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功能特点
味精功能特点
味精又称味素,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经科学家证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文献报道,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还有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所以要适当地使用和存放。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晶体,在232°C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20℃时的溶解度为74克(即20℃时,在100毫升水中最多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钠)。
味精,又名“味之素”,学名“谷氨酸钠”。成品为白色柱状结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增鲜调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和食盐。
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 倍,已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 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钠盐,用于水稀释30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因而得名“味精”。谷氨酸钠(C5H8NO4Na),又叫麸氨酸钠。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
蒸锅的功能特点
1、电蒸锅能均匀加热,保持蒸锅内温度一致,使食物受热均匀,不会发生夹生现象。
2、电蒸锅采用叠层食物蒸架设计,可同时做多道菜,节省空间和时间,还可用贮存食物。
3、电蒸锅节能省电,30秒内出蒸汽,有自动恒温和断电功能。
4、电蒸锅采用防滴防漏锅盖设计,多功能电蒸锅有效防止盖顶水珠直接滴落于食物上,从而影响食物的美味。
5、电蒸锅采用进口无毒耐高温PC透明材料,可非 各种电蒸锅)常直观地观察整个食物烹饪全过程
。6、电蒸锅采用独立积汁盘,以便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7、电蒸锅采用可移动蒸架和可移动式蒸格层,清洗非常方便。8.电蒸锅具有各种食物蒸煮、再加热、食物快速解冻、食物高温杀茵等功能。电蒸锅功率一般在700W至1800W左右。电压为220V,容量为5—20升。
味精的功能特点
味精又称味素,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由粮食制成的一种现代调味品,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
谷氨酸钠(C5H8NO4Na),又叫麸氨酸钠。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晶体,在232°C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20℃时的溶解度为74克(即20℃时,在100毫升水中最多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钠)。
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经科学家证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文献报道,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还有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所以要适当地使用和存放。
味精,又名“味之素”,学名“谷氨酸钠”。成品为白色柱状结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增鲜调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和食盐。
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 倍,已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 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钠盐,用于水稀释30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因而得名“味精”。
酥油的功能特性
综述
由于酥油是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料油脂,所以其功能特性尤其重要,主要包括可塑性、酪化性、起酥性、化性、吸水性等。
可塑性
是针对固态起酥油而言。
可塑性 是指在外力作用下, 可以改变其形状, 甚至可以象液体一样流动。从理论上讲,若使固态油脂具有可塑性,必须其成分中包括一定的固体脂和液体油。酥油产品基本具备这种脂肪组成。由于酥油所具有的可塑性所决定,在食品加工中和面团混合时,能形成细条纹薄膜状。而在相同条件下,液体油只能分散成粒状或球状。用可塑性好的酥油加工面团时,面团的延展性好,且能吸入或保持相当量的空气,对焙烤食品生产十分有利。
酪化性
酥油在空气中经高速搅拌起泡时,空气中的细小气泡被起酥油吸入,油脂的这种含气性质称为酪化性。酪化性的大小用酪化值来表示,即一克试样中所含空气毫升数的100倍。酪化性是食品加工的重要性质,将起酥油加入面浆中,经搅拌后可使面浆体积增大,制出的食品疏松、柔软。
