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让宝宝学走路

如何让宝宝学走路

1、巧用家具

独立站立是宝宝学会走路的前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可以多创造机会给宝宝锻炼站立。教导宝宝用双手抓住和自己差不多高矮的东西,如茶几、床沿或者大人的腿,来帮他保持平衡,然后站立起来。

2、利用玩具

利用宝宝喜欢的玩具来引诱宝宝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妈妈们可以这样循序渐进的来进行:首先将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宝宝一个手距离的地方,宝宝只要向前走一步就能触及,然后慢慢的拉远到2个手的距离,宝宝需要向前走2步才能触及。继而不断的拉长距离,鼓励宝宝向前走更多步。

宝宝学步阶段要避免这5大误区

1、给宝宝使用学步车

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学步车是个好东西,将宝宝往车子里一放,脚尖轻轻一点地,就可以满地跑了。从未感受过的自由与速度,会让宝宝玩得开心,爸爸妈妈看到宝宝这么开心,自然会觉得这玩意儿非常好。

但是认真做过功课的妈妈都知道,学步车已经被众多专业的儿科医生拎出来“批判过”。

因为:

▪ 学步车将宝宝固定在车内,使宝宝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大动作发育。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独自行走的时间都比较晚。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

▪ 用学步车的宝宝,对危险没有太大的意识,更不懂如何控制车子,所以随时都有可能往危险的地方冲过去,增加了意外伤害的风险。婴儿因学步车而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包括手指夹伤、擦伤、划伤、烫伤和意外中毒等。

▪ 过早或长期给宝宝使用学步车,还有可能导致宝宝走路步态异常,如脚尖走路、八字脚和弯曲畸形等。

说了这么多,妈妈都应该知道了,学步车真的不适合宝宝!如果你的购物清单上有“学步车”这一项,赶紧划掉吧!

2、用学步带

不用学步车,那么用学步带是否可以呢?

非也!

宝宝学走路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平衡感的过程。如果经常使用学步带,宝宝的平衡感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反而会推迟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

学步带还会使宝宝养成向前倾、脚尖踮地的走路姿势。

此外,学步带绑在宝宝的胸部,容易对宝宝的胸部产生压迫,会影响呼吸,降低肺功能。

其实,学步带只能给大人带来一些方便、省些功夫,对宝宝真的没有什么益处,建议妈妈最好不要给宝宝用学步带。

3、过早让宝宝学走路

还有些妈妈,把“宝宝走路早”视为宝宝聪明、发育好的表现,于是在宝宝还没有出现学走路的迹象时,就开始早早地训练宝宝学走路了。

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只要ta的身体准备好,自然就会开始学走路。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过早让宝宝学站、学走,会使宝宝的脊柱、下肢难以承受全身的重量,久而久之,宝宝可能会因此出现“O”形腿或“X”形腿等异常现象。

4、扶着宝宝的腋下走

绝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曾经试过扶着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学走路,殊不知一不下心就踏入误区了。

因为,爸爸妈妈主动扶着宝宝走,实际上宝宝只是在被动地配合我们大人的动作,或许ta的身体也许还没有准备好。此外,由大人扶着走,大人当宝宝的“拐杖”,宝宝依靠的是大人的力量,宝宝腰部、腿部的综合力量、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没有得到最佳的锻炼,以后走路往往更容易摔跤。

5、过早给宝宝穿鞋子

那么,宝宝开始学走路就穿鞋子,这样做对不对呢?

其实宝宝学步过程中,光脚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让宝宝的足底直接和地面接触,有利于宝宝足部灵敏性的发展,让宝宝更快地找到平衡和协调的感觉。还能锻炼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发育,促进足弓的形成。

如果担心宝宝的脚被异物扎伤,那就要求妈妈们提前清理好地面上的“障碍物”,为宝宝创立一个安全的环境。

到宝宝完全走稳以后,我们才需要给ta穿鞋子。

前面提到的都是误区,肯定有不少妈妈心生疑惑:这么说来,宝宝学走路,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咯!

