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操 第三步:关注自己的双手滚揉后溪穴
中医养生保健操 第三步:关注自己的双手滚揉后溪穴
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
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坚持下来,对颈椎、腰椎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自然简单地拍手,就可以很好地养心护心。可以在早上,也可以在晚上7~9点拍手掌。就算只是拍三五分钟也行,十几分钟更好。
拍手,能激活你心脏的保护神——心包经和心经,使心血充盈,泻除心火,加速身体毒素的代谢,还可以防治胸闷胸痛。
端坐,两臂自然放于两腿上,调匀呼吸,然后两手用力握拳,吸气时放松,呼气时紧握,可连续做6次。
白领常按六个穴位保健康
白领按6个健康穴可保健康
1、按压公孙穴
白领吃饭常常不规律,十有八九有肠胃病。有空多按摩公孙穴,对脾胃有帮助。
怎么找?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足三里位于外膝眼向下量四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一横指。
怎么按?在办公室取坐姿,两手拇指分别按住该穴位,深呼吸渐渐用力揉按20~30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
2、揉捏风池穴
颈椎病可以称之为办公族最无言的痛,缓解颈椎不适的穴位是风池穴。
怎么找?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怎么按?揉穴的同时轻轻旋转头颈部,再做些耸肩动作。每天晚上睡前按摩后可以做局部热敷,能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解除疲劳的作用。另外,在办公室每隔1~2小时可扭动颈部。
3、滚揉后溪穴
久坐不运动,腰痛不稀奇。此时可按摩后溪穴。
怎么找?后溪穴是手握拳时,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处。
怎么按?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有着非常好的养护作用。
4、按摩太阳穴
脑力工作压力大,头晕、头疼是常有的事,此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摩太阳穴。
怎么找?太阳穴位于双眼的眼角与其平行发际连线1/2处。
怎么按?午饭后揉一揉太阳穴,三五分钟即可,往往有不错的提神醒脑的作用。
5、按按承山穴
久坐、腿部受凉,容易引发小腿疼痛、抽筋,此时可赶紧按按承山穴。男性按此穴能缓解登山、骑车后的腿部不适。
怎么找?承山穴在腓肠肌肌肉分叉处的下缘。
怎么按?承山穴按上去会非常的酸痛,手法只能轻按轻揉,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
6、刺激明眼穴
眼睛干涩时,可以动动手指上的明眼穴。
怎么找?左右手的大拇指中间的骨节上。
怎么按?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以拇指的指甲分别对这个穴位进行刺激,以稍微感觉到疼痛即可。可以在工作的休息时间,或是等车的空档期自行按摩。
口臭按摩什么穴位
1、口臭按摩大陵穴
大陵穴位于手腕的腕掌横纹中点处。大陵穴为心包经输土穴,为该经的子穴。根据中医“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因此大陵能清泻心火;另心包经还“历络三焦”,大陵穴本性属土,大陵穴还泻脾胃之热,治疗心脾之火上攻所致的口臭。临床上还经常与水沟穴(人中穴)配合应用效果更好。正如《玉龙歌》言:“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
首先,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压右手大陵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然后屈伸活动右手腕关节,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其强度应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持续20~30秒后,渐渐放松,再用轻揉局部,如此反复操作。左右手交替进行,每次每侧穴按压5~10分钟,每日1~2次。
2、口臭按摩后溪穴
后溪穴很好找,位于小拇指的根部外侧,手掌横纹向外的尽头交际处。按摩时可微握拳,以另一只手拇指掐揉5分钟,以感到轻微酸痛为佳,之后再按摩另一侧。还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除了消除口臭,按摩此穴还能预防颈腰椎病。
办公族久坐 养生防病的按摩方法
颈椎酸胀—揉捏风池穴
颈椎病可以称之为办公族最无言的痛,缓解颈椎不适的穴位是风池穴。
穴位位置: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按摩方法:揉穴的同时轻轻旋转头颈部,再做些耸肩动作。每天晚上睡前按摩此养生穴位后可以做局部热敷,能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解除疲劳的作用。另外,在办公室每隔1~2小时可扭动颈部。
腰椎酸痛—滚揉后溪穴
久坐不运动,腰痛不稀奇。此时可按摩后溪穴。
穴位位置:后溪穴是手握拳时,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处。
按摩方法: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有着非常好的养护作用。
眼睛干涩—刺激明眼穴
眼睛干涩时,可以动动手指上的明眼穴。
穴位位置:左右手的大拇指中间的骨节上。
按摩方法: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以拇指的指甲分别对这个养生穴位进行刺激,以稍微感觉到疼痛即可。可以在工作的休息时间,或是等车的空档期自行按摩。
推拿治疗风湿骨病有哪些方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关节取合谷、后溪、二间、中渚、劳宫、四缝;腕关节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关节取肩贞、天宗、肩井、臂;踝关节取昆仑、丘墟、悬钟、解溪、商丘、太溪、申脉;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委中、梁丘、丰隆、足三里;髋关节取环跳、秩边、髀关、承扶;下颌关节取下关、合谷、翳风、颊车、内庭;脊柱关节取病变部位相应的督脉和膀胱经有关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继用滚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复施术,在受累关节处作重点治疗。b.捻指间关节;按掐四缝、劳宫;点阳溪、大陵、曲泽,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摇、搓、拔伸各受累关节。d.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法,使热透入关节。
