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 小孩内心自责、内就的情绪会累积、恶化
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 小孩内心自责、内就的情绪会累积、恶化
没有小孩不喜欢被爱,所以也没有小孩是故意和你作对,虽然小朋友外表可能看似不在乎,但心里却在乎每次被责备后的情绪。每当自责、内疚、羞愧等等的成份慢慢累积起来,就容易自信下降,形成不好的自我感觉,继而恶化、延伸出更多「不听话」的行为。
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
1.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
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话)或其它不听话的方式(大喊大叫),使大人满足他的愿望。父母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首先态度要沉着冷静、不慌张,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让孩子单独一个人,直到这样胡闹的行为停止或是态度好转才去处理。这是弱化不良行为的方法,利用不响应坏行为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态度。但成人要积极做的是,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区别好与坏、容许与禁止。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小孩,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一味的称赞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选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语句,譬如:“你很慷慨”,“你很有礼貌”,“很热心”,使孩子的行为更具体性。
2.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书拿给我,好吗?”和“把书拿给我!”。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点,你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不要说“不要把杯子打坏!”
3.父母的要求应合理
对小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闹地要蛋糕,不要因为周围人的目光让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带出来,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因为你的表现很差,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应该对妈妈说。”慢慢地孩子就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细心和耐性的纠正与教育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成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而没有细心纠正他。事实上,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它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孩子胆小是什么原因 经常吓唬孩子
这个说出来估计很多家长心里会不服,谁会吓自己的孩子啊!其实会,当然是无意识的。小孩子容易“不听话”,有很多家长在无意中会给孩子制造一个妖魔。比如说,晚上孩子不睡觉,家长会说,再不睡觉大灰狼就来把你抓走了!再不听话就把你送给别人啦!等等,虽然家长们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确实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灵伤害。
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与孩子勾通
1、冷静对待
当孩子发脾气耍赖时,让他独自呆一会,不要急于去说服他,不用多久,他就会安静下来,这时再和他讲道理,会容易接受。
2、适当体验
有时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来是不正确的,这时,大人不妨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可以让他尝试,当他碰壁时,在给他讲道理,他也会乐意接受。
3、交流沟通
当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一味的指责,要耐心的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他分析,这样做的后果,使他认识到严重性,学会以后如何解决此类的问题,调控自己的情绪。
4、及时鼓励
鼓励对任何一个调皮的孩子都是良药,当发现他有一点进步,就要鼓励表扬,给他信心,他就会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的强化,逐渐改变不良的习惯。
5、榜样作用
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从小听话的故事,让孩子说说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也可以用孩子身边听话的孩子做榜样,引导孩子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和身边的孩子,做个懂道理的孩子。
孩子不听话5大招来解决
1、沟通不专注
大人往往很忙,所以不少家庭经常是孩子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父母却忙着手头的事。无形中,孩子就学会了“不用专心听别人说话”,就会一边玩玩具,一边听别人说话。
因此,孩子说话时,父母要用对孩子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可以提一些问题,加强互动。假如当时很忙,要明确告诉孩子需要等待多久,以及这段时间他可做些什么,让孩子不必茫然等待。
2、要求不合理
当父母给孩子制定的日常要求不合理时,很容易使孩子积累起负面情绪,导致他不听话。洋洋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父母规定他放学回家必须先写作业。不过,洋洋喜欢的动画片一般都是刚回家时就开始,爸妈的规定让他很不满意,却也无能为力。
半个月后,洋洋爸妈突然发现,原本乖巧的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不好好吃饭,到点不睡觉,早上起不来。洋洋不听话的根源就在于父母不合理的要求。所以,家长给孩子定规矩前,要先想想是否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否超出其能力范围等。同时要每天跟孩子交流感受。
