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多动症 这种孩子智力一般是正常的。但存在有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止、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生活或学习。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儿童还不能自己控制排尿,经常有夜晚尿床、白天尿湿裤子的现象,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多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
注意你的宝宝是否需要做心理咨询?
★学习不能症 又称学习能力障碍,指在学习能力上有一种或几种不足的特殊儿童,在听、读、讲、写、算等方面的能力比同龄的儿童低下,一般智力正常,虽也用功,但成绩差,常留级。
★考试综合证 指在考试前或考试时,出现较为严重的紧张恐惧,如面色潮红、全身出汗、两手发抖、心悸胸闷、头晕头胀、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原本熟记的内容,一时失去记忆,导致考试失败。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尿量很少。睡着后尿频消失,睡眼前、吃饭、上课时尿频加重。
★神经性厌食 指一种以厌食、消瘦、虚弱为特点的心理疾病。往往与平时爱打扮、追求苗条,盲目节食的不正确做法有关。
反复的餐后呕吐,却不影响食欲、体重为特点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
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大致要经过四个关键时期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他们的心理发展究竟会经历那几个阶段呢,而每个阶段又会有着哪些不同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呢?就专家介绍,孩子心理的发展大致要经过四个关键的时期:
儿童期(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一阶段的宝宝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对外界信任感的建立,及相信外界的环境是安全的,是自己所能接受的。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他能增强孩子的自我力量。据有人人干的儿童敢于希望,赋予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儿童期(1.5~3岁):自主对害羞、怀疑的冲突
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也是其进入第一反抗期的标志。一方面爸爸妈妈必须承担起控制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色事情。这一阶段,如果父母对其听之任之,将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要把握好“度”。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孩子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生活的主动性。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孩子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其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儿童各阶段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解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就接诊的大体情况来看,其实孩子在发展的各个极端,都有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并且孩子如果早某一阶段的问题嫩有解决,那件会遗留到下一个阶段中去,那么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例如: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儿童来说,学习成绩比不是衡量有泪的标准,而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孩子的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的习惯等方面对孩子竞相湿度的要求。还有一些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好,就会忽略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是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八九岁的时候就会更加明显。
而十一、十二岁的孩子正是要向青春期迈进的年龄,而在学习上将面临有小升初的转折,所以学习任务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早期没有的得到足够的发展,那么在这一个阶段,孩子不仅仅是在学习上的问题,更为严重的会出现厌学等问题,需要心理医生、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会更多,而那么矫正的时间也将会更加的长。
不当教育方式让孩子关上“心门”
儿童专家回忆,曾经有一个病例,一个小男孩因为沉迷网络游戏由其父母陪同孩子前去就诊。而这个病例看起开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游戏成瘾的病例,可是在几次的问诊后,医生就了解到了,这个孩子的父母总是责怪他什么都做不好,还会总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么这个孩子就渐渐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也做不好,而且不论做什么都不会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理解,于是就日渐消沉,然后就沉迷到游戏中去了。而在游戏中,这个孩子是被别人认可的,于是在对比之下就更加不愿意面对父母的百般挑剔,于是她便把自己封闭在游戏当中,对此医生建议,要学着和孩子做朋友,学着用适合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用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不要以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更不要责备孩子。而另一方面,也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呵护以及包办代替,重视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想的培养。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不愿意和人交流的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孩子心理沟通和引导?对此一生记忆,孩子不愿意和人交流从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可是从根本上看是家长没有掌握好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如果要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格,关键还是在于父母应该怎样去做,要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孩子,并且去创造条件去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某件事。也可以让孩子更大胆地去接触一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当然,这个时候正是爸爸妈妈要做出榜样的好时候,要让孩子慢慢的接受这一切。
