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存在的补碘的误区有哪些呢
全民存在的补碘的误区有哪些呢
碘缺乏病是目前世界上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它主要是由于人类生活环境中缺碘而造成的一种地域性疾病,主要分布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洪水频繁地区以及生活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那里土壤中的碘被水冲走,又缺乏海产食品(海产品尤其是藻类的含碘量比陆生植物高2-3个量级),从而引起当地居民碘摄入量不足。碘缺乏对人类最大的危害是影响生长发育,特别是影响儿童脑发育而造成智力损伤,从而严重影响人口质量和健康水平。碘缺乏病是一种可预防而不可治愈的疾病,通过简单的补碘便可有效地预防。因此,世界上(包括中国)掀起了“补碘热”,有些国家或地区甚至采取强制性全民补碘。然而,由于补碘过量给人造成的危害却鲜为人知。摄碘过量不但无益,反而同缺碘一样也会给人造成危害,如引起智力低下、高碘甲状腺肿、碘性甲亢、甲状腺炎甚至甲状腺癌和碘中毒等,这些统称为高碘症。
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现行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每人每天碘的摄入量为:1岁以下40-50微克;1-6岁70微克;7-12岁120微克;13岁-成人150微克;孕妇175微克;乳母200微克。实践表明,当饮水中碘含量超过300微克/升,或每天每人摄碘量超过1000微克就会引起疾病,超过2000微克就会发生碘中毒。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长期摄碘量大于1000微克/天,约有3%-4%的人会发展成甲状腺肿。
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差异和生活水平的悬殊,碘的摄入量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如泰山山脉与华北平原接交处的一地区,地下水的碘含量为200-500微克/升,如果按每人每天食用3升水计算,当地居民每天仅从饮水中摄取的碘量为600-1500 微克,已大大超过了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如果再加上含碘盐和食品中碘的补给,碘的摄入量就会超过安全范围。据报道,同一省份的一水源性高碘地区,居民的甲亢发病率仅为0.14%。我国目前供应的含碘盐中碘的含量为20-80微克/克,若按每人每天食盐量10-15克计算,仅从碘盐中摄取的碘量就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安全范围。据统计,我国人均膳食摄碘量为139-203微克/人,若加上碘盐的摄碘量就会超过安全范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人均摄碘量并不低,只是分布不均匀。贫困地区或地质地理条件不利地区可能缺碘,甚至比较严重,并且出现碘缺乏病;而发达地区或者地质地理条件有利地区可能不缺碘,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安全范围,并且出现高碘症。因此,如不加区分地全民补碘,在减少缺碘地区碘缺乏病的同时,必然会引起非碘缺乏地区人群的高碘症。据不完全统计,高碘症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沿海地区以及发达城镇已经出现,并呈上升趋势。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最近一个时期,各种含碘饮料、加碘食品等大量涌入市场,更有甚者,一些幼儿园、小学定期让儿童服用碘丸,以致无法估计和控制儿童的摄碘量。最近北京市已有两个儿童因补碘过量造成碘中毒,被送往医院抢救。
无碘盐正常人能不能吃 无碘盐适合什么人吃
1、非缺碘地区的居民不要食用加碘盐,像长海县这样滨海并吃很多海鲜(富含碘)的地区居民尤其不要吃加碘盐。
2、甲亢患者,不论男女,因为碘会刺激甲状腺激素合成。
3、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的城市居民(因为绝大部分城市已经消灭“大脖子病”——缺碘所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所以城市居民发现甲状腺结节时,缺碘的可能性极小,碘过量的可能性很大)。
4、甲状腺炎(桥本氏病)患者,碘会刺激炎症加重。
5、甲状腺瘤患者(不论是否已经做过手术)。
6、甲状腺癌患者(做过甲状腺全部切除手术者除外)。
7、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甲减),曾有争议,但现在倾向于限制碘摄入。
8、其他甲状腺疾病者(实际上,只有一种甲状腺疾病——大脖子病是需要补碘的,其余的甲状腺疾病均无必要补碘,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正常饮食不会造成碘过量
国际和国内均有碘推荐摄入量
卫生部疾控专家明确表示,目前无证据显示碘盐与甲状腺疾病直接相关。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多数肿瘤都呈上升态势。甲状腺癌与食盐加碘存在某种联系的推论依据不充分,相反,采取补碘干预可使甲状腺癌向低恶性转化的结论,已被广泛认同。据了解,碘在体内主要是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如发育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肌肉、骨骼的增长和性发育都必须有甲状腺激素的参与,缺碘是侏儒症的一个最主要病因。孕妇缺碘可能对胎儿的大脑神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缺碘也是克汀病(呆小症)的重要原因。然而摄入过多的碘可能会造成高碘性甲状腺肿。
那么,居民每天摄入多少碘是比较合适的呢?WHO建议正常人每日摄入量在1000毫克是安全的。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成人碘推荐摄入量为150毫克/天,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000毫克/天。
沿海地区要不要补充碘?
