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肠的吸收细胞

小肠的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goblet cell):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潘氏细胞(Paneth 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常三五成群。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内含溶菌酶等,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未分化细胞(undifferentiated cell):位于小肠腺下半部,散在于其它细胞之间。胞体较小,呈柱状,胞质嗜碱性。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以补充绒毛顶端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2~4天。一般认为,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亦来源于未分化细胞。

固有层在细密的结缔组织中除有大量小肠腺外,还有丰富的游走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它的起始部为盲端,向下穿过粘膜肌进入粘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中央乳糜管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故通透性大。吸收细胞释出的乳糜微粒入中央乳糜管输出。此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等水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绒毛内还有少量来自粘膜肌的平滑肌纤维,可使绒毛收缩,利于物质吸收和淋巴与血液的运行。

固有层中除有大量分散的淋巴细胞外,尚有淋巴小结。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多为若干淋巴小结聚集形成的集合淋巴小结,它们可穿过粘膜肌抵达粘膜下层。

小肠吸收营养不好怎么办

现在人们的生活比较忙碌,很容易使自己的身体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肠胃方面的,像小肠吸收不良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由于小肠吸收不良一旦发生的话,造成的反应是连锁式的,肯定会全面的影响患者的生活。那么,小肠吸收不良怎么治疗?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群,亦称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患者多有腹泻,粪便稀薄而量多,且含有较多油脂,又称脂肪泻。

替补治疗是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措施。最好选用静脉内高营养治疗,以补充丢失的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必要时静脉输入白是白或输血。针对具体病因还有一些特殊措施。1.麦胶性肠病:可给予硫酸锌200mg,口服,3次/d;维生素,K4,8mg,IM 1次/d;10%葡萄糖酸钙10ml,IV。病情严重者,可应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或强地松口服治疗。2.热带口炎性腹泻:四环素250-500mg,4次/d,疗程一月,后改为2次/d维持半年。3. Whipple病:普鲁卡因青霉素G 120万μ+链霉素1.0g, IM, 1次/d,共两周,改为四环素0.5g,口服,4次/d,维持数月。

通过上面对小肠吸收不良治疗情况的介绍,希望对患者的认识有帮助。造成小肠吸收不良的病因有很多,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给患者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医治,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经常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小肠吸收不良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患者粪便稀薄而量多,色淡,油脂状或泡沫状,多具恶臭。大便次数从数次到十余次不等,由于含有较多油脂,又称脂肪泻。

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哪个好 胡萝卜素如何转化为维生素a

胡萝卜素存在于深色蔬菜和水果中,如常见的胡萝卜,100克里面就有1.35-17.25毫克的胡萝卜素存在,当我们吃了胡萝卜之后,这些胡萝卜素会在胃肠道中消化酶的作用下,从蛋白质复合物中分离出来,在十二指肠与其它酯类物质一起经胆汁乳化后形成乳糜微粒,然后向肠道吸收细胞刷状缘靠近,以便被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而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在小肠上皮细胞内会立即被转移到细胞的一侧,一部分经双氧酶在中央或一侧裂解后转化为维生素A满足机体的需要另一部分则被转运到肝脏,并贮存于肝外组织。

腹泻检查诊断

1、常规化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新鲜粪便检查是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出不显性出血。

2、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脂测定:粪涂片用苏丹Ⅲ染色在镜下观察脂肪滴是最简单的定性检查方法,粪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为阳性。脂肪平衡试验是用化学方法测定每日粪脂含量,结果最准确。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试验较简便但准确性不及平衡试验。粪脂量超过正常时反应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肠粘膜病变、肠内细菌过长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D-木糖吸收试验:阳性者反映空肠疾病或小肠细菌过长引起的吸收不良。在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仅累及回肠的疾病,木糖试验正常。

(3)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长以及恶性贫血时,维生素B12尿排泄量低于正常。

(4)胰功能试验:功能异常时表明小肠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参阅“慢性胰腺炎”一节。

(5)呼气试验:①14C-甘氨酸呼气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长时,肺呼出的14CO2和粪排出的14CO2明显增多。②氢呼气试验:在诊断乳糖或其他双糖吸收不良,小肠内细菌过长,或小肠传递过速有价值。

吃得多长不胖怎么回事 小肠吸收不好

吃得多长不胖的人可能身体的小肠吸收功能不好。进食之后,小肠并没有将食物中含有的营养吸收完全,尽管吃得多,但是身体摄入的热量并不多,身体不会有多余的热量存储人也就吃不胖。

小肠消化不良是怎么回事呢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群,亦称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群,亦称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患者多有腹泻,粪便稀薄而量多,且含有较多油脂,又称脂肪泻。小肠消化不良需要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尽量的避免生活经历中能诱发症状的食物,戒烟酒。

