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热的辩证施治
肺热的辩证施治
1.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声音嘶哑,咯痰不爽,痰黄粘稠,汗多,口渴,身热,恶风,鼻流黄涕,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2.表寒肺热
症状:咳嗽,气喘,痰粘稠,咯痰不爽,恶寒身热,烦闷,身痛,口渴,舌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发表散寒,清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
3.肺热炽盛
症状:咳嗽气急,喘促不宁,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唇焦咽燥,口渴,便秘,舌苔干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
方药:清热化毒饮或凉膈散。
4.肺燥肠闭
症状:咳嗽气急,发热口渴,日晡潮热,甚则谵语,腹部胀痛,按之加剧,大便秘结,苔黄而燥,脉沉有力。
治法:清肺泻肠。
方药:大承气汤加瓜蒌、杏仁、桔梗等
5.痰热互结
症状:咳嗽气喘,咳痰粘稠,寒热往来,胸膈满闷,按之疼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胸。
方药:柴胡陷胸汤
6.热闭心神
症状:咳嗽气喘,息粗,痰多且粘稠,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开窍。
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7.正虚邪恋
症状:咳嗽声低,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身热汗多,心胸烦闷,口渴喜饮,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肺化痰。
方药:竹叶石膏汤
8.邪陷正脱
症状:高热骤退,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脾倦怠,舌淡或青紫,脉微细欲绝。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汤。
手癣辩证施治
1.风湿蕴肤
症状:手掌或指间可见针帽大小的水疱,瘙痒,破裂后水液外渗,干后脱皮,有环状鳞屑,或指间潮湿、糜烂,自觉瘙痒难忍,舌红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消风散
2.肌肤湿热
症状:水疱聚集,瘙痒难忍,有灼痛感,破裂流水,微热汗出,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祛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3.血虚风燥
症状:病程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皮纹深厚粗糙,皲裂痒痛,宛如鹅掌,舌燥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血润燥,补脾杀虫,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或养血润肤饮加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白蒺藜
4.其他治法
(1)外治法:有渗液、水疱或糜烂时,选用黄丁水洗剂或黄精水洗剂湿敷,再予鹅掌风止痒粉;以丘疹、鳞屑为主时,选用土槿皮酊;鹅掌风干裂疼痛时,选用二矾散熏洗之。
(2)针刺疗法:毫针刺内关、合谷,施泻法。
(3)灸法:皮疹区。生附子切厚片置于阿是穴上,艾柱灸5-10壮,再以鹅掌风癣药水外敷。
多系统萎缩该如何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
(1)肾阴阳俱虚,髓海失养兼气血不足者,主要表现为起则头晕,运动减少、迟缓,走路不稳,或震颤,少汗或半身无汗,面色苍白,阳萎,大小便无力,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弱。
(2)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或郁而化热,主要表现为头晕昏沉,失眠,舌强言蹇,运动减少、迟缓,肢体麻木,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腹胀,尿频,便秘,阳萎,或见躁扰不宁,烦热,痰黄,舌质淡或红,舌苔白腻或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辩证施治前者采用益髓汤,后者采用通髓汤。另外针对直立性低血压,大便干结,尿频或尿失禁,梦呓和睡眠行为障碍等均进行相应的辩证施治。
多系统萎缩对于我们来说是需要预防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尽快的去医院进行治疗,越早发现,治愈的机会就越大,但是我们也不能自己麻木的自己用药治疗,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
胃痛怎么快速缓解 引起胃痛的原因
按西医学临床经验来看,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胃溃疡等都可能导致上腹部胃痛症状。中医则认为,胃痛多由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致不畅、脾胃虚弱等引起,治疗上则从“痛则不通”辩证理解入手,以理气和胃为原则进行辩证施治。
