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病因
血脂异常的病因
从原因上分,一类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另一类则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后一类占大多数。主要由四方面因素造成:
①生活方式,包括膳食营养、体力活动、精神应力、情绪变化、烟酒嗜好等;
②药物作用,诸如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主要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等;
④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红斑狼疮、骨髓病等。
此外,血脂(蛋白)的测定可明显受实验室和受检者取血时状况的影响。抽血应在保持平素饮食半个月、禁食12小时后进行,前一天不饮酒和作剧烈活动;正常情况下,血脂(蛋白)水平可有增减10%的波动,实验室允许有3%-5%的变异。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者,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降低。
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时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甘油三酯也升高。
与肥胖的关系 肥胖人的脂肪代谢特点是: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脂等血脂成分普遍增高。说明脂肪代谢紊乱。肥胖人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在5.2毫摩尔/升以上的可占55.8%。男子在60岁以后,女子在50岁以后,血浆胆固醇水平都将显著升高。
患肥胖病时,机体对游离脂肪酸的动员利用减少,血中的游离脂肪酸积累,血脂容量升高。碳水化合物引起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容易肥胖。当这类病人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较多或正常时,血浆的甘油三酯升高;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高脂血症就可好转甚至消失。同样,体重下降也能使这些病人的血浆甘油三酯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升高与肥胖程度成正比。血脂水平的下降对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是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指血脂指标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脂。
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指血液中一种或几种脂肪成分的增加,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等。
高血脂较重,会出现头晕目眩、胸闷气短、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者最后还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的疾病。
什么是血脂异常 如何预防血脂异常
多做有氧运动,甩掉多余脂肪;戒烟戒酒;适当喝茶,不喝咖啡;注重心理健康,平时要注意心胸开阔,保持平稳的情绪。
饮食控制主要是要选择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比如大蒜、山楂、黑木耳、牛奶等对降脂都有帮助。做菜尽量以蒸、煮、凉拌为主。
血脂异常的检查
临床上检测血脂的项目较多,血脂的基本检测项目为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和LDL-C。其他血脂项目如apoA I、apoB、Lp(a)等的检测属于研究项目,不在临床基本检测项目之列。
1.TC: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影响TC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年龄与性别:TC水平常随年龄而上升,但到70岁后不再上升甚或有所下降,中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女性绝经后TC水平较同年龄男性高。(2)饮食习惯: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可造成TC升高。(3)遗传因素:与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是引起TC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2.TG:临床上所测定的TG是血浆中各脂蛋白所含TG的总和。TG水平也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与TC不同,同一个体的TG水平受饮食和不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同一个体在多次测定时,TG值可能有较大差异。人群中血清TG水平呈明显的正偏态分布。
3. HDL-C:基础研究证实,HDL能将外周组织如血管壁内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提示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由于HDL所含成分较多,临床上目前尚无方法全面地检测HDL的量和功能,故通过检测其所含胆固醇的量,间接了解血浆中HDL的多少。
4.LDL-C:LDL代谢相对较简单,且胆固醇占LDL重量的50%左右,故目前认为,LDL-C浓度基本能反映血液LDL总量。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脂质危险因素。一般情况下,LDL-C与TC相平行,但TC水平也受HDL-C水平的影响,故最好采用LDL-C取代TC作为对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性评估。
5.Apo AI:正常人群血清apo AI水平多在1.2~1.6g/L范围内,女性略高于男性。
6.ApoB:正常人群中血清Apo B多在0.8~1.lg/L范围内。
7.Lp(a):血清Lp(a)浓度主要与遗传有关,基本不受性别、年龄、体重、适度体育锻炼和大多数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正常人群中Lp(a)水平呈明显偏态分布,虽然个别人可高达10OOmg/L以上,但80%的正常人在2OOmg/L以下,文献中的平均数多在120~180mg/L,中位数则低于此值。通常以300mg/L为重要分界,高于此水平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临床上用于Lp(a)检测的方法尚未标准化。
8.sLDL:血浆中LDL的颗粒大小不均,每一个体都有大、中、小颗粒LDL。已证明血浆TG水平与LDL颗粒结构有关。当TGL(l5Omg/dl)时,大而轻的LDL较多,血浆电泳时LDL谱呈“A”型;当TG>1.7Ommol/L时,sLDL水平升高,LDL谱呈“B”型,并伴随血浆apo B水平升高,HDL-C及apo AI水平降低。目前认为sLDL具有很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是,临床上尚无简便可靠的实用方法检测sLDL。
