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认识
痛经的中医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痛经,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首先,不通的原因:第一,中医强调气血运行,如果气血不通,女性就容易伤肝,容易情绪刺激,那么肝气郁结,就会气滞血瘀,气血就会运行不畅通,不畅通就会引起痛经。例如女性家里出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吵架以后,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通,就造成了痛经;第二,寒凝侵袭,如果下雨天淋了雨,或者受寒感冒了就会痛经。这是因为血遇到热才会沸腾,它就运行畅通,如果遇到寒它就凝滞,它就运行的很慢。张教授举例为证,下雪天到外面跑一趟,血就会有一些凝滞,脸色为青紫的,如果在火炉旁边烤火,脸就是红的,血液循环会很快。不荣则痛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月经出现后,由于气血不够,不能荣养这个冲脉、任脉、子宫,就是没有荣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通。就是大病久病以后,或者产后倒流血,它的血亏了,血不够了,所以它就营养不了子宫,冲脉,任脉,所以来月经的时候就疼痛,这种痛多半是在月经完了以后痛;第二,如果平时流产次数太多,多产,房劳,伤了肾精,精液不够,肾精不够,血也亏了,那胞宫里边就空虚,冲脉、任脉就没有营养,所以就会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分两步:第一步,行气活血止痛,不管是寒痛,气滞痛或者是别的痛,都是运行不畅通,所以都要行气活血止痛,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的疼痛,第二步,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叫辨证论治,找它的原因,来辨证论治,慢慢的治。
中医对淋巴瘤的认识
淋巴瘤是现在社会上比较常见的肿瘤,一说是肿瘤,大家都害怕,有人甚至认为肿瘤就意味着死亡,实则不然。肿瘤也有良恶之分,良性肿瘤对人体的危害不大。恶性肿瘤只要是发现及时,治疗的及时也是没有生命危险的,淋巴瘤也是一样。那么淋巴瘤在中医和西医的认识是怎么样的呢?
中医是如何认识淋巴瘤的?
在祖国医学古籍中类似淋巴瘤病症的记载很多,如恶核、失荣、石疽、痰核等。其临床表现都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瘤相似。淋巴瘤疾病初期,肿块皮色不变,无痛无 痒,中医认为这些病症属于阴疽范畴,多为寒痰凝滞或气郁痰结所致。随着疾病的发展,淋巴瘤病人还可出现血燥毒热、肝肾阴虚、气血双亏等证。因此,中医认为 淋巴瘤的发生与脏腑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病机有关,病人的证型具有虚实夹杂的特点,临床上须根据具体病情辩证施治。
在西医上什么是淋巴瘤?
淋 巴瘤是指人体淋巴网状组织内正在发育中的或成熟的正常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网状细胞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病态新生物,医学上叫 做原发于淋巴系统的恶性实体瘤。人体淋巴组织具有免疫功能。因此,根据现代医学定义也可以把淋巴瘤看作是免疫系统的恶性实体瘤,简称淋巴瘤。其发病原因至 今尚未阐明。由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非常丰富,淋巴瘤病人的首发症状常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为多发或单发。但淋巴结以外的任何部位如 脾脏、胃肠道等也可以成为淋巴瘤首发的部位。首发于淋巴结以外部位的淋巴瘤被称为结外淋巴瘤。如淋巴瘤累及骨髓或瘤细胞进入外周血则称为淋巴瘤伴有骨髓侵 犯或合并白血病。由于淋巴瘤为肿瘤性增生,其恶性程度和病程可因肿瘤的组织学特点而有很大差别,但其临床表现都很相似
通过上文的解释,大家知道了淋巴瘤在中医和西医上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中医认为淋巴瘤是脏腑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病机引起的,而西医认为淋巴瘤与放射线、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因素引起的。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瘤都要及时的治疗,这是一致的。
中医怎么认识肥胖的
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食欲亢进,过食肥甘,湿浊积聚体内,化为膏脂,湿浊化热,胃热滞脾,形成肥胖,但长期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或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可致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
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它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
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肝脏主疏泄,肝脏藏血,如果这些功能不行了,我们的肝就逐步逐步走上了肝癌。最后走上衰竭,和我们的心衰,肾衰其实道理一样。越来越多患者会选择中医中药的方法来治疗肝癌,在我国中医治疗肝癌颇受欢迎,那么我们中医博大精深,是否古代就有了肝癌的研究呢?
