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
1、一般治疗 在急性出血期间以住院治疗为宜,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外伤,明显出血时应室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糖皮质激素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抑制单核—巨食细胞系统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常用泼尼松、剂量为每日1.5—2mg/kg,分300次口服,出血严重者可用冲击疗法:地塞米松每日0.5—2mg/kg,或甲基泼尼松龙每日20—30mg/kg,静脉滴注,连用3天。症状缓解后改服泼尼松,用药至血小板数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停药后如有复发,可再用泼尼松治疗。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其主要作用是:①封闭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巨实细胞吞噬血小板的作用。②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从而使血小板避免被吞噬细胞所破坏。③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使抗血小板抗体减少,单独应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升血小板效果与激素相似,常用剂量为每日0.4g/kg,连续5天静脉滴注,或每次1g/kg静脉滴注,必要时次日可再用1次,以后每3—4周1次,副作用少,偶有过敏反应。
4、血小板输注 因患儿血循环中含有大量抗血小板抗体,输入血小板很快被破坏,故通常不主张输血小板,只有在发生露内出血或急性内脏大出血、危及生命时才输注血小板,并需同时予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输入血小板破坏。
5、抗—D免疫球蛋白又称抗Rh球蛋白,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作用是封闭网状内皮细胞的Fc受体。其升高血小板作用较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慢,但持续时间长,常用剂量为每日25—50μg/kg,静脉注射,连用5天为1疗程。主要副作用是轻度溶血性输血反应和Coombs试验阳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白血病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是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
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尤以女青年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及瘀斑,皮肤黏膜出血,甚者鼻出血、吐血,尿血便血,内脏出血,建议你可以结合中草药调理,从根本上去彻底的调理一下,选对一个好的中医治疗方案也是很重要的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指导意见:建议患者选择正规中医院进行治疗,选择一家好医院是治好病的关键,当然疗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上分2型,急性型与病毒感染有关,如风疹、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及病毒性肝炎等。
2.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症、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症、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等。
(2)药物如化疗药、抗生素类、奎宁类、磺胺类、解热镇痛剂、苯巴比妥类、抗结核药及利尿药等。
(3)感染如败血症、伤寒、斑疹伤寒、结核、猩红热等。
(4)其他如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次反复输血的溶血反应、血管瘤、脾功能亢进、心肺复苏及体外循环等。
(二)发病机制
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可能系抗病毒抗体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或免疫复合物黏附于血小板所致。慢性型与自身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有关。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造血系统疾病、药物、感染、其他如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次反复输血的溶血反应、血管瘤等引起的系列反应。
血小板减少紫癜到底怎么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应个体化。一般说来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L,无出血倾向者可予观察并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介于(20~30)×10/L之间,则要视患者临床表现/出血程度及风险而定;血小板小于20×10/L者通常应予治疗。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本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不强调将血小板计数提高至正常,以确保患者不因出血发生危险,又不因过度治疗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目前认为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发病原因不明确。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通常有病毒感染史。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性疾病,长久以来困扰广大患者。主要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主要类型。由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类型不同、患者的年龄不同,因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也不相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之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皮肤上会有明显的紫色斑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鼻腔内部、口腔等处都会有出血的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还会出现,吐血、尿血的严重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之二:急性期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别容易在冬季发病。而且患者在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前,有可能引发其他的病毒性疾病的可能。常伴有发烧、咽喉肿痛等全身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之三:还需要注意的事情是,慢性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率是最高的,女性患病的人数是男性的四倍,发病的时候症状不容易被患者觉察,有些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认为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发病原因不明确。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通常有病毒感染史。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血小板生成障碍或无效生成 1)巨核细胞生成减少 ①物理、化学因素。②骨髓浸润性疾病。③造血干细胞病变。④感染性疾病。⑤血小板生成调控紊乱。⑥遗传性疾病。
2)血小板无效生成 见于维生素B12、叶酸缺乏、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2)血小板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
1)免疫性破坏 ①药物相关抗体。②某些免疫反应异常疾病。③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④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2)非免疫性破坏 血管炎、动脉插管、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消耗过多 主要见于血栓性微血管病。
(3)血小板分布异常 各种原因导致的脾大。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病因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抗血栓能力降低。
孕妇血小板低怎么回事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和妊娠期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是正常妊娠的一种现象,血小板减少较轻,血小板数通常在(70 -100))x 109/L,可能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孕妇对胎儿的一种反应造成的生理性血小板减少。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症状有以下这些:
1、孕妇此前无血小板减少史,单纯由正常妊娠引起,妊娠期首次发现血小板减少。
2、妊娠后期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中,2/3为妊娠生理性血小板减少。
3、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孕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轻,多数患者血小板>70×109/L,只有1/3 患者<50 x l09/L。
4、孕妇大多无出血倾向。
5、孕妇检查抗血小板抗体阴性。
6、胎儿或新生儿检查血小板数目正常。
7、患者在产后3天血小板自行恢复正常。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巨噬细胞的FC受体与附着于血小板膜糖蛋白上的抗血小板抗体的FC片段结合,继而血小板被吞噬,因此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症状较明显,血小板数一般<50×109/L,患者危险较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常见于儿童。起病急骤,少数病例表现为暴发性起病。可有轻度发热、畏寒,突发广泛性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瘀斑。皮肤瘀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多见,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牙龈,口腔可有血疱。
慢性型常见于年轻女性,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可持续数天到数月。皮肤紫癜、瘀斑、瘀点以下肢远端或止血带以下部位多见。可有鼻腔、牙龈,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有时是惟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