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川崎病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特点是起病初即表现为发热,而且多为高热,体温常常达39℃以上,而且持续高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在高热过程中,患儿可出现双眼球结合膜充血(眼睛红),口唇干裂,舌乳头充血并且突起,状似杨梅。同时,躯干可出现多形性红斑,类似猩红热皮疹。在急性期,手足会出现坚实性肿胀,持续一周左右,在指趾的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颈部淋巴结多有肿大。
相当多的患儿在早期出现心肌炎和心包炎体征,有的患儿可见心脏扩大,或可见冠状动脉受侵。伴发冠状动脉受侵、心肌炎或心包炎的患儿病死率很高。
对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患儿,在急性期应给予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在发热期剂量应按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mg计算,热退后剂量可减半,以后逐渐减量,持续应用2~6个月。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阻塞。
中药对本病的治疗亦有很好的效果。在发热期,中药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为主,并配合应用活血化瘀药。在恢复期,中药应侧重滋阴清热。
川崎病多大才不会复发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也不是十分清楚的一类疾病,它的发病属于一种地区性,就是好发于亚裔人,发病率最高,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五岁以下,男孩较女孩多见,川崎病再发率为1%-3%,少数有三次甚至四次的发病,再发间隔为三个月到一年,平均一年五个月。
一般有资料分析认为,首次发病年龄小于三岁,及合并血管损害是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一般川崎病在成人还是发病比较少见,主要是在婴幼儿,所以如果是得了川崎病,还是要定期随访。
川崎病痊愈后会影响以后生活吗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
1.川崎病患者会表现出持续性发热,体温常达39℃;
2.川崎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
3.川崎病患者的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4.川崎病患者还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胀,直径大概为1.5cm,大多数出现在一侧。
川崎病的患儿的饮食方法
患儿如出现持续性发热、舌头出现杨梅样、甲床皮肤交界处有大片状脱皮等症状。据儿科专家分析,如果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就有可能患有川崎病。川崎病的发生与孩子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往往是孩子遭遇到外界病毒或细菌等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不正常引发的疾病。所以川崎病的患儿在饮食上要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川崎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专家强调,孩子虽然发热,却还很有精神。虽说食欲稍有下降,也什么都吃。高热时要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川崎病患儿营养不足与机体代谢和消耗增多有密切关。
川崎病患儿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鸡蛋糕、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的川崎病患儿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川崎病治疗提示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主要是以皮肤粘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1967年由川崎富作用首先报告。以后在世界不同种族中陆续有该病发生报道,但在日裔儿童中流行率最高,1979、1982年1985年日本曾有过三次大流行,每次持续6个月;在美国和韩国的一些城市每隔2~4年也流行一次。我国也有川崎病流行,但流行情况未见详细报道。绝大多数患儿年龄在2个月至5岁,但也有成年患者。男女比例1。3~1。5:1,复发率2%~3%。
如果没有引起心脏血管的并发症,川崎病并不会造成任何的后遗症,因此治疗的目的是在避免造成心脏血管的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
目前重要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阿斯匹林。研究结果认为,急性期给予高剂量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相对于只单独使用阿斯匹林,可使冠状动脉瘤之发生率由15-20% 降至5%。恢复期改为低剂量的阿斯匹林,来抑制血小板凝固。病患若无冠状动脉异常,持续以低剂量阿斯匹林治疗6到8周即可停药。若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则需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直到冠状动脉恢复正常为止。但并不是每位川崎病患者治疗方法都一样,须依疾病发展的时机而有所不同。如果是在发病十天内,诊断确定是川崎病,立即使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和高剂量的阿斯匹林效果不错。但若超过十天以上,则效果通常很差,甚至没有效果。在治疗期间,心脏超音波的追踪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心脏超音波的检查可协助我们了解病人心脏血管的功能和异常的变化。
由于阿斯匹林可能与雷氏症候群有关,特别是同时感染到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病毒,可能造成急性的脑病变和肝脏病变,甚至导致病患死亡。故近来在小儿科医界,多使用普拿疼等止痛解热剂来取代阿斯匹林。但对于川崎病的预防治疗,阿斯匹林的使用是必须的,使用方法大多采低剂量。因使用的剂量非常地低,几乎不会引发任何特殊的并发症。但无论如何,川崎病患者若接触到已经感染到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时,则需停止使用阿斯匹林1~2周,而以另一抗血小板药物暂时取代。川崎病的药物治疗除了阿斯匹林外,为避免大型冠状动脉瘤造成栓塞,可辅以使用抗凝血剂或其它抗血小板药物。
川崎病会导致拉肚子吗
川崎病又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类全身血管炎性、急性发热,为儿科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国内外关于该病的病因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学感染学说等。
川崎病有研究表明,有可能和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有关系,但是至今未发现有传染的现象。所以川崎病它有可能会出现有拉肚子,或者是呕吐等消化系统的感染的一些表现。
小儿川崎病发病率上升