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人的小肠长约4m,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m2左右。这就使小肠具有广大的吸收面积。

胃炎中度肠化的原因

胃炎伴肠化怎么回事:

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或简称为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黏膜肠上皮化生胃癌有密切关系。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黏膜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病变,多见于多种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的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近来有人研究发现肠化生病灶始发部位主要在胃小凹,微小的肠化灶以胃小凹为中心,可以不同程度地向周围胃小区发展为小灶及大片状肠化灶。

通过进一步研究,目前对肠上皮化生作了一系列的分类,按化生上皮功能来分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前者与小肠粘膜吸收细胞相似,有刷状缘,不分泌黏液,具有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含蔗糖酶、海藻糖酶及亮氨酸肽肽酶和碱性磷酸酶;而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刷状缘不明显,微绒毛发育不全,胞浆内有粘液分泌颗粒,含蔗糖酶,但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低,无海藻糖酶。

克罗恩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液检查

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与失血、骨髓抑制及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吸收减少有关。血细胞比容下降,血沉增快。黏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血清钾、钠、钙、镁等可下降。

2.粪便检查

可见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呈阳性。

3.肠吸收功能试验

因小肠病变作广泛肠切除或伴有吸收不良者,可作肠吸收功能试验,以进一步了解小肠功能。

4.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克罗恩病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主要风险为肠穿孔和出血。

5.钡剂灌肠检查

钡影呈跳跃征象。用于不宜做结肠镜检查者。

6.X线小肠造影

通过观察小肠的病变,确定肠腔狭窄部位。

7.CT检查

可同时观察整个肠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对于腹腔脓肿等并发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拉肚子应该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性状呈糊状、稀便或水样,量多或具恶臭,粪便中不含黏液、脓血或仅含脂肪时,常提示为小肠性腹泻或肝、胆、胰腺功能低下性腹泻;如粪便量少,含黏液、脓血时则多提示为结肠性腹泻;粪便中发现原虫、寄生虫或虫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时,可提示为原虫、寄生虫性腹泻;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多种致病菌,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强调粪便取材要新鲜,送检应及时,否则会影响诊断。此外,如一次培养阴性时,不能轻易否定感染性腹泻,还应多次送粪便培养,有时会获得阳性结果。

2.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如怀疑腹泻是胰腺疾病所致时,应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试餐试验(Lundh试验)、苯甲酰-酪氨酸-对氨基苯甲酸试验(PABA试验)及促胰泌素试验等。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纤维和糜蛋白酶含量测定: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脂肪球高达100个以上时(苏丹Ⅲ染色法),可考虑脂肪吸收不良;粪便中含氮量增加时,考虑系糖类吸收不良;粪便中肌纤维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时,都提示小肠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试验: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减少。

(3)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者,尿内放射性核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

4.呼气试验 多为14C-三酰甘油呼气试验。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标记的三酰甘油后,由肺内呼出的14C标记的CO2减少,而粪中14C标记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来开展较多的13C呼气试验可观察糖类的吸收情况,对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此外还有14C甘氨酸呼气试验等方法。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对小肠吸收不良、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结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2.B超、CT或MRI检查 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因此,B超、CT及MRI检查对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等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3.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回肠末端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其他溃疡性病变以及大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息肉及癌肿、慢性血吸虫肠病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4.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对胆道及胰腺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5.小肠镜检查 虽然小肠镜检查未能普遍开展(新型小肠镜即将问世),但其对小肠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较重要诊断意义。小肠镜直视下可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判断微绒毛及腺体的变化等。

放射性结肠炎是什么病症

放射性结肠炎的症状,常出现于照射后6至18个月。有学者将放射性结肠炎分为四种类型,即卡他型、糜烂脱屑型、浸润溃疡型和浸润溃疡伴阴道直肠瘘型。放射性结肠炎的并发症主要有,结肠肿瘤、深部囊性结肠炎等。

放射性结肠炎的早期症状,通常出现在放疗开始后数小时或几天内。放射性结肠炎的早期症状,主要是由放射线对小肠或结直肠损伤诱发的胃肠道反应引起,常见早期放射性结肠炎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患者全身营养状况较差,出血时间较长的病人常合并贫血,部分病人还可伴有低热。放射性直肠炎的病人常伴有里急后重和直肠部位疼痛。

在内脏放射性损伤中,有25%~33%累及小肠。回肠黏膜受损时,由于胆酸重吸收减少,也可引起腹泻。若绒毛吸收细胞成熟发生障碍,刷状缘的酶活力可下降,乳糖、木糖、维生素B12的吸收均可发生障碍。通常急性期症状在放疗完成之后很快消退,早期伴有慢性的临床症状常提示发生晚期后遗症的危险性增加。

