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忽高忽低怎么回事
体温忽高忽低怎么回事
引起发烧的病因有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传染病都有可能出现发烧的症状。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服用病毒灵、板蓝根冲剂、金银花等。病毒感染的发热到一定时间就会自行下降,切不可因为发烧就盲目用药。
往往是有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了。此种情况往往是需要退烧和消炎类药物治疗的。注意保养。不要劳累和着凉。多喝水。
1、感染后低热:见于急性传染病痊愈后,少数患者仍有低热持续数周,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恢复有关。
2、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在患呼吸道感染后,可出现持续性低热,验血时,抗“O”滴度增高,血沉加快,用青霉素、水杨酸和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症状迅速缓解,这种现象的低热称为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3、器质性低热:
如结核性低热、有慢性病灶感染存在(如鼻窦、扁桃腺、肝胆、泌尿系等)。其他如甲亢、结缔组织等疾病、肿瘤、白血病等。
以上就是针对于体温忽高忽低所做出的讲解,一部分原因是生理性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病理性的,要是想养成一个,健康的身体,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作息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宝宝发烧用酒精擦可以吗 婴儿发烧对身体的影响
宝宝发烧时,大量水分会通过皮肤蒸发出去,同时心跳、呼吸会加快,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与此同时,胃肠道的功能减弱,消化吸收的能力下降。如果发烧时间长,而且体温比较高,往往会使宝宝感觉很不舒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严重的还可能因为体内水分快速、大量丢失而引起脱水。因此,宝宝发烧时,需要根据体温高低,采用物理降温或者其他措施降温,让体温适度下降。
宝宝发烧的原因和护理方法 宝宝发烧的分类
孩子正常体温(腋温)在36℃~37.3℃这个范围内波动,一般发热按体温高低有以下分类: ●<38℃为低热; ●38~38.9℃为中度热; ●39~41.0℃为高热; ●>41.0℃为超高热。
除了非常少见的超过41℃的超高热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本身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体温高低并不与病情轻重程度完全相关。
有的孩子,即使轻微的感染或者仅仅接种疫苗也可能出现高热,而有些孩子病情虽然严重,也可能体温不高。
孕妇体温是不是比正常人高 孕妇体温多少算正常
一般孕妇体温比普通人群要高出0.3~0.5℃,而且体温高低与测试时间、部位及个人身体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如且腋窝温度要比口腔温度要低0.3~0.6℃,直肠温度(肛温)要比口腔温度高0.3~0.5℃;一天当中孕妇体温也会有变化,体温在凌晨睡眠中最低,早上7~9点温度幅度上升,17~19点体温最高,但是每天最低体温与最高体温值相差,基本在1℃之间。
发热的类型有哪些
1、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1℃。
2、弛张热:体温高时在39℃以上,低时可接近正常,每日波动范围很大,高低相差2℃以上。
3、间歇热:是发热期与无热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现,如:隔日发热一次的疟疾。
4、再发热又称回归热:指较长的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高热骤起,数日后骤退,数日后又再发热。
5、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逐渐下降,又逐渐上升,再逐渐下降,呈波浪状。
6、双峰热:一日之内热度两度上升、下降,每次升降相差在 1℃左右。
7、消耗热:热度在一天内变动幅度很大,高时可达40℃以上,低时又可降至正常以下。
8、不规则发热:每日发热高低不等,没有规律,呈不规则波动。
咽峡炎多久才不会传染 疱疹性咽峡炎发烧时怎么办
当疱疹性咽峡炎出现发烧症状时,可根据体温高低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
如果疱疹性咽峡炎发烧时,体温低于38.5℃,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缓解,例如:温水擦浴、冰敷、冷湿敷等。
当体温在38.5℃-39.5℃时,大多数物理降温的方法难以降低体温时,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烧药治疗。
当体温高于39.5℃时,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视,避免出现高温抽搐、高温惊厥的现象,及时去医院就诊,注射点滴迅速降低体温。
为什么月经期体温升高
在月经周期中,女子的体温是有高低变化的,常常是月经前半期体温稍低,后半期体温稍高,那这是为什么月经期体温升高?