其实不是的!

想要宝宝走得好,走得稳,我们要做的、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也非常重要。

1、提前帮助宝宝打好基础

动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宝宝在床上学会趴着抬头以后,才会逐渐地学会翻身、会爬、会坐、会站、会走。整个过程中,如果妈妈多陪伴宝宝,多和宝宝玩各种辅助大动作发育的小游戏,那么宝宝的肢体动作会发育得更好,为接下来的学走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创立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当宝宝出现学走的迹象时,我们需要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清除该环境中有可能让宝宝受伤的物品,让宝宝站在沙发、床、围栏旁边,使他有机会扶着这些辅助物站起来,并开始迈步走动。

3、必要时给宝宝帮助

如果宝宝很想迈出一步,但是又不敢,周围又没有什么可以扶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在宝宝的几步之外张开双臂迎接ta,或者伸出一只手让宝宝“挨”着扶一下,能让宝宝更勇敢地迈出小步子。

4、多陪伴,多做辅助性小游戏

不管是爸爸妈妈用玩具在前面逗引宝宝,还是在旁边给宝宝鼓掌、加油打气,都能让宝宝更有信心走好每一步,即使是摔倒了,也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小宝宝学步 这些情况要穿鞋

孩子在学步时,如果气候条件允许,最好让刚会爬的孩子赤脚,因为穿鞋子会限制他足部肌肉的发育。如果怕孩子脚冷,可以给他穿一双宽松的棉布袜。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仍然不需要给他穿鞋子,如果怕地板冷,或者地板滑,可以为宝宝准备一双防滑袜子,以防跌倒。

室外

如果是去室外,可以给宝宝穿一双学步鞋,这种鞋子是由软皮制成的,主要是保护脚底,对脚部肌肉的发育不会有任何影响。鞋可以买得稍大一些(以不滑倒为限),这样孩子的脚就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生长。

开始迈步:

当然,当宝宝开始独立迈步时,就一定要为他准备鞋子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皮鞋有许多是成人皮鞋的缩型,不一定都适合孩子穿。一双鞋底、鞋面和鞋帮都比较软的鞋子,比如传统的帆布胶鞋,就比较适合这一年龄的孩子穿。

鞋子类型:

另外,在为宝宝准备鞋子时应注意,鞋子的长度与孩子实际的脚长应有一指宽的距离,以利于脚的生长。同时家长要经常检查宝宝的鞋子是否合脚,一般2-3个月应换一双新鞋。

宝宝学走路应注意什么

1. 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 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TIPS:宝宝不敢往前迈步怎么办?

对宝宝来说,学走路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为了让宝宝能勇敢地试着往前走,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当宝宝害怕踏出脚步时,您可以用温和带着微笑的口吻告诉他 “宝宝加油,你可以做得到”“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这样宝宝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当宝宝走到目的地时,父母可以抱抱他或为他拍拍手,让宝宝更有信心。

3. 注意异常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担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脚弓在站立时出现消失的情形。在刚刚出生之后,宝宝双脚的脂肪一般都比较多,而且韧带松弛,因此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尤其到了学走路的阶段,看起来就更为明显。不过,大多数宝宝的脚弓在长大后会自然出现,不需要特别治疗。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先观察,如果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的现象,再带宝宝到小儿科或小儿骨科检查也不迟。

4. 注意安全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四处探索新事物。因此一定要格外留意,否则宝宝很容易碰撞、跌倒或滑倒等。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更安全的行走空间,父母应该对家中环境来一个彻底的检查和处理。请注意以下几个重点,以便将发生意外的几率降至最低。

