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的三大心理
酒驾的三大心理
一是自以为没有醉。半斤不脸红,一斤不心跳,二斤倒不了!酒驾者都有超乎寻常的“自信”,觉得自己就是喝了酒,也能把车开到目的地;就是喝了酒,在遇上突发的事情时,也能从容应对和处理。他们显然已经忘记了酒精会使人神经麻痹、迟钝的亘古不变的真理。等出了车祸,悔之晚矣。
二是自以为经验老到,车技高超。同样是山东省的一项数据表明:1年以下驾龄的很少酒后驾车,大量的酒驾行为出现在驾龄在5到20年的司机身上。岂不知,酒精入体之后,它并不认得你有几年驾龄。而事故却恰好会因为驾龄高、自持高,从而重视度低、防范心理差而多发。
三是侥幸心理作祟。有些司机酒驾,总以为“不会那么巧被交警撞上”,或者在节日之前,觉得“交警也要过节”,认为过节相关检查就会少,于是借着酒劲儿开车上路。这种心理其实忽略了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检查酒驾、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其实并不是目的,禁止酒驾的目的是保护他人和驾驶员本人的生命安全,维护交通秩序、社会秩序。有交警检查,司机要做到不酒驾,就算没有交警查,不酒驾也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尊重生命的主动意识。
驾车族自我保健确保行车安全
不要挡住视线 很多交通事故的肇事原因都与驾车人的视线被遮挡有关。女性开车时要把长发束好,以免长发飘飘或不时拢头发,在不知不觉间挡住视线。同理,车的后窗上尽量不挂小玩偶。
杜绝疲劳驾驶 疲劳驾车等同酒后驾车。驾车人生活要规律,睡眠充足,开长途前充分休息。驾车时坐姿正确,坐姿不佳易导致颈、肩、腰、肘等部位的疼痛,产生疲劳。夜间行车更要防止疲劳驾驶。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驾车人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不碰酒杯。侥幸心理要不得,“只要不被交警抓到就好”而明知故犯,更需警戒。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各种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按时进食,防止饥饿过度引起消化性溃疡,但也不可饱餐。充分饮水,尤其在夏季,或者在车内备足饮料。
服饰要有约束 驾车人上衣口袋不放硬物,如手机、钥匙、名片夹等,以防紧急刹车时发生意外,最常见的是肋骨骨折。女性开车时忌穿高跟鞋,高跟鞋会影响踩踏板的动作,十分危险。
加强心理调节 驾车时要有好心情。在行驶途中遇到各种紧急或错综复杂的情况,应沉着冷静,精神集中,心平气和,从容对付。切不可心烦意乱、逞强好胜。
定期体检 作为掌握身体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期参加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糖尿病司机“悠着点” 避免空腹或半饥饿状态下驾车,防止因低血糖出现头晕、无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而导致交通事故。车上可常备糖果、巧克力、饮料。
不要长时间憋尿 由于久坐、憋尿,男司机易患前列腺炎,女司机易患尿路感染。故应避免长时间驾驶,开车1~2小时应停车活动一下。
不要边开车边打手机或吃东西 这些是危险动作,可在瞬间酿成车祸。
感冒后驾车比酒后驾车更危险 研究发现,感冒后驾车人的反应灵敏度比正常人慢五至七成。最好等感冒好转后再驾车。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含有镇静安神成分,服用这些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驾车前应留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吃荔枝酒驾怎么办
吃荔枝确实能检测出“酒驾”,但维持的时间非常短。吃完荔枝后,等上几分钟,就不会再测出酒精含量了。而且最终判定是否酒驾,也是以血液酒精检测结果为主。所以不用过多担心。
酒驾的危害性有哪些
1.疲劳。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
2.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3.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4.视觉障碍。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
5.心理变态。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
认定酒后驾驶全国有统一标准。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负责人指出,各地交警在查处酒后驾驶中要坚决依法执行该认定标准。 据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了车辆驾驶人员饮酒及醉酒驾车时血液、呼气中的酒精含量阈值和检验方法。
该规定指出,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提醒各位伙伴千万不要酒驾,酒驾后果危害大,为了你的安全,为了家庭幸福,请不要酒驾。
一瓶啤酒多久验血验不出来 喝一瓶啤酒多久开车
建议24小时之后再开车比较好。
对于正常普通人群来说,人体只需要喝350ml左右的啤酒,就可以达到酒驾标准,如果是白酒,那么只需要喝2-3两就可以达到酒驾标准。
生活中总有人存在侥幸心理,喝一瓶啤酒之后只需要清醒了就可以开车,但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因为喝完酒过多长时间酒精才能挥发干净,没有一个固定数值,有时候看似清醒了,但其实体内的酒精度还是达到酒驾的标准。
所以为了安全保险起见,一般建议人体喝一瓶啤酒之后,建议24小时之后再进行开车会比较好。
吃荔枝算酒驾吗 吃荔枝为什么能测出酒驾
荔枝含糖量非常高,很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就因为自身发酵产生了酒精。另外,口腔酶能分解荔枝中的糖分产生酒精,吃荔枝后后立即检测,都可能检测出不同的“酒驾”数据来。
生腌吃了能开车吗
不建议开车。
生腌是将新鲜的海鲜置于生腌汁中腌制而成的,其中含有一定的酒精,虽然在正常的食用量下并不会喝醉,但是如果恰好碰到检查酒驾的交警,那么就有可能会检测出来“酒驾”,此时也会比较麻烦。
因此一般在吃了生腌之后是不建议开车的,除此之外,藿香正气水、蛋黄派、榴莲等也都含有一定的酒精,食用之后也有可能会出现“酒驾”的结果。
专家提醒服用感冒抗敏降压药后不宜开车
酒后驾车的危险尽人皆知,但一些人对服药驾车的危险认识不够,心存侥幸。专家提醒,服用一些药物后会出现困倦等现象,其危险性并不逊于“酒驾”。
胡先生近期过敏性鼻炎发作。日前,他服用了一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后驾车外出。一路上他感觉眼皮越来越重,坐在后排的朋友大声惊叫,猛然惊醒的胡先生立即踩下刹车。“幸亏当时对向车道没有车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胡先生至今仍心有余悸。
协和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伍三兰介绍说,一些抗过敏药物、治感冒药中含有扑尔敏等成分,服用者会出现困倦、嗜睡等现象,从事驾驶、高空作业和精密仪器操作的人员,很容易发生事故。除了抗过敏药物、感冒药物外,镇静催眠、镇痛止咳、抗抑郁抗焦虑、降压降糖、抗心绞痛等类药物,也会引起头昏、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有些药物头天晚上服用第二天还有“后遗症”,影响司机和高空作业人员安全。
伍三兰提醒,驾车族生病服药期间最好不要驾车,必须驾车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服药品说明书,了解所含成分及注意事项,必要时可更换同类药品。
夏季气温炎热,气候条件本身就容易引起驾驶者心理烦躁,加之路面拥堵不堪,长时间驾车,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内分泌功能紊乱,很容易造成心理疾病。从生理上来说,驾驶者最要紧的是避免疲劳驾车。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精神饱满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注意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健康就需要加倍的关注与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