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游泳溺水怎么办

孩子游泳溺水怎么办

孩子溺水怎么办

安全“不停歇” 急救第一

孩子溺水的原因是因人而异的,但孩子溺水救出水面后应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一定要注意现场立即抢救,或者边抢救边转送,千万不要只注意转送医院,而不进行急救,造成耽误抢救时机。孩子一旦溺水,会出现呛到、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口鼻周围有泡沫等情形,此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用手将溺水孩子口中的呕吐物、污物取出,解开衣服,保持呼吸顺畅。孩子不小心溺水,可按压孩子的胸部,或让孩子保持头低脚高的位置将水排出。

2、检查溺水孩子是否清醒,可呼唤或拍打其足底,看有无反应,并用耳朵仔细听其是否有自主呼吸存在。对于已经没有呼吸的孩子,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停止,要迅速疏通呼吸道后,使其仰卧、头部后仰,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具体方法是抢救者捏住孩子的鼻孔,深吸气,口对着孩子的口吹气,吹气量要大,每分钟吹15-20次。

干性溺水如何预防

1、做好游泳前的热身

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热身准备,以免下水后因为脚部抽筋引发溺水。

2、避免孩子打闹

调皮的孩子喜欢跳水,在水中打闹,甚至是“偷袭”同伴,这些举动都有可能会造成溺水的发生。

3、游泳之后不可掉以轻心

父母要学会观察孩子游泳之后是否有干性溺水的症状,比如呼吸困难、倦怠、乏力、嗜睡、过敏、痉挛等,一旦发现要及时送医。

如何避免干性溺水

1、游泳时观察孩子是否呛水。家长们要留意孩子在水中玩耍的情况,如发现孩子呛水了,不要使劲擤鼻子。

2、游泳后观察孩子是否有不适。如果孩子呼吸困难、乏力、嗜睡、过敏或痉挛,要立即带娃到医院就医。

3、急救。如果发现孩子有不妥表现,家长要及时做人工呼吸,把握好黄金救急时间。

4、教孩子游泳。学游泳后,孩子的胆子会变大一些,而且也学会换气,这样能降低溺水的风险。

干性溺水是怎么回事

很多家长在带孩子游泳的时候,往往只care孩子的“湿性溺水”,认为孩子只要离开了水,就一定安全了。可是你知道藏匿在孩子体内的危险吗?虽然孩子离开了水,但有可能还是会发生干性溺水哦!那么,干性溺水是怎么回事呢?

干性溺水是指孩子因为受到强烈刺激(例如:游泳过程中)导致喉头痉挛,结果声门关闭而不能正常呼吸,从而导致缺氧,严重者会出现窒息甚至死亡。通俗一点说,干性溺水就是自己屏气时发生喉头痉挛,使得空气和水都无法进入,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这种“干性溺水”一般多发生于游泳初学者,尤其是孩子身上。孩子可能在游完泳之后出现干性溺水,声门关闭,为防止肺部进水而出现窒息,从而导致活体进入缺氧状态。而家长此时也可能因为疏忽而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异常,孩子如果没及时治疗,最后可能就会口吐白沫而死。

如何防止儿童溺水

1、5岁以下的孩子必须在家长的陪同下游泳,而且一定要全程陪同,要紧盯孩子。家长们平时也要教导孩子不要独自或者和朋友们一起游泳。

2、不管是在室外,还是在游乐场的泳池,家长和孩子们的距离一定要近,最好能触手可及,如果要接电话,最好就站在孩子旁边通话。

3、游泳前先热热身,避免娃在水中玩耍时抽筋,各位爹地妈咪要让孩子做做热身运动。

4、游泳池要选对,游泳池必须有专门的救生员、齐全的求生设备以及医务室,做不到这几点,最好别带娃去游泳。

5、身体不舒服,有心脏病的孩子不准游泳。家长要评估游泳当天孩子的身体素质哦,如果体能比较差,可以让孩子在浅水区玩玩水。

6、教孩子游泳,学游泳后,孩子的胆子会变大一些,而且也学会换气,这样能降低溺水的风险。

7、游泳后要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有发热,或者身体有点不适,最好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避免延迟性溺水和干性溺水。

夏天孩子很容易碰到这4种伤害!再不看就晚了 溺水

夏季炎热高温,不少孩子都会选择清凉的游泳方式消暑。然而,据统计,溺水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即使万幸及时得救,也有很多孩子的神经严重受损,导致终生残疾。因此,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让孩子远离溺水。

1、家长监管不足是儿童溺水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家长一定要做好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督作用。

