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海啸的急救方法
发生海啸的急救方法
海啸传播到海岸时,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滨海、岛屿或海湾的海水出现反常退潮或河流没水现象,然后海水又突然席卷而来,冲向陆地。
第二种是海水陡涨,突然形成几十米高的水墙,伴随隆隆巨响向滨海陆地涌来,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
海啸前
1、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着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并且有大量的水泡冒出,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2、通过氢气球可以听到次声波的“隆、隆”声。
3、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4、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地震是海啸的“排头兵”,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就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发生海啸时
1、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2、因为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3、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喉咙有异物犯恶心想吐 异物卡住
喉咙有异物恶心想吐可能是花椒、花生、果冻、鱿鱼丝、长韭菜、长面等异物看在了咽喉或扁桃体部位,引起喉神经反射,从而出现恶心想吐的感觉。
如果是细小的纤维类食物,可以直接吞食即可,如果是坚果类食物,可以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或者去医院取出。
海姆立克急救法-婴幼儿急救方法:救护人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
海姆立克急救法-成人急救方法: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然后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胸廓下河脐上的腹部。再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病人的腹部。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宝宝发烧心跳特别快怎么回事 上呼吸道感染
宝宝发烧呼吸急促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上呼啸感染的患者起病突然。大多先有鼻和喉部灼热感,随后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所以宝宝在发病时有呼吸急促的症状。
窒息急救方法 穿刺急救
病人如果呼吸突然停止,应该用环甲膜穿刺建立人工气道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通气措施,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建议由专业医护人员处理。
被食物卡住急救措施 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时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急救方法。适用于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后导致无法进行呼吸而又来不及就医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或者自救,但须注意由于急救过程中对操作过程要求严格,必须严格按照提示,规范流程,以免加剧堵塞症状。根据不同的情况,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小心的将婴儿趴在自己的前臂上,将婴儿头部朝下,用手托住婴儿头部及颈部,将孩子的手臂放在大腿上。如此拖住婴儿后,让其头部低于身体其他部位,然后果断用另一只手掌根部拍击婴儿的背部肩胛骨之间的部位,拍打5次,帮助排除阻塞物。
如果堵塞物通过排背法仍未排除,则需要继续实施压胸急救方法。操作时将患儿平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将患儿背坐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用双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注意动作要轻柔,重复压迫,直至异物排出。
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然后让患者背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用双手手臂环绕患者腰部,然后右手握拳,将虎口一侧紧贴于患者上腹部,在将左手做住右手的拳头,用虎口向患者上腹部重复猛烈重压,之道异物排出。
