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天中的变化情况 血糖是怎样调节的
血糖一天中的变化情况 血糖是怎样调节的
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血糖这种规律的变化主要是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分泌腺调节的。
饭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一方面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蛋白质、脂肪转变为葡萄糖的糖原异生作用,另一方面促进血糖转变为肝糖原和进入肌肉、脂肪等组织的反应。以上两方面的作用阻止了血糖的来路和加速血糖的利用,这样血糖浓度在饭后不至于过度升高,饭后2小时以后胰岛素分泌又恢复到饭前的水平。
在空腹和饥饿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也促进从蛋白质来的氨基酸及从脂肪来的甘油转变为葡萄糖。另一方面,生长激素分泌的增多与胰岛素的相对抗,抑制了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也就是说,在空腹和饥饿状态时,葡萄糖的来源很畅通,葡萄糖在人体各器官组织中(脑组织除外)的利用被阻断,维持了空腹血糖的水平,保证了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大脑能得到充足的血糖供应。
一天中血糖是怎样变化的
1、夜间睡觉期间血糖处于基础状态,凌晨四、五点钟以后血糖要逐渐升高,这是因为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在睡着时分泌(只有低血糖时不论白天或黑夜都分泌),后半夜睡得最熟,分泌的也最多。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0点分泌最少,0点以后分泌逐渐增多,到凌晨时的分泌量已非常多了,到早上八点是分泌高峰,八点以后分泌量逐渐下降,直到夜间0点是分泌低谷。由于这两个激素的作用,凌晨的血糖要逐渐升高,叫做“黎明现象”。
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不论白天黑夜,只要血糖高胰岛素就分泌,所以黎明时血糖升高得不明显。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足以控制凌晨的高血糖,所以黎明现象比较明显。
一天中(三餐)人体血糖(红色)和胰岛素(蓝色)浓度变化的理想曲线。而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进食含富含糖或富含淀粉的食品的情况。
2、早餐前血糖(指早晨6~7点)为3.3--5.5mmol/L(60~99mg/dl)。
3、餐后0.5~1小时血糖最高,一般<8.9mmol/L(<160mg/dl)。
4、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恢复到空腹水平,起码要<7.8mmol/L(<140mg/dl)餐后2小时血糖在≥3.3mmol/L<7.8mmol/L(≥60mg/dl<140mg/dl)都算正常范围。
一天中,人的血糖是怎样变化的
一天中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规律为餐前血糖偏低,而餐后血糖偏高。但正常人的血糖,无论是空腹时还是饭后,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变化的幅度不大。
一般来说,凌晨三四点钟血糖处于最低点,但多不低于60毫克/分升(3.3毫摩尔/升)。以后由于体内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水平的逐渐升高,血糖值也有所升高, 正常人空腹应在60-110 毫克/分升(3.3-6.1毫摩尔/升)的范围内。
三餐后半个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的血糖值往往最高,但一般在180 毫摩尔/升)以下,最多也不超过200毫克/分升(11.1毫摩尔/升)。餐后2 小时血糖又应降至140 毫克/分升(7.8毫摩尔/升)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区别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的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是监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能替代瞬时血糖(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糖化血红蛋白和瞬时血糖都是非常重要的血糖监测指标,都需要糖尿病患者很好的注意,降糖应两者都要降。
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会受到基础胰岛素分泌、进餐后胰岛素分泌量、进食量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反映的是瞬时血糖水平,时刻在变化,可以说,每个时间点的测量值均不相同。
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与血红蛋白A(血红蛋白在血中存在的主要形式)缓慢发生不可逆的糖化作用,从而生成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水平,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不过,瞬时血糖水平会在一天中随时波动,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健康人体内的波动范围很小,仅0.1%—0.2%。
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速度与2—3个月内的血糖浓度水平成正比。因此,临床上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患者过去2—3个月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综合反映,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它不能代替瞬时血糖测定。特别是依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剂量的调整必须依靠实时监测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数值,否则会发生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等严重后果。
