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癌诊断有哪些方法
脑癌诊断有哪些方法
1、眼底检查:观察有否视神经乳头水肿b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与头痛、呕吐并称为颅内压增高的“三证”,但仅见于四分之一脑癌患者,所以不能简单地以眼检查阴性而排除脑癌的可能。
2、头颅X线摄片:有助于了解有无颅内压增高,颅骨的局部破坏或增生,蝶鞍有无扩大,松果体钙化的移位及脑癌内病理性钙化等,对定位、定性诊断都有帮助,但x线摄片的阳性率不足三分之一,故不能因摄片阴性而排除脑瘤。
3、脑电图检查:对大脑半球生长快的脑瘤具有定位价值,可看到病侧的波幅降低,频率减慢,但对中线的、半球深部和幕下的脑癌诊断帮助不大。70年代后发展的脑电地形图可以图形的方式显示颅内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对脑瘤的诊断比常规脑电图敏感,其主要表现为肿瘤区及肿瘤区周围的慢波功率异常,不失为CT检查前的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
脑癌诊断中的一些误区有哪些
1.小脑或脑干肿瘤误诊为颈椎病
小脑或脑干部位的肿瘤患者一般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僵硬不适和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易被误诊为颈椎病。如果患者盲目采用药物、中医颈牵引及按摩等不恰当治疗,可能会延误病情,甚至加重疾病。
2.老年人脑肿瘤易误诊为脑血管病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老年脑肿瘤的发病率也极具攀升。而脑肿瘤与脑血管病的表现相似,老年人出现反应迟钝、思维逻辑混乱、随地大小便、记忆力减退、语言不清,甚至偏瘫等,往往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和脑血栓,一般不会想到是脑癌方面的病变,忽视相关方面的专业诊疗,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患者今后的生存质量,错过治疗时机延误病情,会造成患者终身遗憾。
3.垂体瘤易误诊为眼病或内分泌疾病
脑垂体瘤发病隐匿,早期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内分泌症状及视力视野的变化,内分泌症状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孕等,容易忽视,当肿瘤生长巨大时才会出现高颅压症状。有些脑癌患者的早期症状仅出现视力下降,很多患者认为是纯粹的眼部疾病,相当一部分患者按眼底疾病如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治疗,只有治疗效果不满意或病情进一步加重时才做头部CT或MRI检查,这样一来也就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腹膜癌诊断
(一)肉眼观察
腹腔内大量腹水,腹膜表面、内脏表面皆满布多发瘤结,呈颗粒、结节状,粟粒等,肝表面、膈面亦伴有粟粒样结节,但卵巢正常或浅表侵犯,大网膜可受累挛缩呈饼块状。
(二)组织学
目前报道均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一如来自卵巢上皮癌,含大量砂粒体,唯Lee(1991 年)报告1 例透明细胞癌。
(三)诊断标准
因对本病缺乏认识,术前几全都误诊,常误为卵巢癌、腹腔结核,直至术中见腹膜广泛瘤结,而卵巢肉眼见正常或浅表受侵始得诊断。最近美国妇科肿瘤组织(GOG)定出病理诊断标准。
1.两侧卵巢必须是生理性正常大小,或是因良性病变而增大。
2. 卵巢外之病灶体积必须大于双侧卵巢受累的病灶。
3. 镜下卵巢病变必须有以下所见之一:
(1)卵巢无病变存在。
(2)肿瘤仅限于卵巢表面,无间质浸润。
(3)卵巢表面受累及其间质受累者,间质受累者必须在5mmX5mm 以内。
(4)肿瘤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必须是浆液性为主,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相同或相似,而分化程度不等。
继发性肝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酶学检查r-谷氨酰转肽酶及同工酶(GGT-II)在肝癌时柯明显升高,GGT-II阳性率可达90%。
2:甲胎蛋白(AFP)的检测 是肝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异性较高。
3:超声显像 B型超生显像可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对早期定位检查有较大的价值。
4: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 可显示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
5:放射性核素扫描 能显示直径3-5cm以上的肿瘤。
6:其它X线肝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像对肝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乳腺癌诊断
乳腺癌的一般症状是乳房出现肿块,但并不会疼痛,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请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那么乳腺癌的诊断有哪些呢?
