、海绵窦血栓形成。
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3、直窦血栓形成。
4、横窦血栓形成。
5、其他。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通常发生于下肢,本病在全世界年发病率较高。传统观点认为,下肢静脉血栓来源于小腿部的深静脉,并逐渐向近心方向延伸,其症状取决于受累静脉的部位,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等。
(一)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
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是血栓局限于屈肌静脉窦内。通常小腿肌肉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主要依靠小腿肌肉的“泵”的作用,在小腿肌肉活动明显减少时,血液流速变慢,肌肉静脉窦血液淤滞,易成血栓。另外,小腿直接钝性外伤也是造成本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不影响小腿血液回流,所以临床表现较隐匿,往往被忽视。病人只是感觉小腿后肌群有饱胀感,小腿肌群中可有深压痛,Homan征阳性。病情进展,可累及小腿主干静脉。
(二)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指小腿部位深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包括胭静脉、胫静脉和腓静脉。其中部分是由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蔓延而致,一部分突然发病。
临床特点是:突然小腿如物敲击,出现疼痛,行走时症状加重,患肢足部不能着地平踏。踝部明显肿胀,踝周正常凹陷消失。若胭静脉血栓形成,则小腿肿胀明显,胭窝可有压痛。胫、腓静脉血栓形成,肿胀仅局限于踝关节周围,Homan征阳性,Neuhof征阳性。
以上两型统称为下肢DVT的周围型。
(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髂总静脉、髂外和髂内静脉及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总称。血栓起源于髂、股静脉,因髂、股静脉为下肢静脉血流惟一的主干通络,所以此类发病急,症状重,患者多表现为先有腹股沟以下迅速胀痛和下肢广泛性疼痛,随后于腹股沟以下迅速出现广泛性粗肿,浅静脉怒张,可伴有发热,体温多升高。
患肢肤色稍暗红,皮温略高,股三角区沿股静脉走行区明显压痛,股内侧可触及长条状肿物,小腿腓肠肌饱满,紧韧,压痛,Homan征、Neuhof征均阳性。
(四)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
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始被发现。因此出现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的时间不一致。也可以由中央型向下扩展所致,其临床表现不易与中央型鉴别。
(五)股青肿(又称股蓝肿、蓝色静脉炎)
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下肢呈现高度水肿。由于静脉回流严重障碍,淤血严重,临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呈紫绀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成为下肢DVT的紧急状态,全身反应大,易出现休克及下肢湿性坏疽。
(六)股白肿
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浮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合并感染时,刺激动脉发生持续性痉挛,可见全肢体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小静脉扩张呈网状,称为疼痛性股白肿。
股青肿和股白肿较少见,是下肢DVT的特殊类型,也是紧急状况,需要紧急手术取栓或快速大剂量溶栓治疗,方能挽救患肢。
(七)腋、锁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下肢较大的创伤、恶性肿瘤原发性高凝状态,还与遗传因素、肥胖、某些药物或妊娠产后相关系。本病还容易并发血栓后综合征,临床对此病非常重视。
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有哪些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分为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两种,按病变的性质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两类,炎症性又称作化脓性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窦炎。常起病于消耗性疾病、脑外伤、产褥期、血液病、心脏病、眼鼻颜面部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之后。
临床表现
不规则发热寒战、全身酸痛、萎靡乏力、消瘦等。部分病人有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引起致命性的脑疝的危险。海绵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眼鼻面部感染,表现眼球突出、眼睑眼眶眶周结膜充血水肿,眼底瘀血水肿,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面部感觉障碍等。
横窦与乙状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窦炎,表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不清同侧眼球外展困难等。上矢状窦血栓形成:颅高压症状、意识障碍突出,可伴癫痫(抽搐等)发作,出现对侧偏瘫、偏侧麻木。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多由静脉窦血栓扩展而来,表现头痛、呕吐、精神异常、部分性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
了解了疾病的症状,就有助于及时发现治疗。脑静脉血栓发病年龄 以中青年居多,而青年正是生活及工作的黄金时期,这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要多加预防,注意身体的健康,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