所谓“碘摄入量”不止指碘盐中所含的碘,包括从饮用水及食物中获取的碘,指的是一个人平均每天吃进去的碘的总量。因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甚至所饮用的水中含碘量都存在差异。
对此,有网友认为“海产品含碘丰富,沿海居民无需加碘。”专家称这其实是没有依据的。2009年,卫生部在福建、上海、浙江、辽宁等4省(市)开展的沿海地区居民膳食碘摄入量调查结果显示,海带、紫菜、海鱼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区居民中的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很低。在未考虑烹调损失的情况下,膳食中的碘84.2%来自于加碘食盐,来自于各类食物的碘仅占13.1%(其中海带、紫菜和海鱼共占2.1%)。如果食用不加碘食盐,97%以上的居民碘摄入量会低于推荐摄入量,居民碘缺乏的风险很大。
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甲状腺每天都需要摄取碘来合成甲状腺激素,加上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在停止碘摄入的情况下,人体储备的碘仅够维持2-3个月,所以人体生活在外环境长期缺碘地区时是需要长期补碘的。
释疑
每天吃盐摄入多少碘?
2011年,我国公布的《食用碘盐含量》规定:每千克食用盐产品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为20-30毫克,各省市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上下浮动30%,即每克食用盐中碘添加量在14微克至39微克之间。中国人每人每天吃多少盐呢?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要小于6克,但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盐摄入量在12克左右。我们按每天吃12克盐、每克食盐含碘39微克的高值来算一笔账:每日碘摄入量为468微克,而即便是这个数字仍不足可耐受最高摄入量(1000微克/天)的一半。所以,正常人不必担心因为吃碘盐导致碘摄入过量。
补水保湿经常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错将补水与保湿混为一谈
补水是直接补充肌肤细胞所需的水份,不仅滋润肌肤表层,更可以深入肌肤与渴水细胞紧密结合,改善肌肤微循环,增强肌肤圆润度。而保湿仅仅是防止肌肤水分蒸发,不仅无法解决肌肤的缺水状态,而且破坏了肌肤的微循环。
误区之二:错将肌肤补水等同于身体补水
许多女性错误地认为肌肤缺水就是身体缺水,只要多喝水、勤沐浴就行了。殊不知,喝下去的水只有极微量的补充到了肌肤中,而沐浴更是只暂时解决了表层问题,肌肤中的渴水细胞依然处在干渴状态,因此只有使用补水霜给肌肤直接补水才能真正解决肌肤问题。
误区之三:错将内分泌失调视为肌肤衰老的根本原因,而不知恰恰缺水才是肌肤衰老的元凶。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婴儿的肌肤含水量为25%,因而光滑细腻而富有弹性;成年女性特别是都市女性的肌肤含水量已降至15%,甚至更低,肌肤含水量的大幅下滑直接导致了肌肤干燥、肌肤发黄、发暗,肌肤无光泽,肌肤松弛,皱纹早生等现象。2000年6月加拿大科学家首次论证了这一观点,从而导致了补水技术的诞生,因此解决肌肤衰老必须走补水正道。
如何防治碘缺乏病
补碘有多种措施,但各国经验证明,最安全、有效、简便而又容易坚持的方法便是长期食用碘盐。按目前我国人均每天食用5至15克计算,每天从碘盐中得到的碘能够满足人体的需要,无需再用其他补碘食品。购买碘盐时要认清包装袋上的碘盐标志,不买小贩或其它来源的非碘盐,更不要食用土盐私盐。
总之:
1、全民使用碘盐。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强化补碘。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这些人群对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应在坚持长期使用碘盐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碘油丸。
3、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
补碘的错误观点
错误1:我们已经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的目标,补碘没有必要
我国从1996年实行全民食盐加碘政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我国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人不需要补碘,因为任何人都需要摄入适量的碘来维持甲状腺的功能。
错误2:天天吃碘盐,会造成碘过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成人每日推荐碘摄入量为150微克(最低75微克)。我国碘盐平均含碘量为20~30毫克/千克,按每人每日摄入盐5~10克计算,每日摄碘量约为150~300微克。扣除储存和烹调的损失,碘的摄入量不会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
错误3:沿海地区居民经常吃海鲜,不需要吃碘盐
需要。沿海地区在未考虑烹调损失的情况下,膳食中的碘84.2%来自于加碘食盐,来自于各类食物的碘仅占13.1% ,来自于饮用水的碘占2.7%。如果食用无碘食盐,97%以上的居民碘摄入量会低于推荐摄入量。
错误4:碘缺乏只发生在农村,城市人不缺碘
城市居民不食用碘盐,也会导致碘缺乏病。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地区孕妇尿碘水平低于150微克/升的人群比例占55.4%。
错误5:我今天海带吃多了,体内的碘会过量
短期碘摄入超标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危害。碘是一个微量元素,它的过多也会引起不良影响,但仅是单次摄入量过多,并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因为碘的单次摄入量要达到6毫克以上,才能刺激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在生活中很少见,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临床上在治疗一些疾病需要用大剂量碘时。
结语:碘是我们人体所需的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而有些人由于一些原因则是需要补碘的,而在众多的补碘的方法中,饮食补碘是人们非常喜爱的,比较有效并且非常的安全。本文也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含碘比较高的食物,大家不妨吃吃吧!