各血脂项目测定数值法定计量单位为mmol/L,国际上有些国家用mg/dl。TC、HDL-C、LDL-C的换算系数为mg/dl×O.0259=mmol/L:TG的换算系数为mg/dl×O.0113=mmol/L。
什么是血脂异常 如何及时发现血脂异常
专家建议应该定期去检查血脂,做好防护措施。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群体每年检测1次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多吃鱼防血脂异常
鱼、禽、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性食物中蛋白质不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尤其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如与谷类或豆类食物搭配食用,可明显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但动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
鱼类脂肪含量一般较低,且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些海产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等有一定作用。禽类脂肪含量也较低,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其脂肪酸组成也优于畜类脂肪。蛋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营养成分比较齐全,是很经济的优质蛋白质来源。畜肉类一般含脂肪较多,能量高,但瘦肉脂肪含量较低,铁含量高且利用率好。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且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较多,尤其是猪肉,应适当增加鱼、禽肉的摄入。相当一部分城市和多数农村居民平均吃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量:鱼虾类50g~100g,畜禽肉类50g~75g,蛋类25g~50g。
那么,如何选择动物性食品呢?
目前我国居民肉类摄入仍然以猪肉为主,平均每日摄入量为50.8g,占畜、禽肉总量的64.6%。由于猪肉的脂肪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较多,不利于心脑血管病、超重、肥胖等疾病的预防,因此应降低其摄入比例。瘦肉中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因此提倡吃瘦肉。
蛋类的营养价值较高,蛋黄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且种类较为齐全,所含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但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宜过多食用,正常成人每日可吃一个鸡蛋。
动物肝脏中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适量食用可改善我国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欠佳的状况。但脑、肾、大肠等含有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大量食用有升高血脂的危险。
什么是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征兆
1、反复发作的饱餐后腹痛。
2、身体某些部位出现黄色、棕红色的结节、斑块或疹子。
3、出现头昏脑涨或与人讲话间隙容易睡着。
4、腿部经常抽筋,常常感到肌肉刺痛,这是胆固醇堆积在腿部肌肉中的表现。
5、看东西模糊,这是血液变得粘稠,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
6、经常耳鸣和重听,高血脂使内耳血管更加狭窄,发生了供血障碍所致。
血脂异常危害大
血脂主要指血浆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虽仅占全身脂类的极小部分,但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故备受公众关注。当血浆总胆固醇>5.7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或甘油三酯>1.7mmol/L时,即称为“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然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0.91mmol/L)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与“高脂血症”具有同样的危险性。
有研究指出,尽管很多人都听说过高脂血症,但在血脂异常者中能坚持治疗,并治疗达标者仅占10%;特别是冠心病人中达到治疗目标值的更低,只有5%。可见公众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还很不够。
血脂代谢异常,其最重要、最突出的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后者造成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及周围血管病变。对已患冠心病者,高脂血症可促进冠心病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的发生。调整血脂水平则有助于改善冠心病进程,并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此,在美国、欧洲和我国,均开展了针对专业人员、病人和公众的防治血脂异常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血脂异常及其危害性的知晓率;建议减少饮食脂肪的摄入量以降低人群血脂平均水平;在危险人群中积极推行长期、合理的降脂治疗,并力求通过指导,合理选择用药而达到降脂治疗的目标水平。
血脂异常有哪些类型
血脂异常的分类较复杂,简单来说可以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可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也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在排除了继发性因素后,可诊断为原发性血脂异常,原发性者除部分是由于先天基因缺陷 (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这些疾病有很强的遗传背景,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遗传倾向) 所致,其余的病因还不清楚。
血脂高缺少维生素吗
血脂高病因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的血脂异常是指系统性疾病,不良生活方式或由于使用某些药物所致的血脂水平紊乱,其中糖尿病,肥胖,酗酒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病因。