酥性
酥性是指食品具有酥脆易碎的性质,对饼干、薄酥饼及酥皮等焙烤食品尤其重要。用酥油调制食品时,油脂由于其成膜性覆盖于面粉的周围,隔断了面粉之间的相互结合,防止面筋与淀粉固着。此外,酥油在层层分布的焙烤食品组织中,起润滑作用,使食品组织变弱易碎。保质期
放置于密封容器中,阴凉干燥无异味处,避免阳光曝晒!保质期可为10年。
硬化剂的性能特点
防尘和硬化
由于混凝土表层强度较低等固有质量缺陷,造成交通易遭磨损、起尘。这不仅会产生很多灰尘,对人和叉车安全也做成极大的危害,是工业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
分两步来消除混凝土中的粉尘,从表面提高混凝土地面的耐久性。首先,产品可渗入混凝土面层民下1-3毫米;第二,液态硬化剂的硬化成分与混凝土中的流离松散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坚硬不溶物。这种化学反应能使厚度达几毫米深的混凝土层硬化密封。
耐磨
液态硬化剂可消除混凝土中的松散物,增加表层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磨性。抗压强度和耐磨性可提高40%以上。
密封抗渗
液态硬华剂反应生成的坚硬不溶物可填充堵塞混凝土中的毛细孔,产生一密实无孔表面层,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达30%以上。
养护
液态硬华剂可密封混凝土和堵塞、减少毛细孔,减少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从而加强混凝土的养护。抑制龟裂纹的产生。
寿命
液态硬华剂直接硬化混凝土表层,形成的硬化层(不是附加涂层)远比其它硬化剂、涂料形成硬化层"外衣"更加一体、永久、永久延长地面使用寿命。
肌肉组织的功能特点
平滑肌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其收缩可能由于肌纤维内的(细肌丝和粗肌丝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应力作用于密体、密区,使之移位,又通过中间丝传至邻近的密体或密区,从而使收缩在全细胞展开,因而使细胞膜呈波浪状。细胞核可根据收缩的强度在收缩时变短变粗,甚至呈螺旋状。
肌纤维收缩机制:肌细胞膜去极化,兴奋传至横小管系,引起肌质网释放钙离子至肌浆,钙离子与细肌丝上的肌钙蛋白C亚单位结合,肌钙蛋白发生构型变化,亚单位I的阻抑解除,影响了原肌球蛋白的位置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的位点,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接触,从而激活肌球蛋白分子头(ATP酶),使结合于其上的ATP被分解,释放出能量,并转化为机械能,使肌球蛋白分子头向M膜方向转动,把附在肌球蛋白分子头上的肌动蛋白向M膜方向牵引,从而使两Z膜间距离缩短,肌节变短,引起肌肉收缩。钙离子被钙泵从肌浆中回收入肌质网,另一ATP与肌球蛋白分子头结合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脱离,肌球蛋白头又回至原位,肌纤维松弛。ATP是由线粒体供给,当机体死亡后线粒体停止产生ATP,无新的ATP与肌球蛋白结合,因而肌球蛋白分子头不能脱离肌动蛋白,即不能回复原位,使肌肉永远处于收缩状态,称为尸僵。
肌肉的构造:每条肌纤维周围均有一薄层结缔组织称为肌内膜。由数条至数十条肌纤维集合成肌束,肌束外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为肌束膜,由许多肌束组成一块肌肉,其表面的结缔组织称肌外膜,即深筯膜。各结缔组织中均有丰富的血管,肌内膜中有毛细血管网包绕于肌纤维周围。肌肉的结缔组织中有传入、传出神经纤维,均为有髓神经纤维。分布于肌肉内血管壁上的神经为自主性神经是无髓神经纤维。
骨骼肌
骨骼肌的再生:骨骼肌受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分裂并分化为成肌细胞,成肌细胞互相融合成多核细胞称肌管,肌丝增多后细胞核移至边缘,渐变为骨骼肌纤维。
心肌
心肌其结构与骨骼肌基本相同,但其肌原纤维呈短柱形、较细。心肌不受意识支配,有规律地接受植物神经调节,属于不随意肌。心肌的活动特点是能够自动有节律地兴奋和收缩。
功能特性酥油
由于酥油是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料油脂,所以其功能特性尤其重要,主要包括可塑性、酪化性、起酥性、化性、吸水性等。
1、可塑性 是针对固态起酥油而言。
可塑性 是指在外力作用下, 可以改变其形状, 甚至可以象液体一样流动。从理论上讲,若使固态油脂具有可塑性,必须其成分中包括一定的固体脂和液体油。酥油产品基本具备这种脂肪组成。由于酥油所具有的可塑性所决定,在食品加工中和面团混合时,能形成细条纹薄膜状。而在相同条件下,液体油只能分散成粒状或球状。用可塑性好的酥油加工面团时,面团的延展性好,且能吸入或保持相当量的空气,对焙烤食品生产十分有利。
2、酪化性 酥油在空气中经高速搅拌起泡时,空气中的细小气泡被起酥油吸入,油脂的这种含气性质称为酪化性。酪化性的大小用酪化值来表示,即一克试样中所含空气毫升数的100倍。酪化性是食品加工的重要性质,将起酥油加入面浆中,经搅拌后可使面浆体积增大,制出的食品疏松、柔软。
3、酥性 酥性是指食品具有酥脆易碎的性质,对饼干、薄酥饼及酥皮等焙烤食品尤其重要。用酥油调制食品时,油脂由于其成膜性覆盖于面粉的周围,隔断了面粉之间的相互结合,防止面筋与淀粉固着。此外,酥油在层层分布的焙烤食品组织中,起润滑作用,使食品组织变弱易碎。
营养价值/酥油
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营养价值颇高。
生产工艺/酥油
酥油图册
固态酥油的生产方法和前述人造奶油的制法相同,只是没有水相的准备和油水两相的乳化操作,一般塑性起酥油的生产过程包括油脂配合、冷却塑化、包装及熟成几个部分。这里不再讲了。