不可以让孩子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可以在没有家长或教练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下水前一定要做热身运动,用冷水擦拭身体以适应水温;在水里时不可以与同伴打闹嬉戏等。

2、其次,家长要熟悉孩子溺水时的表现。因为孩子的体力不如大人,所以在溺水时不会像影视剧里演的那样,用力地拍打水面,大声呼救,而是看似“趴”或“站”在水中发愣,眼神呆滞,嘴巴张开,在水面上下起伏,无法呼救,也看不到踢腿动作。

儿童勿过早学游泳

忘掉那些把新生儿扔在水中教学游泳的说法,也别轻信"淹不死"的游泳课上的保证。这是美国儿科学会最近针对儿童游泳训练发出的警告,该说法引起了争议。 该协会提醒说,从儿童的身体发育来讲,四岁前不适宜进行游泳训练,即使参加完训练后,也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一个人在水中已很安全了。

学会保健和运动医学委员会主席Steven J. Anderson博士说,这并非想打消父母同子女一块戏水的念头,而是在告诫他们不可掉以轻心。父母可以把孩子放入水中,同他们一起嬉戏,但眼睛始终不能离开孩子。

溺水是导致小儿年龄段(尤其是1-2岁儿童)非故意伤害和死亡的第一因素,在亚利桑那、弗罗里达、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溺水是该年龄段死亡的首要原因。 但是婴儿游泳支持者认为这一说法过于谨慎,而且有的媒体报道甚至有所误解。新建议并没有说幼儿不具备游泳的能力,而只是提醒父母对子女的这种能力不要过于自信。该组织推测,大约有五百万到一千万名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正在参加正式的游泳训练课程。 另外,新的建议还认为针对婴儿和幼儿的水中训练项目不应该被提倡作为减少溺水危险的方法-成年人应该使幼儿始终在自己的一臂范围之内。Anderson说,"虽然有水中漂浮设施、游泳池警告标志、栅栏以及婴儿游泳训练课程,但每年仍有溺水死亡的婴儿。

而目前发现的婴儿唯一不会淹死的情况是父母随时伸手就能够着他们。" 最近的研究显示,婴儿在4岁后身体条件才更适合游泳。游泳技巧和水中安全技巧并不是一回事,婴儿和幼儿游泳训练并不能保证到达青少年后在水中就能够安全。

孩子游泳应该注意什么

出去游泳时应该有同伴,最好是大人陪伴。而且陪伴的人最好水性不错。在一些不太熟悉的池塘,水库等地方,也不知道水的深浅的地方,最好不要带孩子去游泳玩水,以免发生意外。

穿好救生衣或者戴好游泳圈游泳。下水之前检查一下游泳圈和救生衣之类的是否有漏气现象。不管什么时候,也许孩子就在眼前游泳,戴上防护的设备游泳,总是会更加安全。

孩子游泳的时候,大人不要只顾聊天或者玩手机,随时盯着孩子的动向,也许意外只是发生在一分钟里的事情。如果是几个孩子游泳的话,最好游泳池边有电话,以防万一发生什么事情,好呼叫大人求助。

不在游泳池的浅水区跳水。以免跳下去,膝盖受伤或者发生骨折。没有学会游泳的话,或者水性不好的话,不要去游泳池的深水区尝试。告诉孩子,如果同伴溺水的话,最好是找大人来帮忙。而不要自己贸然去帮忙。

还不太会游泳的孩子,告诉他不要去有水的地方玩耍,如果有东西,比喻篮球足球掉到水里,也不要自己去捡回来,要找大人帮忙,或者丢掉不要,安全远比财产重要。

推介一首防溺水童谣

小编发现,这首童谣,其实是对教育部之前发布的防溺水“六不”要求的提炼。去年同期,教育部已发布《防溺水安全歌》:“游泳安全最重要,公共泳池去处好。私自游泳要杜绝,大人在旁安全保。动作规范不乱跑,高出绝不把水跳。伙伴遇溺不慌张,大声呼叫把警报。身边若有漂浮物,救人要紧水中抛。”

问题是这些童谣学校是否组织孩子们学习过,是否真正浸入孩子们心里。7月8日徐州俩学生泳池溺亡;7月15日新疆阿拉尔3名学生暑假避暑溺亡;7月20日北京通州区3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潮白河溺亡。近期全国学生溺亡事故频发,更是折射学生安全教育“短板”。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教育方式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难以树立起安全自救意识,更别说内化为自觉行动了。“安全教育不到位是造成学生溺水身亡的重要原因。”有专家指出,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课程都是“搞形式、走过场”。当下并不缺少防溺水安全教育,而是缺少入脑入心的防溺水安全教育。