晚期放射性直肠炎的征兆症状,多在放疗完成后6~24个月发生,不过也不排除数十年后才出现的可能。此期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小肠的炎症。晚期放射性直肠炎的常见症状表现,有慢性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血便、直肠部疼痛和里急后重等。晚期小肠放射性损伤,常伴有小肠吸收不良和肠蠕动紊乱、小肠部分性梗阻引起 的腹部绞痛,也可有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吸收不良。

肠狭窄和数段肠管的肠蠕动障碍均可引起肠梗阻,并可由部分性发展至完全性肠梗阻。肠管与腹部其他器官(包括盆腔器官)之间可形成瘘管。女性阴道流出粪液样物、小便时出现气尿、或在腹泻液中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都提示有内瘘形成的可能。放射线损伤的回肠和结肠也可由于发生穿孔而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也可因溃疡而并发胃肠道出血。

放射性直肠炎的症状,危害性大,而且容易混淆,临床上需与痢疾、克罗恩病、憩室病、肠结核等疾病加以区分。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为下列几类:

一、 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系小肠粘膜(吸收细胞)有某种缺陷或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经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包括乳糜泻(coeliac disease)和热带口炎性乳糜泻(tropicsprue)等。

二、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一)消化不良

1、胰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纤维囊肿、胰腺结石、原发性胰腺萎缩等。

2、胆盐缺乏如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胆道梗阻、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症、回肠切除、肠内细菌过度繁殖(肠污染综合征)。

3、肠粘膜酶缺乏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

(二)吸收不良

1、小肠吸收面积不足如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胃结肠瘘、不适当的胃肠吻合术,空肠结肠瘘等。

2、小肠粘膜病变如小肠炎症,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药物性(新霉素秋水仙素等);寄生虫病,如贾弟虫病,园线虫病等。

3、肠壁浸润病变如淋巴瘤、结核病、克隆病、Whipple病等。

4、小肠运动障碍动力过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小肠吸收时间,动力过缓如假性小肠梗阻、系统性硬皮病,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5、淋巴血流障碍如淋巴发育不良,淋巴管梗阻(外伤、肿瘤、结核等)、血液循环障碍(门脉高压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原理有哪些

1、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2、小肠全长5~6米,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小肠黏膜上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内表面积越大,吸收越多。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另外,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网等组织。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使绒毛作伸缩运动和摆动,绒毛的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以上就是有关于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营养物质的原理,您看了之后是否已经了解了呢?小肠主要功能就是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以确保身体的健康发展,现在知道了小肠功能的重要性是否也应该好好保护好小肠和我们的各个器官了呢?

腹泻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

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新鲜粪便检查是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最重要步骤,可发现出血、吞噬细胞、白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出不显性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如弯曲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艰难梭菌等。通常水样便培养不易获得阳性结果。此外,耶尔森菌属、邻单胞菌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属O157:H7、气单胞菌属及非霍乱弧菌属等因不予常规检查而易漏诊。但应强调粪便化验时粪便取材要新鲜,送检应及时,否则会影响诊断,此外,如一次培养阴性时,不能轻易否定感染性腹泻,还应多次送粪便培养,有时会获得阳性结果。

2.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如怀疑腹泻是胰腺疾病所致时,应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试餐试验(Lundh试验),苯甲酰-酪氨酸-对氨基苯甲酸试验(PABA试验)及促胰泌素试验等。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纤维和糜蛋白酶含量测定: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脂肪球高达100个以上时(苏丹Ⅲ染色法),可考虑脂肪吸收不良;粪便中含氮量增加时,考虑系糖类吸收不良;粪便中肌纤维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时,都提示小肠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试验: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减少。

(3)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者,尿内放射性核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

4.呼气试验

多为14C-三酰甘油呼气试验,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标记的三酰甘油后,由肺内呼出的14C标记的CO2减少,而粪中14C标记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来开展较多的13C呼气试验可观察糖类的吸收情况,对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此外还有14C甘氨酸呼气试验等方法。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对小肠吸收不良,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结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2.B超,CT或MRI检查: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因此,B超,CT及MRI检查对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等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回肠末端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其他溃疡性病变以及大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息肉及癌肿,慢性血吸虫肠病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4.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对胆道及胰腺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5.小肠镜检查:虽然小肠镜检查未能普遍开展(新型小肠镜即将问世),但其对小肠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较重要诊断意义,小肠镜直视下可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判断微绒毛及腺体的变化等。