3、不注重倾听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觉得童言无需在意,所以不注意倾听,心不在焉。然而,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倾听可对人的心情起到“净化作用”。有心结的人倾吐后会舒服很多。
所以,父母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倾听时要蹲下或弯腰,眼睛平视孩子,而不是跷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
4、说话太啰嗦
有些父母说话抓不住重点,絮絮叨叨,还夹杂着许多抱怨、责备的话;还有的家长说话毫无逻辑,几件事翻来覆去地说。这样做,孩子完全搞不清楚父母究竟想要说什么,希望自己做什么,结果家长喋喋不休说得痛快,孩子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提要求时,尽量使语言简单明了。每次只说两三件事,并让孩子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同时督促他去做。
5、态度过于粗暴
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重视自己的话,会下意识地提高语调,但孩子此时的关注点更多在父母恶劣的态度和愤怒的表情上,而不是说话的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说话越温和,孩子越容易关注父母说的话。即使很生气,父母也要按捺住情绪,看着孩子,让他停下手里的事,和颜悦色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总之,让孩子听话,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切不可对孩子、配偶、父母等身边人的话敷衍了事,甚至无动于衷,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人争吵。只有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完善了,他们才能心服口服地听话。
幼儿不听话如何教育
一是婴幼儿心理的发展必经阶段。
一般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就会越来越明显,面对事情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而且现在自己的意识也比较高,很多事情都想参与,但是有些家长却常常不然小孩参与,或者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样孩子就会有一定的反抗,就会有不听话的心理。
二是家长不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
对于意识朦胧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就喜欢把所有能接触到的东西都看看摸摸,也会一直问家长这是什么,干什么的,等一些好奇的行为。如果家长觉得这样的宝宝很烦,或者是调皮,不让他碰,甚至是凶他,这样就会引起宝宝心里的不满。
三是宝宝的运动行为能力强大了。
随着宝宝体格的发展,独自的行为能力强大了,会很细化自己去活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但是如果家长对其进行阻拦,就会使宝宝产生不满的情绪,就喜欢跟家长对着干。
那么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呢?
一是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而且会比较固执,说不要就不要,不然就会闹。此时家长应该要尝试耐心的说服,如果实在说服不了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做点其他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等以后孩子不那么固执了,再重新说,那样就会比较有效果。
二是找出原因。
很多孩子不听话有时候和家长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家长应该要分析为什么宝宝不听话,比如了解孩子心理受了什么委屈,是不是自己什么事误会孩子了,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了等等,要让孩子释放心理的委屈。也有些孩子闹脾气是因为生病不舒服,而家长没有意识到,还凶孩子,这样孩子就会特别不听话。所以家长应该要耐心诱导,不能和孩子僵持着,也不能就满足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我女儿快两岁7个月了,她近来开始在吃饭后为大家分发牙签。今天,我上班出来时她把我的拖鞋装到塑料袋里让我带着。保姆劝说,上班不能带拖鞋,不起作用,我说不能带,她急得哭了。她平常不爱哭,一般摔倒也就哼哼一下,犯了错挨批评也不会哭,长这么大真是极少哭。保姆说给她换个大塑料袋让我趁机出门了。我心里放不下,站在门外听屋里动静,果真,她发现我走了,又开始大声哭。我就敲门进去,她递给我装拖鞋的塑料袋,没事了,我走了。我想,她大了,想参与更多的家庭生活,我不想挫伤她的积极性。她现在经常会说:“唉,宝宝想起来的,妈妈都给忘了。”在我们说话时,她明明听不懂非要说“宝宝听得懂”。
我有些矛盾,都听她的,会不会宠坏了?哪能都让她做主呢?我今天拎着拖鞋来上班,太搞笑了。但是,对这么一个挺有自尊心的孩子,我又怕她太受压抑。老师,我怎么办才好呢?是孩子自尊心太强还是妈妈自尊心更强?拎着拖鞋上班是不是让你感觉特别不好意思?其实这是个很好玩的事情,大家听到这是孩子的新花样,都会一笑了之,没有人真的会去笑话你。
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会做出很多让成年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来,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孩子的目光来看待世界,认识到他们的行为都有着合情合理的逻辑,以我们的智慧和爱心来接纳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摘自《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
保姆的做法不可取,这么欺骗孩子,让她受到比妈妈不接受拖鞋更大的伤害。我猜测你们平常可能不是很尊重孩子,觉得她小(“她明明听不懂”),就必须对成年人言听计从,按照你们给她设计好的人生道路亦步亦趋,也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你们“屈从”了她,你们就担心会宠坏了她。你们把自己的权威和孩子的意志放到了对立面,把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与她较劲,其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的。
我在这里更关注的是你说到平常孩子不爱哭、极少哭。孩子不哭,对成年人来说十分方便,但是这个不哭,透露出来的问题,恐怕比哭本身还严重。孩子为什么不敢哭呢?是因为你们不允许她哭吗?
