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是什么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是什么
当人在患了胆囊息肉之后,会给胆汁的分泌造成很大影响,如果人体内缺乏胆汁,会严重影响食物的消化,使得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为了能够让大家彻底明白胆囊息肉在发病后的症状,下面就具体的为大家做下说明。
胆囊息肉的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目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以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很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进步。
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
1,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同时合并内科疾患,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若急性发作,可使原有全并症加重,病死率增加。
2,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急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发热等。还可能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胆囊壁霈死、穿孔、继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胰腺炎等。
3,胆囊癌的发生与胆囊结石有密切关系。胆囊通过吸收、分泌和蠕动等功能发挥浓缩、储存和排泄胆汁的作用。
胆囊息肉的症状表现是什么?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在我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病变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如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时,先行手术治疗,以杜尽癌症的发生。
由此,我们应该坚持每天早晨按时吃早饭,让胆囊收缩一次、把胆汁排出一部分,引起胆固醇性质的胆囊息肉概率就会减少很多,所以小编提醒大家,不仅是早饭,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同样很重要。
多发性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最新研究表明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
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固醇的代谢紊乱有关。胆固醇性息肉常是多发,并且较小,大多在3到5毫米,一般不超过1厘米,不会很快长大。在观察过程中,息肉的数目可以有变化。有些息肉甚至可以脱落,随着胆汁排出。但是偶尔也有单发的,只有一个息肉,直径也可以大于1厘米,不常见。胆固醇息肉不会恶性变成为胆囊癌,但是有时可以形成胆囊结石。如果没有自觉症状,不需要治疗。
其次是炎性息肉,是因为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所以常发生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的情况,不是真正的肿瘤。需要治疗的是引起炎性息肉的病变,而不是炎性息肉本身。
胆囊息肉的诊断方法及处理方式
一、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的诊断
1. 胆固醇性息肉:此类息肉的发病率占50%以上,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癌变的报道。B超特征: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直径小于1cm,以多发为主,多见于胆囊体部,可以看见有细小的蒂,富含胆固醇者可见微弱的声影。
2. 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这类患者占40%左右,包括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
3. 息肉型早期胆囊癌:这类患者较为少见,约占10%左右,B超特征:息肉直径通常大于1cm,多为单发,位于胆囊颈部,高回声,有一半以上患者伴有胆结石。
二、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
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多数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无需手术,但是必须定期B超检查(3-6个月复查一次)。具备下列条件时,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1. 息肉直径大于1cm;
2. 基底广且为单发性息肉;
3. 之前息肉体积小,复查后有增大趋势,且患者年龄大于50岁的;
4. 腺瘤样息肉合并胆结石的患者。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分为良性病变喝恶性病变。
良性非肿瘤病变主要包括包括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与纤维发育不良相关的胆囊胆固醇沉着、胆囊腺肌增生症等。这类疾病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绝大部分。
良性肿瘤性病变主要包括胆囊黏膜增生性真性息肉(也有人把它归为非肿瘤性病变)、胆囊腺瘤、血管瘤、神经源性肿瘤等等。
恶性肿瘤主要是胆囊腺癌。胆囊腺癌是一种恶性较高的肿瘤,在所有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是胆囊腺癌。
胆囊息肉病变
胆囊息肉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以非术治疗为辅。手术治疗多采用胆囊切除术,方式除传统大切口切除以外,目前更多被采用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及小切口胆囊切除,以及保胆取息肉术。建议您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且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之下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
胆囊息肉也有良恶好几类
用超声或CT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变是影像学检查下的称呼,具体胆囊息肉是好是坏影像学检查可以大致判断,但病理检查才能准确判断。目前评估胆囊息肉按病理分类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其中真性息肉又有良恶性之分。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c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增强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大于1c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这类息肉就是那一小撮很容易癌变的胆囊息肉,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行预防性将胆囊切除,这样就可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尤为重要了。
引起胆囊息肉的原因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包括有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
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其中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脂肪瘤等),而假瘤性息肉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组织异位性息肉等。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与此相比,假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则不会发生癌变。胆囊息肉的外科处理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1、没有规律饮食、不爱吃早餐的人群,是引起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2、喜欢喝酒也是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3、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还包括平时经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容易患胆囊息肉。如爱吃蛋黄、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
4、平时经常爱吃纤维素含量高,多渣的食物的人群,经常对胃肠产生刺激,容易患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类型有哪些呢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CPs病人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此类病人应予定期BUS随访(3~6个月)。若出现明显症状或PLG迅速增大时才考虑手术。如届时胆囊功能良好,可作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往往<10mm(82%),以多发性为主(75%)。外观呈桑葚状,蒂细如线,质脆易落,因而很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则可作腹腔镜胆囊切除(LC)。
良性非胆固醇性PLG占35%,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但与胆囊炎症相伴,多数有临床症状。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因此,一经查获宜及时手术切除,以明确病理性质。
要讲究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菜类一定要洗净,以防吃入蛔虫卵。要多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萝卜等。多吃水果,如橘子、苹果、香蕉等。要强调饭菜用植物油烹调,以炖、烩、蒸为主。要吃些瘦肉、鸡、鱼(除鳗鱼外)和豆类制品等蛋白质食物,但要注意适当,不宜过量。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要多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萝卜等。多吃水果,如橘子、苹果、香蕉等。要吃些瘦肉、鸡、鱼(除鳗鱼外)和豆类制品等蛋白质食物,但要注意适当,不宜过量。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要强调饭菜用植物油烹调,以炖、烩、蒸为主。
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最有效
胆囊息肉是常见多发的胆道疾病,绝大多数是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其中有的是真正的息肉,为肿瘤性息肉,临床上较少见,仅占10%左右,且绝大多数是单个存在的,很少出现两个或者几个并存的现象。但是有的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非肿瘤性息肉,常是胆固醇结晶沉积所致。这种“假息肉”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绝大多数为多发,很少为单发。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黏膜胆固醇结晶沉积,常常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局部表现,可能与喜欢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工作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临床上见到的大多数为非肿瘤性的,约占胆囊息肉的90%。
得了胆囊息肉如何正确治疗?在临床上,医生是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息肉的大小、形态等等来判断。一般来说,5mm是一个临界点,直径小于5mm的息肉,且大小没有明显变化的可暂时不手术,每3-6个月进行一次B超复查,观察息肉的变化就可以了,如果息肉在短时间内有明显增大趋势或有明显症状的则需及时手术了。而直径大于5mm的息肉就应该考虑手术了,即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息肉长到大于10mm左右,其癌变的可能性会达到70~80%。长到12mm以上的就有90%可能会变成胆囊癌了,此外,多发性息肉,特别是伴有胆囊结石,或急慢性胆囊炎的癌变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如果有上述方面的现象就要积极地进行手术治疗,不要有侥幸心理。
目前,微创手术已经是胆囊息肉患者首选术式,它避免了因手术切口带来的种种损伤和不适。拥有手术创伤小,安全系数高,副反应低,住院时间短,恢复时间快,术后美观,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微创保胆取息肉手术,保留健康胆囊,取出息肉,保护人体贮存胆汁场所;无须开刀手术,通过3-4个0.5-2厘米的皮肤切口即可取石;手术过程可视、安全、恢复快克服了外科手术的盲区。患者可以用最短的住院时间、最小的切口、最少的炎症反应、最好的医疗及心理效应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