收拾地面

尽量维持地面的干净整洁,将电线、杂物等收拾好,以免宝宝不小心被绊倒,或是踩到尖锐的物品。

注意锐角

检查家中摆设是否有尖锐处或棱角,如果有这类的摆设,可以先暂时收起来。如果不能收起来,则可以在尖锐处或棱角上加装软垫。

铺设软垫

家中地面如果是比较光滑的材质,可以加装地垫或软垫,以防宝宝在学走路的过程中不慎摔伤或滑倒。

地面平整

在宝宝学走路时,如果家中地面不够平整,宝宝就可能因重心不稳而跌倒。因此应仔细检查地面,尽量消除高低不平的情形。

避开易碎物

将容易碎裂或损坏的贵重物品收起来,以免宝宝受到吸引去碰撞物品而受伤,或是损坏家中的摆设。

列出救援电话

将紧急救援的电话号码贴在明显处或电话机旁,一旦宝宝不幸发生紧急状况,就可以立刻寻求协助。

3要决协助宝宝学走路

要诀1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很容易重心不稳。此时可以扶住宝宝的腋窝,让宝宝双脚踏在大人的脚背上,跟着大人一起走路。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让宝宝的双脚踏在地上,由大人扶着他慢慢向前走,增加练习的机会。

要诀2

充分利用家中比较低矮的家具摆设,比如沙发、床、椅子等,让宝宝扶着来慢慢移动身体,作为练习走路的基础。通过这种手脚和身体的挪动配合,能够很好地训练宝宝的平衡感,对将来学走路很有帮助。请注意,一定要将家具的尖锐处都包裹好,以免出现意外撞伤。

要诀3

当宝宝能试着自己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声音或具有吸引力的物品,来引导宝宝向前走,以训练其稳定度与平衡感。此外,父母也可以站在离宝宝几步远的距离,张开手臂做出欢迎的姿势,引导宝宝向自己这边走过来。

TIPS:宝宝学走路需要穿鞋吗?

对人类来说,走路是一种本能,是很自然的一种发展。不过,在宝宝学走路时,反复练习与适当的刺激仍然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大量累积的知觉经验,可以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而更加有助于学习走路。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建议让宝宝赤着脚学走路,并在不同的地面上练习,如草地、沙地、土地等,增加宝宝脚部的触觉刺激,帮助他们踏出稳健的第一步。

宝宝学走路最佳时机

通常都说小孩子先会说话后会走路比较好,妈妈们让孩子学走路之前最好让宝宝多练习爬行,这样有利于智力的发展。那么究竟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是最佳时机呢?

科学证明,宝宝一岁以后学习走路才是最佳时机。因为一岁以前宝宝的骨骼处于发育期,如果让宝宝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宝宝骨骼变形。一岁以后宝宝的骨骼的发育基本完整,再有现在的孩子营养都比较好,比较胖,宝宝学太早走路会对腿部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了腿的发育,尤其是女宝宝,如果出现罗圈腿可不好看的哦!

当宝宝10-11月时:这个月龄的宝宝是准备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家长要让宝宝学会很稳地扶站,甚至可以扶着东西单独站一会儿。学会站是宝宝学走路前的必经环节。

当宝宝12个月时: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过程,爸爸妈妈们应多对宝宝进行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学习蹲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当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可以开始教宝宝扶着东西行走,这是一个适应过程。接下来必须让宝宝慢慢学会放开扶手也能独立走出两至三步,妈妈可以在前方迎接宝宝,妈妈多鼓励可以让宝宝更快点学会走路,但还要注意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当宝宝13个月左右时:爸爸妈妈们除了要继续训练宝宝腿部的肌力,以及宝宝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更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行走适应能力。宝宝走路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学习好好走路,同时不会影响到骨骼的发育。

宝宝14个月还不会走路的原因 宝宝14个月还不会走路怎么办

锻炼宝宝的爬行能力能够锻炼宝宝腿部鸡肉的张力和力量,这样有利于小孩学习行走,所以对于14个月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宝宝,可以试着先让宝宝多爬一爬。