月经是人们所熟知的生理现象,在月经周期中,女子的体温是有高低变化的,常常是月经前半期体温稍低,后半期体温稍高,那这是为什么月经期体温升高?
这是因为卵巢除排卵外,还分泌激素,主要为雌激素和孕激素。排卵前主要为卵泡的生长、成熟,此时以分泌雌激素为主。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而黄体能产生两种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而孕激素能刺激体温中枢,使体温略为上升,正常妇女在排卵后体温可升高0.3-0.5摄氏度。
人们通过检查基础体温可测出体温的变化,方法是在较长时间睡眠6—15小时以上,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由自己测得的体温,起床后将所测体温记录于基础体温单上,逐日进行,画成曲线。
正常曲线是排卵前稍低,排卵期最低;而排卵后由于孕激素的致热作用,体温高于卵泡期。因此正常曲线呈双相型,无排卵性月经周期缺乏孕激素无上述规律性变化,体温前后一致呈单相型。体温变化的意义:
1.双相型体温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排卵时间在双相体温转变前2—3天内,单相体温可肯定无排卵及黄体形成。
2.双相型体温高温阶段(黄体期)如超过16天以上,即有受孕可能,对于治疗中的不孕症患者是喜兆,对于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此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3.一般认为体温曲线高温期不应少于12天,上升幅度不宜低于0.3-0.5摄氏度,否则即为黄体功能不足。
婴儿发烧全身很烫怎么办 测量体温
发现宝宝发烧的现象,首先要给宝宝测量体温,确切了解宝宝体温高低,以便采取不同的措施。
测量宝宝体温最好使用肛门体温计,这样能够更加准确的测出体温。
测量方法:让宝宝曲膝侧躺或仰卧、趴在你的膝上,以露出臀部,将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后轻轻插入3厘米左右,需手持一端固定,并将宝宝紧紧按住,以防臀部扭动造成表柱断裂或进入直肠,造成意外。3分钟后取出。
治疗低烧的偏方 物理降退烧
感冒发烧有利也有弊,应该根据患者体温高低和身体的素质状况加以处理。阻力降温方法一般是在头部及血管丰富的地方进行冷敷,如用毛巾蘸取温水、稀释后的酒精等方式进行外敷或者擦拭。
小儿感冒发烧能不能洗澡
问:医生说我的宝宝是病毒性感冒,体温要过几天才能正常。请问体温多高时要去看医生?
答:宝宝体温的高低不是就诊的依据,因为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体温较高,但如果宝宝的精神状态好,能吃些饮食,就不必太担心;吃了退热药后热能退,精神好,基本和平时差不多,爱动、爱笑,没有呕吐、哭闹,就可在家继续观察。如果宝宝精神萎靡不振、烦躁或出现呕吐、气喘等情况,即使体温不高,也应立即去医院。
问:宝宝感冒发烧已经2天了,吃了退热药后体温就退,可是药性一过又高烧,不知何时能好?
答:宝宝感冒发烧,体温可高达39~40℃,90%以上为病毒感染引起,病程有自限性,也就是说感冒到了一定的时间会自愈,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所以病毒性感冒退热要有一个过程,大多2~3天,一般1周左右痊愈;如为细菌感染,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后,热程可缩短。如果宝宝高烧超过3天仍不退,必须看医生。
如何给新生儿测量体温
1、腋下测温方法:解松婴儿衣服露出腋窝,把体温表水银端放在腋窝中央,将同侧手臂靠躯干挟紧体温表,将其固定,持续测温5分钟,所测得温度一般比口表所测略低。
2、颈部测温方法:将体温表水银端横放于颈部皮肤皱褶处,调整头部位子,挟住固定体温表,至少测温5分钟,能测10分钟更好。颈部测温不易固定,受气温高低影响也较大,准确性比腋下测温更差。
3、肛门内测温方法: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肛表水银端,再抹上少许食用油(煮沸后冷却),加以润滑,缓缓插入婴儿肛门约3厘米,持续测温3分钟,所测体温正常值37.5C左右,冬季体温不足的新生儿肛表体温可在36C左右。
4、采用红外线探头测耳温,只需1秒钟即可测得比较准确的体温,可用于新生儿推广应用。
空巢老人也要自找快乐
从目前来看,造成老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低”与“高”的矛盾,即社会群体对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低”,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高”;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帮助预期的要求“强”,当前涉老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弱”;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服务需求“实”,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有效帮助“虚”。正因为如此,老年群体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物质生活贫乏,我国许多老年人还抱有消极的养老观念。他们把自己归纳为:革命时期的“敢死队”,建设时期的“突击队”,老年时期的“失落族”,情绪低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要摆脱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老年人必须做到“一个中心”,即以自助、自立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生活得宽容一点,潇洒一点;“三乐”,即自得其乐,自娱自乐,助人为乐;“四老”,即有老伴,老窝,老底(经济储备),老友。同时,整个社会也应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以上介绍了空巢老人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应对这种现象可能引发的后果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希望对身边的老年朋友有所帮助!
