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总摔跤是要中风吗
走路总摔跤是要中风吗
中风,也即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据估计,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万—700万人。
瞬间眩晕要留神
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感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中风的先兆。还会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更应多加注意,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眼睛突然发黑要小心
出现眼睛突然发黑,比如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这是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症状。中风的又一信号是反复发作、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不明原因跌跤要警惕
此外,出现还要警惕中老年人发生原因不明的跌跤、哈欠不断等,这也是中风的前兆。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
口齿不清打哈欠要警醒
中老年人出现讲话吐词不清、突然说话不灵,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一定要重视这些先兆征象,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及时到医院诊治。
控制血压是中心环节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老年人锻炼时倒走并不科学
老年人腿脚本来就不灵便,脚底下稍微绊一跤或一打滑,就容易仰面摔过去。程东源告诉记者,这种摔法是最危险的,“人在摔倒时,会有自我保护意识。如果向前摔,手还可以帮助缓冲,将危险降低。但仰着摔的话,根本不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这就造成两种结果——如果是屁股先着地,有可能出现腰椎、尾骨损伤;如果是头部先着地,很可能导致颅内血肿。
“有的老人这样摔了一跤之后,当时还没什么事,可没过两天就去世了。”专家认为,不管何种情况,一旦仰面摔了跤,必须马上去正规医院就医。“这也许还有挽救的机会。”
“倒着走能治腰肌劳损”、“倒走200步胜过正走1000步”……在各大网站上,“倒着走”的作用被渲染得神乎其神。也因此,公园里、操场中、马路上总能见到倒着走的人。一位67岁的天津老人甚至扬言,要用10天时间从天津倒着走到北京。
而以下事件却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2007年1月,成都一62岁老人因练习倒着走,竟摔死在自家楼下;2006年3月,北京一位60多岁的大妈独自倒走时,不慎从1.5米高的水泥台上摔下来……
那么,最适合老人的健身方法是什么呢?
专家认为,对老年人来说,快步走比较安全,而爬山等运动项目由于易损伤膝关节,就不太适合。赵冬指出,其实老人锻炼应该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没必要太刻意。
宝宝一岁三个月了还不会走路怎么回事 缺乏微量元素
如果宝宝能够站起来走路,但是总是走几步就摔跤,需要大人牵着走,而同时期学会走路的宝宝已经能够稳稳的走了,经常性这样子的话,则考虑是宝宝缺钙引起的。
平常可以带孩子晒一晒太阳,饮食上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建议带宝宝查一下微量元素,看是否缺乏,确诊之后制定治疗方案。
预防骨质疏松老人应多做四类运动
负重训练益心脏。
包括走路、跳舞、慢跑、爬楼梯、健身操、跑步等。这些训练有益心脏健康和骨骼力量,能减少骨折风险。建议每周锻炼至少150分钟,可以分3-5天来做。每次持续20-60分钟或一次10分钟,一天2-3次。锻炼强度建议是中度至强烈(有些气喘吁吁,但是仍然可以讲话)。
力量训练健肌肉。
哑铃、器械或者对抗身体重量等都是力量训练。这些训练有助提高肌肉和骨骼强度,并且优化姿态。建议每周做3-5天,每次2-3组,每组重复动作8-12次。注意要包含主要肌肉群。力量训练特别要注意控制好强度。如果你能一次轻松地做12次以上,那么重量太轻了;如果每次做不了8次,则重量太重了。
平衡训练防摔跤。
太极、瑜伽,或其他挑战平衡的运动都属于平衡运动,它们的主要益处是提高移动性和平衡力,减少摔跤和骨折的风险。建议每周2-3天进行平衡训练,总共120分钟,为节省时间可以把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整合在一起来做。锻炼强度:初学者可以做静态运动(站在一个点上保持住一种姿势),在进阶阶段,可以做动态运动,在移动中挑战平衡,这个时候你或许需要教练的指导。
姿态训练护脊柱。
姿态训练能帮助老人保护脊柱,减小脊柱压力,降低摔跤和骨折,特别是脊椎骨折的风险。姿态训练应该贯穿在每日生活中,坐、立、行都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势。可以先利用镜子来练习。
学步带好不好
宝宝开始学走路了,用学步带训练宝宝走路可以适当使用。家长总是弯着腰把着宝宝走,时间久了腰会受不了,学步带可以轻松的教宝宝走路;但是用的过多,宝宝容易前倾,走路姿势不正确。
学步带到底好不好呢?下面看看正反方意见吧!