另外,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降不下来,糖化血红蛋白也不可能达标,因此医生需要结合瞬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来调整治疗,以更好地达到控糖目的。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检测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能有效预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而言,并无任何瞬时血糖阈值可供参考,也就是说,瞬时血糖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未必就高;而糖化血红蛋白值越高,患者发生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就越大。
血糖什么时候测最准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前一晚禁食8~12小时后的血糖,一般早上起床后8点之前测量较准。
空腹血糖不包括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它能较为准确诊断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是衡量胰岛功能的重要指标及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它还可以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
餐前血糖
餐前血糖是指午餐和晚餐前的所测血糖,所以在吃饭前测定较为准确。
餐前血糖可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餐前血糖高反映的是上次餐前的胰岛素用量不足。
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早、中、晚餐第一口饭算起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所以在餐后2小时测定较为准确。
餐后2小时血糖主要反映患者胰岛素β细胞的储备功能,以及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效。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因而表现为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等,所以测定时间没有明确要求。
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加餐、用药和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监测午夜(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反应,从而做出不同的临床处理。
血糖是怎样调节的
血糖的作用及正常水平
人体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我们把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血糖是人体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浓度保持着动态平衡,空腹血糖在4.0~6.1mmol/L之间波动,餐后血糖最高不超过9.1mmol/L。
胰岛素是怎样降血糖的?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代谢。胰岛素可以促进全身组织对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胰岛素不能直接发挥降糖作用,它必须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紧密结合后才能产生生理效应。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主要分布在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细胞膜上。
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特别敏感,识别性极强。如果把胰岛素受体比作一把锁的话,那胰岛素就是一把钥匙。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的过程就好像是用钥匙把锁打开,使细胞大门打开,因而血液中的葡萄糖便能迅速进入细胞内并被利用,从而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
升糖激素和降糖激素动态平衡
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素释放,以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减少,同时促进升糖激素的释放,如胰岛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升高。
如何判断是否患上糖尿病
1、血糖:一般来说血糖是检查糖尿病的主要标准。对于那些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一般只要出现一次异常血糖值就可以做大诊断。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来说诊断糖尿病的过程中需要出现两次异常的血糖值。
2、尿糖:一般来说尿糖是阳性的。如果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的时侯尿糖是阳性的。而且当肾糖阈出现增高的时侯也就是说血糖达到了糖尿病诊断就会呈现阴性。
3、尿酮体:糖尿病患者一般在酮症或者是酮症酸中毒的时侯尿酮体就会呈现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糖基化血红蛋白主要是指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通过促反应而结合的产物,这个反应是不可逆的。而且会在水平稳定的时候,会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点需要注意。
5、糖化血清蛋白:糖尿病患者一般来说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而且会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脂: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血脂异常的现象,而且会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时侯尤为明显。一般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普遍的升高;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会降低。