孕妈妈的饮食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研究人员与挪威科学家共同调查了2.3万多名母亲和孩子。结果发现,孕期饮食不健康的女性生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以及攻击性、多动症和脾气暴躁等行为问题。研究还发现,大量进食垃圾食物的儿童攻击性也更强,脾气更糟糕。
新研究负责人表示,生命早期摄入的营养(包括胎儿期获得的营养)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比如日后患心脏病或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此次研究首次表明,生命早期营养对孩子日后心理健康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认为,饮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到所有年龄段。
温馨提醒:孕妈妈的饮食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所以孕妈妈的饮食对胎儿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都会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准妈妈应健康饮食,保证营养充足,儿童也要少吃垃圾食物。
好父母决定孩子心理健康
1:父母带给孩子情绪感染
随着网络化的进步,现在的孩子懂得多也比较早熟,对父母关系最为敏感。当妈后的女人都知道,一个几个月的小婴儿都会对妈妈的情绪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妈妈的笑脸会给孩子带来笑脸,也会让孩子咿咿呀呀的手舞足蹈。妈妈若是情绪失控有了忧伤,孩子也会出现焦虑和惊恐现象,甚至会出现反常的哭闹表现。所以,一个孩子从小婴儿到咿呀学语,再到学龄前的情感发育期,跟父母的好情绪有着深深的关联。孩子社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跟小朋友相处没有惧怕,能正常的融入小朋友的氛围当中。而极个别的孩子就会惧怕不和群,觉得跟小朋友相处是个痛苦的折磨呢?不用解释亲们就能明白,父母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
2:父母带给孩子家庭氛围
父母除了带给孩子好的情绪感染外,更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没有一地鸡毛的家务事,在孩子面前不吵不闹,孩子就会阳光健康的成长!一个成天吵闹的家庭,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和打击。众所周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卑感和洞察力。父母关系的好坏,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揪扯多了,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感和消极心理,在他(她)们的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这样生活呢?为什么爸爸和妈妈老是打架呢?“等到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交流对比时,孩子的心理就会有阴影,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正常。父母关系失和久了,有的孩子可能对父母的关系不为关注,但这样的孩子基本有我行我素的的表现和思想。而有些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抵触,心理和情绪就会出现波动而受影响。
3:父母之间不能轻言离婚
父母之间有再大的矛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轻言离婚。在孩子们年幼的心里,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和矛盾理解不了,他们是父母关系的无辜者。一个离异的家庭,最受伤的是孩子。父母是他们的保护神,父母离异是孩子心里的致命伤。两个大人都好说,谁离开谁久了日子照常过,但是孩子不同,无论离开的是父母哪一方,失去爸爸或者妈妈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健全、有缺憾的。为了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轻言离婚,尽管现在的夫妻合约很容易解除,但凡有责任心的父母,为了孩子也要细心呵护婚姻。父母离异破碎的是一个家庭,出现的后果可能会毁坏孩子的一生。
4:父母的习惯会潜移默化
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也会潜移默化带给孩子。出口成脏的父母、说谎的父母等等,这些习惯最容易传染给孩子。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好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重形象。不吹毛求疵、不满口谎话,稳重自信的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人好父母,要的不是外表的漂亮,更不是家产万贯土豪模样,而是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自信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榜。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好父母会为孩子着想,会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行为健康等等。
为人父母不是先天就会,而是在养育儿女中逐渐学习的。育儿是一门大学问,只有用心的父母,才会为孩子维系好的夫妻关系和婚姻,为孩子打造幸福的家庭港湾,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依赖感,给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充分的力量!