宝宝多攀登是站立的前提,父母可以试着将玩具放在与宝宝差不多的高度,例如:沙发、椅子上,这样就可以无形中鼓励宝宝站立抓取玩具,有利于宝宝下肢力量的锻炼。

家里的沙发、茶几、小床都是让宝宝扶着走的好帮手。所以在生活中妈妈要多鼓励宝宝扶着走,这样有助于宝宝的独立行走能力

对于冬天时期正需要学习走路的宝宝来说,衣服穿太多是影响宝宝学习行走的因素之一。所以对于冬天处于生长期的宝宝,要升高室内温度,减少宝宝衣物,便于宝宝学习走路。

鼓励宝宝学走路,不仅可以让宝宝自己扶着东西走,父母还可以试着伸开双手,用双手将宝宝围城一个圈,鼓励宝宝站立,防止宝宝摔倒。

父母并不能一天24小时来守着宝宝,鼓励宝宝行走,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学步车,让宝宝在学步车内学习走路。

宝宝不同发育阶段的学步情况

第一阶段:宝宝10-11个月时

该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当宝宝在没有东西扶着的情况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建议辅助工具:沙发、栏杆。

不建议借助学步车帮宝宝练习走路。学步车虽可加强小腿的肌肉,却不能锻炼大腿和腰部的肌肉。 另外,学步车对宝宝平衡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并没有多少帮助,反而易造成身体协调性差。

第二阶段:宝宝12个月时

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父母应重视宝宝“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比如父母可以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这样做既可以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还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够扶着东西行走了,接下来要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上二至三步。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这样既能随时扶住会跌倒的宝宝,也可给宝宝以安全感。记得要多鼓励宝宝,这能让他更快地学会走路。

宝宝学走路都要进行哪些阶段性训练呢

宝宝学走路之学习独站

十个月的宝宝在学完会开始独自坐着和会爬了以后就可以开始学历独自站立了,在这个阶段爸爸或者妈妈可以每天鼓励宝宝扶着你的手,腿,或者是床的栏杆学习站立。

宝宝学走路之学习蹲站

当宝宝十一个月的时候,爸爸妈妈等到发现宝宝可以很好的肚子站立时,就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宝宝蹲站的能力了,此外还要注重训练到宝宝蹲-站-蹲的连贯性,来增加宝宝腿部和身体的协调性,这个阶段的爸爸或者妈妈可以将宝宝的玩具小心的扔在地板上,然后慢慢的引导宝宝蹲下来去捡。

宝宝学走路之学习扶走

在训练十二个月宝宝开始学习扶走的时候,爸爸或者妈妈可以让宝宝在特定的环境里扶着床沿,墙面或者是沙发慢慢的移步,这样可以训练到宝宝的平衡能力,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可以在沙发,床沿或者是墙面的另外一头,拿着宝宝的喜欢的玩具吸引宝宝,鼓励宝宝扶着床沿或者是沙发走过来。

宝宝学走路之学习迈步

在这个阶段爸爸或者妈妈的双手可以分别握住宝宝的两只手,让宝宝背对着自己,然后一边一步步向前,一边鼓励宝宝引导宝宝迈步。在学习迈步一开始爸爸妈妈可以让小宝宝的脚踩在你的脚上,慢慢的拖住宝宝前行,让宝宝可以感受到迈步的感觉。

宝宝学走路之自己迈步前进

宝宝已经可以慢慢的熟练迈步的时候,爸爸或者妈妈就可以站在宝宝的前方,手里拿着宝宝喜欢的玩具或者是拍打着双手,然后让宝宝过来找爸爸或者是妈妈,来引导宝宝慢慢的走过来,注意的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不要离宝宝距离太远,距离可以通过宝宝自己迈步的熟练度来设定的。同时也可以选择让宝宝推着椅子,或者是其他安全的训练工具来训练宝宝迈步行走。

宝宝学走路的三大好处

对于家长朋友来说,为了更好的让宝宝成长起来,自然要面临着宝宝走路问题,而也必须让孩子学会走路,因为宝宝学走路的好处是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一定要重视。

