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压力动力学检查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

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压迫30秒后放松30秒,其间每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

结果判断:

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应在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或加压至8kPa(60毫米汞柱)时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

(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

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

(3)双针联合穿刺试验:在疑有椎管内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与腰5骶1两处同时进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两处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所显示的差别。可以粗测腰椎2-5之间有无梗阻。

(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Tobey-Ayer试验):压迫一侧颈静脉引起脑脊液压力上升,但压迫另侧颈静脉时压力无变化,称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提示该侧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

终压

放出脑脊液后所测得的压力,当低于原初压的1/2时常为异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后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变。若放液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水柱),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数亳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血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WBC):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再障,非白血性或亚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放射治疗,肿瘤化疗及某些药物(磺胺、氯酶素等)反应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中性粒细胞(N):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广泛组织损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

增加: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B):

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锌中毒等

淋巴细胞(L):

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

减少: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单核细胞(M):

增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疟疾,重症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等。

未成熟细胞:

增加:白血病,骨转移性肿瘤等。

血红蛋白(Hb):

增加:失水,腹泻,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增多症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呈相对性Hb增高。

减少:贫血,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高热惊厥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脑电图、脑脊液

①惊厥发作2 周后脑电图正常。

②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

③体格和智力发育史正常。

④血常规检查多有白细胞升高或淋巴细胞升高的情况。

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患病率仅次于脑卒中。癫痫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一般认为1岁以内患病率最高,其次为1~10岁以后逐渐降低。我国男女之比为1.15∶1~1.7∶1。种族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脑膜炎的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浑浊,细胞数升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后期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蛋白升高,多为1-5g/L;糖及氯化物降低;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明显升高。抗菌治疗前,脑脊液涂片染色镜检,约半数病人的脑脊液内可见致病细菌。

2.血常规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占优势。

3.放射检查

(1)CT早期可正常,病程进展可见脑膜呈线状强化,硬膜下积液可见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区,脑积水显示脑室扩大,脑实质受损可见低密度区和占位效应。

(2)磁共振检查早期脑膜及皮质呈条状信号增强,脑组织广泛水肿;中期皮质和皮质下梗死;后期可见脑积水、硬膜下积液及脑萎缩。

教你了解脑脊液常规检验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前准备

1.手术前常规检查。

2.头颅CT和MRI,了解脑室扩大程度。CT显示脑室周围低密度区,MRI的T2加权像显示脑室周围高信号区;额角圆钝。

3.如果有脑室出血或感染,需要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4.如果有脑室外引流,建议手术前6~12h夹闭引流管,便于放置分流管。

5.手术前1d给予广谱抗生素。

6.分流管的选择。根据用途不同,分流管的品种很多,主要的有:①抗虹吸装置:防止病人直立时发生虹吸。②肿瘤过滤器:用于防止肿瘤经脑脊液转移至腹腔或血管种植。③可在体外调控瓣的压力,调节脑脊液排出速度分流管。根据病人颅内压的具体情况选择高、中和低压管。

上肢单神经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血糖、肝功、肾功、血沉、乙肝和丙肝的血清学常规检查;血清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水平检测;血清维生素B1、B6、B12和维生素E浓度检测;风湿系列、ANCA、免疫球蛋白电泳、冷球蛋白、M蛋白、抗GM-1抗体、抗GD1a抗体、抗MAG抗体、肿瘤相关抗体(抗Hu、Yo、Ri抗体)等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血清学检查;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IV-1及Borrelia Burgdorferi螺旋体的血清抗体检测;血清重金属(铅、汞、砷、铊等)浓度检测。

2.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本-周蛋白、尿卟啉以及尿内重金属排泄量。

3.脑脊液:除脑脊液常规外还应查抗GM-1、GD1b抗体。

4.疑有副肿瘤周围神经病、副蛋白周围神经病或POEMS综合征时应行胸部和骨骼X线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

5.基因缺陷分析:一些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可通过基因缺陷检测明确诊断,如TIR突变检测用于淀粉样周围神经病的诊断,PMP22基因缺失用于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PMP22重复、Po突变和ligandin-32基因分析分别用于CMT1A、1B和X连锁遗传型CMT的诊断。

