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小儿惊厥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 新生儿惊跳
为幅度较大、频率较高、有节奏的肢体抖动或阵挛样动作,将肢体被动屈曲或变换体位可以消除,不伴眼球运动或口颊运动。常见于正常新生儿由睡眠转为清醒时。受到外界刺激时或饥饿时。而惊厥为无节奏抽动,幅度大小不一,不受刺激或屈曲肢体影响,按压抽动的肢体试图制止发作仍感到肌肉收缩,常伴有异常眼、口颊运动。
(二) 非惊厥性呼吸暂停
此发作于足月儿为10~15秒/次,早产儿为l0~20秒/次,伴心率减慢40%以上。而惊厥性呼吸暂停发作,足月儿)15秒/次,早产儿)20秒/次,不伴心率改变,但伴有其他部位抽搐及脑电图改变。
(三) 快速眼运动睡眠相
有眼部颤动、短暂呼吸暂停、有节奏咀动.面部怪相、微笑、身体扭动等。但清醒后即消失。
小儿便秘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婴儿生后即开始便秘,应注意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一、甲状腺功能不全:
1、简介:
甲状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是甲状腺素分泌缺乏或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
2、鉴别要点:
多于出生后数周出现症状,表现有皮肤苍白、增厚、多褶皱鳞屑,口唇厚、大且常外伸、口常张开流涎,外貌丑陋,面色苍白或呈蜡黄,鼻短且上翘、鼻梁塌陷,前额皱纹,身材矮小,四肢粗短、手常呈铲形,脐疝多见。心率减慢,体温降低,生长发育低于龄儿童,成年后身材常为矮小。
先天性甲状腺完全缺如者上述症状可在生后1—3个月出现,且表现较重,甲状腺不。如尚有残存的腺体组织,则症状出现在出生后6个月一2年,且常伴有甲状腺肿。
二、先天性巨结肠:
1、简介: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case)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由于hirschsprung将其详细描述,所以通常称之为赫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s- Disease),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使该肠这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2、鉴别要点:
钡灌肠检查除结肠扩张外,可见有节段性狭窄,而慢性便秘则结肠全部扩张。
三、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
1、简介:
神经性肠梗阻(Neuros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也称痉挛性肠梗阻,功能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谢尔舍米斯基病,本征由苏联医师Chercherski首先描述故又称Chercnerski病。我国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实际本征并不少见。
2、鉴别要点:
对儿童便秘也要进行详细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和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鉴别。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绝大部分诊断不难,在诊断困难时,可行腹部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如发现小肠内有气体和液平面的存在,即为汤内容物通过障碍,提示有肠梗阻的可能,但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的肠梗阻的X线征象,应特别警惕,因此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绝不能单靠X线检查来确定或否定。
小儿感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下面几种类似感冒的疾病,父母要更加注意:
(1)麻疹在发病的头1至2天有发热,上呼吸道呈感冒症状,伴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发红、怕光。第3天起先在口内粘膜上出现麻疹斑,其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先出现在耳后皮肤,继之出现于头部、面部、躯干、四肢。随出疹增多,发热也加重。