1)如果乳房发生这样持续的变化要引起你的警觉:
2)乳房增厚或出现增生
3)乳房皮肤改变,凹陷出小窝
4)乳房轮廓、形状的改变
5)乳头溢液(非乳汁
6)乳头改变,乳头上牵或内陷,红肿,乳头皮肤呈现鳞片状
7)乳房疼痛,变软或变硬
8)乳房大小发生变化
9)乳房发痒、炎症或乳房皮肤有灼烧感
乳腺癌号称是第二大杀手,如有以上症状的请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没有也要懂得自我防御,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乳腺癌的产生。
肾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X线造影术:X线造影术是肾癌诊断的主要手段,其X线平片可见到肾外形增大,轮廓改变,偶有肿瘤周围成为钙化线;静脉尿路造影是常规检查方法,单独使用时无法鉴别肿瘤是否肾癌,只有结合超声或CT检查,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肾动脉造影可发现泌尿系统造影未变形的肿瘤,当肿瘤坏死、囊性变时肾癌可不显影。
2、超声扫描:B超检查简便易行,通过肾脏内的团块状回声判断肾癌,对受检者不造成痛苦和创伤,是常规体检的一部分。肾脏内超过1cm肿块能被超声扫描发现,对肿瘤敏感性较高,B超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3、磁共振成像:专家介绍说,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较理想,可查明肾癌侵犯范围、周围组织包膜,尤其是肾癌出现肾静脉、下腔静脉内癌栓和淋巴结转移。肾癌病理复杂,当晚期时预后不良,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并有血尿、肿块、腰疼及不明原因发热者,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肾癌诊断,尽早确诊,抓住手术的最佳时机,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4、CT扫描:CT对肾癌诊断有重要作用,可发现未引起肾盂肾盏改变和无病状的肾癌,可准确测定肿瘤密度。
胃癌的检查方式有哪些呢
一、b超检查:这项检查可以帮助胃癌患者更能了解胃癌癌细胞的转移与扩散,如癌肿沿胃壁浸润生长,常侵犯胃壁各层,使胃壁增厚,层次不清,粘膜面粗糙;隆起型胃癌,肿瘤由胃壁间突入腔内,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样;溃疡型胃癌,因病变区表面有污浊或出血点,故回声较强,而且癌瘤常达肌层形成大而浅的盘状溃疡,其边缘有一圈堤状隆起,中间凹陷,常见回声失落现象;浸润型胃癌因癌肿浸润生长累及胃壁各层,使胃壁局限或弥漫型性增厚,界线不清。
二、x线钡餐造影检查:选用钡剂造影检查对胃癌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线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对可疑病灶反复检查,严密随访,x线检查阴性不能排除病变的存在。钡剂造影推进了“胃肠动力学”的发展,胃肠动力学是研究胃肠道的运动功能,以及在钡剂造影中所发生的系列技术变化,它是发挥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优势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胃癌早期肿瘤的检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内窥镜(胃镜)检查:这项检查是胃癌诊断的最常用检查方法,也是最能确诊胃癌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内镜主要有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三种。胃镜检查主要适用于怀疑有胃部良性或恶性肿瘤者;短期内动态观察胃的溃疡性病变,以鉴别良性或恶性;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癌检查原发灶,胃镜检查可明显观察胃粘膜变化,还可通过胃镜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
得了胃癌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胃液分析 正常胃液无色或浅黄色,每100ml胃液中游离盐酸约 0~10U,总酸度约10~50U。胃癌病人的胃酸多较低或无游离酸,约65%胃癌患者呈现胃酸缺乏,而200%~25%患者经五肽胃泌素刺激后仍显胃酸缺乏,胃酸低下的程度常与胃癌的大小成正比,浸润型癌及胃底贲门部癌胃酸低下程度较幽门部为甚。当胃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发现大量食物残渣,如伴有出血,则可出现咖啡样液体,对胃癌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2.大便隐血试验 持续性大便隐血阳性,对胃癌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可以为发现胃癌提供线索,大便隐血试验在早期表浅型胃癌的阳性率可达20%,随着病程的进展,其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中以胃体癌的阳性率最高,贲门癌次之。
3.免疫学诊断检查的方法很多,在国内已开始用于临床。应用细胞融合术建立杂交细胞癌细胞株制造的单克隆抗体在国内外已经应用于诊断和治疗肿瘤。单抗对胃癌诊断的研究起步较早,有些已经应用于临床。
4.X线钡餐检查
数字化X线胃肠造影技术的应用,目前仍为诊断胃癌的常用方法。常采用气钡双重造影,通过黏膜相和充盈相的观察作出诊断。早期胃癌的主要改变为黏膜相异常,进展期胃癌的形态与胃癌大体分型基本一致。
5.纤维胃镜检查
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可获取病变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有效方法。采用带超声探头的纤维胃镜,对病变区域进行超声探测成像,有助于了解肿瘤浸润深度以及周围脏器和淋巴结有无侵犯和转移。
6.腹部超声
在胃癌诊断中,腹部超声主要用于观察胃的邻近脏器(特别是肝、胰)受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7.螺旋CT与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
多排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立体重建和模拟内腔镜技术,是一种新型无创检查手段,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和术前临床分期。利用胃癌组织对于氟和脱氧-D-葡萄糖(FDG)的亲和性,采用正电子发射成像技术(PET)可以判断淋巴结与远处转移病灶情况,准确性较高。