在排除了继发性血脂异常后,就可诊断为原发性的血脂异常,目前发现部分原发性血脂异常是由遗传性基因缺陷所致的血脂代谢障碍,部分原发性血脂异常,病因目前仍不明确,但是没有明确地说与缺少维生素相关,因此血脂高与缺少维生素没有直接的关系。
血脂异常如何预防
一.合理饮食
人体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两种。高脂血症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体脂肪的积聚和部分类脂的来源,主要来自饮食。只有一部分类脂是在体内合成的,称为内生性类脂。
控制饮食对高脂血症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1、饮食提倡清淡,基本吃素。
但不宜长期吃素,否则饮食成分不完善,反而可引起内生性胆固醇增高。
2、宜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饮食,如动物脑髓、蛋黄、鸡肝、黄油等。
3、脂肪摄入量每天限制在30~50克。
4、限制糖类食品,不吃甜食和零食。
5、多吃蔬菜和水果。
6、宜低盐饮食,食油宜用豆油、花生油、菜油、麻油等。
7、饥饱适度。
每餐进食量以下一餐就餐前半小时有饥饿感为度,不宜采用饥饿疗法,过度的饥饿反而使体内脂肪加速分解,使血中脂酸增加。
二.戒烟忌酒
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使周围血管收缩和心肌应激性增加,使血压升高,心绞痛发作。不适当饮酒能使心功能减退,对胃肠道、肝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损害,应绝对戒烟忌酒。
三.适量饮茶
茶叶中含有的儿茶酸有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可预防血管硬化。茶叶中的茶碱和咖啡碱能兴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疲劳和具有利尿作用。适量饮茶能消除油腻饮食而减肥。但过多喝浓茶,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对身体有害。
四.适当运动
控制肥胖是预防血脂过高的重要措施之一。除饮食控制外,提倡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五禽戏、太极拳、打乒乓球、老年迪斯科等。平时经常参加体力劳动。要控制体重的增长。
五、限制咖啡
咖啡因会增加体内的胆固醇。因此,应注意尽量少喝咖啡,并禁服含有咖啡因的药物。
正确烹调。
在烹调动物性食品中,绝对避免油炸。较适宜的方法是蒸和烤,这样才能使食物中的油脂滴出。
七、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高胆固醇者,饮食治疗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营养。
血脂异常危害大
有研究指出,尽管很多人都听说过高脂血症,但在血脂异常者中能坚持治疗,并治疗达标者仅占10%;特别是冠心病人中达到治疗目标值的更低,只有5%.可见公众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还很不够。
1.高脂血症会导致冠心病:高血脂会危害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大量脂类物质蛋白,在血浆中沉积移动,降低血液流速,并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动脉血管内皮上,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形成血管硬化。
2.
高血脂会导致肝部功能损伤:长期高血脂会导致脂肪肝,而肝动脉粥样硬化后受到损害、肝小叶损伤后,结构发生变化,而后导致肝硬化,损害肝功能。
血脂异常的危害
1、血脂与心肌梗塞、冠心病:
冠心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专门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过多血脂沉积,造成动脉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脏缺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即冠心病。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等。其中,高备脂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的最基本疗法;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1%,则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2%。只要有冠心病,不管血脂高不高,均应长期服用调脂药。因为长期调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血脂与脑梗塞、脑血栓:
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管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功能缺损。它发生在脑血管便引起脑梗塞。医学证明:长期调脂治疗不仅能治疗脑梗塞,还能预防脑梗塞。
调脂治疗与脑中风:脑中风的原因很多,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高龄、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中,高血脂、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重要危害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证明,长期调脂治疗能明显减低中风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因此,临床医师对高血脂的治疗越来越重视。
3、高血脂与糖尿病
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是提高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节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积极治疗高血脂对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大有好处。调节血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脂,但要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要调糖、调脂并重,甚至是调脂比调糖更重要。糖尿病与脂质代谢的治疗状况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优劣的标准。
4、高血脂与脂肪肝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所致,常合并有血脂增高。B超检查是目前检查脂肪肝的主要手段。脂肪肝发病率高达5-10%,成人体检中转氨酶增高者约35%为脂肪肝,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因为,脂肪肝的防治对防止慢性肝病的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及长期大量饮酒者是脂肪肝的极易患病人群。除祛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调节饮食结构外,还应用调脂疗法进行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