对于极度肥胖及怀孕后期发生呼吸道异物堵塞的患者,应当采用胸部冲击法,姿势如上保持不变,只是将左手的虎口贴在患者胸骨下端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挤压部位不可偏离胸骨,以免造成肋骨骨折。
发生急性起到阻塞时,若旁边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课自行进行自救。方法为:一只手握拳放置于肚脐上方,再用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腹部;或者稍稍弯腰,靠在椅子背部或柜台边缘,将拳头使劲向里按,同时向上用力帮助异物排出。
大米泡多久煮最好 吃米饭噎住了怎么办
首先赶紧帮忙打开气道,及时的清理呼吸道异物。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让他试着自己抠出口内的异物,千万不要在他的背后叩击背部,让他自行抠出。如果比较严重,患者可以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海姆理科急救法的原理是冲击患者腹部及膈肌下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驱使肺部残留气体形成一股气流,直入气管,将梗塞气管、咽喉部的异物排除。
聋儿助听器的正确使用
聋人选配好了合适的助听器后,家长应向助听器专业人员或听力学家详细了解聋人听力损失的特征及助听器的调节,助听器各个开关的功能,对聋人的听力特征及助听器应放大的度数做到心中有数,在每天的教学游戏活动中,应经常留意观察聋人的助听器是否处于一个较佳的状态。有时聋人助听器的音量控制旋钮常因聋儿拨动而改变,这时应及时帮助聋人进行调整。
聋人助听器的经常性检查是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聋人起床后,佩戴助听器以前,都应将助听器检查一下,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许多专家将这一工作称之为助听器“晨检”。因为聋人的康复是一项抢救性工作,特别在聋幼儿时期,每天良好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聋人今后的全面康复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晨检 助听器工作状态的简便自测法:一般将助听器的音量稍开大,将耳塞或耳模放人空握的手掌中,助听器即会鸣,发出一种啸叫声,如果啸叫声是持续、不间断的清脆声音,一般助听器的工作是正常的,电池是充足的。助听器除了每天早上的例行检查外,每隔一周或10天,还应由家长换上大人的耳塞监听检查以下。因为助听器会出现一种故障,当音量开到最小时也会出现较小的啸叫声,粗看一下,往往误认为助听器是好的,但试听一下,就会发现助听器全是啸叫声,而无法正常放大言语声,这时助听器就应及时送专业人员检修。
使用助听器并逐步使其养成爱护和保养助听器的良好习惯,并配合家庭中的康复教育内容,如听觉训练,让聋儿察觉声音的有无,可利用助听器的开关来进行。让聋儿知道只有打开助听器,他才能听到、听清楚声音,这样他以后自己戴助听器时就不会忘记将开关打开。对于这种习惯的培养,不同年龄及不同听力损失的聋人需要不同的时间。总之,家长需要较长时间的耐心帮助才会养成。在聋儿康复的过程中,常见不少聋儿遇到助听器故障或没有电池时,急得直哭,这时可以说助听 器对他的帮助体现得最为具体、明显。聋儿已经养成了一个没有胁听器听不到声音,他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良好习惯,应该说这是聋儿康复的可喜成绩。
在培养聋儿使用助听器的同时,还可以与言语训练结合起来,如教聋儿掌握“大”、“小”这两个概念,可以先将助听器的音量稍开大听声音,然后再将音量开小听同一声音,反复几次,在放大明显时,教聋/L说“大”,放大变小时,教聋儿说,“小”,这样不但聋儿能掌握“大”、“小”这两个字的发音,而且还能充分理解其意义,对助听器的功能也有更深的了解,以后遇到环境中音量大小不适时,他能逐步掌握调节音量旋钮来控制。聋儿康复以后,最终是要离开他的家长的,而助听器却是他的终生伙伴。因此,培养聋儿独立地管理和控制助听器的能力,应该成为聋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培养聋儿的这种助听器管理和使用能力纳入聋儿的日常康复训练中,才有可能使聋儿乙尽早参与社会生活。
新生儿喉头软化症有什么症状 注意喉头软化症三大征兆
喉头软化症最早在新生儿出生后1周,大部分在婴儿1个月大左右,就会听到吸气时「呼噜呼噜」的声音,因为一吸气软骨便会塌陷。当婴儿月龄越来越大,会从一开始小小的「呼噜」声,渐渐转变成较明显「咻咻」的喘鸣声或啸鸣声。原本婴儿气管会慢慢成熟,发出这声音代表气管是狭窄的,然后可能有塌掉,就会产生喘鸣或啸鸣声,如同门没关好会有「咻咻」声一样。
宝宝喉咙整个会厌软骨发育不成熟,会造成气管狭窄而导致呼吸不顺。然而喝奶时需要力气和氧气,宝宝来不及做换气动作,有可能呼吸急促,因此吸到空气会呛到。
除了呼吸时会发出喘鸣声外,宝宝动作较大时如爬、翻身或其他动作时,也会发出明显的声音,此时爸妈要有警觉,宝宝有可能是喉头软化症,建议于健儿门诊时让医师进行评价。医师会先问诊,并听一听宝宝呼吸的声音,必要时要照喉部、胸部X光片,进一步确认是否为喉头软化症。
地震来临时我们要怎么做
1、躲在桌子下面
地震来得快去的也快,一般大晃动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当发现有地震的感觉,立刻钻到桌子下面并且抓好桌子腿,无处可钻的地方,也要用棉被,厚衣服之类的东西保护好头部,起到在被东西砸中时的一个缓冲作用。