有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段,有关水的安全教育也不一样。比如,给幼儿做这样的游戏:地面上画一道河流,放上大水盆,然后带着孩子在“河”边,假设手里的玩偶也是其中一个小朋友,她一不小心越线掉进了河里,玩偶被投进水盆里,翻腾几下沉下去,“你们看,娃娃看不到了,她也看不到妈妈了”。游戏中,孩子们如果越线,将受到被禁闭一会儿的惩罚。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就很值得借鉴。

目前,溺水成为儿童伤害的首要死因。因此,在防溺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社会和学校要努力寻求创新。这首童谣,学生背下来容易,要让他们内心自省、自觉遵守却很难。为此,学校可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让他们清楚私自下水玩耍的极端危险性,以提高安全意识和防溺水自救能力。另外,在湖塘边,明明立着警示牌,有的大人还是下水游泳,这对孩子将是一种不良暗示。所以,大人对防溺水安全更要入脑入心,做好榜样,让孩子们知道河湖水库是禁区。这样,对防止孩子溺水应该是很有益的。

怎么样预防干性溺水

1、孩子在游泳的时候,家长一定不可掉以轻心,要一直照看着孩子。即便孩子会游泳了,家长也绝不能放松监管;

2、很多溺水行为都是发生在孩子在水里打闹的时候,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避免孩子的不当行为。一旦发现孩子们在玩危险的水上游戏,家长一定要制止哦;

3、孩子在游泳时,家长还要时刻注意孩子在水中有无异常情况,比如呛水。当孩子呛水时,要阻止孩子使劲擤鼻子,同时安抚孩子,尽量让孩子迅速缓解;

4、孩子上岸后,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哦,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异常症状的发生,比如呼吸困难、倦怠、乏力、嗜睡、过敏、痉挛等,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5、孩子干性溺水的症状刚出现时,无呼吸状态会持续8-10分钟左右,在此期间家长应迅速采用胸外心肺复苏,帮助孩子营造最佳抢救时间。

游泳安全七不教育是什么 游泳安全“七不”教育

有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科普,以下有关孩子游泳的七件不能做的事:

1.孩子不要自己一个人私自下水游泳;

2.孩子不要私自与同学去结伴游泳;

3.在没有家长或监护人看管的情况下,孩子不要去游泳;

4.孩子不要到安全设施差、没有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5.孩子不要到不熟悉的水域里游泳;

6.上下学途中,孩子路过江河、湖泊、水库等危险水域时,不要下去游泳嬉水;

7.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时,不盲目伸手拉人下水施救,要大声呼救,寻求成年人的帮助。

夏季溺水事故死伤多,大都是这5个认识误区害的! 误区二: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吗

其实从近年来发生的溺水事故看,多数孩子都会游泳,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状况:水下的世界很危险,特别是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在这里面游泳,水草可能缠住你的脚、碎石可能划破你的脚、淤泥可能陷住你的脚,让你无法施展你的游泳技术,进而发生意外。

并且你的身体状况,腿部抽筋、身体疲劳、空腹等也会让你无法正常游泳,从而导致溺水。

相关推荐

孩子溺水,其实不会挣扎喊叫!孩子溺水急救方法 玩水,先要排除安全隐患

任何高发安全事件,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尤其是溺水这种夏季高发事故,更不能掉以轻心。 孩子玩水的年龄没有特别限制,但成年人要全程陪同,看紧孩子孩子自己也要戴腋下圈或穿救生衣。 如果是要学游泳,一般是建议孩子到了5岁以上再学。当然,孩子是否适合学习游泳要综合考量,家长要谨慎考虑。

小孩学游泳的最佳年龄 6岁以上的孩子

开始学泳技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开始学习各种游泳姿势和技能,如潜入泳池的低部捡回玩具,或是如何跳入水中自行浮出水面,通过变换各种游泳姿势游得更远。 不要以为孩子大了就放松监护,因为即使水性很好的人也有可能溺水。同时要告诉孩子,跳水时一定要有大人在场,而且不要在较深的水池处进行。

儿童溺水如何自救

每年夏天,溺水都是儿童的“头号安全杀手”。如果小朋友游泳时身边没有大人照看,再加上泳技不佳、安全意识差,在意外发生后往往会酿成悲剧。所以家长很有必要为孩子上一堂教育课,教会孩子在玩水时如何自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万一发生溺水,首先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另外,要放松全身,让身体飘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2、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3、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