儿童乘车安全存在误区
误区一:成人安全带系法适用于孩子。
一般来讲,儿童系安全带的最佳方法是从手臂下面跨过肩膀斜对角贴胸而过,腿部安全带,该跨过大腿根部。这样避免因为儿童的扭动造成安全带的脱落。另外,因为儿童的身高所限,如果要保证安全地系好车内安全带需要把儿童所坐的位置垫高。
一般来讲,儿童安全座椅都有一定的垫高功能。年龄大一些的儿童无,坐儿童座椅时,可以选择儿童安全坐垫。这样,儿童被垫高后,可以使用正常的安全带,这个简单的措施能将危险系数大大降低。以成人的方式对儿童使用安全带,就是一个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带来的可能不是保护,而是危险。
误区二:抱着孩子乘车最安全。父亲开车,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或坐在后排,这在街头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一幕。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只有在自己的臂膀保护下才是最安全。事实并非如此,在行车过程中,这样的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误区三:让孩子在后排尽情玩耍。不要以为把孩子放在后排就万无一失。即使有家人看护,也一定要让后排的孩子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突发情况时,后排乘客的感觉往往更明显。如果孩子没有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很容易从后排座椅上滑落、撞向前座靠背。
误区四:暂时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中。带着孩子开车外出购物,到了商场门口把车停好后却发现孩子已经在安全座椅上呼呼大睡了。你不忍心因为给他拆解安全带打扰他香甜的睡眠,于是决定锁好车门、车窗,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中。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建议你立即打消。这种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其实很危险,为了保证孩子在车中的安全,父母一般都会把车窗紧闭、车门紧锁,孩子长时间处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加上车内的空气质量比较差,很容易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孩子独自在车里淘气地乱碰车中的按钮,也会对其本身和车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很多家长由于存在儿童乘车安全误区而酿成惨祸,所以我们更因该多加注意,保护孩子的出行安全。
碘缺乏病的误区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误区一:食用海盐不缺碘
海盐是用海水晒制而成,但其含碘量甚微。经测定,每公斤海盐只含一百至几百微克碘。如果按成人每天基本需要150微克碘计算,以成人每天吃6克盐计,每天可从海盐中摄入的碘只有0.6-3微克,远远不能满足人体对碘的需要。
误区二:常吃海鲜不补碘
海鲜是指鱼、虾、蟹、贝等海产品,海产食品比陆产食品含碘丰富,但同样不能说明多吃海鲜就不用补碘。我国《食物成分表》显示,每1000克海鱼约含碘200微克,每天至少要吃750克的海鱼才能保证人体正常需碘量(150微克)。但这样的食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认为有时吃海鲜不缺碘也是不对的。
误区三:长期食用碘盐会得甲亢
自从全民食盐加碘后,有一些临床医生发现医院里甲亢的病人多了。针对这一问题,广东省卫生部门在2002-2005年在湛江的吴川市黄坡镇和徐闻县迈陈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轻度碘缺乏地区实行全民加碘后,的确出现了碘致甲亢的副作用。补碘后,出现了甲亢发病率快速增加,尤其在食用碘盐的第4年出现了高峰期,但第8年后甲亢的发病率降到食盐加碘前的水平。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1)碘致甲亢,由于人体长期缺碘,碘摄入量突然增加,甲状腺组织一时不能适应,出现了“一过性甲亢”,其他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
(2)补碘量提升过快、过多,通常会使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加重或诱发。
但碘致甲亢不会发生在碘持续充足的地区,在原本碘营养正常和甲状腺正常的人群中,食用碘盐一般不会造成碘性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