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入脑的判断方式 胆红素是怎样进入大脑的
胆红素入脑的判断方式 胆红素是怎样进入大脑的
正常来说我们的大脑有一道屏障,它的作用在于限制某些物质进入神经系统,避免对神经系统造成的伤害。
胆红素进入大脑主要是游离的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后进入大脑。
血清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区别
血清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区别。
血清胆红素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处理的叫做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
所以,血清胆红素是直接与间接胆红素的总称,与总胆红素的意义是相同的。
临床上,根据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情况,可对黄疸的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胆红素入脑新生儿症状
当大量胆红素刚刚进入大脑时,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拒乳、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抑制症状,也有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此阶段胆红素水平如能迅速降低,上述表现是可逆的。如不处理大约经过半天到1天进入痉挛期。
当胆红素脑病进入痉挛期时,新生主要表现为:拒乳、呻吟、尖叫、凝视、眼球震颤、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或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重者可深度昏迷,甚至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此阶段出现肌张力增高者可发展为慢性胆红素脑病,如紧急换血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肌张力增高消失,转为肌张力降低,吸吮和反应逐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1~2周后急性期症状可全部消失。
胆红素入脑发生的时间 胆红素入脑几率
目前临床诊断胆红素是否入脑,主要是根据血清中胆红素浓度来预测的。一般来说足月新生儿胆红素大于342Vmol/L,而早产儿大于256.5Vmol/L时,胆红素入脑的几率较大。
但,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能作为判断胆红素是否入脑的唯一标准,因为胆红素是否入脑以及入脑的几率还与其它多种因素有关。
怎么看黄疸有没入脑 黄疸高一般第几天入脑
没有具体的时间。
因为胆红素是影响黄疸最主要的因素,如果胆红素一直处于过高的状态,即使是一个月后都有可能造成黄疸入脑的风险,因此,只要胆红素过高,黄疸入脑的情况就又能发生。
核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因血中游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游离胆红素(即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未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具有较强的亲脂性,能透过细胞膜,当它进入脑组织后,可产生胆红素的毒性作用而致胆红素脑病。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是阻断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使脑细胞的"呼吸"和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所以临床上通常以血清胆红素浓度来估计核黄疸的危险性,一般认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高于342μmol/L(20mg/d1)时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但通常要以游离胆红素的升高为主。
胆红素一定会入脑吗 黄疸430入脑的几率大吗
如果新生儿胆红素超过430Vmol/L,这属于中度黄疸,这种情况下,胆红素入脑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因为临床上判断,当足月新生儿胆红素大于342Vmol/L,而早产儿大于256.5Vmol/L时,就有可能使胆红素进入脑部。
胆红素的理化性质
胆红素属于二甲川胆色素(biladiene)的一种胆汁色素。为红褐色的色素体,不溶于水,难溶于醇、醚、易溶于碱。最大吸收为432纳米(碱中),540纳米(氯仿中)。人和肉食动物的胆汁中含量丰富。血液胆红素,在加入重氮试剂而出现的红-紫色的Hijman van den Bergh反应中,存在着两种型:一种是不加醇就出现阳性的直接型,另一种是加入醇才显色的间接型。第一种型是单或双葡糖醛酸(酯),第二种是游离型,是血红蛋白的正常代谢产物,可通过胆绿素的还原形成,如进一步还原,经乙烯基变成乙基的中胆红素C30H40O6N,次甲基全为氢所饱和,形成中胆色烷(mesobilirubinogen)(尿胆素原)C33H44O6N4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中的血色素所制造的色素,红细胞有固定的寿命(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每日都会有所毁坏。此时,血色素会分解成为正铁血红素(haem)和血红素。正铁血红素在NADPH和H离子作用下生成胆绿素.三价Fe离子和CO,胆绿素再在NADPH和H离子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血红素则会重新制成组织蛋白。
由于胆红素有毒性,胆红素入血后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在进入肝之前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分离成胆红素和清蛋白,即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胆红素会与肝内Y蛋白和Z蛋白结合成胆红素-Y蛋白和胆红素-Z蛋白,这个反应是可逆的。胆红素-Y蛋白和胆红素-Z蛋白在UDP-葡萄糖醛酸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着胆汁进入小肠,在小肠内脱掉葡萄糖醛酸再次生成胆红素,胆红素生成胆素原,胆素原进一步氧化成黄褐色的胆素,这就是粪便的主要颜色。在小肠里的胆素原可以经过肠肝循环再次到达肝,但这部分的胆素原大部分仍以原形排到肠道,这部分称为粪胆原。一小部分的胆素原进入体循环,并随尿排出。它是尿颜色的来源之一,是尿液中主要的色素,这部分称为尿胆原。
