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尿比重是什么
慢性肾炎尿比重是什么
尿比重测量用于估计肾脏的浓缩功能,但精确度差,受影响因素多。其测定值仅供参考。尿比重高低由尿液中溶解的溶质的分子量、摩尔浓度和摩尔体积决定。
尿比重是指在4摄氏度下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
每100毫升尿含1克尿蛋白或葡萄糖时可分别使尿比重增加0.003和0.004,测量时应注意矫正。从理论上讲,尿液温度较比重计所标温度(标准温度15℃)升或降至3℃,则尿比重应加或减0.001。在测定尿比重之前,须用蒸馏水校正比重计。
健康人24小时尿比重在1.015~1.025之间,比重高低与进水量有关,进水多则尿比重低。健康人禁水一夜后第一次晨尿比重应大于或等于1.018。少尿时尿比重低于1.014说明肾浓缩功能丧失可能是肾功能衰竭。
1.试带法 又称干化学法,有仪器比色和目视比色法。试带上含有酸碱指示剂和多聚电解质。
2.折射计法 有座试临床折射计法
和手提折射计法。利用光折射率与溶液中总固体量相关性进行测定。 3.尿比重计法 用特制的比重计测定4摄氏度下的,尿液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4.称重量法 在同一温度下,分别称量同体积的尿液与水的重量,进行比较,求得尿液比重。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慢性肾炎尿比重的知识希望可以有效实际的帮助到大家。同时大家如果患有慢性肾炎,建议大家及时去医院治疗,切不可听信偏方有阴影,因为慢性肾炎的根治是很困难的,目前从医学界来看还没有找到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
小腹痛血尿要做什么检查
一、尿常
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尿液的化验检查还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二、异常结果:
1、尿液颜色 ,红色为血尿:急性膀胱炎、泌尿道结石、肿瘤、肾结核乳白色(乳糜尿)、血丝虫病、泌尿道化脓性感染。深黄色或红茶样:黄疸。
2、尿透明度 ,混浊:有大量结晶、血液、脓液及乳糜尿时。
3、尿酸碱度(尿pH值) ,了解尿液的酸碱度,对诊断某些肾脏或代谢性疾病可提供重要线索。
4、尿比重 ,在病理状态时,尿比重的增减主要根据肾脏的浓缩功能而定。 比重低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
肾小球肾炎如何鉴别诊断
1、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大多数慢性肾炎,往往隐匿起病,急性发作常继发于急性感染后,前驱期往往较短,1 ~2 日即出现水肿、少尿、[1]氮质血症等症状,严重者尚可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能伴有贫血、高血压、肾功能持续不好转,平时可能伴有夜尿增多,尿比重常低或固定低比重尿。
2、急进性肾炎:起病初与急性肾炎难鉴别;本病在数周内进行性肾功能不全可帮助鉴别,必要时采用肾穿刺病理检查,如表现为新月体肾炎可资鉴别。
3、急性尿路感染:尿常规可出现红细胞,但常伴白细胞及脓细胞,部分患者有发热及尿路刺激征,中段尿培养可确诊,常常补体正常。
4、膜增生性肾炎:常以急性肾炎起病,但常常蛋白尿明显,血清补体持续下降(大于8 周),疾病恢复不及急性肾炎好,必要时予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5、IgA 肾病:主要以反复发作性血尿为主要表现,ASO 、C3往往正常,肾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6、继发性肾炎:如地敏性紫瘢肾炎,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等。
慢性肾炎检查
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慢性肾炎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慢性肾炎一般要做尿液检查和肾功能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尿量、尿比重、尿蛋白及尿沉渣):慢性肾炎必有现象为尿液异常。水肿及肾功能影响尿量变化,水肿期间尿量减少,无水肿者尿量多数正常。肾功能明显减退、浓缩功能障碍者常有夜尿及多尿。尿比重(禁水10-12h)不超过1.020,尿渗透浓度低于550mOsm/(kg·H2O)。尿蛋白含量一般在1-3g/d,亦可呈大量蛋白尿(>3.5g/d)。尿沉渣中可见到颗粒管型,伴有轻度至中度的血尿。
尿液其他检查:
尿C3检测:膜增殖性肾炎及新月体肾炎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其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包括IgA肾病)。微小病变型及局灶节段性肾炎阳性率最低。
尿FDP检测:慢性肾炎患者的测定结果与C3测定相似,弥漫性增殖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阳性率较高,局灶节段性肾炎及微小病变阳性率较低。
尿圆盘电泳: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多见高分子蛋白尿。微小病变、IgM肾病、早期系膜增殖性肾炎及膜性肾病多见中分子蛋白尿。