没有几个家长会听着孩子的哭声无动于衷。孩子哭,往往让成年人心里难受,甚至感到很烦,这是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痛快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受到镇压。成年人内心积郁了很多没有得到宣泄的负面情绪,因而受不了孩子负面情绪的流露,因为孩子的情绪直接触及我们内心的同类情绪,而我们担心自己情绪失控,于是也不许孩子发泄。
然而,不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等于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坏的,我们不接受;你的感受是错误的,我们不允许。”但是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面对失望和挫败,他们肯定会难过的,这个难过是没有错的。如果成年人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倾听、共情、陪伴,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逐渐脱离负面情绪,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这就是情商的发展。但是如果成年人拒绝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强迫孩子控制自己,或者想方设法逗乐孩子,那么孩子则会逐渐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负面情绪,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就感到紧张和内疚,甚至都不敢哭,强作欢颜,故作坚强,孩子的内心则处于分裂和无助的状态,他不能对自己负责任。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难免产生负面情绪,情商高低的指征之一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不会因为压抑和控制而消失,它还是存在着,强行的压制不会降低它的力度,反而令其破坏力成倍增长,一旦找到宣泄口,就会决堤。与其拒绝它、否认它、排斥它,不如接纳它、认可它、疏导它。“我承认我对目前这个情况很不高兴,我也接受我自己会因此而不高兴一段时间,但是我不会让这个情绪控制我的生活、左右我的选择,我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是情商高的标志。
殴打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多少年来,“棍棒底下出孝子”已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一句俗语。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世代相传。现在,多数家长的民主意识虽然比以前已大有改观,但是,有少数家长仍保留着封建家长式的遗风,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时,常常采用打的办法。笔者认为,这种办法是十分有害的。
首先,打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当着许多人或其他孩子的面打孩子,更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其次,打孩子,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家长经常打孩子,容易使本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孩子形成胆小、怯懦、冷淡、撒谎等性格特点。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再次,打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经常打孩子,会使孩子感到家庭无温暖,父母无情意,从而在内心中产生抵触情绪,以至同家长关系疏远,感情对立,甚至怨恨家长。
第四,打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被家长打伤、打残甚至打死的例子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孩子挨打,除皮肉受苦之外,精神和情绪以及脑细胞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心脏活动和身体的内分泌活动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紊乱和失调。
因此,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后,家长忌采用殴打的办法来教育孩子。
那么,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后,家长应当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一是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批评时既要注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又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二是采用适度惩罚的方法。适度惩罚的具体方式是:可以不让孩子出去玩;不让孩子看电视;减少给孩子的零用钱;拒绝买已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等。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杜绝使用罚站、罚跪、不让吃饭、不让睡觉等惩罚手段。另外,对孩子的惩罚应有度,要根据孩子错误的轻重和性质,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和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多数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孩子。而老一辈的共同点多数都会宠惯孩子, 令孩子平时稍有不称心的,就不听话,闹脾气。那么当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话应该如何教育呢?