调理月经不调的辩证施治方法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气血两虚型: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治疗宜气血双补。代表方剂归脾汤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加生姜、大枣。
2.血寒型: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代表方剂温经汤加味。当归、芍药、川芎、桂枝、人参、丹皮、莪术、艾叶、牛膝、甘草等。
3.血热型:经期提前,经血鲜红或有紫块或深红,质粘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咽干口燥,颜面潮红,尿黄便秘,舌红苔黄。治宜清热凉血。代表方剂知柏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黄、山茱萸、 山药、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黄柏、 知母等。
4.气滞血瘀型: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经行不畅。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代表方剂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佛手、合欢皮、茯苓、元胡、川芎、牛膝。
5.脾肾亏虚型: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治宜补肾调经。代表方剂温经汤。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等。
以上介绍了中医护理月经不调的一些中药方剂,除了用中药调理之外,女性朋友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的护理,保持卫生,戒烟限酒,不宜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肺炎应该怎么办好呢
肺炎隶属于中医的“咳”“喘”范畴,主要病机是肺肾两虚、痰瘀互结为主体治则。但是中医不象西医那样,确定了病名,药物使用就可以据型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中医的灵魂是辩证施治,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要求,完整反映患者的全身症状表现,给中医提供准确的辩证资料。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肺炎病因:肺炎多为热邪入肺,积生热毒痰湿,辩证可分为风热犯肺、邪热内结、肺胃郁热、痰热雍肺、木火侮金等。苗医认为肺炎是外界热毒侵入肺部,导致肺热毒湿。目前,市面上西医治疗肺炎运用大量抗生素,见效快,但会产生较多副作用,而中医虽无副作用,但药效缓慢,疗程较长。“何氏宣肺方”以其苗医独特的医术特色,采纯天然苗岭药材,祖传秘法研制而成,疗效十分显著,无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为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何氏宣肺方”采用纯天然珍贵苗岭药材,均精细配伍而成,药效更强劲、持久,且药材质量上乘,安全可靠,不伤害肠胃,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无副作用,天然苗药高效治疗肺炎,效果非常好。
丹参降血糖怎么吃 丹参降血糖效果好吗
单味药效果有限。
丹参虽然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是并无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单味药治疗效果有限,一般建议高血糖的治疗应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施治。
心包炎辩证施治很重要
1、气滞血淤:心前区刺痛,痛有定处,心悸,胸闷气短,两胁胀闷,舌质紫暗,边有淤点,苔薄白。方药选用柴胡、赤芍、甘草、枳壳、当归、川芎、桃仁、菖蒲、延胡索、香附、蒲黄各10克,桔梗、郁金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理气化淤,活血止痛。
加减:心悸明显者加酸枣仁20克,生龙齿15克;气短乏力者加黄芪20克;胁痛加三棱、莪术各10克,川楝子15克。
2、风热束肺: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口渴,胸闷胸痛,咳嗽气促,全身酸痛,舌质淡红,苔薄黄或黄腻。方药选用桑叶、桑白皮、陈皮、杏仁、薄荷、桔梗、薤白各10克,瓜蒌30克,连翘、金银花各15克,鱼腥草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清热肃肺。
加减:发热、头身困重者,加薏苡仁、竹叶各10克,防己、黄芩各15克;气短乏力者,加太子参20克。
3、痰饮内停:胸痛胸闷,咳逆倚息,喘息不得平卧,咳嗽痰多,头晕心悸,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沉滑或滑数。方药选用葶苈子、白术、桂枝、泽泻、车前子、大腹皮、厚朴、大枣各10枚,茯苓15克。每日1剂,水煎服。祛痰逐饮,健脾和中。