止疼处方药或致血糖降低
止痛药是为了降低你的疼痛程度——而不是你的血糖。一种止痛药可能会将一些患者的血糖降低至不安全水平。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使用止痛药曲马多(品牌名Ultram、ConZip、Ryzolt)的人更可能因低血糖而进入医院——相对于使用可待因(另一种止痛药)的患者来说。
虽然研究人员呼吁进行进一步研究,他们指出,对于老年患者以及那些刚开始使用曲马多的患者,会产生因低血糖而住院的风险。目前有多种类型的止痛药可供于患者。
“虽然罕见,但曲马多诱发的低血糖是一种潜在致命的不良事件。”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犹太总医院的Jean-Pascal Fournier(MD)领导的作者们写道。“这些临床意义的新发现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自从曲马多第一次进入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对其的使用增加了,富尼耶博士及其同事指出。
富尼耶博士和团队查看了用曲马多或可待因进行止痛治疗的患者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1998年至2012年的信息。
该数据库包括了英国的28100例曲马多新使用者和305924例可待因新使用者。在开始研究五年内,1105例患者出现低血糖(血糖浓度非常低),需要住院治疗。
低血糖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但它还可以导致非糖尿病患者的脑损伤和心脏节律的危险变化。糖尿病是一种身体不正确地应用或产生胰岛素的疾病,因此患者的血糖会变得异常高或低。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激素。
过去的一个研究发现,77%的患者在开始采取曲马多后出现低血糖,患者的病情出现在开始用药10天内。老年患者面临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比年轻患者更大。40%的非糖尿病患者服用曲马多后出现低血糖症。
目前的研究发现,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发生在患者开始服用曲马多后的头30天。这些患者因低血糖住院的可能性比服用可待因高3倍。
在这个研究的一篇社论中,纽约市纽约大学医学院的Lewis S. Nelson(MD),和加拿大多伦多森尼布鲁克健康科学中心的David N. Juurlink(MD,PhD)写道:“虽然在Fournier等人的研究中低血糖是少见的,但真实的比率可能更高,因为低血糖是常见的,可能糖尿病患者没有报告,且非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在这两种情况下,多数情况下不会导致住院。因为低血糖可危及生命,医生应保持警惕曲马多使用的这种潜在并发症,并对正在服用这种药物的患者以及那些滥用它的患者进行指示。”
婴儿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一、胰岛素替代治疗 1型糖尿病终身需用胰岛素治疗。
二、糖尿病的监测
1、血糖:每天测血糖应成为糖尿病儿童治疗常规的一部分。用血糖仪每天测2~4次血糖,测餐前和餐后2h及睡前的血糖,三餐可以轮换测,血糖是调节胰岛素用量的根据。血糖应控制在餐前4.4~6.7mmol/L(80~120mg/ml),餐后血糖<8.3~10mmol/L(150~180mg/ml)。每天血糖平均应<8.3mmol/L(150mg/ml)为理想,可使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明显减少。
2、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Ic)的测定非常重要。HbAIc是血中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性结合产生的,它可以反应红细胞半寿期即60天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正常人为<6.0%,未治疗的糖尿病病人HbAIc 常大于正常的2倍以上。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水平平均<8.3mmol/L时:HbAIc <7.6%为良好的控制水平。7.6%~9%为较差,若HbAIc>9%时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在体内还可进一步的代谢,最后生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因素之一。1型糖尿病的控制水平见表2。
3、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测定: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尿中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常规的测尿蛋白的方法为阴性。正常人UAE<20μg/min(<30mg/24h),糖尿病病人应每年测1~2次UAE。留夜间8~12h或24h的尿,测微量白蛋白,计算每分钟的UAE。若UAE>20μg<200μg/min时应在半年内重复测3次,均在此范围,可以考虑为早期糖尿病肾,应加强血糖控制,UAE可以减少或转为阴性。若持续UAE>200μg/min,则尿蛋白排出量可>0.5g/d,为临床糖尿病肾病。除加强糖尿病的控制外,饮食应减少食物中的蛋白质量(<1g/kg),同时严密观察血压,发生高血压时应积极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每年应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每年检查眼底一次。
血糖一天中的变化情况 什么是血糖
糖的种类有很多,但血糖只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其他糖类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称之为血糖。例如,双糖和多糖必须分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而果糖和半乳糖等别的单糖也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称为血糖。
什么是血糖指标