尿蛋白选择性指数(SPI):临床意义与尿圆盘电泳相似,膜增殖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IgA肾病多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SPI>0.2),微小病变、IgM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及膜性肾病等病例半数以上SPI≤0.2。
2、肾功能检查:肾小球肾炎的肾功能不全主要指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多数病人的肌酐清除率(Ccr)轻微降低,但未降到正常值的50%以下,所以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若Ccr降至50%以下则血清肌酐(血清肌酐到达133?mol/L)和尿素氮增高。继之,则出现肾小管功能不全(尿浓缩功能减退及酚红排泄率明显降低)。酚红排泄率受肾血浆量的影响较大,不能完全代表肾小管功能。
除了上述两项检查外,慢性肾炎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查、肾活检、肾脏B超、心电图,X线胸片、骨片和胃镜检查等诊断病情。
慢性肾炎的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尿量、尿比重、尿蛋白及尿沉渣):慢性肾炎必有现象为尿液异常。水肿及肾功能影响尿量变化,水肿期间尿量减少,无水肿者尿量多数正常。肾功能明显减退、浓缩功能障碍者常有夜尿及多尿。尿比重(禁水10-12h)不超过1.020,尿渗透浓度低于550mOsm/(kg·H2O)。尿蛋白含量一般在1-3g/d,亦可呈大量蛋白尿(>3.5g/d)。尿沉渣中可见到颗粒管型,伴有轻度至中度的血尿。
尿液其他检查:
尿C3检测:膜增殖性肾炎及新月体肾炎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其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包括IgA肾病)。微小病变型及局灶节段性肾炎阳性率最低。
尿FDP检测:慢性肾炎患者的测定结果与C3测定相似,弥漫性增殖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阳性率较高,局灶节段性肾炎及微小病变阳性率较低。
尿圆盘电泳: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多见高分子蛋白尿。微小病变、IgM肾病、早期系膜增殖性肾炎及膜性肾病多见中分子蛋白尿。
尿蛋白选择性指数(SPI):临床意义与尿圆盘电泳相似,膜增殖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IgA肾病多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SPI>0.2),微小病变、IgM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及膜性肾病等病例半数以上SPI≤0.2。
2、肾功能检查:肾小球肾炎的肾功能不全主要指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多数病人的肌酐清除率(Ccr)轻微降低,但未降到正常值的50%以下,所以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若Ccr降至50%以下则血清肌酐(血清肌酐到达133?mol/L)和尿素氮增高。继之,则出现肾小管功能不全(尿浓缩功能减退及酚红排泄率明显降低)。酚红排泄率受肾血浆量的影响较大,不能完全代表肾小管功能。
除了上述两项检查外,慢性肾炎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查、肾活检、肾脏B超、心电图,X线胸片、骨片和胃镜检查等诊断病情。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尿常规检查不仅肾病患者的常用检查手段,也是其他某些疾病的辅助分析工具。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肾病检查,不少患者感觉不舒服时常去医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看看有无蛋白尿等情况,防止肾病。但是部分患者检查后看不懂结果,现在我们简单的做些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肾病患者最好用晨尿做检查。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即先排挤一部门尿弃去,以冲去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检查尿液的比重,正常人24小时尿的比重在1.015左右。常在1.010~1.025间波动,因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影响。随意尿比重波动范围为1.005~1.030,24小时混合尿比重增高时,见于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蛋白尿及糖尿病人尿比重亦增高。