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沿足太阳经施推、滚、揉、运诸法。b. 拿太溪、昆仑、委中;点承扶、环跳、秩边;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手法,使热透入关节。
③下颌关节:凡下颌关节受累者可推下关,颊车;按太阳、翳风、外关;拿合谷、内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期内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1月后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
推拿法(二)
(1)病变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变关节为治疗重点。常取八邪、阳溪、阳池、阳谷、内关、外关、后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泽、肩贞、天宗、八风、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仑、太溪、申脉、飞扬、承山、悬钟、阴陵泉、阳陵泉、膝眼、鹤顶、血海、梁丘、秩边、环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术者按常规用滚法在患肢手臂内、外侧施治。从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势,术者循患臂上下循经用拿法,同时重点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泽、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间关节作捻法,然后在病变关节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为俞。最后再用揉法施于患肢,并配合被动活动有关关节而结束上肢治疗。时间约10分钟。c.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踝关节上方,另一手以滚法从大腿前部及内、外侧至小腿外侧施术,同时被动伸展活动下肢。随即在踝关节处以滚法治疗,同时伸展内、外翻活动该关节。再循髋、膝关节、踝关节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风等穴。时间约10分钟。d.患者俯卧,术者以滚法施于臀部至小腿后侧,并重点施术于髋、膝关节,然后再按揉环跳、秩边、承扶、承山、委中、飞扬、悬钟、太溪、申脉、昆仑等穴。时间约5分钟。
(2)病变在脊柱者
①取穴:以脊柱两旁肌肉为治疗重点。常取夹脊、大椎、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俯卧,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两侧用滚法施术,并配合后抬腿活动,时间约5分钟。b.患者取坐姿,术者于后方用滚法、拿法交替施于颈项两侧及肩部,同时配合颈部左右旋转及俯卧活动,再拿肩井,时间约2分钟。c.接上势,用按揉法从颈至腰臀部循经施于上述穴位,先取夹脊,再取其余穴位,最后平推脊柱以热为度(本过程患者坐姿 和俯卧均可),再按肩井结束治疗。时间约10分钟。
以上治疗连续10天为1疗程,每天治疗1次,疗程间休息3~6天左右。
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推拿疗法
多在发病1周内,症状急重。表现为腰骶部及下肢剧烈疼痛,腿痛重于腰痛,直腿抬高50^以下,腰僵,痛性跛行,行走在200m以内,甚至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
1.患者俯卧位,两膝伸直,两手放于体侧,,腰部尽量放松。医者立于一侧,点按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各1分钟。
2.沿腰背部及下肢膀胱经涂以少量红花油,医者由肝俞平推至下醪,继而两手分别沿一侧臀部、下肢后外侧平推至足跟,反复5~7遍。
3.医者用前臂着力,滚揉腰背部,上下往返5~7次,然后重点攘揉腰骶部,直至患处温热感,疼痛减轻。
4.患者仰卧位,点按患侧太溪、解溪、足三里、风池、冲门诸穴,以有酸胀感为宜。然后摇下肢诸关节,轻轻牵抖双下肢。
5.轻拍腰骶、下肢,结束手法。
一般发病在1个月以内。经早期治疗,腰腿痛减轻,腰椎活动度改善,直腿抬高可达到50~70*,行走在500m以内,生活部分自理。
1.患者俯卧位,腰部及下肢放松,于腰、臀部及下肢用攘法或掌根按揉法操作6~10遍。
2.患者俯卧位,按压、弹拨夹脊穴和背俞穴。操作时应上下移动,有条索状物时,适当延长时间至其软化,不宜用力过大。使腰部肌肉放松,有温热感为佳。
3.患者仰卧位,点按患侧太溪、解溪、足三里、风池、冲门诸穴,以有酸胀感为宜。然后摇下肢诸关节,轻轻牵抖双下肢。轻拍腰骶、下肢,结束手法。
4.患者俯卧位。做拔伸法(也可用机械牵引),并双手掌根重叠按压患椎棘突旁,或压痛最明显处。操作时嘱患者放松,下按时呼气,放松时吸气,连续20~30次。
5.患者俯卧位。做下肢后伸扳法。操作时先扳一侧再扳对侧,亦可同时扳两下肢。患者侧卧位。做腰部斜扳法。先扳患侧,再扳健侧,可反复数次。(或做直腰旋转扳法)。
6.患者坐位。做弯腰旋转扳法。也可与斜扳法选择其一。
7.患者仰卧位。做患肢直腿抬高法。
8.按揉、弹拨患侧秩边、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解溪、昆仑等穴。后于患侧腰、臀、下肢施攘法。
9.患者俯卧位。施擦法于腰部,透热为度。
病程多在1个月以上,仍有腰部或下肢酸胀不适或麻木感。
1.患者俯卧位。按揉患侧腰骶、臀、下肢。
2.拿捏腰臀、下肢酸胀或麻木部位。
3.患者坐位。做折腰法。
4.患者仰卧位。做患肢直腿抬高。
5.患者俯卧位。按揉肾俞、命门、秩边、委中、承山等穴,用攘法操作于腰、臀、下肢。
6.患者俯卧位。腰臀、下肢后侧涂以红花油,施用擦法。
7.用拍法施术于腰骶、下肢,结束手法。
神经意识紊乱或失定向力、恐水症、传染病、呼吸道感染、心肺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动脉硬化、癫疴、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发热、炎症感染、皮肤破溃、妊娠、月经期、大小便失禁、过度疲劳等患者不能采用此方法。
偏瘫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常规治疗
在中风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大多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症,此时加强防治中风后遗症有着较好的效果。脑中风病人在康复期如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另外稳迈舒运动按摩轮有助于恢复下肢、关节和足部的运动功能。适合于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的主动肢体康复锻炼,对膝踝关节、下肢和足部的骨折和扭挫伤等长时间固定治疗后的肌肉萎缩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有不错效果。使用时要注意交替选择运动按摩方式。可单脚运动按摩;或一只脚做运动按摩,另一只脚做静止穴位刺激按摩;或双腿脚同向运动;或双腿脚反向运动。
