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的检查诊断
婴幼儿腹泻的检查诊断
1.粪便常规检查: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大便培养: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胶(PAGE)电泳试验:此法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分类和研究。
6.粪便还原糖检查: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值<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斑氏试剂或Clinitest试纸比色。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远较原发性多见,原发性者以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最常见。
7.粪便电镜检查: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
8.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9.血培养: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10.血生化检查: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婴幼儿腹泻的诊断鉴别
一、诊断
婴幼儿腹泻根据临床表现、检查可进行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杆菌痢疾
婴儿痢疾表现多不典型,常无脓血便,临床呈一般腹泻的表现,较难鉴别,应注意流行情况,常能问出接触史,排便前常哭闹,显示里急后重,仔细观察可见患儿大便频繁,但每次量不多,有时可见水样便粪质中混有脓血,镜下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而大肠杆菌肠炎每次便量多,一部分每次可达20ml以上,大便中粘液常见,但极少稠脓,偶有少数白细胞与红细胞,应培养鉴别。
2、婴儿出血性肠炎
起病与大肠杆菌肠炎无异,但治疗后腹泻不止且病情加重,腹胀较重,高热,频繁呕吐,重者吐咖啡样物,大便早期呈水样,潜血试验阴性,以后出现典型的暗红色果酱样大便,脱水重,可早期出现休克,中毒症状重者可昏迷,惊厥。
3、“生理性腹泻”
渗出性体质小儿可生后不久即开始排黄绿色稀便,大便次数多,但不吐,食欲好,体重增加正常,到添加辅食后,大便自然恢复正常。
腹泻对宝宝有哪些危害
婴幼儿腹泻不仅影响婴幼儿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还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损害某些机体组织。这是因为在婴幼儿腹泻过程中,本来应该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进入机体,但机体内各器官还需照常进行各项生理功能。如长期慢性婴幼儿腹泻就会造成营养不良,使患儿身体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不仅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往往会引起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中毒性肝炎等。由此可见,婴幼儿腹泻对宝宝生长发育有很大危害。麦宝专家发现,婴幼儿腹泻主要是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若能及时补充婴幼儿益生菌,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婴幼儿腹泻的病情。麦宝益生菌为儿童专用药品,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胀气、消化不良等,宝妈们不妨试试哦!
婴幼儿腹泻吃什么食物 不含糖奶粉
部分婴幼儿腹泻是由于身体内缺乏双糖酶,引起的双糖不耐受反应,这类婴幼儿腹泻可选用不含糖的奶粉,也称腹泻奶粉,一般吃几顿就明显的改善腹泻现象。
腹泻检查诊断
1、常规化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新鲜粪便检查是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出不显性出血。
2、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脂测定:粪涂片用苏丹Ⅲ染色在镜下观察脂肪滴是最简单的定性检查方法,粪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为阳性。脂肪平衡试验是用化学方法测定每日粪脂含量,结果最准确。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试验较简便但准确性不及平衡试验。粪脂量超过正常时反应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肠粘膜病变、肠内细菌过长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D-木糖吸收试验:阳性者反映空肠疾病或小肠细菌过长引起的吸收不良。在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仅累及回肠的疾病,木糖试验正常。
(3)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长以及恶性贫血时,维生素B12尿排泄量低于正常。
(4)胰功能试验:功能异常时表明小肠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参阅“慢性胰腺炎”一节。
(5)呼气试验:①14C-甘氨酸呼气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长时,肺呼出的14CO2和粪排出的14CO2明显增多。②氢呼气试验:在诊断乳糖或其他双糖吸收不良,小肠内细菌过长,或小肠传递过速有价值。
儿童易患哪些疾病
1.秋季腹泻:整个秋冬都是秋季腹泻的高发时节,该病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多数发生在6-24个月的小儿中,常常突然起病,伴发热、咳嗽,但不久便上吐下泻,大便如“蛋花汤”样。一些幼儿园也会出现幼儿患轮状病毒导致秋季腹泻,会出现呕吐之后腹泻的症状。
专家提醒:一般婴幼儿患秋季腹泻后很快就会康复,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因为呕吐过度导致脱水,另外,如果孩子反复吐,而且萎靡不振老想睡觉,就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因为有的患儿会因为腹泻病毒进入大脑而导致病毒性脑炎。
2.流感及肺炎: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最常见为病毒。婴幼儿一旦感染,症状会比大人更严重,重者甚至会出现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最近的门诊量显示,和前几年同一时期相比,肺炎孩子发病有所增加。眼下正是季节性流感和甲流流行时节,婴幼儿要特别小心。
专家提醒:最近因为病毒性感染导致白细胞骤降的幼儿为数不少,白细胞降低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延长呼吸道疾病的恢复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烧退后仍然精神不振,最好去医院做检查。
婴幼儿腹泻的检查
1、粪便检查: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
2、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显示肠道吸收不良。
3、X线及内窥镜检出病变位置,运动功能状态,胆石等。
4、超声。
5、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有条件者应作大便培养,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
6、其他:对重症或不易判断者,应测血清钠,钾,氯化物和血气分析,或测二氧化碳结合力,出现惊厥时可测血清,注意必须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对水分,电解质紊乱进行分析,心电图检查有助於了解血钾情况。低钾时T波平坦,然后代倒置,ST段降低,常出现U波,有时与T波融合,严重低钾时可出现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个别重症有心室纤颤。
婴儿腹泻是什么原因
夏秋季节易发生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指婴幼儿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小儿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出现水样便、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病症。腹泻以夏、秋季节为疾病高发期,夏季腹泻以细菌感染为主,秋季腹泻以病毒感染为主。婴幼儿腹泻也可以称作婴幼儿消化不良。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情况是排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另一种情况是排出的粪便带有较多水分。
引起婴幼儿腹泻发病的因素
婴幼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消化酶的活性较低,肠道防御能力差等原因,很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病菌感染、饮食、气候变化等外界影响,也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肠道内感染所引起的腹泻称为肠炎,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若饮食不当,食物超过了婴幼儿胃肠道消化功能的承受能力,也会引起婴幼儿腹泻。腹泻症状较轻时,主要表现为黄绿色稀便,形状如蛋花汤样,味道酸臭,伴有少量黏液及乳黄色小块,有时伴有轻度的呕吐或溢乳。腹泻症状较重者,腹泻次数可达每日十余次,可伴有发热、呕吐,甚至有中度或重度的失水、酸中毒等症状。
警惕小儿腹泻前后的危险症状
小儿腹泻前后,一些并发症状是很危急的,提醒家长要警惕这些危险症状。腹泻发病之前或腹泻时,有些孩子会出现发热症状,且体温可达39℃以上,遇到这种发热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孩子患痢疾,或空肠弯曲性腹泻,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时,便中带有血丝或出现血水样便、脓样便,这时也应立即前往医院就医;孩子腹泻次数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可能出现脱水症状,此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输液,防止患儿酸中毒;重症腹泻的患儿,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惊厥、抽风、昏迷等症状,在腹泻发病之前或腹泻初起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婴幼儿腹泻预防
1、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断奶。
2、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食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3、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
4、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补液盐配成饮料口服。
5、夏季炎热时避免过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婴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风。
6、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腹泻。
7、感染性腹泻,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或其他沙门氏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易在病房内广泛传播,必须严重消毒隔离,否则易在儿科病房发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过氧乙酸烟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线照射,腹泻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过氧乙酸烟熏彻底消毒。
8、下地玩耍的小儿饭前便后要洗手。
9、医务人员要努力宣传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以免再犯腹泻。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对轮状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报道,保护率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