24小时混合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时。尿常规检查结果测定任意一次随意尿,尿中无蛋白及糖时,比重≥1.025,表示肾脏浓缩功能正常,比重≤1.005表示肾脏稀释功能正常,如固定在l.010左右,称等张尿,为肾实质受损,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降低所致。
教你如何看懂尿常规化验单
一、尿常规的常见检查项目:
目前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酸碱度(pH)、尿比重(SG)、尿胆原(URO)、隐血(BLD)、白细胞 (WBC)、尿蛋白(PRO)、尿糖(GLU)、尿糖(GLU)、尿胆红素(BIL)、酮体(KET)、红细胞(RBC)、尿液颜色等。
在一张尿常规化验单上,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或“++”、“+++”,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做阳性结果;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志。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表明该项是正常的。
教你如何看懂尿常规化验单
二、尿常规化验单及临床意义:
1、尿酸碱度(U—pH)
正常参考值:4.5—8.0,均值为6.5。
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发烧、白血病等。此外,—田氯化铵等药物时也可降低。增高’见于碱中毒、输血后、严重呕吐、膀肮炎等。
2、尿比重(SG)
正常参考值:1~5岁‘1.010—1.014;5-8岁,1.010—1.019;8~14岁,1.010—1.025;14岁以上至成人,1.002—1.030。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及心力衰竭等。降低,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衰竭及尿崩症等。
3、尿胆原(URO或UBG)
正常参考值:弱阳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肝病等。阴性,见于梗阻性黄疽。
尿多衡量标准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24小时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若经过超过2500毫升者称为多尿;如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毫升,称为少尿;如24小时尿量少于50毫升或100毫升,或者12小时全无尿,则称为无尿。正常成人夜间排尿0~2次,尿量为300~400毫升,相当于全日总尿量的1/4~1/3。若夜间尿量和次数明显增加,称为夜尿多。多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夜尿多常为肾功能减退的一个信号。少尿与无尿是临床上极为严重的急症,应立即寻找病因,迅速而有效地予以处理。对于由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慢性肾衰患者,少尿和无尿则是终末期的表现。
多尿可分为两大类:高渗性多尿,尿比重在1.020以上可由于葡萄糖排泄过多、尿素排泄过多、尿钠排泄过多引起。
低渗性多尿,尿比重低于1.005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间质性审验、低钾性肾病、高钙性肾病高尿酸血症、干燥综合征、多囊肾、肾性尿崩症、尿崩症、烦渴多饮等。
多尿的鉴别诊断:首先区分高渗性多尿,可以测尿比重、尿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对渗透性多尿测定空腹血糖、血、尿钠、血钾等,以确定造成高渗性利尿的溶质种类,根据病史,细致体检以明确病因。对低渗性多尿可通过禁水试验、高渗盐水试验、加压素试验,以明确多尿是肾性、精神性或中枢性的原因。对肾性多尿通过病史、体检以及肾功能、血清钾、血清钙、血尿酸等检查,进一步确定其病因。
慢性肾炎尿比重
肾,可以说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谈论的话题之一。带有刺激性也带有一定的隐秘性。据统计,我国慢性肾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肾炎发生。可是,慢性肾炎尿比重是什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专家的见解。
尿比重测量用于估计肾脏的浓缩功能,但精确度差,受影响因素多。其测定值仅供参考。尿比重高低由尿液中溶解的溶质的分子量、摩尔浓度和摩尔体积决定。
尿比重是指在4摄氏度下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
每100毫升尿含1克尿蛋白或葡萄糖时可分别使尿比重增加0.003和0.004,测量时应注意矫正。从理论上讲,尿液温度较比重计所标温度(标准温度15℃)升或降至3℃,则尿比重应加或减0.001。在测定尿比重之前,须用蒸馏水校正比重计。
健康人24小时尿比重在1.015~1.025之间,比重高低与进水量有关,进水多则尿比重低。健康人禁水一夜后第一次晨尿比重应大于或等于1.018。少尿时尿比重低于1.014说明肾浓缩功能丧失可能是肾功能衰竭。
1.试带法 又称干化学法,有仪器比色和目视比色法。试带上含有酸碱指示剂和多聚电解质。
2.折射计法 有座试临床折射计法