为什么女孩子屁股打不得
研究表明: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智商低
最近,一项针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的4年跟踪研究表明,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至28分。有些父母动不动就用‘打屁股’来教育孩子,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打屁股会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出现出血和心脑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提示:暴力更伤害女孩子心理健康
“打屁股”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受损外,对女孩子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相对于男孩子来讲,女孩子自尊心更强,内心承受力更弱一些,用体罚不但会破坏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女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对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女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女孩子内心扭曲不能健康良好的成长。
儿童尿床怎么办 注意教育方法
对于有尿床习惯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切不可施加压力,责骂、惩罚孩子,否则会给儿童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加重孩子心理负担,导致自卑、羞怯、孤独的个性。要关心、鼓励孩子,建立克服遗尿的勇气和信心。
儿童怎么预防白癜风
白癜风的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儿童白癜风的发病率也是很高的,对于儿童的伤害极大,要做好预防。白癜风的病因有很多种,关键和儿童的生活方式有关,家长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一些严重的危害。
儿童白癜风怎么预防才好?儿童白癜风的预防首先需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免疫力,这是很重要的。儿童本身的免疫力就很低,容易诱发一些疾病。家长们日常要重视对孩子的监督工作,及时的督促孩子进行适当的锻炼,多吃一些有助于提升免疫力的食物,补充微量元素及其矿物质,还要注重钙、蛋白质的补充。日常的锻炼不仅能够提升免疫力,还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儿童白癜风的预防还要注意不要过多的给孩子补充维生素C,适当的补充,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抵抗疾病的危害。如果过量的话,就容易导致身体内的黑色素细胞发展受到抑制,很容易诱发白癜风。孩子健康的饮食很重要。也要避免给孩子食用过多的零食,零食中含有过多的的添加剂,也容易存在一些食物健康问题,要避免。
儿童白癜风的预防还要注意关注孩子的精神层面。有的内向的孩子需要进行引导,如果遇到什么事情,家长们要重视进行怎样的处理。多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多和人沟通、交流,可以多培养孩子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儿童牙齿矫正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来说,儿童牙齿矫正是没有危害的,反而如果不做牙齿矫正,对孩子的危害更大。牙齿不齐会影响美观,也会让孩子受到嘲笑,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加上牙齿长不好,吃东西咀嚼不好会影响孩子对营养的吸收情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候牙齿畸形还会影响孩子的发音问题,所以牙齿畸形的危害其实有很多。妈妈们一定要从小就关注孩子的牙齿成长情况,定时、及时带孩子做牙齿检查,必要的时候要给孩子做牙齿矫正。
目前来说,牙齿矫正已经在世界上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技术是很成熟的,妈妈们不用太担心牙齿矫正会有什么副作用或者影响孩子健康。而且孩子在儿童时期做牙齿矫正效果会更好,用时更短。如果等到孩子长大或者成人才来做,需要的时间更多,难度也会更大。
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条: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容易被忽略的儿童心理秘密
没有任何悲剧比孩子自杀更令人痛不欲生的了。而儿童的试图自杀行为,很多时候普通人是看不出来,认为“孩子不会自杀”。殊不知这种无意的漠视,恰恰成为儿童自杀的“土壤”。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心理健康 标准
专家介绍,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儿童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日常护理措施
一、皮肤护理
1、避免皮肤磨损、创伤
白癜风医院专家指出,皮肤外伤如果处理不当,发生感染,很容易诱发形同反应,诱发白癜风扩散。所以,儿童白癜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皮肤保护,尽量避免碰伤、划伤皮肤。另外,家长应给孩子比较宽松的衣服,以免衣服过紧皮损皮肤。
2、适度晒太阳
白癜风白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缺失引起的,适量的晒太阳有助于促进皮肤黑色素生成,有助于白癜风治疗。不过,患者应把握好一个度,切不可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由于患者皮肤对紫外线抵抗能力比较低,长时间暴晒容易晒伤皮肤。