宝宝学走路的好处

1、完善平衡协调功能

爬行时宝宝必须把头、颈项抬起来,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

这不仅使手、脚、胸、腹、背、手臂和腿的肌肉得到锻炼而逐步发达起来,而且爬行是个全身的动作,必须靠手脚运动协调才能爬得好、爬得快,所以也使宝宝身体的平衡协调功能得到完善,从而为以后站立、行走、跳跃打下良好基础。

2、刺激大脑更聪明

宝宝学会爬行以后,扩大了视野和接触范围,通过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了大脑,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宝宝吃更多睡更香

爬行还能提高宝宝的新陈代谢水平,有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爬行,对宝宝来说可谓是一项剧烈的运动,能量消耗较大,这种活动与坐着相比能量消耗要多1倍,比躺着要多两倍。由于身体能量消耗增多,宝宝就吃得多、睡得香,身体也长得快、长得结实。

所以说关于宝宝学走路的好处非常多,因此对于家长朋友来说,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担心宝宝学走路碰到、磕到,因此这个是宝宝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因此一定要注意了。

宝宝一岁三个月了还不会走路怎么回事 互动、练习不够

宝宝学走路也是需要家人的陪同、带动和鼓励的,如果平常和宝宝的互动、走路练习不够,那么也会导致宝宝走路晚,到了一岁三个月还不会走路。

这种情况一定要有耐心,尽量让宝宝练习站立,适当引导宝宝走路,慢慢的宝宝就会走了。

宝宝学走路爸妈注意七大关键

第一:宝宝走路的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宝宝走路的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第三:宝宝走路的穿啥样鞋和裤子?

另外,如果是穿鞋走路,一定要穿硬底鞋,不能穿软底鞋。如果是穿袜子走,就要穿那种底下有防滑颗粒的袜子。所有的宝宝能够碰得着的地方,都要注意把危险物品移开。特别是杯子之类的,很容易烫伤宝贝的。

还有,平时月月都是穿背裤活动的,这样抱起来,小肚子不太容易会露在外面。但是刚刚学走路的孩子最好还是穿分开的衣服和裤子。因为家里再干净肯定也是有灰尘的,宝宝刚学会走路肯定是半走半爬的,裤子容易弄脏,到时候万一弄脏只要换裤子就行了,这样比较方便。

第四:学走路,学步车和玩具要用吗?

最后,宝宝学走路可以借助于学步车、学步带。学步车我是不推荐使用的,月月有一次坐在学步车上,反而摔了一个大跟斗,学步车都压在身上了,索性只是有惊无险!自那以后,月月就不爱坐学步车了,一坐就哭,小家伙也知道害怕啊!所以,我是用学步带教小家伙学走路的。那时候,只要一给小家伙绑上学步带,月爸就开始叫了,“溜狗啦,溜狗啦……”

宝宝学走路,父母不要忽视玩具的重要性。玩具也能帮宝宝行走

有些玩具可以为宝宝的行走助力,如一些品牌玩具就提供相应的学行车,它们有着非常可爱的造型,融坐车与学步于一体,宝宝坐着时可以锻炼腿部肌肉,这是学行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等到宝宝会走之后,学行车所附的拉杆与音乐等又吸引宝宝走得更快更好。

此外,拖拉玩具也可以吸引宝宝,锻炼他行走或倒退。

第五:家长的语言、表情等对宝宝学走路有帮助

给宝宝信心,让宝宝不再胆小、勇敢向前迈步,时时给宝宝鼓励就很重要。

当宝宝不敢向前走的时候,你一定要用诸如“宝宝,你过来吧”、“妈妈在这里等着你”等言语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张开双臂努力迎接宝宝的姿势,让宝宝乐于向你走近。

宝宝走到目的地了,要拍拍手表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让宝宝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要性;还要用言语“宝宝,你做得真好”、“宝宝,你真棒”、“真是个好宝宝”等来激励他;对他微笑,宝宝也会很高兴地笑出声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宝宝对自己的行为也会很满意,他还会学着拍手称赞鼓励自己呢。