反方意见1:其实宝宝用学步带不好,因为会不舒服,经常用宝宝身体会成往前倾斜的姿势,反而会不好练平衡。总之孩子学走路不用客意的去练,他慢慢自然就会了。
反方意见2:建议幼儿不要经常使用学步带或学步车,有些爸爸妈妈图省事,又怕宝宝跌倒,都给宝宝用学步带或学步车。但是,幼儿专家说,经常使用这种东西,会比不使用的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更长.而且会使宝宝学走路的姿势不正确,用力的地方也不恰当,宝宝容易成八字步,不利于腿部发育。
正方意见:当然好呀,还可以防止他摔跤。再大一些,还可以防止他乱跑。不过,要买那种提胳肢窝的。
老人运动的长寿秘诀
力负重训练益心脏。包括走路、跳舞、慢跑、爬楼梯、健身操、跑步等。这些训练有益心脏健康和骨骼力量,能减少骨折风险。建议每周锻炼至少150分钟,可以分3—5天来做。每次持续20—60分钟或一次10分钟,一天2—3次。锻炼强度建议是中度至强烈(有些气喘吁吁,但是仍然可以讲话)。
姿态训练护脊柱。姿态训练能帮助老人保护脊柱,减小脊柱压力,降低摔跤和骨折,特别是脊椎骨折的风险。姿态训练应该贯穿在每日生活中,坐、立、行都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势。可以先利用镜子来练习。
训练健肌肉。哑铃、器械或者对抗身体重量等都是力量训练。这些训练有助提高肌肉和骨骼强度,并且优化姿态。建议每周做3—5天,每次2—3组,每组重复动作8—12次。注意要包含主要肌肉群。力量训练特别要注意控制好强度。如果你能一次轻松地做12次以上,那么重量太轻了;如果每次做不了8次,则重量太重了。
平衡训练防摔跤。太极、瑜伽,或其他挑战平衡的运动都属于平衡运动,它们的主要益处是提高移动性和平衡力,减少摔跤和骨折的风险。建议每周2—3天进行平衡训练,总共120分钟,为节省时间可以把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整合在一起来做。锻炼强度:初学者可以做静态运动(站在一个点上保持住一种姿势),在进阶阶段,可以做动态运动,在移动中挑战平衡,这个时候你或许需要教练的指导。
预防骨质疏松应多做四类运动
负重训练益心脏。包括走路、跳舞、慢跑、爬楼梯、健身操、跑步等。这些训练有益心脏健康和骨骼力量,能减少骨折风险。建议每周锻炼至少150分钟,可以分3-5天来做。每次持续20-60分钟或一次10分钟,一天2-3次。锻炼强度建议是中度至强烈(有些气喘吁吁,但是仍然可以讲话)。
力量训练健肌肉。哑铃、器械或者对抗身体重量等都是力量训练。这些训练有助提高肌肉和骨骼强度,并且优化姿态。建议每周做3-5天,每次2-3组,每组重复动作8-12次。注意要包含主要肌肉群。力量训练特别要注意控制好强度。如果你能一次轻松地做12次以上,那么重量太轻了;如果每次做不了8次,则重量太重了。
平衡训练防摔跤。太极、瑜伽,或其他挑战平衡的运动都属于平衡运动,它们的主要益处是提高移动性和平衡力,减少摔跤和骨折的风险。建议每周2-3天进行平衡训练,总共120分钟,为节省时间可以把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整合在一起来做。锻炼强度:初学者可以做静态运动(站在一个点上保持住一种姿势),在进阶阶段,可以做动态运动,在移动中挑战平衡,这个时候你或许需要教练的指导。
姿态训练护脊柱。姿态训练能帮助老人保护脊柱,减小脊柱压力,降低摔跤和骨折,特别是脊椎骨折的风险。姿态训练应该贯穿在每日生活中,坐、立、行都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势。可以先利用镜子来练习。
宝宝走路晚的原因 宝宝心理排斥走路
孩子内心惧怕和排斥走路,对学走路缺乏兴趣,也是走路晚的原因。如幼儿刚开始学走路,由于大人照顾不周,突然跌倒摔跤,加上大人过度保护,惊慌失措、大惊失色,使孩子更加惧怕摔跤,以后再也不敢练习走路了。或者孩子已经学会走路,心里急切,”不会走就想跑“,从而跌倒,着实摔痛了,这时家长加以埋怨、职责,也会形成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惧走症“,发生走路晚的现象。因此,对于孩子学习走路,一旦摔倒,家长要想办法松弛孩子紧张心理,不必惊慌失措,立即抱起,要鼓励孩子,说”没关系、不要怕“,”跌倒了,再重来“,并小心引领,拉起孩子继续走,克服恐惧心理。
防骨折每天怎么做
根据国家健康协会的报告,骨质疏松症每年引发150万起骨折事件。受损的骨骼,不仅仅给人们带来痛苦,造成不便,很可能危及到人们的健康,有时候甚至对你的身体健康带来永久性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骨折和骨折后痛苦的恢复过程呢?以下的6条预防骨折小秘诀,是每个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朋友都应该了解的。你可以咨询医生,或改变一些生活习惯,这对减少骨折发生率是很有帮助的。
预防骨折的重要性:
骨质疏松症的人,一般很容易骨折。其中手关节骨折,臀部骨折,脊椎骨折是最常见的几种现象。其后果都极为严重。每年有70万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椎骨出现骨折,其中很多人还因此患上了慢性病痛。今年,30万臀部骨折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一半的患者无法自己再次走路。更加令人惊愕的是,50岁以上的老人臀部骨折,其骨折引起的综合征导致高达20%的老年患者在短短一年内死亡。
如果你已经上了年纪,并且患骨质疏松症,摔跤是非常危险的,而且你的摔跤率也更加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身体骨骼功能也在降低,你的视力也会开始恶化。你会更加依赖药物,而这些药物对你的身体平衡有着不良的影响。如晚上上洗手间频繁这样的小事情都会使你摔跤的几率上升。基本上说,一系列老年小疾病同时出现时,摔跤和骨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令人可喜的是,改变一下你的生活方式,你就可以有效的降低骨折发生的几率性。以下是小秘诀:
食物中的钙:我们知道奶制品含有钙,其他事物也是含有钙的。
预防骨折秘诀1:通过运动改善身体平衡 增强体力
很多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朋友担心运动会太危险。总的来说,如果你骑着脚踏车去漫步或外出旅行,那么你摔倒的可能性不是大了吗?坐在舒适的轮椅上应该是预防摔跤最好的方法了吧?