二、合理饮食
专家介绍说,家长在孩子的食谱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动物肝脏、黑芝麻、玉米、乌骨鸡等,因为这些食物锌、铜元素含量高,有助于皮肤黑色素的生成以及恢复。另外,还应监督孩子要少吃零食等垃圾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过,在日常饮食中,患儿要注意忌口,不能吃辛辣的食物;鱼、虾、蟹等海鲜、羊肉等在治疗期间也最好不要吃;少吃橙子、柚子、柑橘、西红柿等维C含量高的食物,因为机体摄入的过量维C会造成皮肤黑色素脱失,不利于白癜风治疗。
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由于白癜风的发生严重影响患儿的容貌美观,孩子很容易受到小伙伴们的嘲笑、欺负等,这给患儿造成的心理创伤是极大的。因此,家长朋友平时要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白癜风,积极治疗。
发脾气是孩子一种情绪宣泄
发脾气是孩子达到自我目的的一种手段。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发脾气是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绪宣泄——让他充分发泄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好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发脾气,不见得就有利于他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他将许多不良情绪都闷在心理,将来将会使得他不堪重负,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怕孩子发脾气,甚至还鼓励孩子心中有不满时,适当发发脾气
淋巴结肿大怎么消除
宝宝出现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现象,有时候能自行消息,但是也可能严重,这时候要放松心态从容应对、合理用药、及时检查;另外要提高孩子免疫力,合理健康的饮食、多喝白开水、适当锻炼身体、规律作息时间和轻松的家庭分为才是保证宝贝免疫力的硬道理。
一、宝宝淋巴结肿大怎么办:放松心态从容应对。如果孩子淋巴结不是异常地肿大,到了淋巴结炎的地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照顾好孩子,让他的病尽快好起来。 注意: 宝妈们切记不要时刻关注孩子颈部及耳后淋巴结,以免造成孩子心理紧张,而且也容易引起宝贝的好奇心而反复触摸刺激。
二、宝宝淋巴结肿大怎么办:合理用药。妈妈要放松心态,上呼吸道感染伴淋巴结肿大急性期要根据血常规合理用药,不要擅自给宝贝用消炎药,只有在血常规显示细菌感染时才需要用消炎药,病毒感染可用利巴韦林、热毒宁、喜炎平等。如无急性感染,只是单纯的感冒后淋巴结肿大,是无需用药的。 注意: 值得强调的是,家长不要擅自就淋巴结肿大就给孩子用消炎药,务必咨询医生意见后再用药。
三、宝宝淋巴结肿大怎么办:及时检查。如果孩子全身的淋巴结肿大,或长时间不退,就应该警惕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慢性感染、败血症及白血病等,如果不及时作出治疗,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注意: 发生恶性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一般会表现为淋巴结无按压痛,而且粘连在一起,不能活动且迅速变大,可能还会伴有低热和贫血,这种情况下需要做活检来进一步确认。
四、宝宝淋巴结肿大怎么办:提高孩子免疫力。合理健康的饮食、多喝白开水、适当锻炼身体、规律作息时间和轻松的家庭分为才是保证宝贝免疫力的硬道理。 建议: 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要适度的,尤其晚上宝宝吃饭要清淡、少食。
关注孩子的成长
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刚刚开学的这个时期,是孩子咨询的高峰期,孩子到底怎么了,家长们束手无策,满面愁容的领着孩子走进我们的咨询室。
近期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把电话打咨询中心,“救救我的孩子吧,他这么小就不上学了,怎么办啊?”“我的孩子简直是反了,她居然和我对打!”“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整天上网啊。”……这样的电话大多都是十多岁孩子的家长打来的,也有的孩子在五六岁时就出现了让家长难以接受的一些状况。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我们的家长。
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刚刚开学的这个时期,是孩子咨询的高峰期,孩子到底怎么了,家长们束手无策,满面愁容的领着孩子走进我们的咨询室。
我这有这样的一个案例:
一个七岁的男孩,念二年级,学习很好,只是性格有点内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妈妈心中的乖宝宝,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孩子,说不上学就不上学了,家里怎么劝怎么说,就是不去,打也没用。孩子说上学不好,整天就是妈妈上哪他跟着去哪儿。
在咨询过程中我了解到,孩子是妈妈一手带大的,跟妈妈的情感过于紧密,到现在还在睡一张床。前一阶段,孩子的妈妈和爸爸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妈妈的一句话“等有一天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我谁都不管!”就是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孩子的心,打破了孩子正常的生活。第二天,妈妈在接他放学回家时又来晚了。
孩子亲口和我说,自从妈妈接他晚了的那天开始,他上课时就开始心烦,老师在讲什么都听不到,脑袋里全是“妈妈在做什么?能不能来接我……”
从孩子的症状来看,我们可以做出诊断:
1、孩子有依恋的情结,与妈妈之间的连接过于紧密;
2、父母的吵架,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孩子担心妈妈会真的离开他,负性的思维让孩子无法安心于学习和生活;
3、孩子用潜意识控制着爸爸妈妈的关系,用不上学这件事引起家长的关注,这样妈妈和爸爸就没有时间再去吵架了,由此而获益,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经过两次的咨询,孩子在沙盘疗法中释放了不安的情绪,在认知疗法中懂得了爸爸妈妈的爱无论何时都不会变,只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咨询后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妈妈打来电话告诉我,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非常好,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咨询后,孩子心中铭记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关心他,爱护他,就是他们离了婚,爸爸也永远是爸爸,妈妈也永远是妈妈,对他的爱是不变的。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可以放心的上学、开心的玩耍。爸爸呢无论有多忙也抽出时间来陪伴着他。孩子在7岁左右这个年龄段中,有一个同一性认同的问题,女孩儿在这个年龄段由妈妈多陪伴,男孩儿就由爸爸多陪伴,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发展。
由此可见,问题的本身不是问题,它只是一个刺激的事件,我们不可忽略孩子心理的“感冒”,做为家长,更应该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怀,营造一个宽松、理解、积极、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这才是重中之重。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只要遇到一点问题就会产生挫折感,心理非常脆弱……心理问题常常是隐性的、潜伏的,不易被发现,但却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把心锁。
在2003年1月26日惊动全国的徐力杀母事件,令人心惊肉跳,浙江金华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年方只有17岁,只因忍受不了母亲一天到晚要他学习的唠叨,竟然将妈妈砍死在家中,装进一个木箱中,爸爸从外地工作回来,见家中空无一人,在桌上看到儿子留的一张字条,“爸爸,妈妈得了绝症,她不想连累这个家,她先走了一步……我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我也走了,去找妈妈,我可能过了年再回来,或者不回来了,听天由命吧,对不起爸爸……”这件事至今让人心痛。
近几年在媒体上看到孩子离家出走、自杀的案例也有上升的趋势,我们接的个案中有很多也是青春期引发的心理问题,所以家长要防患未然。
有家长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一到青春期就逆反,就跟父母对着干,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是为了尝试自己的力量,试着为自己的事情做主,他们不愿意继续做“乖孩子”,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频频向孩子发号施令,期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正确路线”发展,那么,孩子会用叛逆行为来向父母说“不”,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争取独立空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尊重他们,一开始就给他们适当的独立空间,那么他的叛逆行为会大大减少。
我这里归纳几点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第一个就是:倾听。
倾听是一把了解孩子的钥匙,也是建立关系的最好基石。孩子与我们家长说话时,我们要放下手里的事,用心去听,要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很尊重他,很愿意听他说话,无论听到什么,我们家长都要先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听出他话里的含义及情绪。
第二个就是:示弱。
家长要慢慢从家长的身份,从说教的方式,慢慢的过度成为孩子的朋友,有时也要在孩子面前“装傻”:“孩子,你教教妈妈啊,看我还不会呢”。让他也有一种成就感,让他更爱思考,更加独立。
第三个就是:具备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需要不断掌握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不断了解孩子不同学习阶段的任务和容易产生的问题,以便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
愿我们每个家长用智慧去浇灌孩子这朵小花吧,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的是自信;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学会的是提高自己的身份;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学会的是正义;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学会的是打架;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学会的是难为情;那孩子经常被批评,他学会的是不是指责呢。
关注我们孩子的成长,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唤,那就让我们和孩子绽放着笑脸手挽着手一起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