2、关闭火源
火灾也经常伴随地震的发生而发生,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火源。在地震中灭火的机会有三次。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一般都会有小晃动,这时即刻招呼大家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切记不要在大晃动的时候去关,很危险的。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向户外跑
如果发生地震时,正好在门口等容易外跑的地方,尽量向外面空旷的地方没有建筑物的地方跑,并且跑的时候注意不要被碎玻璃,砖瓦,广告牌等砸中。
4、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
人在站不稳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去抓住东西,如门、墙壁。但在地震的时候,这些平时牢固的东西并不值得我们去依靠,说不定正是这些东西倒下把我们压住。如在去年日本福岛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5、在商场、地铁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商场、地铁等人员集中的地方,一定保持冷静,避免混乱。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搭乘电梯的话,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6、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7、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吃饭被噎喝水这个误区要人命
遇见老人或小孩有异物卡在了喉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喝水、拍背,但这是错的!应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及时送医。
吃饭被噎,正确做法
1.观察孩子有无呛咳、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烦躁不安等,忌拍打孩子背部,忌用手指伸入孩子口腔取物
2.异物未引起孩子缺氧,鼓励孩子用劲把异物咳出来,如果咳不出来,应该尽快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其将异物从气管内排出
3.异物引起憋气、烦躁、面色发绀等缺氧表现,立即拨打120急救,同时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自救。
1岁以上的孩子急救者环抱孩子,一手握拳,将握拳的拇指侧紧抵住孩子脐部以上、胸骨以下的腹部正中线上,另一只手握住握拳的手,向上快速按压孩子的腹部,反复快速按压,直至异物排出。
1岁以内的婴儿对于一岁以下的婴儿,不适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手法是“拍背压胸法”。即背部的拍击法和冲击式的胸外按压法相结合的抢救方法对他进行抢救。
a.背部的拍击法
b.冲击式的胸外按压法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海姆立克急救法同样也不适用于失去反应的孩子,如果孩子完全无反应,已经失去心跳呼吸,则应该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孩子最容易噎着的情况
1、孩子吃饭时不要玩玩具。
2、别在孩子吃饭的时候逗她或者吓她。
3、吃东西不要一口塞很多,细嚼慢咽。
海鲜中毒急救措施详解
(1)食毒贝中毒者应立即引吐,或以5%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彻底洗胃,清除残存在胃内的有毒贝类。
(2)静脉输液,以利排尿,加速毒物的排泄。
(3)予以阿托品1亳升,肌肉注射,予以维生素B1 B6等肌肉注射,对缓解肢体麻木等中毒性神经麻痹或心动过缓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4)全身支持和对症治疗。
(5)对局部接触贝毒素者可用水冲洗和予以局部止痛等处理。
如何预防海啸
一种能预防海啸方法缓解海啸冲力的方法,它是在已有的海岸边用水坭修建大堤来予防的基础上,其特征是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水袋墙,放在离海滩50-80米外海水中,用孔布网组成一面防海啸墙,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的水气袋,上小半是气袋在水面上,下大半水,浮在海水上的部分可以设计成各种,动物、植物、人物、艺术等景观,牵引绳弹簧减缓冲力,以上装置用金属倒叉固定在海底下,留出船通行的距离,用一种测试海底地震震动装置,用外套隔离海水装置腐蚀,将有线网信号传送给地面装置进行分析,快速传送海滩警报器,警报信号分三种,提前预报海啸,让游人有安全感。
1、地面强烈震动。可能由海洋地震引起,不久可能发生海啸,因为地震波先于海啸到达近海岸,人们有时间及时避险。