和手提折射计法。利用光折射率与溶液中总固体量相关性进行测定。 3.尿比重计法 用特制的比重计测定4摄氏度下的,尿液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4.称重量法 在同一温度下,分别称量同体积的尿液与水的重量,进行比较,求得尿液比重。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慢性肾炎尿比重的知识希望可以有效实际的帮助到大家。同时大家如果患有慢性肾炎,建议大家及时去医院治疗,切不可听信偏方有阴影,因为慢性肾炎的根治是很困难的,目前从医学界来看还没有找到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
肾盂肾炎的尿常规要怎么看
肾盂肾炎是指肾脏盂的炎症,大都由细菌感染引起,一般伴下泌尿道炎症,临床上不易严格区分。根据临床病程及疾病,肾盂肾炎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期,慢性肾盂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
肾盂肾炎以慢性患者较为多见。这样的病人可因各种诱因反复发作,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灼热等症状。尿常规检查异常,尿培养可找到致病细菌。但有一部分病人虽然症状较重,但尿的细菌培养却无阳性发现。临床上,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尤其是灶性或愈合之肾盂肾炎,尿常规呈低细菌数或无菌。肾盂肾炎时无细菌尿的原因可能为:
①最常见的原因为,抗炎药物及化学疗法的使用抑制了细菌的活性。
②患侧输尿管的阻塞,使细菌不能随尿排出。
③尿酸碱度(pH值)在5、0以下或高度的尿液稀释(尿比重在1、003以下),不利于细菌的生长。
④迅速的尿流使细菌无机会繁殖,或某些细菌生长较慢或不易繁殖。
⑤也有一种理论认为,慢性肾盂肾炎为一种无菌性疾病,开始由细菌感染引起,以后细菌消失,而感染由细菌毒素的持续或自体免疫机制维持。
尿常规检查中各指标的意义
那在体检过程中,尿常规检查各指标作用是什么呢,如何从尿检中进行详细判断?
1.比重:用于提示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尿比重受饮水等因素影响较大,新生儿尿1.012左右,小婴儿为1.002-1.005,儿童可在1.001-1.035,成人尿比重在1.015-1.025之间,一般随机尿比重1.003~1.030。增高见于急性肾炎、高热、新功能不全、脱水、糖尿病等,如果尿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 尿崩症等。
2.酸碱度:用于了解机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情况,是临床上诊断呼吸性或代谢性酸/碱中毒的重要指标。尿pH受食物摄取、机体进餐后碱潮状态、生理活动和药物的影响, 正常饮食条件下的晨尿,多偏弱酸性,pH 5.5~6.5,平均pH 6.0。降低见于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钾血症、痛风、服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之后。
3.蛋白质:蛋白质检查是尿液化学成分检验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正常情况下,终尿蛋白含量很少,当蛋白定性呈阳性时,称为蛋白尿。蛋白尿又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产生源于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如剧烈运动后,发热、妊娠期妇女和体位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尿蛋白增多见于各种肾炎、肾功能不全和肾病综和症等,进一步检查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电泳,区分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可提供肾脏病变性质的很多信息(如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慢性肾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尿常规检查:慢性肾炎患者尿比重偏低,多在1.020以下,疾病晚期常固定在1.010。尿蛋白微量+~++++不等。尿中常有红细胞及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急性发作期有明显血尿或肉眼血尿。
2、血液检查:慢性肾炎患者常有轻、中度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成比例下降,血沉增快,可有低蛋白血症。一般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异常。
3、肾功能检查:慢性肾炎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均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肾功能分期多属于代偿期或失代偿期;酚红排泄试验及尿浓缩稀释功能均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