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肝气犯胃型胃疼针灸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肝气犯胃型胃疼针灸
证候:胃脘胀痛,攻撑作胀,痛连胁肋,嗳气频繁,或兼呕吐酸苦,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密切关系。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针灸处方:至阳八阵,筋缩八阵,脊中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命门段,期门,足三里,内关。
手法:杵针用平补平泻法。
针灸方义:本病以肝气郁结为本,故以俞募配穴法,取肝俞(筋缩八阵),期门相配,并配以至阳八阵,脊中八阵以疏肝解郁,理气痛经,条达气机;足三里,内关配以河车路和调胃气,疏通胃络,全方共具舒肝和胃定痛的功效。
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面色青黄是肝气犯胃的表现
面色又青又黄,为肝脾之色,是肝气犯胃的表现。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经常情绪紧张会造成肝气郁结,肝气郁结造成肝的气机紊乱,横逆犯胃。而胃气主降浊,肝气犯胃后胃气不降,就会出现打嗝、恶心或者胃疼等症。
胃疼类型
1、寒邪犯胃型
表现特点为突然胃疼,受寒后疼痛加重,遇暖则痛缓,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
2、肝气犯胃型
表现特点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精神情志因素而发作,苔多薄白。
3、饮食停滞型
表现特点为胃疼常由暴饮暴食引发,胃疼胀满,嗳腐吞酸或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暂可缓解,舌苔厚腻。
4、肝胃郁热型
表现特点为胃脘灼热疼痛,痛较急迫,易怒烦躁,返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胃疼针灸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灸,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之功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穴位,不宜针灸;经期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灸;此外,小儿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
4.避开血管施针,防治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请医生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胃疼的中医症状表现
1、寒邪犯胃型:表现特点为突然胃疼,受寒后疼痛加重,遇暖则痛缓,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
2、饮食停滞型:表现特点为胃疼常由暴饮暴食引发,胃疼胀满,嗳腐吞酸或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暂可缓解,舌苔厚腻。
3、肝气犯胃型:表现特点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精神情志因素而发作,苔多薄白。
4、肝胃郁热型:表现特点为胃脘灼热疼痛,痛较急迫,易怒烦躁,返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
胃病吃什么药治疗效果好
1、西药治疗胃疼:可选用胃舒平、胃得乐、乐得胃、甲氰咪胍等抗酸或抑酸药;治疗胃疼还可以选用普鲁苯辛、胃疡平、胃复康、安胃灵、东莨菪碱等解痉剂。
2、中成药治疗胃疼:九气拈痛丸、香砂养胃丸、胃肠安丸、陈香路白露、元胡止痛片、胃苏冲剂等,治疗胃疼。
3、止痛中药治疗胃疼:金铃子、玄胡、白芍、乌贼骨、良姜、青木香等治疗胃疼,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4、辨证用药治疗胃疼
(1)湿热中阻型胃疼:胃脘疼痛,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苦而腻,纳呆,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行气止痛。清中汤加减主治胃疼。
(2)寒邪犯胃型胃疼:胃疼暴作,恶寒喜暖,呕吐清水痰涎,得温熨则痛减,遇寒则痛甚,口和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加吴茱萸、木香、苏叶等,主治胃疼。
(3)胃热炽盛型胃疼:胃脘灼热疼痛,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清胃泄火、行气止痛。清胃散加减主治胃疼。
(4)食滞胃肠型胃疼:胃疼,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主治胃疼。
胃疼艾灸有用吗 肝气犯胃型胃疼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舌苔白,脉弦,为肝气犯胃。
施灸方法:灸疗用补法,每穴每次灸疗壮数3-7壮,每日灸治1次,10-3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太冲,阳陵泉。
胃疼艾灸哪个部位图 胃疼艾灸有用吗
胃疼艾灸有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胃疼主要与脾胃有关,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血瘀凝滞等,这些原因最易引起脾胃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艾灸特定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缓解胃疼的作用。
胃疼的原因和症状都有哪些
引发胃疼的原因有哪些
1、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等胃肠疾病的临床表现,常常以胃疼形式出现。
2、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导致胃疼。
3、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4、当胃部出现溃疡,幽门螺旋菌就会寄生于伤口,导致溃疡处经常发炎,即使用药杀灭细菌,如果饮食恶习不改,溃疡愈合之后,依然会不时觉得疼痛。
5、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胃疼类型
1、寒邪犯胃型
表现特点为突然胃疼,受寒后疼痛加重,遇暖则痛缓,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
2、肝气犯胃型
表现特点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精神情志因素而发作,苔多薄白。
3、饮食停滞型
表现特点为胃疼常由暴饮暴食引发,胃疼胀满,嗳腐吞酸或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暂可缓解,舌苔厚腻。
4、肝胃郁热型
表现特点为胃脘灼热疼痛,痛较急迫,易怒烦躁,返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
胃疼针灸管用吗 胃疼针灸辩证选穴治疗
肝气犯胃:取中脘,足三里,期门,太冲,针刺用泻法。
肝胃郁热:取中脘,足三里,内庭,行间,针刺用泻法。
肝郁脾虚:取中午干,足三里,期门,胃俞,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气滞血瘀:取内关,血海,公孙,膈俞,足三里,中脘,针刺用泻法。
脾胃虚寒:取脾俞,足三里,胃俞,中脘,针刺用补法,并可加灸。
胃阴不足:取中脘,足三里,胃俞,三阴交,针刺用补法。
肝气犯胃:内关,中脘,足三里,期门,太冲,针刺用泻法。
脾胃虚寒:脾俞,足三里,气海,中脘,内关,公孙,针刺用补法,并可加灸。
肝气犯胃:足三里,期门,内关,阳陵泉,针刺用泻法。
饮食停滞:中脘,足三里,天枢,气海,针刺用泻法。
寒邪犯胃:中脘,足三里,关元,公孙,神阙,灸神阙,关元,余穴针刺用泻法。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胃疼经验选穴治疗
主穴:足三里,中脘。
配穴:肝气犯胃加内关,公孙;脾胃虚寒加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针法:亳针直刺,留针20分钟,肝气犯胃证用泻法;脾胃虚寒证用补法;隔日治疗1次,2周为一个疗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弱,气滞胃痛。
主穴:胃俞,中脘,梁丘。
配穴:胁痛加阳陵泉;急性胃炎加公孙。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五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止痛止呕,适宜于各种类型的胃疼。
取穴:合谷,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针法: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利于患者1侧,按上述先后顺序揉按,逐渐加压,使有酸麻胀痛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针刺合谷,足三里,中脘穴,得气后留针40分钟,并加艾条温和灸,每隔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嘱咐患者取侧卧位,在脾俞,胃俞穴拔罐15-20分钟,除罐后按揉脾俞,胃俞穴片刻。
作用:缓急止痛,用于胃寒或脾胃虚之胃痛。
取穴:内庭,足三里,中脘,行间。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5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疏肝泄热,和胃止痛,适宜于肝胃郁热型的胃疼。
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期门,太冲。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5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适用于肝胃气滞型的胃疼。
呕吐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 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