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厚腻的偏方
舌苔厚腻的偏方
湿邪:治疗“舌苔厚腻”治疗的心得体会:
湿邪致病,都是以“脾脏”为中心的。
“舌苔厚腻”这种舌象的病人大都有湿邪致病所引起的特定症状,如、头重如裹、四肢重着等,同时应该知道,湿聚为水,水湿煎熬为痰。
1、“舌苔厚腻”的病机,其核心是“湿”。
2、“湿”的中心病位在脾。
3、湿,既可以和热结合而形成“湿热”。
4、湿,又可以和寒结合而形成“寒湿”。
5、湿邪虽以脾为中心,但是,它能涉及肝、胆。脾、胃、肺、肾等很多脏腑、全身各个经络的某些部位发生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都与湿、水、痰这些因素有直接的关联。
治疗方法:(立法)1、淡渗利湿法、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车前草、竹茹、等。
2、芳香化湿法、砂仁、白豆蔻、厚朴、菖蒲、郁金、等。
3、温阳化湿法、附子、干姜、桂枝、等
4、苦寒燥湿法、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栀子、等
5、苦温燥湿法:白术、术、 6、健脾化湿法、白术、茯苓等。
7、行气化湿法、三焦气机的畅通对祛除湿邪起关键性作用:
清·王孟英云:“气化则湿化。”,这个立论是很重要的。创立了
“三仁汤”疏通三焦气机而化湿邪,有很大作用。
苔质知识
最后讲述望苔质的知识。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状质感。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
(1) 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 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 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难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 剥落苔
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症。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 有根、无根苔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症、热症;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症、寒症。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 全、偏苔
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症。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症。
舌苔厚白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舌苔厚白腻该怎么办
痰湿引起的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应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然后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关重要的选择配伍为好。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应以温中化湿为治则,再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针对脾虚夹积症,治则应以健脾助运,消补兼施为主,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舌苔厚白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舌苔厚白腻如何预防
无论是食积、寒湿还是痰湿,都与脾虚有关,所以要注意饮食、起居有时,避免吃零食,纠正偏食,少吃甜食,更不要乱服滋补品。
脾虚也是体质虚弱,而坚持健康的锻炼方式有助于抵抗力的提高,体质的加强,促进气血运化,缓解食积、痰湿症状,改善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的情况。
舌苔厚白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舌苔厚白腻提示什么
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或者疾病为内生里证。
舌苔白多见于表证、寒证,舌苔厚白多提示寒症入里或者有内生寒湿、痰湿等证。
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若舌苔白腻,则多提示湿痰,或胃阳虚。
口苦有舌苔是怎么回事 有舌苔是怎么回事
舌苔厚薄,颜色异常往往对应者身体健康状态,最常见的舌苔表象就是舌苔厚腻和舌苔发白。
舌苔厚腻常常还伴有口苦,口黏等症状,引起舌苔厚腻的原因有上火;胃气雍滞,消化吸收不良;脾胃虚弱等。
舌苔发白多属寒症,薄而滑的多为外感风寒,厚白而滑者多为寒湿或寒痰。
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 舌苔厚白粘腻的调养原则
舌苔厚白粘腻的调养原则是健脾利湿,化痰降浊。
舌苔白一般提示有寒症,厚苔则提示为里症为主而非表证,而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于是舌苔厚白粘腻一般提示是痰湿郁积体内,调养原则一般为健脾利湿,化痰降浊。
舌苔绿色怎么回事 舌苔厚如何快速清除
舌苔厚腻可能是长期食用比较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导致的,所以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舌苔厚的症状,比如清淡饮食、少熬夜、增加体育运动等等。
如果舌苔厚的严重的话,可以考虑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药中药材来帮助去除体内湿气,比如食用一些健脾祛湿的中药材来帮助改善舌苔厚的症状。
舌苔厚还可以通过艾灸、针灸、拔罐、热疗等治疗方式来帮助去除体内湿气和改善舌苔厚腻的症状,因为这些中医治疗方式都有很好的祛湿功效。
舌苔厚白是什么原因
有的老人和小孩舌苔厚白,还有一些刚刚大病初愈的人也是这样,这样的人舌苔厚白是什么原因呢?有的人舌苔厚白粗糙,有时感觉好象是上火,但似乎又不是上火,这样的舌苔厚白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分别来说一说:
第一种情况这些舌苔厚白多为寒湿。这些人由于气血亏损,消化功能弱,无法正常地消化吸收和排泄,导致了舌苔厚腻。中医把这类情况叫做“本虚标实”。如果把它也归之为“上火”,就会使原本虚弱的脾胃功能乃至整个机体在清热泻火药苦寒药性的重击之下出现很大损耗。此时患者最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第二种情况并不是“上火”,而是“胃气壅滞”,即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减退,一般多见于吃大鱼大肉、辛甘厚味的人。此时如何判断是否有火呢?根据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在出现舌苔厚腻的同时,伴有口苦、口粘、口臭、口疮、口渴,下焦的便秘或者小便黄赤臭热、肛门灼热甚至长痈肿疮疖,这才叫“火”。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只能叫“食积内停”。
所以说,引起舌苔厚白的原因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可能并不是病症,如果没有什么不适的情况,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不要过于紧张。但是如果有口臭的情况出现,可能就要到医院去问问大夫舌苔厚白是什么原因,因为你的肠胃有可能出了问题。
舌苔厚白粘腻推荐食疗方 舌苔厚白粘腻调养推荐食物
舌苔厚白粘腻最好以清淡的蔬菜、水果饮食为主,多吃具有化痰除湿健脾的水果,比如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木瓜等。
舌苔厚白粘腻用于调养的蔬菜有很多,比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白果、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香菇、海带、冬瓜,芥菜、韭菜、包菜、大头菜、香椿、辣椒、大蒜、葱、生姜、粳米、小米、薏苡仁、玉米、芡实、豇豆、薏米等。
虽然舌苔厚白粘腻的人应少吃油腻,但是还是可以适量吃肉,以满足身体的需要,比如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鲢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鲍鱼等。
舌苔苔质知识
(1)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
燥苔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剥落苔
剥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有根、无根苔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全、偏苔
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