2、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有巨浪袭来时,必须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海啸发生的前兆是怎么样的
海啸到来前,海水异常的暴退或者暴涨;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而前方出现一道长而明亮的水墙;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的上下颠簸;此时会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
这些宏观前兆现象是海啸发生和传播机制造成的。海底发生地震,如果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的沉降,就会引起大范围的海水大幅度下沉,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异常的暴退现象;如果地震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隆起,就会引起大范围海水大量聚集,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暴涨的现象。
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其主要特征是海水退、涨的时间与平常的退潮、涨潮时间不一致;海水退、涨速度比平常的速度快很多,其幅度大,常常能退到最低潮线以下,或者涨到最高潮线以上。海啸来临之前,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现象,距离震中数百公里以内的沿海地区都能看到,远离震中几公里的沿海地区则不容易看到。
因为各地距离震中的远近不同,这种现象在震后出现的时间而有所差异,有的紧随主震之后,有的出现在主震之后的15分钟左右。从海水暴退或者暴涨现象的出现到海啸登陆,间隔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仅有几分钟,长的可达到几十分钟。
海啸波属于重力长波,波长可达100公里以上,所以海水越深,海啸波的速度越快,海水越浅,海啸波的速度越慢。当海啸波由远离海岸的深海区,进入海岸附近的浅海区后,波速便急剧下降,后面的波速易燃很快,后波就追上了前波,前后波相互叠加,便使波浪的高度倍增,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巨浪。
因此,在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深蓝色的海面就会突然变成白色,并在其前方出现一道长而明亮的水墙;位于浅海区的船只就会突然剧烈的上下颠簸起来;海面上也会响起巨大的,惊人的、可怕的咆哮声。
被海蜇咬后的急救措施
从动物分类来说,海蜇是水母科,属于腔肠动物,是非常低级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海蜇的“帽子”、专业人士称为“伞”,下面挂着很多须,蜇人的刺细胞就长在这些长须上。刺细胞里有毒刺,它是海蜇的“毒箭”。遇到外界刺激,海蜇会立刻释放出刺细胞,“毒箭”射出的时间只有万分之一秒。并且,“毒箭”的毒性非常可怕,即使海蜇已经死掉,它的毒液还会在海里存留24小时。人被蜇到后,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海蜇蜇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武器是它分泌的毒素,不同种类的海蜇,毒性强弱不同。人们通常说的“红色触须”并不是鉴别海蜇种类的依据,只是海蜇个体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海蜇伤人时,其分泌的毒素通过刺透人体皮肤的触须进入人体内循环系统,很快导致体表局部红肿,继而会因个人体质差异出现胸闷、气短、心跳加快甚至死亡等症状。不过,海蜇毒素究竟属于神经性毒素还是血液性毒素,目前未有定论,因此也就没有专门的“解药”。因此,防范海蜇伤害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它。
专家指出,海蜇能否蜇死人,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海蜇种类和个体大小;第二,人体被蜇伤面积;第三,个人体质,这里的“体质”主要指人体对海蜇毒素的反应能力,一般来说,内陆游客和身体较弱的人对海蜇毒素反应敏感,自身抵抗力也较弱。
专家介绍,在海中如果发现海蜇,一定要避而远之,一旦被海蜇碰到后,尽管到浴场医疗室应急处理,或者自己用碱性的肥皂液体清洗被蜇处,溶解毒素,然后用足量的明矾水做冷湿敷,一般的两三天内就会好起来,严重者就得到医院对症就诊。
被海蜇蜇到后目前还没更好的紧急处理办法,渔民一般会使用白矾擦,这可以缓解症状;或者尽快用毛巾、衣服、沙子等物擦去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也可以用海水冲洗。被蜇伤后,会出现呼吸困难、身上起红斑等症状。此时千万不要用淡水冲洗,因为淡水可促使海蜇须子上的刺细胞释放毒液。如果被毒性较强的海蜇蜇到,伤者在1至4小时内会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少数伤者胸闷、口吐白沫,严重者会导致死亡,所以被蜇伤后,应尽快去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