发烧的类型有哪些
1. 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1℃。2. 弛张热:体温高时在39℃以上,低时可接近正常,每日波动范围很大,高低相差2℃以上。3. 间歇热:是发热期与无热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现,如:隔日发热一次的疟疾。4.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指较长的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高热骤起,数日后骤退,数日后又再发热。5. 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逐渐下降,又逐渐上升,再逐渐下降,呈波浪状。6. 双峰热:一日之内热度两度上升、下降,每次升降相差在 1℃左右。7. 消耗热:热度在一天内变动幅度很大,高时可达40℃以上,低时又可降至正常以下。8. 不规则发热:每日发热高低不等,没有规律,呈不规则波动。
小孩持续发烧怎么解决
小儿持续发烧要根据持续发烧的时间、体温高低来进行调理。
如果五天以内体温不是很高,就是38℃左右, 38.5℃以下,稍微低热,精神状态好,那没多大关系,可以观察,就是用一些相关的抗感染、抗病毒的药。但是如果持续高热不退,持续39℃以上,用了相关的退烧药之后体温还是不能退,精神状态很不好,那肯定要引起重视,要去医院找医生做相关的检查。持续高热肯定是不能麻痹大意的。当然超过五天以上的持续低烧,肯定也要找原因。
对反复发烧的认知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反复发烧为坏事
由于发烧时人感到难受,故很多人把反复发烧视为坏事。而实际上,发烧对人体是“有功”的。发烧表明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发烧大多是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在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易于死亡;发烧可促进新陈代谢,大大加强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经常得感冒发烧的人,较少患癌症。
误区之二:认为体温高于37℃就是发烧
人的正常体温是37℃,不同个体可在35.5℃—37.8℃之间变化。清晨,人的体温最低,傍晚最高,变化在0.5℃—1.2℃之间,这些都属于正常范围。正常的体温也随季节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认为体温稍高于37℃就是低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误区之三:认为发烧越高病情越重
发烧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尽然。例如:急性扁桃腺炎并不是严重的全身感染,而极少有不发高热的例子;老年人患肺炎时病情往往很严重,却不一定发烧,甚至肢体冰冷,体温低于35℃;一个体温只有38.3℃的孩子无精打采,可能比体温高达40℃还在活蹦乱跳的孩子病得更厉害。病情的轻重,主要应看病人精神状态,而不能仅仅看体温的高低。对于新生儿和老年人,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往往在病得很重时都不发烧。
误区之四:认为发烧会“烧”坏脑子
不少人担心发烧会“烧”坏脑子,特别是孩子发烧并不高,就赶紧用退热药退热以“保护脑子”。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临床证明,只有当体温高达41℃以上或由于高热引起惊厥时,才有可能损伤脑细胞。需要退热时,可先采用头部冷敷等办法来保护大脑,并不是非用退热药不可。
误区之五:认为发烧就要退热
发烧只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征象,而非疾病的本质。有的人发烧时只管退热却忽视本质。如上述,发烧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退热反而会降低免疫力;不少细菌和病毒在体温升高时难以生长繁殖;退热还可掩盖病情,延误诊治。因此,发烧时应把重点放在治本上,而不应放在退热这一治标上。如果小儿体温在40℃以下,成年人在39℃以下,可不予退热,超过这个热度可适当采取退热措施。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遇到反复发烧应当看医生,不可自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