游乐场溺亡无人救

白师傅是旬邑县人,在咸阳做建材生意。6月22日下午3时许,儿子小浪的两名同学跑到店里说,“小浪在游泳溺水了,被120送到医院了。”白师傅和家人立即赶往医院,见到儿子时他已停止了心跳。 “孩子今年初三毕业,被保送到一所重点高中。”白师傅说,事发当天,学校要为即将进行的中考做准备,中午就给孩子们放了假。吃过午饭,小浪和同班同学共5人,前往位于咸阳市珠泉路和咸通北路十字东北角的梦幻水世界游乐场游泳,不想酿成悲剧。 昨日,白师傅伤心地说,儿子溺亡给全家的打击很大。

溺水急救

溺水急救如果方法正确,有时可以让几乎面临死亡的溺水者转危为安。溺水急救要如何做? 1、发现有溺水的人,会游泳并且会急救的人要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如果你只是会游泳不会急救就不要强行去救人,可以救比你体重小的溺水者。 2、将溺水的人从水里救出后,边上的人要用纸或者当时能够拿到的清理物品,清理出溺水者鼻腔及口腔里的泥土和其他的异物。有假牙的要取出假牙并将其舌头拉出。 3、清理鼻腔、口腔后,对于有领口、腰带的溺水者要松解领口和腰带,女性的溺水者还要松紧裹的内衣及胸罩。 4、倒水,电视里常用的是按压溺水者的腹部,除了

亲子游泳五大问题需留意

准备工作需做足 父母在带孩子下水游泳前,一定要叮嘱孩子相关的安全问题。教育孩子不要下到深水区玩耍。在游泳区内,教育孩子不要大吵大闹,不要同其他孩子肆意的玩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孩子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在孩子下水前,要记得给孩子一个游泳圈,以免发生意外,同时,孩子游泳泳裤都必须要大小合适。下水前,孩子要做些适当的热身运动,而且下水前孩子肚子不能吃太饱。 身体不适勿下水 夏天,孩子很容易生病,中暑,感冒,发烧是常事。如果发现孩子有此等情况,千万不要带孩子游泳。因为游泳需要足够的体内,而病中的孩子都比较虚弱

干性溺水如何急救

一、什么是干性溺水?了解干性溺水 干性溺水的诱因是冷水进入呼吸道刺激声门引起反射性痉挛,发生急性窒息;或因冷水刺激皮肤、咽喉部及气管粘膜,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抑制作用,导致心跳骤停或发生原发性休克而死亡。 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肖水芳介绍,遇上“干性溺水”时,遇溺者会自己屏气发生喉头痉挛,空气和水都无法进入,“声门打不开,实际上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家长带孩子游泳后尤其要注意孩子有无呼吸困难、倦怠、嗜睡等异常表现。 医生介绍,像报道中的干性溺水是急性肺水肿引起的,尽管概率很低,但的确有可能出

必知的溺水安全知识有哪些

一、预防溺水的措施: 1、应在成人带领下游泳,学会游泳; 2、不要独自在河边、山塘边玩耍; 3、不去非游泳游泳; 4、不会游泳者,不要游到深水区,即使带着救生圈也不安全; 5、游泳前要做适当的准备活动,以防抽筋。 二、如何预防游泳时下肢抽筋 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运动。 游泳前应考虑身体状况,如果太饱、太饿或过度疲劳时,不要游泳游泳前先在四肢撩些水,然后再跳入水中。不要立刻跳入水中。 游泳时如胸痛,可用力压胸口,等到稍好时再上岸, 腹部疼痛时,应上岸,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或热汤,以保持身体温暖。 三、溺

如何防止儿童溺水

第一,作为我们家长,老师,要了解学校,村庄周围和孩子放学的路上的水塘,水池,河流,水库以及桥梁的情况,是否存在危险,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池塘本来很浅,但是冬天水干了,有人因为各种原因在里面挖了一个坑,或者土井之类的,到了夏天,水满了,这些深坑或土井也看不见了,孩子去玩水,游泳,一旦掉到这些地方,是很危险的。 还有一些桥梁,特别是简易桥梁,平时可能没有事,但到了下大雨的时候,桥下水大,就很危险了。作为家长,老师,了解这些危险的存在,告诉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有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消除这些危险因素,

孩子溺水,其实不会挣扎喊叫!孩子溺水急救方法 孩子溺水如何自救

每年夏天,溺水都是儿童的“头号安全杀手”。如果小朋友游泳时身边没有大人照看,再加上泳技不佳、安全意识差,在意外发生后往往会酿成悲剧。所以家长很有必要为孩子上一堂教育课,教会孩子在玩水时如何自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万一发生溺水,首先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另外,要放松全身,让身体飘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2、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3、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