可塑性固体酥油是开发较早、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除此之外,还有流动型酥油和粉末状起酥油等。
流动型酥油是在液体油中添加乳化剂和高熔点油脂,使之成为具有加工特性的乳白色并具有流动性的油脂。流动型酥油适合于在常温下的散装运输和管道输送。
粉末酥油的外观为粉状固体,实际上是油脂的微粒被蛋白质等胶态物质包裹而成。生产中将油脂和乳化剂、明胶、酪朊等蛋白质或淀粉在水中乳化,然后再喷雾干燥成粉末状。由于油脂被胶体物质所包裹,油脂与外界空气隔离,因而保存性好。此外粉末起酥油不向外透油,能保持干燥而易与其它食品混合。粉末起酥油中含油量为50-82%。
端粒酶的功能特性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人端粒是由6个碱基重复序列和结合蛋白组成。端粒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稳定染 端粒酶 色体的功能,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保护染色体结构基因DNA,调节正常细胞生长。由于正常细胞线性DNA复制时5'末端消失,随着体细胞不断增殖,端粒逐渐缩短。当细胞端粒缩至一定程度,细胞停止分裂,处于静止状态。故有人称端粒为正常细胞的“分裂钟” ,端粒长短和稳定性决定了细胞寿命,并与细胞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浙江大学孔德华博士介绍,端粒酶(Telomerase)是使端粒延伸的反转录DNA合成酶。是个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其RNA组分为模板,蛋白组分具有催化活性,以端粒3'末端为引物,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端粒酶的活性在真核细胞中可检测到,其功能是合成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使因每次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的端粒长度得以补偿,进而稳定端粒长度。主要特征是用它自身携带的RNA作模板,以dNTP为原料,通过逆转录催化合成后随链5‘端DNA片段或外加重复单位。
端粒酶在细胞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通过其逆转录酶活性复制和延长端粒DNA来稳定染色体端粒DNA的长度。近年有关端粒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表明,在肿瘤细胞中端粒酶还参与了对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基因组稳定的调控过程。与端粒酶的多重生物学活性相对应,肿瘤细胞中也存在复杂的端粒酶调控网络。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翻译后水平对端粒酶活性及功能进行调控,则是目前研究端粒酶调控机制的热点之一。
合成
端粒的存在是为了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没有端粒,则末端暴露,易被外切酶水解。而报道说端粒与生命长短有关,这只是个说法,还没成定论。端粒不是用DNA聚合酶来合成的,是用端粒酶来合成的。端粒酶中含有RNA模板,用来合成端粒。
臂丛神经根的功能特点
⑴ C5根经根:其纤维数为8 738~33 027 根,主要组成腋神经,支配三角肌,主管肩外展;主要组成肩胛上神经, 支配冈上、冈下肌,主管肩上举;独立组成肩胛背神经,支配肩胛提肌。
⑵ C6神经根:神经纤维为14 227~39 036 根,主要组成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主管屈肘。单根C6 神经根损伤,临床除肱二头肌肌力减弱外,上肢活动无明显影响。一旦C5、6同时离断或上干损伤,则腋神经与肌皮神经主要机能丧失,临床表现为三角肌麻痹。肩不能外展;肱二头肌及肱桡肌麻痹时不能屈肘。
⑶ C7神经根:神经根数为18 095~40 576 根,主要组成桡神经,支配上肢伸肌群,主管肘、腕、指的伸直。C7支配广泛无独特性。单纯C7 神经根断裂不出现上肢功能障碍,因桡神经支配肌均可由其他神经根代偿。C5、6、7神经根同时断裂,临床表现与C5、6联合损伤基本相似。因C7 可为C8 神经根所代偿。反之,当C7、8 T1神经根联合损伤时,临床表现与C8 T1损伤基本相似。此时因C7 可为C6 神经根所代偿。因此,在臂丛神经损伤病例重一旦出现C7麻痹症状,常提示4个神经根以上同时损伤。尺侧腕屈肌支由C7 支配。
⑷ C8神经根:C8 神经根纤维数为14 636~41 246 根。主要组成正中神经,支配掌长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等指屈肌群,主管手指屈曲;独立组成肩胛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C8 单独损伤,临床指深屈肌活动减弱,其他功能无明显影响。当C5、6、7、8同时损伤,除上干损伤(肩不能上举与外展,肘不能屈曲) 外,出现中干损伤表现,即腕下垂,伸拇伸指不能。
⑸ T1神经根:T1 神经根纤维数为12 102~35 600 根,主要组成尺神经,支配手内在肌,骨间肌和蚓状肌,主管拇指对掌、对指,手指内收、外展,掌指关节屈曲及指间关节伸直;独立组成臂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单独T1 神经断裂,主要影响手内在肌功能,但由于C8 神经根的代偿,临床功能障碍不明显。C8T1 联合损伤或下干损伤时主要表现为手内部肌及屈指功能障碍。C7、8T1 三根联合损伤时,临床表现与T1C8 二根联合损伤相似,因C7 损伤可被邻近C6 所代偿。前臂内侧皮神经主要由T1 纤维组成,一旦其支配区感觉障碍(除切割伤外) ,首先应考虑在第一肋骨处受压,这是诊断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