急性化脓性脊髓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白细胞分类计数、脑脊液常规检验(CSF)、脑脊液细胞分类计数、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脊柱MRI检查、异型中性粒细胞

1.急性期周围血象白细胞(WBC)计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出现不成熟细胞。

2.脑脊液(CSF)外观浑浊、脓样,白细胞计数在1000~10000/mm3,少数病例更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占白细胞总数的90%以上。有时脓细胞集积呈块状物,此时涂片及致病菌培养多呈阳性。偶有首次腰穿正常,数小时后复查变为脓性。蛋白升高,可达1.0g/L以上。糖含量降低,可低于0.5mol/L以下。氯化物含量亦降低。

3.细菌抗原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流免疫电泳法(CIE)、乳胶凝集试验(L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法(RIA)等。

4.其他选择性的检查项目 包括: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尿常规。

5.X线摄片检查 急性化脓性脊髓炎患者胸片特别重要,可发现局部脓肿。

6.脊髓碘剂造影或脊髓MRI检查。

宾斯旺格病的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和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 E多态性及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

1.脑电图

节律减慢至8~9Hz以下,双侧额区,颞区和中央区出现弥漫性θ波,可伴局灶性阵发高波幅δ节律,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潜伏期均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延长,40%的患者不能诱发明显的P300波形,提示认知功能严重损害。

2.影像学检查

CT可见脑皮质轻度萎缩,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双侧脑室前角,后角及体部两侧出现边界模糊的斑片状低密度影,可伴基底核,丘脑及脑桥等穿髓小动脉丰富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MRI检查可见脑萎缩以白质为主,皮质较轻,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散在多发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伴多发腔隙性梗死灶,PET检查显示双侧脑室周围白质脑血流弥漫性减少,葡萄糖和氧代谢显著降低。

如何诊断特发性震颤

1.脊柱mri:检查脊柱mri检查是对脊柱和脊髓疾病的诊断正确率mri明显比ct高,病源显示、定位准确,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2.ct检查: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检查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3.肌电图:肌电图是通过肌电对疾病进行辅助检查的一种手段。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英文简称emg。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4.脑脊液常规检验(csf):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检查抽搐的常用方法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快速阵发性抽动或强烈收缩,引起关节运动或强直、阵挛等多种表现形式,其发作具有突然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抽搐是许多疾病的严重临床表现或主要征象,判断时应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其发生原因。

针对抽搐的检查,除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发病先兆情况及体格检查外,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属必要。其他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有选择性进行,如脑脊液、血糖、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检验,以及X线、B型超声波、心电图、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的确立。

另外Trousseau征、脑脊液钙调素、脑脊液谷氨酰胺、脑脊液溶菌酶、脑脊液钙、脊液乳酸脱氢酶、脑脊液钾、抗核抗体(ANA)、脑脊液纤维连接蛋白的检查也可以帮助了解抽搐病因。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2.脑脊液检查:

(1)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

(2)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3)免疫球蛋白测定

(4)乳酸盐及乳酸脱氢酶测定,溶菌酶指数测定以及脑脊液抗结核抗体检查。

3.病原学的依据

(1)CSF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检出率较低。

(2)皮肤结核菌素试验。

(3)早期诊断: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SF中结核菌的DNA。

相关推荐

脑梗塞需要做哪些检查

1. CT 和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许多病人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激发梗死后出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MRA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或闭塞。 2. 腰穿脑压正常,脑压增高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梗死脑脊液可呈现血性或镜下红细胞;感染性脑栓塞脑脊液细胞数增高(早期粒细胞为主, 晚期淋巴细胞为主);脂肪栓塞脑脊液可见脂肪球 3. 心电图应作常规检查,确定心肌梗死、风心病、心律失常等证据。脑栓塞可作为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并不少见

出现脑梗塞后的检查项目

1、CT和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许多病人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激发梗死后出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MRA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或闭塞。 2、脑压检查:脑压正常,脑压增高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梗死脑脊液可呈现血性或镜下红细胞;感染性脑栓塞脑脊液细胞数增高(早期粒细胞为主,晚期淋巴细胞为主);脂肪栓塞脑脊液可见脂肪球。 3、心电图常规检查:确定心肌梗死、风心病、心律失常等的依据,脑栓塞可作为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并不少见,