推拿治疗
一、适应症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
二、辨证施治包括三部分
﹙一﹚辨证分型:本证以单侧上下肢瘫痪无力,口眼歪斜,舌强语蹇等为主症。初期患者肢体软弱无力,知觉迟钝或稍有强硬,活动功能受限,以后逐渐出现强直挛急,患者姿势常常发生在改变和畸形等。
﹙二﹚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三﹚基本治法: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滚、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⒈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用滚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后伸的被动活动。约5分钟。
⒉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滚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约3分钟。
⒊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在侧面,用滚发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髋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用拿法施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按、揉风市、膝眼、阳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约3分钟。
上肢部操作
﹙1﹚手法:滚法、按、揉、拿、捻、搓摇等法。
﹙2﹚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
﹙3﹚操作:
⒈用滚法自患者上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在进行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滚法治疗,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可配合捻法。约5分钟。
⒉患者取坐位。用按法于患侧肩部周围及颈项两侧,在进行手法时,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动肩、肘、腕部摇法,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约3分钟。
头面颈项操作
﹙1﹚手法:按、抹、扫散、拿等法。
﹙2﹚穴位及部位:印堂、睛明、太阳、角孙、风池、风府、肩井。
﹙3﹚操作:
偏瘫
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再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毎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约二分钟。
②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侧面,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肩井。
③面瘫治疗如下:医者在患者一侧,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往返治疗,并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侧后健侧,再配合应用擦法治疗。接上式,用一指禅推法施与、风池及项部,随后拿风池、合谷结束治疗。
针刺治疗偏瘫
针刺疗法对偏瘫治疗有较好疗效,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现将较常用的体针和头针疗法介绍如下。
⑴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⑵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 疗程。
注意事项: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偏瘫的治疗
偏瘫并不意味着从此躺在病床上,永远失去自理能力;
基本治法: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滚、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用滚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后伸的被动活动。约5分钟。
2.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滚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约3分钟。
3.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在侧面,用滚发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髋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用拿法施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按、揉风市、膝眼、阳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约3分钟。
上肢部操作
﹙1﹚手法:滚法、按、揉、拿、捻、搓摇等法。
﹙2﹚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
﹙3﹚操作:
1.用滚法自患者上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在进行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滚法治疗,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可配合捻法。约5分钟。
2.患者取坐位。用按法于患侧肩部周围及颈项两侧,在进行手法时,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动肩、肘、腕部摇法,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约3分钟。
头面颈项操作
﹙1﹚手法:按、抹、扫散、拿等法。
﹙2﹚穴位及部位:印堂、睛明、太阳、角孙、风池、风府、肩井。
﹙3﹚操作:
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再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毎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约二分钟。