一种可能导致小儿死亡的心脏疾患———川崎病,目前其发病率在我国已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春季节,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这是记者近日在在京召开的中日“川崎病”研讨会上获悉的。为此,专家提醒家长和医生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及早诊治。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尤其常见于1岁左右的儿童,因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首次报道而得名。据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的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小儿患川崎病明显增多。
调查显示,川崎病在北京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5年的19/10万上升到目前的30/10万左右。
川崎病能不能治好 川崎病多大才不会复发
川崎病好发于亚裔人,发病率最高,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五岁以下,男孩较女孩多见,川崎病再发率为1%-3%,少数有三次甚至四次的发病,再发间隔为三个月到一年,平均一年五个月,一般有资料分析认为,首次发病年龄小于三岁,及合并血管损害是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一般川崎病在成人还是发病比较少见,主要是在婴幼儿,所以如果是得了川崎病,还是要定期随访。
川崎病的治疗用药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主要是以皮肤粘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1967年由川崎富作用首先报告。
以后在世界不同种族中陆续有该病发生报道,但在日裔儿童中流行率最高,1979、1982年1985年日本曾有过三次大流行,每次持续6个月;在美国和韩国的一些城市每隔2~4年也流行一次。
我国也有川崎病流行,但流行情况未见详细报道。绝大多数患儿年龄在2个月至5岁,但也有成年患者。男女比例1.3~1.5:1,复发率2%~3%。
孩子若患了川崎病,应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若不及时到医院治疗,容易引起心血管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治疗的目的是在于避免造成心脏血管的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阿斯匹林。急性期给予高剂量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恢复期改为低剂量的阿斯匹林。
患儿若无冠状动脉异常,持续以低剂量阿斯匹林治疗2到3月即可停药。若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则需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直到冠状动脉恢复正常为止。
若诊断确定是川崎病,应尽早使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和高剂量的阿斯匹林。但若未及时合理用药,则效果通常不理想。
川崎病有什么不能吃吗
川崎病是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它主要的病理变化就是全身的血管炎性病变。 他主要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发热、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然后出现皮肤粘膜的一个皮疹,伴有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发病的时候会出现高热,所以川崎病患儿建议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者是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过硬过热的食物。
皮肤红斑警惕川崎病
每逢初春时节,天气变化多端,冷热不均,一方面容易引起人体抵抗力下降,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活跃。杏福中医张超景主任提醒,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家长要特别警惕一种称之为“川崎病”的小儿急性出疹性疾病。
当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口唇红肿、杨梅舌、眼结膜红肿、皮肤红斑、颈淋巴结肿大等系列改变时,应当考虑到 “川崎病”的可能。
无并发症的小儿川崎病预后良好,具有自限性,多数患儿病情可在2-3周后逐步缓解并获得痊愈。但有半数以上患儿可在急性期先后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或关节部位的病变,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本病属于中医温热病的范畴,治疗以内治为主。总的治则是早期宜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中期宜清热养隂,后期宜益气养隂。并且治疗期间多喝开水,忌吃煎炒辛热的食物。
小儿川崎病的预防重点是保暖防护,以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家长要注意增强小儿饮食营养和户外活动,以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川崎病易被误诊为麻疹
“麻疹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染性疾病,而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从 1967 年首次报道病例,至今不过50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任榕娜说,麻疹和川崎病,都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容易混淆。
两种疾病怎么会混淆在一起呢?川崎病中80%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麻疹通常是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川崎病主要和病毒感染有关,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细小病毒等。临床上也存在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所以推测,麻疹病毒亦有可能是导致川崎病的诱 因之一。
在临床上,川崎病和麻疹都会造成多脏器损害。川崎病患儿几乎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而麻疹患儿除皮肤、黏膜受损外,也常有肺炎、脑炎、心功能不全等并 发症。两种疾病均可出现典型皮疹,以面部、四肢为多。奇特的是,川崎病会有麻疹样皮疹等,大约持续4天后消退。治疗用药方面也有所重合,川崎病主要治疗药 物为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麻疹治疗原则为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重症麻疹可应用丙种球蛋白。
“临床上遇到类似病例,在考虑川崎病的同时,还要注意排除麻疹的可能;在不能排除麻疹的情况下,亦需考虑川崎病的可能。”任榕娜提醒说,临床上既有 川崎病误诊为麻疹的病例,反之亦然,而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也时有发生。两者在症状及体征上相似之处太多,但典型川崎病的部分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 损害,这是川崎病的特异性表现。典型麻疹患儿,在发疹前一两天,常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即麻疹黏膜斑,需引起警惕,以便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