怎么判断胃癌
检查项目:胃镜检查、组织学活检、肿瘤筛查
1.胃液分析 正常胃液无色或浅黄色,每100ml胃液中游离盐酸约 0~10U,总酸度约10~50U。胃癌病人的胃酸多较低或无游离酸,约65%胃癌患者呈现胃酸缺乏,而200%~25%患者经五肽胃泌素刺激后仍显胃酸缺乏,胃酸低下的程度常与胃癌的大小成正比,浸润型癌及胃底贲门部癌胃酸低下程度较幽门部为甚。当胃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发现大量食物残渣,如伴有出血,则可出现咖啡样液体,对胃癌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2.大便隐血试验 持续性大便隐血阳性,对胃癌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可以为发现胃癌提供线索,大便隐血试验在早期表浅型胃癌的阳性率可达20%,随着病程的进展,其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中以胃体癌的阳性率最高,贲门癌次之。
3.免疫学诊断检查的方法很多,在国内已开始用于临床。应用细胞融合术建立杂交细胞癌细胞株制造的单克隆抗体在国内外已经应用于诊断和治疗肿瘤。单抗对胃癌诊断的研究起步较早,有些已经应用于临床。
4.X线钡餐检查
数字化X线胃肠造影技术的应用,目前仍为诊断胃癌的常用方法。常采用气钡双重造影,通过黏膜相和充盈相的观察作出诊断。早期胃癌的主要改变为黏膜相异常,进展期胃癌的形态与胃癌大体分型基本一致。
5.纤维胃镜检查
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可获取病变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有效方法。采用带超声探头的纤维胃镜,对病变区域进行超声探测成像,有助于了解肿瘤浸润深度以及周围脏器和淋巴结有无侵犯和转移。
6.腹部超声
在胃癌诊断中,腹部超声主要用于观察胃的邻近脏器(特别是肝、胰)受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7.螺旋CT与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
多排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立体重建和模拟内腔镜技术,是一种新型无创检查手段,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和术前临床分期。利用胃癌组织对于氟和脱氧-D-葡萄糖(FDG)的亲和性,采用正电子发射成像技术(PET)可以判断淋巴结与远处转移病灶情况,准确性较高。
骨癌诊断
凡发生在骨骼系统各种组织如骨、软骨、纤维组织、脂肪组织、造血系统、神经组织和未分化的网状内皮结构等所引起的肿瘤均属原发性骨肿瘤。通过直接浸润、血运或淋巴系统转移而在骨组织内形成的转移肿瘤 为继发性骨肿瘤。骨肿瘤除有良、恶性之分外,尚有部分骨组织内的病变未能肯定其性质是否为真性骨肿瘤者,如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孤立性骨囊肿、骨嗜酸性肉芽肿、骨类脂质代谢紊乱症等,称瘤样病损(骨肿瘤样病损)。
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x线摄片可获得有价值的诊断根据,如病史中的发病年龄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体检及x线表现中的发病部位对诊断亦有参考意义。
x线表现变化较多,故不能偏面地以其为诊断依据。
病理组织学检查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诊断方法,但也并非绝对可靠,因为有多种因素可造成误诊如肿瘤在发展阶段中组织形态差别可能很大,采取的标本不能全面、代表性不够以及制作标本技术中的缺点等均可造成病理诊断的困难。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jaffe所提出的三结合观点即临床、放射、病理三结合是非常正确的。通过三方面医师的共同慎重讨论才能作出确切的诊断。
胰腺癌的检查方法都有哪些
(1) B超:为胰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优点是经济方便,不造成损伤,但对2厘米以下的胰腺癌诊断较困难。
(2) CT:是显示胰腺的较好的检查方法,其诊断阳性率约为94%。可发现l~2厘米的胰腺癌。CT还可显示胰腺肿瘤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重要血管的关系。对预测手术能否切除有重要参考价值。
(3)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此项检查对诊断的帮助很大,尤其对阻塞性黄疸。其缺点是难以掌握,如掌握不当,不但得不到一个清晰的图像,还易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胆汁性腹膜炎等。
(4) 胰腺细针穿刺活检:即细针穿刺胰腺抽吸细胞检查,对胰腺肿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阳性率达88%~100%,是手术前取得病理诊断最好酶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很低。
(5) 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发现主胰管中断、狭窄、扩张或移位。有报道成功率为60%~90%。
(6) 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l9-9)、糖类抗原242(CA242)等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敏感性,但也有一定的假阳性。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
CT或MRI检查是前列腺癌常用的诊断方法
前列腺癌诊断具体如下:
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测定患者血清PSA水平可增高,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降低;有转移时血清酸性磷酸酶可能增高。二者合并前列腺癌诊断的符合率较高。
2.B超检查前列腺内低回声结节,但须与炎症或结石相鉴别,这也是前列腺癌诊断方法之一。
3.前列腺癌诊断:核素骨扫描较X线拍片常能早期显示转移病灶。
4.前列腺癌诊断还有:CT或MRI检查可显示前列腺形态改变、肿瘤及转移。
5.前列腺穿刺活检,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的方法。未能穿刺取出肿瘤组织不能否定的前列腺癌诊断。