(2)风疹在发病的头24小时,可有轻度上呼吸道感冒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等,1至2天后皮肤出现浅红色丘疹,先从面部开始出现,在发病1至2天内遍布全身,并在2至3天后皮疹消退不留痕迹。出疹时有耳后淋巴结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3)水痘起病时有微热,全身不适,2天后在躯干和头面部皮肤上出现红色米粒大小的丘疹,尤以四肢比较多。丘疹出现1至2天后变成水疱,呈椭圆形,大小不等,疱内含透明液体,有痒感,5天左右泡疹干缩结痂,3周后痂皮脱落,不留疤痕。
(4)猩红热起病急,发热高,发热3天后,先在头部、胸上部皮肤上出现呈猩红色的皮疹,然后扩展蔓延至全身。皮疹针尖大小,密集排列,像鸡皮一样,也有的皮疹融合成片。伴随出疹时有咽痛、扁桃体红肿,口唇周围苍白,舌面呈杨梅状。
(5)百日咳发病时有感冒样的鼻塞、流涕、干咳、低热等,但咳嗽越来越重,呈阵发性和痉挛性咳嗽,咳得很费劲,面红耳赤,咳嗽终末出现似鸡叫的吸气回声,接着又出现一阵相同的 咳嗽,反复如此出现,一般持续2至6周。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本病简称“流脑”。起病时有发热、鼻塞及轻微咳嗽,很快转为寒颤高热,剧烈头痛,有喷射性呕吐,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甚至出现抽搐。多数人的皮肤上出现瘀点或瘀斑,婴幼儿出现前额膨出,头部强直等脑膜炎症状。
(7)其他还有一些疾病也以感冒症状开始,如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肺炎、肺结核等。因此,如果孩子有感冒表现,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密切注意观察,及时去看医生,以免耽误治疗。淋巴结是人体的“防御屏障”,担负着阻挡细菌和病毒的作用,防止细菌扩散到全身。
小儿哮喘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毛细支气管炎 此病多见于1岁内小婴儿,冬春两季发病较多。也有呼吸困难和喘鸣音,但其起病较缓,支气管扩张剂无显著疗效。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副流感病毒3 型。但目前气管炎也能产生特异性IgE,参予Ⅰ型变态反应。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广西、温州、山西和北京有过几次暴发流行,但一般与典型哮喘的鉴别并不困难。
2、喘息性支气管炎 好发于1~4岁临床先有明显的呼吸道感染,随症状炎症控制而消失。临床虽可闻喘鸣,但呼吸困难我不严重,非骤然发作和突然发停止,病程约持续一周左右;随年龄增长和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喘息次数亦减少,程度随之减轻。但近年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实质即是哮喘。
3、支气管淋巴结核 本病可引起顽固性咳嗽及哮喘样呼气困难,但无显著的阵发现象。结核菌素试验阳性。X线胸片显示肺门有结节性致密阴影,其周围可见浸润。个别患儿肿大淋巴结可压迫气管或其内有干酪性变,溃破后进入气管时可引起较严重的哮喘症状及呼吸困难。
4、支气管扩张症 在有继发感染时,支气管扩张处分泌物增加及堵塞也可出现哮喘样呼吸困难及听到哮鸣音。一般可根据既往严重肺部感染,反复肺不张及咯出大量脓笥痰液的病史予以鉴别,必要时胸部X线片及支气管造影或CT检查可以诊断。
5、呼吸道内异物 有吸入异物后突然剧烈呛咳的病史,并出现持久的哮喘样呼吸困难,并随体位变换时加重或减轻。但因异物多数阻塞在气管或较大气管,因此表现以吸气困难为主,而哮喘则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此外呼吸道异物患儿,既往无喘息反复发作病史。异物如在一侧所取长补短内,喘鸣音及其它体征仅限于患侧,有是尚可听到特殊拍击音,与哮喘病体征表现为双侧明显不同。经X检查及支气管镜检查不但可明确诊断,还可取出异物。
6、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一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与哮喘病基本相似,主要鉴别点为痰液内嗜酸细胞极多,末梢血中嗜酸细胞计数可超过10%或更多,X线胸片显示云雾状阴影,呈游走样。患儿有明确的寄生虫病史,用海群生、氯喹等药物治疗有效。
7、心源性哮喘 多见于老年人,大多由左心衰竭引起,常见前病因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二尖瓣狭窄等,小儿风湿性心脏病所致二尖瓣狭窄和闭锁不全,发生左心衰竭时亦查出现。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哮喘急性发作相似,以夜间阵发性多见。不能平卧,常可咳出大量稀菁或泡沫样血性痰,肺底可闻细湿罗音,心脏向左扩大,有瓣膜杂音,严重患儿还可出现奔马律、心律紊乱等,一般不难鉴别。
此外,小儿支气管哮喘还需与先天性喉喘鸣,咽后壁脓肿,胃食道反流等相鉴别。