中国古代,大概也是有肝癌的。当然,还没有从出土的尸体中发现过肝癌。
至于肝癌常见的其他症状,像黄疸、腹水,中医书中也早有描述。黄疸都归于“黄疸门”中,腹水则称为鼓胀。
从中医古籍中,可以发现一些类似有癌征候的描述。在中医最早的一些书籍中,描述一种叫“息贲”的病,它的征候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还有一处叫“肥气”的病,也是“在胁下,若覆杯”。很可能都是描写肝区的肿块。
中医历代的书籍中,还有一些医案,也很像肝癌。大约在元代,十三世纪时,有一位名医叫罗天益,他治疗过一位病人。“病积”,也就是有腹部肿块的意思。症候是“脐左连胁如覆杯”,有一个较大的腹块。“腹胀如鼓,有青络脉,喘不能卧”,指出腹水很多,已经不能睡平,腹壁可见明显的静脉。“自利完谷”,腹泻得厉害。“日晡潮热、夜有盗汗”,很像肿瘤热。肝癌的肿瘤热,常见的就是下午发热,夜间大汗出。
再举一个例子。清代雍正、乾隆时一位医生,叫陈士铎,他记载了一个病例。病情是“胁痛之极,手按痛处不可忍”,还有“两胁胀满”、“发寒、发热”。他称这种病叫“肝痛”,认为是“肝叶生疮”。当然,都没有病理,那时候也不会有。事实上,原发性肝癌没有经过探查而要有病理证实,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的事。尽管没有病理,但症候是像的。更重要的是,治疗这类病的一些原则,确实还在目前的临床上应用。
上面所举罗天益的一个例子,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治疗原则,叫做“养正积自除”。这是在金元时代,他们那个学派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和治则。
多数肝癌病人,确实就是“虚中有积”。也就是身体脏器虚损,而又有“积”――癌肿。癌病人的虚,在其初起和中晚期,以脾虚为主。因此健脾治疗,在肝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脾虚,所以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泻便溏。脾虚会引起“气滞”,而有腹胀、胁痛等。脾虚气滞又会引起“湿”、“热”,而有肿瘤热、黄疸之类。也会有“血瘀”,而有肝区疼痛,手不可按的情况,已是相当后期了。治疗就是根据这些病机变化。以健脾为主,同时再配合理气,或者化湿、清热等药物。
治疗肿瘤,中医有很多治则。而治疗肝癌,“养正积自除”是最主要的一个治则。为什么呢?可以再引一段罗天益的话:“养正积自除,犹之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而且《内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满实中有积气,大毒之剂尚不可过,况虚中有积者乎?”
小编提醒肝癌患者不要紧张,不要有压力,首先我们要从心态上来藐视它,到正规的医院去接受正规的治疗,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这样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相信会有治好的一天。
冠心病的中医认识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就是冠状动脉的血管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的斑块,堵塞了冠状动脉的血管,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这种情况,就叫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是心绞痛,心绞痛发做多是三到五分钟或是十来分钟的胸疼,但有时超过十五分钟甚至长时间不缓解,疼痛加重可能是进一步发展为心肌梗塞。还有一些就是没有阻塞,但是冠动脉出现血管痉挛,也会出现心绞痛,也是属于冠心病。 冠心病在中医属于胸痹和真心痛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的“灵枢五邪”中,就有描述:“邪在心,则病心痛”。描述重症胸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甚至“喘息不得卧”。在《内经》中也有记载,就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就是手脚都发紫发青,并且凉,病情的发展可以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说明这个病非常危重,兇险。古代真心痛的描述和近代医学心肌梗塞基本上是类似的。
从中医看冠心病的发病与寒邪外侵,自己本身的体质、饮食不当、情志波动,还有劳倦过度等因素都有关系。从病机来分的话,主要分为虚证和实证,虚的方面包括心气不足、心阴不足、心血不足、心阳不足,而实的方面就是标实,有寒邪、痰浊,血瘀、气滞等,这些因素都可致胸痹心痛。
冠心病在中医看是虚虚实实,即有本虚又有邪实,治疗上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时,就要治标,像气滞、寒凝、血瘀、痰浊,要治理这些,在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时,还需要判断是气虚阳虚,还是血虚,阴虚来补其虚。补益心气,心阳或者滋补心阴心血。
大肠的中医认识
解剖学位置
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大肠的上端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的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亦是一个官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2.大肠主津 :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机能失常
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者泄泻。若有湿热郁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病症。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认识癌症 中医教你正确认识癌症
一、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1、病机基础
