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维针刺方向 头维穴穴位层次解剖
头维针刺方向 头维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颧颞神经和耳颞神经分布。颧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颞区前部的皮肤。耳颞神经为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外耳道,耳郭及颞区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为颈外动脉在下颌颈高度向上的直接延续,它分支营养腮腺及额, 顶,颞部的肌肉和皮肤。颞浅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位于皮下,注入下颌后静脉。
3.颞肌上缘的帽状腱膜:颞肌为颞窝皮下的一块扇形扁肌,肌纤维起自颞窝全部,肌的上缘为下颞浅肌,纤维逐渐向下集中,通过颞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颞肌由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颞深神经支配。帽状腱膜为坚韧致密的结缔组织膜,前连枕额肌额腹,后连枕额肌枕腹,两侧在颞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
4.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5.顶骨外膜。
针刺头维穴怎么正确操作
头维针灸方法
取穴:耳前鬓角前缘向上直线与前发际交点上5分处是穴。
针刺方向:从前向后与颞面平行沿皮刺。
进针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温和灸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胀痛感并向周围扩散。
功能主治
头维乃足阳明之穴,又为足少阳与本经相会之处。该穴可祛风泻火,止痛明目。《甲乙经》认为该穴可治疗“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青光眼,高血压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头维位于头部肌肉浅薄处,宜用挟持进针法。
若平刺或斜刺时,深浅要适当,过浅沿表皮横刺进针,过深沿骨膜横刺进针,均会产生剧痛。如进针时疼痛,可能刺伤血管,应停止进针或捻针,缓慢提出几分,转变方向另行刺入。出针时,应以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再者,由于头部血管丰富,直接灸会损伤血管,所以本穴禁止直接灸。
液门针刺方向 液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4与第5指近节指骨底部之间-第5骨间背侧肌和第4蚓状肌。浅层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手背静脉网。深层有指背动,静脉。
针刺 阳池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后皮神经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第8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和贵要静脉通过。
3.在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之间通过:前者排列在桡侧,后者位于尺侧。两块肌肉均有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深层有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
长强的针刺方法 长强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尾神经和肛神经分布;肛神经是阴部神经的分支。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
3.肛尾韧带或骶结节韧带:肛尾韧带位于肛和尾骨之间,针刺此韧带有一定韧性阻力,骶结节韧带从骶,尾骨的外侧缘至坐骨结节。
4.尾骨肌或肛提肌:尾骨肌位于肛提肌后方,由第4,第5骶神经支配,肛提肌由第4骶神经和阴部神经的肛(直肠下)神经或会阴神经支配。
肩井针刺方向 肩井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及颈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颈横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肩胛背神经的分支。
风池针刺方法 风池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小神经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等结构。
头维的功效作用 头维穴穴位解剖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分布,面神经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