小儿感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与流感鉴别 流感有明显流行病史,多有全身症状如高热、四肢酸痛、头痛等,可有衰竭状态,一般鼻、咽症状如鼻分泌物多和咳嗽等,则较全身中毒症状为轻。
2、与消化系统疾病鉴别 婴幼儿时期的上呼吸感染,往往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等,可误诊为原发性胃肠病。
3、与过敏性鼻炎鉴别 有些“感冒”患儿的全身症状不重,常打喷嚏、流清涕、鼻粘膜苍白水肿,则应考虑过敏性鼻炎,在鼻拭涂片检查时,如见嗜酸粒细胞增多,可助诊断。此病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
4、从血象鉴别 发热较高。白细胞数较低时,应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并根据当地流行情况及患儿接触史,排除流感、麻疹、疟疾、伤寒、结核病等。白细胞持续性增高时,一般考虑细菌感染,但在病毒感染早期也可高达15×109L左右,但中性粒细胞则很少超过75%。白细胞特别高时,则须排除细菌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百日咳等。急性咽炎伴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及肝脾肿大者,应检查异常淋巴细胞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咳嗽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由于咳嗽是许多疾病的一种非特异性症状,临床上进行确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做胸部X线或CT、气道反应性测定、肺功能、心电图、纤维支气管镜及一些特殊检查以排除一些可以引起慢性、顽固性咳嗽的其它疾病。
许多疾病伴有咳嗽症状,需要与咳嗽变异性哮喘鉴别的疾病包括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RRTI)、儿童哮喘、胃食道返流诱发的咳嗽、后鼻孔滴漏综合症(PNDS)、支气管内膜结核等诱发的咳嗽等,这些疾病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在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时需要仔细排除这些疾病。
小儿癫痫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睡眠障碍(sleep disturbance)
(1)梦恐症或夜间惊悸(night-terrors):夜间惊醒常发生在睡眠中的第2小时内。患者常为噩梦惊起。惊醒后伴有出汗、瞳孔散大、气促、心悸和肢体不协调的运动。梦恐症常见于3~7岁的儿童,可能在发热时出现,但除此外尚无其他病理改变。该症每月发生1次,也可能每月数次。梦恐症中梦游也是常见的症状。梦游在儿童期属良性病症,但若在成人期仍有此症,则可能表示有精神异常。成人的梦恐症是指可能会在梦中有诸如剧痛、无助、绝望、恐怖等感受。梦魇(nightmare)易与梦恐相混,但二者的确不同。梦魇发生在快眼动期,一般对梦境不能回忆,即使有也残缺不全。儿童若经常梦魇或许不愿睡觉,但梦恐则无此现象。
(2)梦游症(somnambulism):梦游症和梦恐症相似,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发生在非快眼动期,多见于整个睡眠期1/3段内。估计在5~12岁的儿童中有15%的人有此现象,一般在5~7岁多见。梦游具有戏剧性,梦游时患儿常常呈迷睡状态,睁眼缓慢地游走,有部分意识行为,无主动交流,但能够被叫回床上或自己返回床上睡觉。如果受到限制,梦游者会不情愿,但不会有攻击行为。梦游者常常有梦话,梦游应与夜间发作的复杂部分性发作的自动症相鉴别。
(3)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常见于10~20岁的青少年,以白天睡眠、猝倒、睡眠瘫痪、幻觉为特征。本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发作性睡病和癫痫均可引起意识丧失和猝倒,因而易被误诊为癫痫。发作性睡病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睡眠为发生在白天的发作,且有强迫性,患者也有阵发性意识丧失,这样的情况和癫痫发作的症状确易混淆。觉醒状态下的微睡眠常是由于发作睡眠或睡眠窒息所致,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在睡眠Ⅰ期或简短地爆发出现于快眼动期。频繁出现可导致麻醉状态,此时可见自动行为而且患者也不记得发作时的情形。上述临床征象对区别是否由癫痫所致自动行为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猝倒发作(cataplexy seizure)是患者在大笑、突然愤怒或其他明显情绪影响时,突然出现部分或全部肌张力丧失。患者常诉有颈或膝部肌张力突然丧失。由于骨骼肌麻痹,患者会有呼吸困难、闭眼且讲话困难。如果猝倒综合征的患者有突然跌倒和不能活动时,极易和癫痫的症状相混淆,但是猝倒综合征仅伴发在突然的情绪激动之后,猝倒后部分保留意识,也没有癫痫发作后的意识混乱现象。多数的猝倒症者有一种或数种症状,常见为睡眠麻痹或梦幻样状态,睡眠麻痹是正常人群也偶尔发生的症状,睡眠瘫痪多发生在初醒时,常伴有噩梦或梦中有很想运动的愿望。梦幻样状态是在梦境中出现的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的举动,有时发作者自己也认为所发生的情景是真正的事实。虽然健康人群也可能偶有梦幻样状态和睡眠麻痹经历,但猝倒发作患者可在1个月中发作2~3次。