关于癌症的病因病机,历来说法较多,但多不外乎内虚外邪。痰、瘀、热、毒、虚等因素均与癌症有关,因此癌症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甚至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机体内出现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而厥阴经为两阴交尽之经,具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特点。中医认为,癌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正与厥阴病的特征不谋而合,进而认为癌症的病位在厥阴,病机基础在于“阴阳气不相顺接”。
2、病机转化关键
专家认为,“癌”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人体的一种状态,体现的是人体内部、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在“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基础上,人体正气会逐渐亏耗,而癌毒也会因之而生。但癌毒的产生与正气的亏耗并不是必然出现癌症。
当人体正气尚能遏制癌毒时,人体就不会出现癌变,若相反,癌变就会发生。因此正气耗散与癌毒扩散趋势的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是癌症进展、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
3、病机的外在表现
在“癌”这种状态下,人体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如气滞、血瘀、痰凝等,这些病理表现与癌毒一起耗伤正气,使正常的气血转化为“恶气”、“恶血”,最终导致“癌瘤”的出现。
二、中医治疗癌症的关键点
1、癌毒的根源
铲除毒根即消除肿瘤,这是治疗癌症最直接的手段。
2、人体内环境
气滞、血瘀、痰凝等为肿瘤发病提供了土壤环境。放疗、化疗之后,癌细胞的生长、扩散速度反而加快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正是由于放疗和化疗虽然在短时间内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却也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反而更利于癌细胞的生长。
3、“种子”
当正气耗散,不能制癌毒时,癌毒会逐渐扩散,在病态的人体内环境的帮助下,把正常的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肿瘤就会扩散。这个过程中,正常细胞就充当了癌变的“种子”。
痔疮的中医认识
目前对痔疮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它是指直肠末端黏膜下,或肛管皮肤下或肛缘皮下静脉从的静脉血管发生扩张、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还有一种就是比较现代的说法,就认为是一种肛垫病理性肥大,或者是移位,或者是肛周皮下的血管血液淤滞所形成的一些团块,有这样两种理论。
痔其实是我们传统中医学很早就出现的一个概念,痔所指的范围比痔疮宽泛,它不光是指肛门部位的,在体表或体腔的其他部位发生一些凸出于腔道表面,或者体表表面的,我们都把它称之为痔。比如说肠道的息肉,古代的传统医学把它称之为息肉痔,肛裂我们把它称之为裂痔,甚至是鼻腔里面的一些鼻息肉,也把它称之为痔,所以古中医里的痔它不是单纯的一种肛门病的疾病,只是在后面演化过程当中,大家习惯把肛门病成为痔,一想到痔就想到肛门的痔疮。传统意义上的痔漏,现在基本上把这个名字都称之为肛肠科,不叫痔疮科了。但现代通俗讲法来讲,痔和痔疮没有太大区别,痔就是痔疮。
俗话说十人九痔,精确的讲,应该是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这个痔疮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据临床统计,女同志的发病率达到了60%以上,男同志的发病稍微低点,50%以上。
通常意义上来讲,我们把痔疮一般分为这么三大类,外痔、内痔、混合痔,外痔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得到,长在肛门周围的痔。内痔就是平常在肛门内部,不借助一定的器械仪器我们看不到,混合痔就是既有外痔又有内痔融合起来,融成一体形成的痔。
从中医的辨证分型来讲,目前我们一般把它分为这几大类型:风伤肠络型、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气陷型,阴虚肠燥型共五型。以这几种分型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
传统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有这些因素,有外感六淫,中医讲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有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饮食不洁,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品;还有起居不规律,长期熬夜;还有久坐久立等不良习惯;还有妇女怀孕;还有长期便秘,大便干结这些病。以上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最后在体内产生瘀血浊气,下注肛门筋脉横解,肠辟为痔,这就是我们中医对于痔疮形成的机理的解释。
痔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两大分类,一个是保守疗法,一个是手术疗法,保守疗法包括内服药,包括外敷药,或者是熏洗,或者是针灸,或者是注射,都包括在这个保守疗法里面。中医药治疗痔疮,特别是在保守治疗这一块,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有活血去瘀的,有消肿止痛的,有去腐生肌的,在临床上对应的非常多,因为痔疮无论是在做保守治疗或者做手术以后,它的并发症很多,中医在防治这个痔疮术后的并发症方面,也有它自己独到的优势的,疗效也非常的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