第六:宝宝安全行走

行走的宝宝比爬行的宝宝更容易受伤害,膝盖、手肘容易因为身体失重,触地摩擦而“挂彩”,头部会因为撞击而“长”出包包,这些部位需要爸妈特别“关照”。

所以,当宝宝开始学走路、爱上走路之后,不要让宝宝远离你的视线;要避开湿滑的地面,注意路上的障碍物;小心家具边边角角的潜在危险;不让宝宝进入厨房;别让抽水马桶成为宝宝爱玩的宝贝;尖锐物品、器具尽量放置到宝宝够不着的地方,药品或细小用品也要妥善藏好;容易拉下的盖布、桌布上不要放置其他物品,以免宝宝将两者同时拉下而被物品砸伤;烫手的食物也不要让宝宝碰到;在宝宝行走之时不要喂他食物,以免呛住喉咙。

第七:最后别忘了宝宝的营养要全面,这样才能保证宝宝健康不生病

营养在宝宝的成长发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充足、合理的营养给宝宝的身体注入活力,宝宝的肌肉发育良好,大动作的发展才会顺畅哦。

所以,每天必须保证一定份量的奶制品,而品种丰富的辅食则又给宝宝带来更多营养素,细心、精心为宝宝准备好每一餐,也是爸妈特别要做的呢。

如何让宝宝学走路

1、巧用家具

独立站立是宝宝学会走路的前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可以多创造机会给宝宝锻炼站立。教导宝宝用双手抓住和自己差不多高矮的东西,如茶几、床沿或者大人的腿,来帮他保持平衡,然后站立起来。

2、利用玩具

利用宝宝喜欢的玩具来引诱宝宝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妈妈们可以这样循序渐进的来进行:首先将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宝宝一个手距离的地方,宝宝只要向前走一步就能触及,然后慢慢的拉远到2个手的距离,宝宝需要向前走2步才能触及。继而不断的拉长距离,鼓励宝宝向前走更多步。

3、做做仰卧起坐

要练习宝宝的肌力,还可以与宝宝做仰卧起坐运动。宝宝仰卧,妈妈拉着他的双手做以下动作;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反复几次。注意、拉宝宝的双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当造成宝宝脱臼。

宝宝七个月不会坐八个月不会爬正常吗

首先,家长们不要太着急,一般情况下,晚一两个月都是正常的,这并不代表宝宝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可不能完全划等号喔。

不过,家长们倒是可以适当地锻炼宝宝的坐和爬,快来看看吧!

帮助宝宝顺利坐稳

1、让宝宝靠椅子坐。从宝宝六个月起,如果这时候宝宝还不能够坐得很稳,家长们可以尝试着慢慢地练习宝宝坐,把宝宝靠在椅子上坐一会儿,爸爸妈妈们可以扶着宝宝,如果宝宝实在太累,坐一会儿就好,不要坚持太长时间,每天坚持一小会儿,渐渐地,宝宝就能够坐稳了。

2、玩游戏吸引宝宝做起来。妈妈们可以先让宝宝平躺着,然后拿一个宝宝喜欢的玩具来吸引他,在吸引宝宝的同时,慢慢扶着宝宝坐起来,之后再让宝宝恢复平躺的姿势,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强宝宝的腰部力量,让宝宝能够越坐越稳。

帮助宝宝学会爬行

1、多让宝宝尝试爬行。虽然说,宝宝成长到一定阶段都会自然地学会了爬行站立走路等等,但是,如果宝宝这些会得比较慢,家长们可以锻炼宝宝尽快学会。对于迟迟还不会爬的宝宝,可以多提供给他们一些爬行的机会,让孩子尝试着去爬,准备一张爬行垫,将宝宝放在上面,妈妈在前面拿玩具吸引宝宝。有些家长经常将孩子放在婴儿推车里,宝宝主动去爬行的机会就很少了。

2、辅助宝宝爬行。宝宝在刚开始学习爬行的时候,经常有些顾手顾不了脚的感觉,所以,此时,家长们可以辅助宝宝爬行,帮助宝宝推动一只小脚,或扶住一只小手,如此这样让宝宝慢慢学会爬行。