当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现在普遍出现一种局面,就是父母管教,爷爷奶奶护着。当遇到这种局面时家长们必须要有共识,要大家一致。如果长期下来,孩子不听话时,总是有人护着,他们就会不懂是非观念,更加变本加厉。相反,在没有护着的情况下,孩子容易冷静下来,这时家长可以好好的跟孩子谈一下,了解其原因,而慢慢给予开导教育。
世界上是没有天生不听话的孩子的,孩子不听话一定是有原因的,而平时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在家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少,每次孩子调皮,不听话。家长总不能平心静气去了解,而是打骂了事。其实家长应该每天抽些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和孩子一起做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要跟孩子成为朋友。这样下来孩子都愿意跟父母诉说心底话,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很多时候父母说的话孩子都会愿意去听。
教育孩子千万别用这三招
发脾气:家长的无力和无助
发脾气的实质是无助的家长在用一种虚张声势的教育方法来控制局面。让孩子害怕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帮助他们懂得知错就改,需要的不是脾气而是耐心。“孩子犯了错,讲什么道理,打一顿,屁股疼了,自然就记住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了。因为,当你在行使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时,面前的局面可能被你暂时控制住了,但打在身上的巴掌、骂在耳朵边的话语,都是留在孩子心灵上的烙印。
调适好自己的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很多情况下,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他们点燃了你内心的伤痛或者点爆了你压抑的愤怒,让你失去理智和控制。所以,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压力和紧张不安等情绪,是有效教育孩子的基础。
冷暴力:偷走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比发脾气还具杀伤力的,是家长的冷暴力。冷暴力,对于不少爸妈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很可能就是你平时教育孩子惯用的方法。孩子调皮捣蛋,说一遍不听,说两遍还是没效果,很多家长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再不听话,妈妈不理你了!”有的家长可能只是吓唬吓唬就有用,有的家长就真的付诸行动了。把孩子晾一边,开始“冷暴力”,任凭孩子叫也不理。
其实,这种被孤立的感觉,会让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会感觉“妈妈不爱我了。”而且,这种冷暴力的局面导致孩子的不知所措,让孩子难以面对和处理情绪,会变得不爱交流。“冷暴力”并不能教育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反而会表现出家长的没耐性。所以,即使孩子一时调皮,也不能用冷暴力来惩罚他们。
强说教:一时的听话但没走心
“你必须那样”、“你不可以这样”,这些是有些父母最爱说的话,听上去头头是道,说得非常正确,但孩子却往往最容易“左耳进右耳出”,刚刚被说教完,却又做不到。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第1步向孩子解释行为规范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和成人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的是,在提醒孩子时.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记得吗?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才不会妨碍别人,”“记得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它东西一律不买!”成人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第2步以周围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成人的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除了语言,成人可以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理解具体的做法,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来纠正他或引导他,或者可以建议孩子:“你看!可以照那个叔叔那样做”“你要像那个小孩一样安静”,将具体的目标告诉孩子,引导他代替原来不好的行为。
第3步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
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话)或其它不听话的方式(大喊大叫),使大人满足他的愿望。父母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首先态度要沉着冷静、不慌张,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让孩子单独一个人,直到这样胡闹的行为停止或是态度好转才去处理。这是弱化不良行为的方法,利用不响应坏行为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态度。但成人要积极做的是,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区别好与坏、容许与禁止。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小孩,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一味的称赞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选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语句,譬如:“你很慷慨”“你很有礼貌”“很热心”……,使孩子的行为更具体性。
第4步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因素(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成人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说要纠正他的行为。此时利用“严肃的谈话”,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的工作,请他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他的良知,思考自已的不当行为。
第5步细心和耐性的纠正与教育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成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而没有细心纠正他。事实上,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它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第6步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和荣誉心、自尊心,很在意他人的观感,尤其是团体生活中,幼儿园幼生及小学生都很在乎学校老师对他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不好的行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时上床,并且都要胡闹一番,有时透过老师的指导与要求,利用说话课,谈一谈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并且称赞准时上床的孩子,这样比父母千叮万嘱还有效果。
第7步针对不同年龄和个性使用不同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还有属于孩子自己本身的气质,例如:对于动作迟缓的孩子,要利用机会给他容易达到的成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需要示范引导,年龄大一点的则需要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