红细胞受到破坏有溶血现象时,会变成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此外,当肝细胞有异常时会引起直接型、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胆管、胆道系统阻塞时,会引起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有异常值时的处理方法配合其他检查结果确实掌握病情,再治疗致病的原因。依不同的情况可分别采取急性肝衰竭处置、血液透析、肝外胆汁淤滞紧急处置等方法。
除了新生儿之外,一般人的值大致固定,并无年龄上的差异。此外,饮食与运动也几乎不会引起变动,但长时间绝食后会有上升的趋势。
怎么看黄疸有没入脑 胆红素300多入脑几率
一般来说足月新生儿胆红素大于342Vmol/L,而早产儿胆红素大于256.5Vmol/L时就会出现胆红素入脑的现象。
所以,如果是足月的新生儿胆红素低于342Vmol/L,那么入脑的几率不大,如果是早产儿,那么入脑的几率较大。
如果是新生儿胆红素高于342Vmol/,那么入脑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血清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是肝功能检查中的一项。肝功能的检查中用来判断总胆红素偏的值,以此判定乙肝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黄疸情况。但是在临床上不少患者出现了胆红素高的的情况,那么血清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血清总胆红素是血清直接胆红素和血清间接胆红素的和。血清总胆红素的正常范围值是1.7~17.1μmol/L。当血清直接胆红素或血清间接胆红素其中有一种胆红素偏高,血清总胆红素偏高就会发生。
(1)当红细胞大量破坏以后,血清中间接胆红素培增高,超过了肝脏的转化(处理)能力,使间接胆红素在血清中滞留,叫溶血性黄疸。
(2)如果肝脏有问题,肝脏无能力将间接胆红素转化成直接胆红素,这时间接胆红素入血增多。由于肝细胞受损,也没有能力将转化的直接胆红素排到胆道,这是直接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升高,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3)如果胆道有问题,直接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逆流入血造成醒阻性黄疸。
得了溶血病怎么办
1、药物治疗
胆红素要经过肝脏代谢,一般医院都会使用一些促进肝脏功能的药物,如可拉明等。如果新生儿黄疸明确是由于溶血病所致,可以使用一些抑制母亲血型抗体作用的药物,如免疫球蛋白;而应用白蛋白可以阻止胆红素进入大脑中,以减少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机会等。
2、蓝光治疗
胆红素处于脂溶性状态时很容易进入大脑,当处于水溶性状态时可经尿排出,通过蓝光治疗,使胆红素化学结构发生改变,利于其随尿排出体外。
3、换血治疗
当所有这些方法都未能奏效,或者说当宝宝血中胆红素水平达到某一个高度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脑中形成胆红素脑病,也称之为核黄疸。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换血了,健康人的血有步骤地、反复分次地与小婴儿的血进行置换,使宝宝血中的胆红素水平降下来,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机会也就随之减轻了。
一般经一次换血后病情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尽管这个过程也要冒一些风险,但其治疗意义却十分明显的。
胆红素一定会入脑吗 胆红素入脑的判断方式
目前胆红素入脑判断方式是在重度黄疸的挤出上出现精神状态、、反应、肌张力等方面的异常。
甚至具有典型的核黄疸四联症表现:运动及其控制、肌张力异常,伴或不伴听力丧失的听觉通路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如向上凝视障碍)、乳牙釉质发育不良。
目前,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如果高于342mmol/L(20mg/d1)时,则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但,胆红素脑病与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和其它多种因素有关,所以血清胆红素浓度只能作为预测脑红素脑病危险性的指标之一。
黄疸有没有入脑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再根据婴幼儿自身的症状,基本确诊是否有胆红素入脑的情况。
胆红素脑病
(一)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血脑屏障正常时,可限制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当新生儿窒息、缺氧、感染、酸中毒、饥饿、低血糖、早产及应用某些药物时,可使血脑屏障开放或通透性增加,非结合胆红素得以进入脑组织而发生胆红素脑病。(二)血中游离胆红素的浓度游离胆红素是指尚未与白蛋白联结的、呈游离状态的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浓度越高,游离胆红素越多,超过一定限量(307.8~342.0μmol/L被视为“临界浓度”,早产儿更低),即可退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另方面,当血浆白蛋白含量过低、酸中毒时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量减少、以及存在与胆红素竞争夺取白蛋白上联结位点的物质(如脂肪酸、水杨酸盐、磺胺类、新型青霉素Ⅱ和先锋霉素等药物)时,均可使血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发生胆红素脑病。
临床表现编辑本病临床分4期,第1~3期出现在新生儿早期,第4期在新生儿期以后出现。(一)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和肌张力减退。大多数黄疸突然明显加深。历时12~24小时。(二)痉挛期轻者仅两眼凝视,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两手握拳、前臂内旋,角弓反张、有时尖声哭叫。持续约12~24小时。(三)恢复期大都于第1周末,首先吸吮力和对外界的反应逐渐恢复,继而痉挛逐渐减轻、消失。历时2周左右。(四)后遗症期常出现于生后2个月或更晚。表现为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耳聋、智力障碍或牙釉质发育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