帮助宝宝学会站立行走

在能够坐稳、学会爬行了之后,宝宝就要站立学走路了,一般周岁左右的宝宝都会开始站立行走,家长们可以适当帮助宝宝,让他们走得更稳。

1、不建议给宝宝使用学步车。有些家长在宝宝学走路的时候会使用学步车,其实,我们是不建议宝宝用学步车的,为什么呢?因为学步车会将婴儿固定在里面,这便让宝宝的肌肉不能够正常地用力,反而会影响宝宝的正常走路。

2、辅助宝宝学习站立。在宝宝学走路上面,也是需要家长们来辅助的,可以让妈妈试图架着宝宝的两个胳膊,爸爸呢,就把着宝宝的腿,让宝宝尝试着往前走,这样让宝宝形成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可以更快更好地学习走路。当然了,一定要在宝宝顺溜地学会了爬行之后再练习站立行走,不能操之过急!

以上就是关于宝宝七个月不会坐八个月不会爬正常吗的相关知识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怎么给宝宝选择鞋子

概 述现在宝宝马上就要k开始学走路了,我和老公都已让宝宝在学步车里面走了,就是不知道鞋子要怎么选择,那么,我们来看看吧

步骤/方法:1首先,妈妈们要注意,不要过早的就让宝宝下地学习走路,因为这样宝宝以后可能会是O型腿,或者腿型一点都不好看,宝宝在满了7个月的时候,可以给宝宝穿上一个软底子的布鞋。

2其次,妈妈们还要注意选择鞋子的时候可以先给宝宝量一下它的脚的长度,给宝宝选择合适的鞋子,妈妈们要记住一定要预留出鞋内侧和鞋底的尺寸,一般春秋季节预留0.5-0.8cm,秋冬则预留0.8-1.5cm。

3最后,宝宝会慢慢的学习走路的时候,就要给宝宝选择鞋底子比较硬的鞋子,这样宝宝踩在地上也会比较稳当,不容易摔跤,宝宝学走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注意宝宝的安全。

注意事项:妈妈们可以从小让宝宝穿上鞋子在地上站着,老年人说这样是让宝宝沾沾地气,以后走路稳,骨头结实。

相关推荐

宝宝散步对宝宝好处多多

1、促进感官和大脑发育 宝宝散步走路,可以接触到不同材质、软硬的东西,比如沙子、草地、沙发、海绵、地板等,每一种都是全然不同的感觉,可以刺激脚底丰富的触觉神经,促进感官和大脑发育。 2、帮宝宝养出漂亮的脚型 经常散步的宝宝,脚不用受到袜子、鞋子的束缚,脚型就可以更自然地生长和发育。 3、宝宝学走路的神助攻 宝宝学走路,走路不稳怎么办?散步训练! 这是因为,散步的时候,宝宝的脚趾能更好地抓住地面,这样就不容易滑倒;脚底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地面的高低变化,有助于宝宝学习掌握平衡,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他学得更快,

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

如果宝宝在学步完成后,偶尔出现踮着脚尖走路,是正常的。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学会走路后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走期间一直踮着脚,那就要特别警惕,这可能表示宝宝的曲肌张力高(脑瘫的表现之一),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还有极少数宝宝因为过早使用学步车,导致学步阶段踮脚走路,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宝宝不再使用学步车后的一周左右,就不再踮脚走路。正常宝宝学走路时,都是双脚平稳着地。 宝宝开始学步后,最好穿软硬适中,鞋帮高点的鞋子。 如何判断鞋子的软硬度呢?将鞋子脚面处弯曲,感觉符合走路时脚

宝宝走路需要具备的条件

有些父母育儿心切,在婴儿出生后7~8个月就学走路。殊不知过早地婴儿行走,对他的身体生长发育是很不利的。在准备宝宝学习走路前,请先看他是否具备以下三项条件: 1、宝宝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自由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宝宝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宝宝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好。