②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侧面,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肩井。
③面瘫治疗如下:医者在患者一侧,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往返治疗,并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侧后健侧,再配合应用擦法治疗。接上式,用一指禅推法施与、风池及项部,随后拿风池、合谷结束治疗。
针刺治疗偏瘫
针刺疗法对偏瘫治疗有较好疗效,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现将较常用的体针和头针疗法介绍如下。
(1)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疗程。
注意事项: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靶向性细胞再生疗法
靶向性细胞再生疗法是生物技术技术,以细胞(BX修复细胞)为治疗的前提,以修复和再生来稳定病情,能病理性的针对治疗,修复损伤的损伤细胞改善病灶环境,缓解病情,改善病症。
中医补阴有三法
一、调整作息民间素有“昼养阳, 夜养阴”的说法,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 肺肝脾肾等脏器得到充分休养。入秋后 的作息应逐步调整为“早睡早起”的状 态。
二、做保健操中医外治法调理补 阴的方法很多,大家所熟知的睡前泡脚 和按摩脚底(重点按摩涌泉穴)都属于此 类。这里介绍一套睡前穴位保健操:
第一步,叩头梳头,双手十指分开, 用指腹轻轻敲打头皮2~3分钟,然后以 指代梳,从前向后梳头l~2分钟。第二 步,按揉 安眠穴 1~2分钟 (安眠穴 位于耳 后凹陷处和枕骨下 凹陷处的连线中 点)。第三步,搓揉 耳郭1~2分钟(耳 朵上有很多穴位, 按揉到有疼痛的地 方可以多按几下)。 第四步;按揉手腕 (内关、神门穴)和 手心劳宫穴l一2分 钟。第五步,按揉下 肢三阴交、照海、涌泉等穴,每穴1~2分 钟。第六步,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 3~5分钟。第七步,平卧放松,深长呼吸, 自然入睡。
三、食疗补阴初秋时节暑未全消, 饮食上除了滋阴润燥,还应兼顾清热。银 耳莲子百合糖水有滋阴润肺、生津止咳、 清心除烦之效。气阴两虚且阴虚较重,久 咳、干咳、咽喉干痒不爽者尤其适宜。脾 虚者可加半片生姜一同炖服。
早期风湿性关节炎怎么治疗呢
操作手法
①上肢
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继用滚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复施术,在受累关节处作重点治疗。
b.捻指间关节;按掐四缝、劳宫;点阳溪、大陵、曲泽,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摇、搓、拔伸各受累关节。d.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法,使热透入关节。
②下肢
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沿足太阳经施推、滚、揉、运诸法。
b. 拿太溪、昆仑、委中;点承扶、环跳、秩边;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手法,使热透入关节。
③下颌关节
凡下颌关节受累者可推下关,颊车;按太阳、翳风、外关;拿合谷、内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期内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1月后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
二、病变四肢者推拿法
(1)病变在四肢者
①取穴
以病变关节为治疗重点。常取八邪、阳溪、阳池、阳谷、内关、外关、后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泽、肩贞、天宗、八风、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仑、太溪、申脉、飞扬、承山、悬钟、阴陵泉、阳陵泉、膝眼、鹤顶、血海、梁丘、秩边、环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
a.患者取坐姿,术者按常规用滚法在患肢手臂内、外侧施治。从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
b.接上势,术者循患臂上下循经用拿法,同时重点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泽、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间关节作捻法,然后在病变关节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为俞。最后再用揉法施于患肢,并配合被动活动有关关节而结束上肢治疗。时间约10分钟。
c.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踝关节上方,另一手以滚法从大腿前部及内、外侧至小腿外侧施术,同时被动伸展活动下肢。随即在踝关节处以滚法治疗,同时伸展内、外翻活动该关节。再循髋、膝关节、踝关节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风等穴。时间约10分钟。
d.患者俯卧,术者以滚法施于臀部至小腿后侧,并重点施术于髋、膝关节,然后再按揉环跳、秩边、承扶、承山、委中、飞扬、悬钟、太溪、申脉、昆仑等穴。时间约5分钟。
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怎么治疗这个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很多人在患病初期,并不会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反而会越拖越久,认为很多疾病不用治疗就会好转,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科学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我们也应该去学习科学有效合理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尽快地摆脱痛苦,早日康复起来。
后溪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后溪的保健按摩手法
1.将手握拳,找到位于掌指关节后,横纹尽头的后溪穴,用一手拇指指尖抵住另一手的后溪穴,边按压边揉动,按摩3-5分钟,感到有酸痛感为佳。
2.将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来回滚动,揉按,这一动作每个小时进行一次,持续进行5-10分钟能使后溪受到足够的刺激,有效缓解疼痛。
注意:手上的穴位一般都比较敏感,所以按摩的时候力度要合适,不要锅中,以免给人体带来不适感,甚至伤及手上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