脑血栓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尿常规、血沉、血糖、血脂及心电图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2、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细胞数和蛋白多正常。 3、脑血管造影。 4、头颅CT扫描。 5、磁共振(MRI)。 6、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

前列腺液检查主要是用显微镜去检查,清晰地看到前列腺液中的内观情况,检查细胞、磷脂小体数量和滴虫、精子、淀粉样体以及有无细菌。前列腺液的检查十分重要,因为直接关系到精液的质量。 1、颜色检查 正常的前列腺液颜色是呈淡乳白色的,属于比较稀薄的液体。如果前列腺有异常,可能会分泌出红色或者淡黄色,比较浓的液体,这时候就要警惕是否患有前列腺癌或者是前列腺炎。 2、卵磷脂小体测定 一般卵磷脂是会均匀分布,量比较多;前列腺液异常的时候,卵磷脂小体会出现量减少的情况,甚至乎消失,分布不均匀,有可能呈现密集成堆的现象。 3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

疲劳试验。在临床上又称Jolly试验,通过进行这种方式的诊断检查,能够发现受累部位的肌肉在反复活动后,出现肌无力的现象,并逐渐加重。 脑部电脑断层扫描。通过这种诊断方法进行检查后,能够观察到胸腺部位的肿瘤,并且能够清楚的观察肿瘤的性状等,其患者年龄大多为40岁以上。 神经重复频率刺激检查。这种诊断分为两种检查方式,低频检查是在2-3Hz以及5Hz的范围内,而高频检查则在10Hz以上。通过对尺神经、面神经以及腋神经的刺激,出现的电波幅度下降10%以上的时候,则可判定为阳性。而停止服用新斯的明后,会出现假阳性

中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CT扫描、核磁共振、颈动脉彩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血管造影、血象、血液生化 1.脑脊液检查。 2.头颅CT检查。 3.脑血管造影。 4.脑部B超检查。 5.脑电图。 中风预测的常规检测项目主要为测血压、心电图、眼底检查、测血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血液流变检测。特殊检测项目包括脑血流图、超声多普勒等。

脑梗塞的常见检查

脑梗塞的常见检查 1. ct和mri检查 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许多病人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激发梗死后出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mra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或闭塞。 2. 腰穿 脑压增高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梗死脑脊液可呈现血性或镜下红细胞,感染性脑栓塞脑脊液细胞数增高(早期粒细胞为主, 晚期淋巴细胞为主),脂肪栓塞脑脊液可见脂肪球。 3. 心电图 应作常规检查,确定心肌梗死、风心病、心律失常等证据。脑栓塞可作为心肌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检查

1、蛛网膜下腔出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尿蛋白阳性。急性期血糖增高是由应激反应引起的。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2】.脑脊液 均匀一致血性的脑脊液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指标,注意起病后立即腰穿,由于血液还没有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往往是阴性。等到患者有明显脑膜刺激征后,或患者几小时后腰穿阳性率会明显提高,脑脊

小脑炎有哪些典型症状

脑炎可以发病于不同性别和年龄,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伴有发热,头痛等一般症状,神经导师系统的表现,根据病因病变分布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专业轻型的病例,可仅有头痛,头晕,颈部僵直等,浆液性脑膜炎的症状,病变严重弥漫时,则可出现意识障碍,谵妄躁动,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不自主运动,尿便障碍,惊厥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时,患者可陷入深度昏迷,呈去大脑或去皮质状态,有时病变可局限于脑干,脊髓等部位引起相应的症状分别称为脑干炎或脊髓炎。 脑炎起病时血中白细胞可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髓液检查可发现晋升颅压升

脑炎的症状

脑炎可以发病于不同性别和年龄,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伴有发热、头痛等一般症状。神经系统的表现根据病因,病变分布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轻型的病例可仅有头痛、头晕、颈部僵直等浆液性脑膜炎的症状。病变严重、弥漫时则可出现意识障碍、谵妄、躁动、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不自主运动、尿便障碍、惊厥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时患者可陷入深度昏迷,呈去大脑或去皮质状态。有时病变可局限于脑干、脊髓等部位,引起相应的症状,分别称为脑干炎或脊髓炎。 脑炎起病时血中白细胞可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髓液检查可发现颅压升高和以淋巴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