6.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某些寄生虫,如贾第虫属、类圆线虫属等感染大便中难以检测到病原菌,弥漫性小肠粘膜病变,如热带性口炎腹泻、乳糜泻、Whipple病、弥漫性小肠淋巴瘤等,可经口插入小肠活检管吸取小肠粘膜作病理检查以帮助诊断。

7.血清胃肠道激素与化学物质测定。

相关推荐

腹泻要做哪些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新鲜粪便检查是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出不显性出血。 2、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脂测定:粪涂片用苏丹Ⅲ染色在镜下观察脂肪滴是最简单的定性检查方法,粪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为阳性。脂肪平衡试验是用化学方法测定每日粪脂含量,结果最准确。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试验较简便但准确性不及平衡试验。粪脂量超过正常时反应脂

什么是慢性腹泻

疾病概述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疾病病因 国内一组433例慢性腹泻病因分析中,肠道感染性疾病占36.7%,肠道肿瘤29.6%,原因未明20.6%,小肠吸收不良6.4%,非感染性炎症3.3%,其他少见。 1.肠道感染性疾病; 2.肿瘤; 3.小肠吸收不良; 4.非感染性炎症; 5.功能性腹泻; 6.药源性腹泻。 发病机制 胃肠道的功能可概括为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其

吸收不良综合征应做哪些检查

一、粪脂肪检查 (一)苏丹Ⅲ染色镜检正常时粪中不出现脂肪滴,如>10滴/高倍视野,示脂肪吸收不正常。 (二)粪脂定量正常6g/24小时,可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 二、脂肪平衡试验 每日摄入试验餐,含脂肪70克以上,连续6天。收集后72小时(第4-6天)粪便测定脂肪含量,计算吸收率。 脂肪吸收率= 摄入脂肪(后3天)-粪脂(后3天)/(摄入脂肪)×100 正常值:>95%,低于正常指示脂肪吸收障碍。 三、D-木糖吸收试验 D-木糖(D-Xylose)为一种戊糖,口服后不经消化酶分解、直接经空肠粘膜吸收,不在体

引起拉肚子的原因

(一)急性腹泻的病因:病程多不超过3星期,其最常见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2.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肠腺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小肠非炎症非腹泻。 (2)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难辨性梭状芽

腹泻病因

病因学 (一)急性腹泻 病程多不超过3星期,其最常见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2.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肠腺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小肠非炎症非腹泻。 (2)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难辨性梭

腹泻是怎么回事

(一)急性腹泻 病程多不超过3星期,其最常见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2.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肠腺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小肠非炎症非腹泻。 (2)细菌感染 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难辨性梭状芽胞菌可

腹泻的检查方法

腹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很多人都有过腹泻的经历。那么大家知道得了腹泻的话要做什么检查吗?想必很多人都不那么了解,没有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有问必答网的专家来为您解读一下。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性状呈糊状、稀便或水样,量多或具恶臭,粪便中不含黏液、脓血或仅含脂肪时,常提示为小肠性腹泻或肝、胆、胰腺功能低下性腹泻;如粪便量少,含黏液、脓血时则多提示为结肠性腹泻;粪便中发现原虫、寄生虫或虫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时,可提示为原虫、寄生虫性腹泻;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多种致病菌,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强调粪便取材要新鲜

什么是慢性胃炎伴肠化

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或简称为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黏膜肠上皮化生胃癌有密切关系。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黏膜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病变,多见于多种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的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近来有

做B超前水喝下去多久变成尿

因人而异,快的可能6-10分钟,正常的半小时左右,慢者可能要2小时左右。 1.人喝水之后,水达到小肠后才会吸收进血液中,然后存储于膀胱变成尿,如果一个人在空腹状态下喝水,通常水到达小肠大约需要5分钟,小肠吸收水分的速度也比较快,一般6-10分钟水就会变为尿液了。 2.但是如果身体比较缺水,或者说刚吃了饭或者比较咸的食物,小肠吸收水分之后先会进入血液中,不会很快转化为尿液,这就需要喝更多的水,或者喝一些含糖的饮料,可能在半小时左右之后膀胱才会有憋尿的感觉,达到做B超的条件。 3.一些消化吸收功能、代谢功能不

腹泻的检查方法

腹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很多人都有过腹泻的经历。那么大家知道得了腹泻的话要做什么检查吗?想必很多人都不那么了解,没有关系,现在就让我们专家来为您解读一下。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性状呈糊状、稀便或水样,量多或具恶臭,粪便中不含黏液、脓血或仅含脂肪时,常提示为小肠性腹泻或肝、胆、胰腺功能低下性腹泻;如粪便量少,含黏液、脓血时则多提示为结肠性腹泻;粪便中发现原虫、寄生虫或虫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时,可提示为原虫、寄生虫性腹泻;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多种致病菌,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强调粪便取材要新鲜,送检应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