从直觉上看,以上的观点好像有道理,其事实正好相反。运动其实可以降低摔跤的发生几率。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风湿病学家Shreyasee Amin说:“经常运动有利于保持你的反映敏捷和肌肉强壮。”运动有利益于身体协调,降低摔跤的可能性”。如果你身体健康,那么你的平衡性也就好,这样,相比起那些卧床不起的或身体虚弱的病人,你摔跤的几率低就了很多。
运动除了改善你的身体平衡,增强体力外,还对你的骨骼有直接的作用。骨骼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器官组织。就像肌肉一样,如果你不运动,你的肌肉也会松软无力。保持身体健康,你的骨骼也就更加强有力,在摔倒时也没那么容易出现脱臼。专家一般推荐承重运动(如散步,增强抵抗力练习(如举重), 以及增强灵活性平衡性如瑜伽或太极等这些综合运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始一系列运动前先征求医生的意见。对于一部分患骨质疏松症病人而言,冲击力大的运动,如慢跑或网球,可能并不安全。因为身体重击可能会引起骨折。即使是一些看上去轻微的运动对一些椎骨比较弱的人而言,也是很危险的。
预防骨折秘诀2:走路时小心
如果你患骨质疏松症,在购买鞋子的时候,不应该只考虑款式的时尚性。买一双不合适的鞋子会增加摔跤的发生率。
但是开心的是,你也并不是只能买那些所谓“合适的”鞋子。去买那些低跟鞋,站得稳些,以其买皮革鞋不如买橡胶制的鞋。运动鞋也可以了,能够避免大步走路时跌倒。
再次,在房子里也应该穿鞋子。在家里穿着袜子或拖鞋,都会很容易跌倒。
当你出外散步时,注意安全。下雨或下雪的时候,走有草的路。因为在水泥地板上更加容易跌倒。记得,在住宅附近都不要堆积任何的废物品。
如果你有关节炎或其他疾病,导致你走路困难,一定要使用医生推荐的协助仪器,比如一条拐杖。
老人和高跟鞋的奇妙关系 可防摔倒
平时走在路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老人摔跤。为了避免老人摔跤造成身体损伤,我们一般是直接搀扶着走或者借助拐杖,因此,拐杖也被称为老人的“第三条腿”。其实老人防摔跤没这么麻烦,穿高跟鞋就可以哦!
高跟鞋是提升女人气质的装备,但是对于中老年人,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人都认为,中老年人身体常常会因为身体不平衡而摔倒,穿平底鞋能更好的支撑身体,防止摔跤。其实,高跟鞋也可以做到。
老人跟高跟鞋的奇妙关系
人的肌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衰弱,大脑不能有效控制脚部肌肉,从而使老年人容易摔跤,造成头部损伤或髋骨折,严重者甚至导致抑郁、疼痛、丧失自理能力等症状。所以,老人要具备一些防摔的方法以保证自己的健康。
来自英国皇家利物浦大学医院创伤和骨科手术的主治医生克里斯托弗·沃克尔说道:“高跟鞋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脚后跟高于脚掌,人们就只能靠脚趾走路,这样就必须利用平衡感和运动知觉来促进身体的平衡。所以经常穿高跟鞋可以刺激人的运动知觉,使其在眼睛、耳朵和肌肉上达到平衡。”
老人穿高跟鞋不宜过久
但是,因为高跟鞋也有一定的危险因素,所以老人穿高跟鞋不宜过多,每次1-2小时即可,而且当老人感冒生病时,身体的平衡感尤其差,所以感冒时不宜穿。
即使穿上高跟鞋能防止摔跤,但是高跟鞋对女性的身体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所以专家建议,在保证老人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穿高跟鞋,同时还要坚持锻炼。锻炼可以维持人体肌肉力量,保持踝关节的平衡与平稳,从而使老年人摔跤的频率大大降低。
另外,中老年人平时还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如太极拳、交谊舞等,也可锻炼平衡。平时出门随身携带手杖,也可以大大降低摔倒的几率。
学步车的好处和坏处 学步车的好处
1、为宝宝学走路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使宝宝克服胆怯心理,成功独立行走;
3、比宝宝扶桌腿或其他物品学走路更不易摔跤;
4、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家长(不必夹着、扶着、拉着宝宝学走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