学步鞋软底好还是硬底好 1岁半宝宝穿软底鞋还是硬底

鞋底可以适当硬一些。 1岁半宝宝学走路大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还不能走的很稳,因此需要选择鞋底适当硬一些的学步鞋,这样有助于宝宝培养正确的步态,尤其是带有前足有曲线弯槽设计的鞋子,可以宝宝更容易起步,但鞋底不能像一开始学步那样软,否则宝宝足部会承受较大的力,反而影响宝宝脚部的健康发育。

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

宝宝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10个月的时候,就不会满足于爬行,多数时候有行走的强烈欲望。但是,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令家长比较头痛的问题,像孩子走路踮脚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么,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具体原因吧。 如果宝宝在学步完成后,偶尔出现踮着脚尖走路,是正常的。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学会走路后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走期间一直踮着脚,那就要特别警惕,这可能表示宝宝的曲肌张力高(脑瘫的表现之一),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还有极少数宝宝因为过早

宝宝学走路时的家具布置

在很多家长看来,宝宝学走路时的家具布置一般都不会注意,事实证明,正确的摆放家具能够避免大多数给孩子造成危害的情况。因此,家长还是很有必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窗户、阳台:家中的窗户和阳台要有护栏,栏杆间隔缝隙要小些,避免宝宝由于好动发生危险。阳台上不要摆放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居:所有的家具都不应妨碍宝宝的行走,床沿等部分可以当作宝宝的走路扶手,但宝宝能碰到的地方不要露出棱角来,以免宝宝跌倒时撞击受伤。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

三个小步骤宝宝轻松地学会走路

第一步:站 在宝宝学走路前,爸爸妈妈首先教会宝宝站立。可以先扶着宝宝慢慢地开始练习站立,锻炼宝宝的腿部肌肉力量。不过,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久,而且宝宝第一次站的时间要短一些,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逐步延长时间。宝宝站立和行走的训练都是同样不可操之过急的,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学习。 第二步:迈步 当宝宝能自己站稳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宝宝试着向前迈步了。这个时候,爸爸可以在宝宝背后,扶着宝宝,妈妈可以宝宝的前面拿着玩具来逗引,激发宝宝向前迈步的欲望。宝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自己就会有着本能地向前

学步鞋软底好还是硬底好

根据宝宝自身情况来选择。 1、如果宝宝刚开始学走路,那么家长应该帮宝宝选择鞋底较软、有防滑设计的鞋款,有利于宝宝学走路期间感受到学习走路时候的协调感和平衡感,避免宝宝因为站立不稳而出现滑到的现象。 2、如果宝宝学步一段时间但还没能走稳,开始会走几步之后,此时选择学步鞋鞋底可以适当硬一些,要是这个时候再选择柔软的学步鞋就会导致宝宝走路时候支撑力不足。 已经可以走稳的宝宝,建议选择鞋子的后跟做了加硬处理的鞋子为好,因为此时宝宝会特别喜欢走并尝试蹦跳,这样的鞋子可以加强稳定性,提升承托力,有助于宝宝足部发育

宝宝走路晚缺乏什么 宝宝走路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宝宝走路晚有部分责任在于父母。若父母不给宝宝创造良好的学习走路环境,过度溺爱,不他们有锻炼或实践走路的机会,不是怕孩子累坏了,就是怕孩子摔着了,不敢宝宝站,也不敢宝宝走,最终就会形成宝宝运动发育迟缓,走路比同龄孩子晚。 性格是影响宝宝走路早晚的最大因素。性格谨慎、胆小、害怕摔跤的宝宝,往往学会走路的时间要比性格活泼、胆大、无所畏惧的宝宝要晚,因为当宝宝自己心理对走路会摔跤产生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时,他就迟迟不愿意迈开自己的脚步,所以走路也就比较晚。 据调查数据显示,约有40%的宝宝学会走路的月龄与其父母

训练宝宝学走路的方法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走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爬,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白医生建议,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最后,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