本病需要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全面的管理,以控制白天的过度睡眠。药物主要用去氧麻黄碱、D-苯丙胺、哌甲酯(利他林)及匹莫林等。美国睡眠疾病协会主张先用小剂量,应根据病人情况逐渐增加至满意的剂量,如7岁以上儿童患者,匹莫林每天 75~150mg、哌甲酯每天30~60mg即可得到满意的效果。本病的预后:白天过度嗜睡症在发病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发展,以后保持稳定,1/3的猝倒、睡眠瘫痪及幻觉随年龄增大而改善。但本病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不稳定和易怒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最为突出。儿童可表现为抑郁及攻击行为。
(4)夜间拍头(nocturnal pat head):这是一种少见现象,有的患儿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有规律地移动身体和头,一般来说这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如果患儿用手击头且伴有损伤时,则应全面检查以排除诸如癫痫之类的疾患。
(5)磨牙(molar teeth):大约15%的人在3~17岁有睡眠磨牙现象,大多数人的夜间磨牙是暂时的和良性的。但出现这种情况时应与癫痫发作时自动症中的咀嚼症相区别。
(6)夜间肌阵挛(nocturnal myoclonus):夜间肌阵挛多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腿部迅速单次抽动,也可持续15~45s,每20秒可有1次抽动,特别在睡眠Ⅱ期多见。抽动一般不致使患者苏醒,目睹患者的抽动情况有助于与癫痫相区别。
2.晕厥(syncope) 一般有明显的诱因,常见的诱因有站立、剧痛、情绪激动、过分寒冷、急剧的胸内压力增加,如过度咳嗽、抽泣、大笑、用猛力、憋气等。
晕厥发生前患者可能会感到恶心、头晕、无力、震颤或黑暗等症状。患者在站立或坐着时可能会倒下,但倒下时不会像癫痫发作时那样突然倒地,而是比较缓慢。晕厥时脉搏会变得不规则,如果意识丧失时间短,不一定会面色苍白。偶尔晕厥者也可能伴有抽动、遗尿甚至咬破舌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确应与癫痫发作相鉴别。晕厥时的抽搐情况与强直-阵挛发作是有差别的。晕厥时的强直症状相当于去脑强直,有过度伸展,阵挛期也较短。晕厥的惊厥也绝不会有强直-阵挛癫痫发作那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当然,想把一个复杂的晕厥与癫痫区别开,光靠临床症状还不够,脑电图和心电图的长期监测有助鉴别。癫痫主要应注意与心源性晕厥鉴别。
严重的心律不齐有时可致脑缺血而引起意识丧失。常见的症状有眩晕、短暂的脑缺血发作、智力减退和精神行为失常等,除此之外,任何原因所致脑缺氧均可引起癫痫发作。Schott等人报道,心律不齐致癫痫发作的患者并不少见,在他们的门诊中,10个患者有2人在半年的心律失常后伴发了癫痫症状。有一个家族有晕厥史,家中母亲和3个孩子曾被诊断为癫痫,症状多在体育运动中或情绪激动时发生。心电监护下见有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得出正确诊断之前有3人死亡,另1个在正确的治疗下,晕厥和心律不齐得到控制,故而认为他们患的是家族性心律不齐和长期多变的QT综合征。
3. 偏头痛(migraine) 偏头痛也可反复发作,往往伴有视觉症状,有时也有神经系统的异常体征。偏头痛在儿童中特别是4岁到青春期间常见。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如面色苍白、发红、瞳孔散大、光敏感等也常见到。不少癫痫患者发作后出现头痛,如枕叶癫痫患者发作后约1/4出现明显的偏头痛,故要注意鉴别。偏头痛与癫痫的鉴别重点在于:
(1)癫痫患者的头痛程度较轻且多在发作前后出现,常伴有其他癫痫发作的明显症状;偏头痛则以偏侧剧烈头痛为主要症状。
(2)癫痫脑电图异常多为阵发性,常有棘波或棘-慢综合波;偏头痛仅少数患者可出现局灶性慢波,即使伴有尖波也常局限于头痛同侧的颞区。
(3)枕叶癫痫者可有视幻觉,偏头痛也常有此症状,但二者视幻觉的性质有区别,癫痫的视幻觉复杂,形象模糊无一定的轮廓和图形;偏头痛者则以闪光、暗点、视物模糊为主要特征。