加减:胸闷、胸痛明显者加瓜蒌20克,薤白15克;咳嗽痰多清稀者,加五味子15克,细辛3克,法半夏10克;舌质紫暗有淤点者,加泽兰、丹参各10克。
中医辩证分类施治
1、纤维素性乳房炎
感染主要指乳汁有絮状物,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早期阶段。主要表现病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乳区肿胀,疼痛,坚实。乳汁中含有絮状物,条状物。治疗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乳房炎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类药,用药时可配合中药双黄连,穿心莲效果更好。链球菌性乳房炎可使用正泰霉素,头孢菌素。支原体性乳房炎可使用泰乐菌素。
2、化脓性乳房炎
化脓性放线菌引起"干奶牛"或夏季乳腺炎。感染多发生在干奶期,并因干奶牛处于脏湿泥泞的环境而增加。由于化脓性放线菌是乳牛皮肤常见菌,在夏季蝇蚊叮咬乳端发病,多发生于干奶2周后,且多在泥泞,潮湿环境中,发病率可达25%。主要表现一个或多个乳区浮肿,硬实,乳汁夹有脓液,后期变软,皮肤破溃,流脓。治疗时应注意环境卫生的改善,青霉素,头孢菌素对化脓性乳房炎是有效药物,配合乳房冲洗,乳管送药。
3、浆液性乳房炎
主要以乳房内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大肠杆菌感染、低血钙。出现乳房均匀肿胀,乳区水肿,无任何柔软空隙,不痛不热,呈水样乳汁。多发生于胎产次高或产奶量高的奶牛。临床上多伴有食欲减退,反刍减少等症状。治疗时应以消炎、利水、制止渗出为原则。常用药物:硼酸钙、氯化钙、乌洛托品、抗生素(妥布霉素)。中药可选用: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白术、茯苓。
4、坏疽性乳房炎
临床上主要以乳汁中含有污秽不洁、味恶臭、色发绿的异物为特征。主要由坏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除乳汁含有异物外,还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乳房坏疽的皮肤冰冷、呈蓝黑色,释放特殊恶习臭味。一般来说,预后不良。治疗时可选用林可霉素、安普霉素,配合强心输液中药紫花地丁、郁金、黄连、穿山甲。配合外用玉红膏(甘草、紫草白蜡、当归、白芷、轻粉、白竭),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5、出血性乳房炎
指乳汁内含有大量红白球的炎症。多见于机械性损伤。临床上主要表现乳汁中夹有血丝、血块,其他症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粗暴挤奶,挤压或乳房封闭损伤乳腺内血管所致。治疗时可采用安络血或止血敏肌注止血,配合抗菌消炎药。可外敷白芨膏,口服止血素。
6、增生性乳房炎
以乳腺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形成硬块为特征,主要因各类乳房炎迁延导致,尤其是支原体诱发乳房炎导致乳腺纤维化和乳腺细胞萎缩。治疗时主要以控制发展为主,难以完全治愈,用药可选用氟苯尼考、洛美沙星。中药山甲珠、皂刺、青皮、桃仁、瓜萎皮具有一定疗效。
7、病毒性乳房炎
大多数是继发感染,如牛痘病毒、疱疹病毒等,经由皮肤继发感染,治疗时使用利巴韦林,金刚烷胺有一定疗效。
8、真菌性乳房炎
主要指由曲霉菌引起的乳房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抗菌药,引起了真菌的二重感染导致乳房炎的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隐性经过或乳房轻度炎症,质地呈面团状,经久不愈。治疗时可选用咪康唑,制霉菌素,碘制剂。
治疗各类失眠的辩证施治方法
首先要解除不必要的顾虑。不要思想负担过重而焦虑不安,不要对失眠造成的身体不适过分担忧。保持乐观情绪,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体育锻炼或气功锻炼,树立治愈失眠的信心。
其次是寻找、去除引起失眠的客观原因。如噪音、强光刺激,睡眠习惯改变等环境因素;精神创伤、思虑太过等心理因素,咳嗽,疼痛等其他疾病。
偶然的几夜失眠应泰然处之,不必治疗。失眠严重的病人可用药物治疗。西药安眠效果快,但有成瘾性及毒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中医药治疗失眠,有整体调节作用,可分以下三类来辨证选用下列单验方及中成药:
一、心脾两虚型:
睡眠不沉,易醒,心慌乏力,食少,舌淡脉细。
1.太子参、当归、朱茯苓、炒枣仁各10克,炙远志6克,夜交藤20克,炙甘草3克,煎服,每天1剂。
2.酸枣仁20粒,去小壳研碎后于睡前吞服。或茯苓粉5克,每晚睡前温开水送服。
3.五味子30克,用白酒或甜酒半斤,浸泡1周后,每晚睡前服1小酒盅(约10毫升)。
4.连皮酸枣仁根30克,丹参15克,浓煎,每天1剂,早、晚(睡前)分服。
5.成药可用归脾丸(膏)、柏子养心丸,养血安神片、安神补心丸(片)、灵芝片(糖浆)等。
二、阴虚火旺型:
失眠多梦,烦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可选用:
1.生地黄、白芍、枣仁、朱茯神各10克,知母6克,川连、甘草各3克,煎服,每天1剂。
2.夜交藤30克,合欢皮20克,煎服,每天1剂。
3.莲子心5枚,研细末,用龙眼肉1个包裹,或装入空心胶囊内,睡前吞服。
4.肉桂、黄连各等份,研为细粉,每次5克,每天2次。