一般的血液生化检验报告单中,通常有葡萄糖(GLU)这一项, 即常说的血糖,是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而血糖保持的这个水平,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糖指标。
血糖和糖尿病关系密切,如果血糖浓度超过人体所需,其中的糖分就会随着尿液排出,就是所谓的糖尿。因此我们需要格外注意血糖指标,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关系到糖尿病的发生。
检查血糖一般是空腹八小时以上的血糖。血糖的正常参考值是3.89-6.11mmol/L。
并且,不同时期人体的血糖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指标也会有所不同,大家需参考具体的数据来判断自己血糖的高低。
高血糖患者需要通过哪些检查确诊
1、糖化血清蛋白
高血糖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2、指尖血糖
扎手指检测,优点是可以几十秒出结果非常方便,其检测结果与抽血结果相差10%~20%;不足之处是手指血血糖稳定性差,因此不能用来诊断高血糖。
3、糖化血清蛋白
可反映近2~3周内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可提供早期诊断线索,高血糖的患者可选择该项检查;但是它的检测结果受体内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有高血糖的患者不建议采用。
4、动态血糖监测
高血糖能反映个体血糖波动情况,尤其可以帮助发现日间及夜间隐蔽的血糖异常值,找到自己血糖的波动情况及变化规律,能至少提前5年发现血糖异常;检查较贵,一般需住院1-3天。
高血糖的指标定义
1.空腹血糖
是人体未进饮食情况下所测得的血糖浓度,正常人空腹血糖是3.9~6.1毫摩尔/升。查血糖前应是清晨空腹,未作运动。前一天也未做剧烈的体力活动。情绪也不要过于激动。
2.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是餐后2小时所测的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浓度应不超过7.8毫摩尔/升。
查餐后血糖应在午餐后2小时,午餐进进食粮食100克。应避免同一天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3.尿糖
尿糖是指尿中的含糖量。正常人尿中的糖含量很少,化验检查呈阴性。人体肾脏可以保持尿糖为阴性。当血糖很高,肾脏不能保持尿中无糖,尿糖呈阳性,血糖越高,尿量越大,尿糖越多。尿糖有高渗利尿作用。尿糖可以反应血糖水平。尿糖定性检查结果用(-)~(++++)来表示。(-)是尿糖阴性,(+)是阳性,(++++)是严重超标。常用尿糖试纸法和斑氏定性法检查。
4.葡萄糖耐量试验
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对无症状的早期或边缘糖尿病人需确定诊断时的办法。是空腹服用葡萄糖后的血糖和尿糖值。通常用OGTT表示,以服用75克葡萄糖和OGTT大于11.1毫摩尔/升为诊断标准,而空腹血糖小于7.8毫摩尔/升,OGTT大于7.8毫摩尔/升,又小于11.1毫摩尔/升为糖耐量损害标准。
5.胰岛素和C-肽测定
正常人体空腹血浆胰岛素为5~20微克/毫升,而胰岛细胞在分泌胰岛素激素时,同时分泌等分子量的C-肽,所以测定C-肽也可以了解胰岛细胞的功能状况。正常人体空腹血浆C-肽为0.2~0.5pmol/毫升。
6.糖基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6~8周内血糖的平均水平,指标是7%,超过7%,表示血糖高于正常,而超过12%,表示严重持续高血糖。是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确诊糖尿病要测5次血糖
测定糖尿病有两个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看区间 来辨别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糖耐量试验口服法
分时段 看峰值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但在2小时内血糖浓度又可回复至正常空腹水平。在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和尿糖,观察血液葡萄糖水平及有无尿糖出现,称为耐糖试验。若因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糖代谢失常时,食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可急剧升高,而且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浓度水平,称为糖耐量失常。试验前病人应禁食10—16个小时。
正常糖耐量:
空腹血糖<6.1mmol/L;
口服葡萄糖30分钟—60分钟达高峰,峰值<11.1mmol/L;
120分钟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糖尿均为阴性,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
确诊糖尿病要测5次血糖
确诊糖尿病为何要测5次血糖?回答是如果是糖尿病早期,血糖的变化则是不规则的。
“五点”测血糖是指测五个时间点的血糖,这五个时间点包括:空腹时、餐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
正常人的“五点”血糖是逐渐升高的,如果是糖尿病早期,血糖的变化则是不规则的,一般是空腹时和餐后120分钟时血糖正常,而餐后30分钟、60分钟血糖偏高,或者出现餐后120分钟与餐后180分钟血糖偏低的情况。
如果发生以上情况,专家建议,最好再到医院做一个胰岛素的检测,通过血糖值与胰岛素分泌的高峰和低谷的对比,来确定是否真正患上了糖尿病。
为什么糖尿病人在餐前出现低血糖呢?
有些病人患糖尿病后,胰岛细胞尚有一定分泌能力,只是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正是第一餐后、第二餐前这段时间,这时候实际血糖已经很低了,而此时由于胰岛素是延迟分泌达到最高峰的时候,本身血糖正是低谷,再加上胰岛素的高峰,就会出现持续低血糖,表现为饥饿、出虚汗、头昏、心慌等。如果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不清楚,就会有意识地多吃、增加热量,这样更加剧了糖尿病的发展。
随着病情继续发展,胰岛细胞损伤加剧,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减少,或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这个时候低血糖的情况被持续的高血糖所取代,糖尿病的情况也更加严重,给治疗增加了难度,也让患者本身的危险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