(4)癫痫发作多有意识障碍,且以突然、短时为特点,偏头痛者多无意识障碍,基底动脉偏头痛虽有意识障碍,但发生缓慢,意识障碍的程度也较轻,意识丧失前常有梦样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曾出现大量“头痛性癫痫”的诊断。实际上头痛作为惟一表现的癫痫发作非常罕见,较常见的是癫痫合并头痛,而癫痫症状被患儿或家长忽视,特别是在年幼儿,短暂的意识障碍、视觉症状等症状常被忽视。我们曾对20例原诊断为“头痛性癫痫”的患儿进行长时间脑电图监测,有3例诊断为癫痫,但均属这种情况。
4.假性癫痫发作(pseudoseizure) 假性发作又称精神性发作(包括癔病),在临床上与癫痫发作应区别开来。假性发作也可出现运动、感觉、自动症、意识模糊等类似癫痫发作的症状。但假性发作多在情绪波动后发生且症状有戏剧性。自伤行为和尿失禁一般不会在假性发作中表现出来,但有些癫痫患者在发作中并不出现尿失禁和伤害行为,而有些假性发作者则可有尿失禁。发作后有无精神紊乱也不能作为假性发作的鉴别点,但有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刺激史、发作中的哭叫、出汗、闭眼等仍为假性发作的特点。如假性发作者经常见到癫痫发作,发作中可有睁眼和极似癫痫发作的症状。鉴于上述,有时即使有经验的神经科医师单凭临床症状也难以区别癫痫与假性发作。1982年Desai等人提出假性发作的4点诊断标准可供参考:①发作形式不符合癫痫发作的分类标准;②无癫痫样脑电图出现;③缺乏癫痫发作后的脑电图变化;④发作频率与抗癫痫药物血清药物浓度不呈相关性。上述标准应综合考虑,单一标准并不能有效鉴别假性发作。录像脑电图监测系统对鉴别假性发作很有意义。93%的癫痫发作可在长期脑电图监测下表现异常,仅3%的部分性癫痫发作时脑电图正常。发作后立即查脑电图,强直-阵挛性发作全部异常。部分性发作有半数异常。
临床上假性发作与癫痫发作同时存在的情况不少见,儿童中更应注意鉴别。1983年Lesser等人报道:假性发作中可能有10%左右患有癫痫,癫痫伴有假性发作为10%~20%,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可能是假性发作被控制。
5.呼吸暂停症或屏气发作(breath holding spell) 青紫型呼吸暂停症起病于婴儿期,在精神刺激时发生,如疼痛、不如意、需求未能满足等皆可为诱因。开始发作时小儿大哭一声或几声,然后呼吸停止于呼气相,逐渐出现青紫,20~25s以后意识丧失、角弓反射,甚至抽搐,可有尿失禁。 1~3min以后呼吸恢复、青紫消失、全身肌肉放松,意识恢复。这类发作在4~5岁后自然消失。苍白型呼吸暂停症较少见,婴儿和儿童都可发生,诱因多为疼痛与惊恐,发作短暂,先大哭一声,面色苍白发灰,数秒钟以后意识丧失,呈角弓反张体位,然后很快恢复正常,此类发作是由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心搏暂停所致。呼吸暂停症病儿的脑电图正常。
6.交叉擦腿发作(crossed rub leg seizure) 常于1岁以后发病,可以持续至年长儿,女孩多见。多在卧床准备入睡或在醒后不久时发作。卧位多见,也可于立位时发生。发作时两下肢交叉内收,上下移擦,会阴部肌肉收缩,有时面色发红、出汗、呼吸粗大、眼发直。本病与癫痫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意识不丧失,对周围环境反应正常。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更长,可由意志支配。本病属于儿童神经症一类,没有神经系统异常。
7.惊跳病(startle disease) 本病为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对声、视觉及触觉呈现出过度的惊吓反应,少数可因情绪而诱发。发作时突然躯体肌张力丧失、阵挛样发作和跌倒。在年长儿可表现为反射亢进、共济失调和节律性阵挛。婴儿则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甚至呼吸暂停。
小儿惊厥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儿惊厥也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经过对小儿惊厥病病因分析发现,儿童发病原因有很多。引起小儿惊厥病的原因也有很多,比较复杂。一般寒暑假是小儿惊厥高发期。专家根据小儿惊厥病因分析发现,引起小儿惊厥多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旧疾。小儿惊厥发作前,都有吃饱或吃撑的表现。
饮食不规律可诱发小儿惊厥,有些患儿服药后,已长时间没有发作,由于碰上节假日,无节制地大吃大喝导致消化不良,继而引起体内酸碱平衡紊乱、细胞代谢异常,导致癫痫复发。
通过小儿惊厥病因分析,家长就知道别让有小儿惊厥病史的儿童过多食盐,因为吃盐太多喝水自然就会增多,间脑的负担就重,容易无形中诱发癫痫病。此外,过辣食物、酒、浓茶、咖啡、酒心巧克力、二手烟等,都有可能引起小儿惊厥发作。但患儿也并非吃喝越少越好,大前提是让孩子不饿肚子、不缺水分,患儿不需服用特殊营养药物,也不用严格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