5.成药有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交泰丸等,可任选一种。
三、痰热内扰型;
失眠兼有胸闷,头重目眩,心烦口苦,苔黄腻。可服:
姜半夏、陈皮各6克,茯苓,姜竹茹、丹参、枳实各10克,甘草3克,煎服,每天1剂。
加味温胆丸、清气化痰丸、竹沥化痰丸等成药也可单独选用或与汤剂同用。
这类型病人不能乱用滋补安神药物,否则越补病情越重。因为痰热不化,心神就不宁,失眠就难以治愈。
辨证施治
1.肺阴虚证
证候:干咳,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咽喉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润肺,佐以清肺热。主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常用药:沙参、麦门冬、百合、玄参、天花粉、玉竹、白扁豆、桑白皮、浙贝、桔梗、太子参
2.心阴虚证
证候: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心悸,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养心阴,佐以清心热。主方:天王补心丹。常用药:天冬、生地、玄参、丹参、酸枣仁、远志、茯苓、当归、淡竹叶;
3.脾胃阴虚证
证候:不思饮食,大便硬结,口干唇燥,甚或干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和胃,佐以清胃热。主方:益胃汤。常用药:沙参、麦冬、白芍、淮山药、石斛、天花粉、蜂蜜、葛根;
4.肝阴虚证
证候:两目干涩,头痛头晕,视物不明,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则:滋养肝阴,佐以清肝热。主方:四物汤,一贯煎。常用药: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木瓜、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枸杞、菊花、钩藤。
5.肾阴虚证
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健忘,尿少,头发皮肤干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则:滋补肾阴,佐以清下焦热。主方: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熟地、淮山药、枸杞、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菊花、麦冬、五味子。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潮热加鳖甲、地骨皮;盗汗加五味子、乌梅、牡蛎、浮小麦;烦躁不安加黄连、淡竹叶、栀子。根据阴阳互根、阳中求阴理论,加少量补阳之品,如肉桂、附子、菟丝子、巴戟天、寄生、牛膝等。
阴虚病证由于病因不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病变,五脏互关,久则可累及它脏,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滋养阴液,佐以清虚热。
肺结核中药配方 肺结核辩证施治
干咳无痰,或痰少不利,时带血丝,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数。
治则:养阴润肺。方用泻白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中药:麦冬,阿胶,桑白皮,地骨皮,白芍,玄参,生地黄,川贝母,生甘草,百合。
方中生地黄,玄参阴凉血止血;桑白皮,地骨皮泻肺中郁热。白芍,阿胶益气养血;麦冬,百合,贝母养阴润肺止咳;生甘草和中。
症状:呛咳气急,痰少质黏,咳痰不爽,或痰多,稠黄,时时咯血,颧红,骨蒸潮热,盗汗,心烦口渴,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红绛而干,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方用秦艽鳖甲散加减。
常用中药:麦冬,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银柴胡,秦艽,生地黄,乌梅,花蕊石,百部,紫苑。
方中以生地黄,麦冬,知母,乌梅滋养肺肾之阴;鳖甲,地骨皮,秦艽,青蒿,银柴胡清虚热;花蕊石止血;紫苑,百部化痰止咳。
症状:咳嗽声低,动则气紧,偶见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面赤,颧红,自汗盗汗,食少便溏,倦怠无力。舌质嫩红,脉细无力。
治则:益气养阴。方用育阴培元汤加减。
常用中药:天冬,麦冬,知母,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阿胶,黄芪,太子参,地骨皮,百部,白及,五味子。
方中以太子参,黄芪,五味子补益肺气;生地黄,天冬,麦冬,知母养阴生津;地骨皮清虚热;熟地黄,当归,阿胶止血补血;百部,白及止咳。
症状:咳逆喘息,少气无力,声嘶失音,有时痰中带血,血色黯淡,潮热,自汗盗汗,肢冷,男性阳痿,滑精,女子经少或闭经;舌红少津或舌淡体胖,脉弱或细数。
治则:滋阴补阳,方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黄芪,山药,龟甲,枸杞子,熟地黄,紫河车,鹿角胶,五味子,当归,冬虫夏草,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